摘要: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城市与乡村一个不能少。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科学合理的乡村建筑规划能能有效地改善人居环境,带来更好的居住、生活体验,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本文就乡村建筑规划与人居环境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振兴战略;建筑规划布局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质量、广度的不断提升,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环境污染与处理方面,需要作出分析、比较、权衡。在城乡统筹、规划建设方面,如何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新时代发展需要关注的重要趋势。
1 人居环境内涵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涉及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和环境学等方面,其内涵在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理解。城乡规划和建筑学的学者认为,建筑物和设施是人居环境的核心,外围自然环境是乡村人居环境的背景。历史文化学者认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城乡人居环境起底蕴、涵养的重要作用。地理学和生态学学者认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思想,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关键。
总体而言,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最基本的要求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生产需求,规划建设重点是为满足这些需求而提供居住、劳作、休闲、交流、出行等空间组合及其环境支撑。
2 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生活、生产垃圾影响生态环境
随着乡村生活的日渐现代化和城乡商品的快速流通,以互联网+电商物流为代表的购物方式正在快速发展,衣食住行而产生的诸多生活垃圾,远远快于垃圾分类、转运、处理等设施建设的发展速度,已经并将更深层地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受文化知识水平及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的制约,受趋利思想的影响,乡村居民在主动或被动地影响着工农业产品及其生产后果。不懂得激素、农药残留、病变等方面的危害,不自觉地催生了有害用品的使用并制造了污染源,如土壤退化、水体污染、塑料极难降解、疾病传播增多等问题。
2.2 缺乏参与环保的意识
环境是大家的,要大家共同维护。乡村居民参与环保、维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在乡村建筑规划调研时发现,由于环境意识的缺失,乡村依旧在不自觉地、习惯性地加剧环境恶化。但也有乡镇、村居发展较好,村容村貌、路面硬化、绿化、亮化等方面效果良好,关键在于乡镇、村集体领导有力,措施得当,奖惩分明,持续组织实施。
3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原则
3.1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是根本原则。“解铃还须系铃人”,双向都是“人”的问题。需要村民既发自内心(主动)地又须遵守严格规定(被动)地爱护环境,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约束村民的行为,引导村民适应、改善正在形成的生活、生产习惯,逐步提高环保意识、约定时限达到一定目标。通过编制乡村规划,组织乡村农业综合发展建设,为村民提供必要的配套设施,宣传、展望优美的环境愿景,把“为当地人着想”做到实处。
3.2 因地制宜的原则
各地经济现状、资源环境、发展优势不同,必然是差别化对待规划建设,需要各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综合环境治理等活动中,因地制宜地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规划设计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构成、风俗习惯及水文地质、地形地貌、物产资源等,并充分尊重当地人的意愿、建议,根据其特色、优势产业和主导意愿,确定乡村产业布局、生活住区及其保障设施、交通物流、环境保护发展措施等,避免盲目照搬、抄袭城市做法、风格,而出现水土不服、千篇一律的现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原则。在城乡建设过程中,不少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1]。传承并延续历史文脉,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迹,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保持特色,才能保留历史遗存和乡村传统特色,留得住村貌,记得住乡愁。建设优美、宜居的乡村人居环境,重点是明确以保护生态和维持可持续为目标,划定生态敏感区空间管制,制定实施规划的策略和方法,统一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组织实施。
4 乡村建筑规划
基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建筑规划布局,因各项目的不同而丰富多样,根据乡村规划建设实践,可总结归纳为具有不同特点的建筑规划类型及其内容。
4.1 乡村原型与现代生活协调
进行仔细踏勘、调研、分析现状,因地制宜,积极采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城镇或村居内部空间肌理分析透彻,明确规划设计目标。建筑布局实现与建筑周围大环境的融合,多方位、多角度地统一和协调,与文化充分接触、融入,尽可能展现当地的风土人情[2]。现代生活提倡绿色环保,就是要提升建筑节能减排效率,降低环境负荷,且不影响既有建筑外观与环境品格。例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太阳能系统、光伏发电系统、便粪分离、垃圾分类收集与转运处理等。
这类建筑布局产生的效果:从外部、形象角度看,保留、传承原建筑布局空间、材质、色彩、天际线等;从内部使用功能角度看,满足现代化生活条件,实现现代化生活方式。
4.2 田园式规划布局
改造提升类城镇及村落,在原有空间结构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建筑质量评价,拆除没有保留价值的危旧房屋,改造有特色、有价值的房屋。在拆除旧房后拓展绿地或小广场,按“内疏外控”的理念,规划出田园式建筑空间。
新建乡村社区,遵照城镇体系规划,在合法的规划区内合理组织建筑规划设计。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要求,做到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坚固耐用、适度超前。两区同建(居住区和生活配套区),保持田园式建筑布局,严格控制建设规模。优先就地选材,积极使用新工艺、新技术。制定完善房屋建设管理制度,倡导节约利用水、电、暖等设备设施,引导居民利用可再生能源,并普及循环经济的益处。
力争节俭之美,在建筑造型上简洁大方,比例尺寸和谐,尺度大小恰当,色彩色调适宜,不提倡过度装饰[3]。
4.3 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配套设施缺失或不到位就会导致城乡人居环境较差,引起破坏生态平衡、影响身体健康、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板结等诸多问题。
情形(1),缺少污水系统或粪便处理、垃圾收集及转运等公用设施,则可能导致:臭味四处飘散而空气污浊,苍蝇蚊子污染并扩散污染其他、污水不收集处理而污染生活、景观水体等,严重影响身心健康,还会引起诸多疾病的传染。
情形(2),缺少消防系统或消防设施。例如,消防车道(通道)缺失或不通畅或路宽太窄,没有室外蓄水池取水或水池干涸,没有柴油发电机做备用应急电源,没有干粉灭火器或沙堆等最基本的灭火用具等。一旦发生火灾或夜间有火情,扑救难度极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后果可能很惨痛,教训很深刻。
乡村建筑规划务必要做到“三同步”:同步规划,同步配套,同步建设。这是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最直接、最集中、最现实的事情。
结束语
乡村建筑规划密切影响着乡村人居环境,建筑规划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业布局、配套设施等统一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组织实施,逐步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柳,杨晶晶,宋冰,朱新荣.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基础与应用[J].科学通报,2015,60(18):1698-1710.
[2]尹金秋,陈冰,陈天地,宋蕾,康健.全周期绿色建筑设计与人居环境[J].住宅产业,2015(07):44-47.
[3]任学斌.住宅建筑规划设计与人居环境探析[J].智能城市,2018,4(04):20-21.
论文作者:徐宏强1,宋科章2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乡村论文; 建筑论文; 人居环境论文; 环境论文; 布局论文; 城乡论文; 设施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