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与城市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市论文,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步伐正在加快。城市现代化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还体现在城市文化品位的不断提升和市民素质的整体提高等许多方面。大力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是当前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一、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城市文化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城市文化展示着城市的风格特征,体现着城市的管理理念,代表着城市的科学教育水平,标志着市民的思想道德水准,反映着城市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城市内部将各种力量统一于一个共同发展方向上所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生产力。
1.推动经济发展。21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经济发展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更多的是依赖于知识化和信息化。在这样的时代,文化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更加凸显。
2.促进环境保护。城市现代化离不开人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树立环保意识,加强城市的现代化管理,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才能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形成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城市现代化质量。
3.提高城市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间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城市竞争力。在新一轮竞争中,许多城市的决策者已经意识到了“以文化论输赢”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谋略。可见,把城市发展定位于文化内涵,树立现代化新理念,塑造城市新形象,打造城市新亮点,是真正建成文化名城、提高城市竞争力的先决条件。
二、城市文化建设是推进城市现代化的着力点
发展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充分考虑城市的自身特点,注意发挥城市在人才、历史、区位、环境、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正确处理建设与发展、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人性、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1.创建学习型城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从我国实际出发,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性任务。因为,现代化的基本点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素质是第一位的。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人口素质仍然是实现现代化的突出薄弱环节。所以,按照十六大要求,开展创建学习型城市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变人口包袱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就成了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创建学习型城市,应该围绕城市发展战略,更新学习理念,形成全社会持续学习的氛围,形成全体市民普遍把学习作为参与社会生活的第一需要,建造便于知识传播、信息交流和学习成果共享的平台,从而有效地把学习转化为创造性实践。创建学习型城市,关键是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开放型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覆盖广、多层次、社会化的成人教育网络,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各类学习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学习活动,完善行之有效的学习机制,促进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其他社会继续教育体系的衔接配合,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能够适应现代化城市发展需求的合格市民。
2.创建个性化城市,增强城市文化特色
城市个性化,是城市文化特色的决定因素,无论国内国外,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城市,都是有个性的特色城市。城市特色蕴于多种文化内涵之中,有历史的、传统的,有民族的、地方的,也有时代的、新兴的;但是,突出城市个性、形成文化特色还要囊括自然因素、人工因素、社会因素、时代特点等。例如,“天津的小洋楼、北京的四合院”这些历史性建筑,构筑了城市固有的传统文化风格,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化遗产,保持文化脉络,就成了这些城市不可缺失的文化特色;深圳、珠海等特区城市,处于改革开放前沿,多带有现代化气息,这些城市要充满生机,保持时代特色,就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不断增加城市文化的新亮点。
继承和创新,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规律,也是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但是,继承不等于仿古,求新不等于求洋,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关键是要把传统美、地方美与时代美结合起来,把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精华融为一体,并加以创造,形成自己城市独具个性的文化风格和特色。
3.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
文化产业是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而形成的集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一种新兴产业。它包括教育培训业、体育竞技业、报刊出版业、影视娱乐业、文化旅游业,以及软件开发、信息咨询、创意设计等行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传播价值观念,引导文化消费,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利于产生强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推动城市功能的发挥,改善城市形象,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发展文化产业,既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考虑其独特性,尤其要考虑社会、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在我国现有状况下,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依靠政府的行政支持,依靠法律、政策作保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去运作。政府对文化的管理要从过去那种事无巨细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办文化”的传统观念,转变为“管文化”的市场模式。通过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理顺文化市场的运作机制。通过发挥价格机制、税收机制、信贷机制和收入机制的调节作用,保证文化人才、文化设施、文化结构的合理配置,促进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带动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文化产业,还要注意引导文化市场,刺激群众的文化消费。要不断地加大物质投入,逐步建设和改善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展览馆、文体活动中心等),生产优质的精神文化产品(如新闻、影视、戏曲、文物、图书、体育器材等),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如图书节、电影节、文化艺术节、体育比赛、花卉展示等),开展有益于群众身心健康的文化旅游活动(如度假、旅游、参观等),把群众吸引到文化消费中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了繁荣的文化市场,才会对文化产品提出更多、更新的需求,才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从而增强现代化城市的文化氛围。
4.创建社区文化,夯实城市文化基础
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市社区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政府将从社区的权利、责任中心逐步解脱出来,从行政管理型向社区自治型转变。同时,社区居民的家庭小型化、住房单元化、需求市场化、人口老龄化等又给社区增添了许多新问题、新情况。随着社会转型,社区功能不断拓展,城市文化建设重心不断下移。这样,创建社区文化就成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创建社区文化,要从社区实际出发,着眼于解决居民最为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值得提出的是,社区建设要注重经济、政治和文化力量的整合,特别是在当前还有部分居民下岗、生活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加大社区物质投入,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如进行职业培训、开发社区岗位、提供就业信息等),广开就业渠道,这是维护群众利益,使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减少社区问题的关键所在。再有就是培育社区精神,这是社区之本。这就需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如文化体育、环境卫生、扶困助残、志愿者服务等),引导居民树立公共意识,公共理念、公共道德,不断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向心力。另外,还要注重硬件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文化设施,以适应现代城市人文化娱乐、健康保险、网络服务的需要;要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大力倡导军民共建、警民共建、企街共建、校街共建和区域共建,实现资源共享,达到社区共建,努力将社区建设成为文明和谐的生活共同体。
总之,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城市现代化的力量源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将是贯穿我国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全部过程的一项历史性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