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核裁军前景及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核裁军论文,前景论文,美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今年6月4日至6日举行的莫斯科美俄总统会晤中, 核裁军问题仍是双方斗争和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虽然双方本着多些共识、少些争吵的态度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但由于美方坚持修改《反弹道导弹条约》(AMB),发展国际导弹防御系统(NMD),使会晤除取得一些象征性成果外,在双边核裁军问题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此前的4月份, 俄杜马曾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久拖未决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 (START—2),俄总统普京甚至提议把各自核弹头总数削减到1500枚。国际舆论认为,俄此举打破了多年来美俄双边核裁军停滞不前的僵局,有利于两国重启双边核裁军谈判进程。然而美俄首脑莫斯科会晤虚多实少,无疑等于向国际和平进程泼了一盆冷水,使人们对美俄核裁军问题有更清醒的认识。
一、美俄核裁军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双方核武器库仍相当庞大
美俄双边核裁军是伴随着冷战结束而产生的,双边核裁军的历程即冷战结束的历程。在这10余年的时间里,美俄双边核裁军已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国际局势总体上持续走向缓和的重大象征。
1991年,美国总统布什和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莫斯科签署《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START—1),双方宣布将在7 年内把两国的远程战略核导弹削减40%,即把各自战略运载工具削减到不超过1600件,各自保留的核弹头总数不超过6000枚。1993年,美国总统布什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莫斯科签署《关于进一步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核武器条约》(START—2)。根据这一条约,俄美在2003年前双方应在START—1的基础上再把各自的战略核武器弹头削减2/3,即削减至3000至3500枚。1997年,美俄首脑赫尔辛基会晤时,发表《关于未来削减核力量参数的联合声明》,宣布一旦START—2开始生效,双方将开始进行《第三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START—3)的谈判,并声称截至2007年12月31日前将各方的核弹头总数再裁减至2000—2500枚。
START—1于1994年5月开始生效后, 美俄两国部署在导弹和战略轰炸机上的核弹头已经从最初的各1万枚减少到6000枚。 美国参议院已于1996年批准START—2,1997年9月,俄美在纽约又签署一项备忘录, 把完成条约实施的期限延长到2007年。俄国家杜马虽从1995年以来在批约问题上几经反复,但终于在今年4月以绝对多数票通过。
从绝对数量上看,美俄双边核裁军步伐之快、幅度之高都令世人瞩目,但由于美俄双边核武库的基数相当庞大,核裁军的进展并未对双方核武器库产生质的影响, 其核威慑能力仍丝毫未损。 且俄杜马刚通过START—2不久,该条约的实施尚未开始,美俄仍各自维持着庞大的核武器库,并使之处于战略警备状态,这些巨大的核武器库使美俄双方仍保持着“相互确保摧毁”能力。今年1月, 美国军控代表向俄提供的修改ABM条约的官方文件就明确指明,即便美俄核武器削减到START—3, 或是在更为深入的削减水平下,双方的核威慑地位也不会改变。
此外,美俄仍然拥有庞大核武器库,维持着重新恢复庞大核武器的巨大潜力。START—1实施后,美国能源部除了继续拥有6000枚核弹头使其处于战备状态外,还一直保存着从已削减的4000枚核弹头上拆下来的钚起动装置,这些装置可以在18个月内重新装配到核武器上。START—2虽禁止部署多弹头陆基弹道导弹,但条约对未部署的弹头和核弹部件无任何约束力,因此美国能源部计划把数千件核武器零部件维持在工作状态,使其一旦有需要,即可重新组装使用。
种种现象表明,美俄双边核裁军的巨大进展仍未能足以改变美俄核武库的本质,美俄“相互确保摧毁”的核力量仍未受到削弱,双方庞大的核武库及其巨大核潜力仍是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最大威胁。
二、美俄核裁军进程不会逆转,但双方核威慑战略将不会改变
世纪之交,国际局势变幻纷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但整体缓和的趋势不会改变。美俄核裁军不仅是国际大趋势缓和的重要表现,也是双边关系大势所趋。特别是普京上台后,以国家利益为重,注重发展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关系,核裁军将可望重新成为美俄双方关系改善的契合点。在此大趋势下,俄核裁军虽已丧失冷战结束后初始几年的强劲势头,开始进入一个缓慢发展阶段,表现出曲折迂回的反复态势,但在可预见的未来,美俄核武库数量仍将持续减少,美俄核裁军的进程不会逆转。
除受国际大趋势所左右外,美俄核裁军也受自身规律影响。今天美俄所维持的庞大核武器都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其特点是以压倒性的数量优势取胜,这与当前高效优质、精干实用的武器发展特点相悖。美俄再维持庞大、耗资,可靠性和安全性不太大的核武器库已变得相当不明智,双方在持续削减核武器数量、缩小核武库的规模上有着共同利益。目前,美俄双方不约而同加紧对其核武器库进行更新换代,并对其核态势进行重新调整。美国积极谋求建立一支数量较小、精干高效的核威慑力量,而俄方裁减过时的核武库则更为紧迫。从START—2的规定来看,俄目前要裁减的战略导弹50%以上已经超期服役,多数寿命只能维持到条约规定的2007年期限。维持庞大而过时的核武库不仅财政负担巨大,而且将使美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因此,在不影响其核威慑能力的前提下,美俄核武器数量削减将仍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美俄核裁军的进展与双方保持核威慑战略并不矛盾,数量上的裁军只能说明核威慑重点发生变化,而不能理解为美俄将会放弃维持数十年之久的核威慑战略,核威慑仍然是美俄双方国家安全的最高体现和推行其国际战略的至关重要的依靠力量。
虽然冷战几十年中,美俄从未使用过核武器,但正是核武器的威慑力量使谁也没有胆量首先使用核武器。当前,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但可以说在短期内,人类仍将难以寻代可以代替核武器的更有威慑力量的武器,在替代性武器未出现之前,核武器在武器库中的霸主地位仍不可动摇,美俄也就不会自动放弃其核威慑战略。
并且,在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争夺中,美俄加大了对核武库的依赖程度,对其核武器库的投入增加了。冷战后美国虽改变了针对苏联的“赢得一场持久的核战略战略”,实行了“遏制针对美国、美军及其盟国的核、生、化武器的使用”的多元化核威慑战略,但其仍视俄为威慑重点。与此同时,美重视对其核武器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建设,自1995年开始,每年45亿美元巨资,实施一项“库存核武器技术保障与管理计划。”并且,美国国内反对裁军的呼声也在提高。最近,美国防部针对普京关于进一步裁减核武库的建议进行评估,得出的结论认为,将美国的核弹头数减少到2000枚,可能会给美国的国家安全带来危险,并因此建议政府中止裁军进程。甚至有迹象表明,美方为引诱俄方同意其部署 NMD系统, 还建议俄方不要继续削减核武库。从俄国方面来看,今年2月份,普京批准的《俄联邦新军事学说草案》提出“现实遏制”的核战略,不仅在侵略者使用核武器时俄可以使用核武器反击,而且在反常规武器的大规模侵略时,在俄及其盟友的国家安全危急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核武器,并且俄可以首先使用核武器。在实践中,俄继续加强以“白杨”为主的战略核武器建设的同时,还积极加强了战术核武器的投入,研究使用战术核武器的可能性。
美俄对核武器库依赖程度的加强最根本的原因是世纪之交美国的霸权意识更加浓厚。美国为推行其一超独霸的一极战略,积极塑造有利的国际安全环境。为防止俄罗斯重新崛起,美国积极推动北约东扩,不断压缩俄方战略生存空间。在受美国的不断挤兑下,俄苦于国力衰弱,被迫重新依赖核武器,以弥补国力不足,力图保持其大国地位。更为要命的是,美国已拥有绝对的常规武器优势,又积极谋求攻防兼备的战略优势。特别是以所谓并不存在的“流氓国家”导弹威胁为借口,极力谋求发展NMD系统,修改ABM条约,使全球战略稳定受到威胁,俄被迫发展威力更大、突防能力更强的导弹,使美俄两国日趋强硬的核威慑竞赛出现恶性推波助澜的发展态势。
三、核裁军是美俄关系离合器,影响国际安全的调压机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综合国力竞争取代纯军事竞争。与冷战时代相比,美俄双边关系在国际中地位相对下降,核裁军问题在美俄双边关系中也大不如前。但是,美俄关系仍是当前国际关系的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核裁军问题也仍是美俄双边关系的核心问题。作为核心问题的核裁军问题不仅对美俄关系,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构成重大影响。
从双边关系上看,冷战后东西关系的改善最集中的体现就在于核裁军的重大进展,几乎所有的美俄双边关系都涉及核裁军问题。从戈尔巴乔夫时代开始,历次双方首脑会晤中,裁减战略核武器一直都是最重要的议题之一,成为维系美苏(俄)关系的重要契合点。与此同时,双边关系的改善与否又反过来影响核裁军问题,美俄关系一出现问题,核裁军问题就受牵连。自1995年始,俄杜马几经准备审议START—2问题,但受美俄双边关系影响,批约问题首当其冲。先是北约不顾俄强烈反对,坚持推动东扩进程,接着是对伊拉克进行武力打击,再次是去年对南斯拉夫进行猛烈轰炸,使核裁军问题出现僵局。今年,普京一上台就强力推动杜马批准START—2,使美俄关系开始由阴转晴。在此次会晤中,美俄两国总统签署《关于战略稳定原则》的联合声明,对俄批准START—2表示欢迎,并准备在START—3的框架下继续磋商。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美俄将围绕START—3为中心加强双边关系,使两国关系慢慢升温,并步入一个新的改善时期。
从国际安全的角度上看,笔者认为,美俄核裁军问题无论在冷战时期、还是冷战后、甚至在将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核心问题和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冷战时期,美苏核竞赛互相攀升,核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世界安全危在旦夕。随着美俄裁军进程的发展,世界所受的核威胁表面上已不断减少。然而之所以说它是表面上的,就是因为核武器威胁不能以数量作为衡量标准,即使世界上只有一枚核武器,也将使世界面临毁灭性威胁。今天世界上现存的核武器总当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60万倍,足以毁灭地球数十次。然而在冷战后,人类面临的核威胁可能性更大了。由于美俄核武器存在严重的安全性问题,使核武器出现误发、偶发的可能性增大,人类被迫徘徊在核战争边缘。1995年,科学家从挪威发射一枚火箭,由于事先未向俄国说明,在其偏离方向飞向俄国后,俄误将其认为是美“三叉戟”导弹,核密码箱被交到叶利钦手中,仅在最后时刻,形势得到判明,一场核战争与人类擦肩而过。该事件说明,只要美俄还维持着核武器库、人类就面临核战争的威胁。因此,美俄裁减核武库,并最终销毁核武器已成为世界和平的迫切要求。今年5月份,五个核大国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2000年审议大会上联合发表声明,首次作出最终销毁核武器的承诺。然而美俄至今仍拒不承诺放弃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使其核武器的威慑性能提高,使世界面临核威胁的可能性加大。
美俄核裁军进程的快慢也对世界核不扩散体制造成巨大影响。冷战后,国际不扩散体制的进展与美俄核裁军的进程息息相关。 1995 年,NPT得以无限期延长, 就在于以美俄为代表的核大国承诺最终放弃核武器,换取无核国家同意不拥有核武器而达成的。然而,世纪之交,美俄核裁军停滞不前,特别是美俄加大核武库的质量建设,使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倍受严峻挑战。1998年,印度、巴基斯坦相继进行核试验,1999年又轮番试射导弹,最近又有证据表明,两国还将进行新一轮核试验,使南亚核竞赛势头丝毫未减,核武库成员不断增多。科索沃战争后,大规模破坏性武器扩散苗头被进一步诱发。北朝鲜公开宣称要过行新的导弹试验,日本军界也时有放弃无核原则的叫嚣。虽然核扩散的因素非常复杂,但美俄核裁军没有进展、销毁核武器遥不可期则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美俄核裁军及其核政策对其它国家的核选择起示范作用,成为国际核不扩散体制能否有效的关键问题。人们希望,在新的世纪,美俄核裁军能够有巨大进展,这不仅符合美俄两国利益,也是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共同利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