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学习提高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_陈亚专

以项目学习提高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_陈亚专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 361000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把公共参与等要素列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真正在教育实践中能充分利用学校教育教学平台,发挥政治老师教学科研与实践能力来培养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政治教师的核心工作之一。项目学习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化,在由继承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型发展的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具有众多优势。我们借鉴项目学习,积极构建适应校情、学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新模式。

一、背景与意义

调查表明,我国高中生在公共参与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知识和实际参与能力相对欠缺,不了解政治思想、制度和政治行为及其发展规律,没有掌握民主参与的必要程序和规则,因而不能实现有序、有效的参与;高中生的公共参与主体意识与角色感不强,面对公共事务,许多高中生生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关注自己的文化课成绩,把公共参与看成是成年公民的事情,不愿或很少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关心公共利益并勇于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社会,它要求公民具备现代人格。公共参与能力正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精神气质与适应现代民主生活的能力等素养的要求。大力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有助于提升高中生的道德素质,增强高中生的公民社会责任感,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所做的准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利用学校和学科教学这一特定场域的开放性、生成性和丰富性,试图从政治学科的项目学习教学实践研究入手,进一步丰富学科渗透公共参与培养的教育理论,尝试探索一条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的教学科研路子,使其突破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推广借鉴。

1.理论意义

(1)项目学习实践的提出,开拓了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的研究视域,丰富和深化了有关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和政治学科教育相互渗透的理论研究,也凸显了政治学科教师在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引领作用。

(2)课题研究由学科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项目学习行动研究,在教学科研方法上,进一步为教育实践探索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养成教育、品德教育方面的理论成果。

2.实践意义

(1)项目学习实践的提出,旨在通过以政治学科教学为纽带,让教师进一步了解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现状,为师生互动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为其他教育者开展公共参与提供实践依据,也有利于创新高中生公共参与的研究模式。

(2)以学校教育教学为桥梁和基础、以解决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缺失问题为中心的课题研究方向,便于结合在校学生的实际,跟踪反馈公共参与教育实效,找到符合学校特点的公共参与培养的方法,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公共参与培养实践个案,丰富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路子。

二、核心概念

1.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的定义:“项目学习”指的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它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使学生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着的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项目学习的特点: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指导教师从学生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依照教学内容设计出项目(或方案),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扮演着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引导、建议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判断等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广泛的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是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表现,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民意、集中民智,提高国家立法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有助于鼓励人们热心公益活动,激发社会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培养青少年公共参与素养,有益于他们了解民主管理的程序、体验民主决策的价值、感受民主监督的作用,增强公德意识和参与能力,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

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应能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遵循规则,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热心公益事业,践行公共道德,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体验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具备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以项目学习提高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以“项目学习”的研究方法为手段,着力于采取实效性的政治学科研讨实践,让师生走出象牙塔式的纯粹理论空间,深入教学实践,用实践者能理解的教学话语与实践者展开对话,以理论与实践相互滋养的信念开展研究,最终践行“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现代教育观。

三、方式与成效

经过实践与探索,我们发现项目学习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并得到充分发展”,使其成为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新路径。

1.活动型议题的项目学习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

活动型议题的项目学习是指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设计的议题呈现,包括社会活动,即“课程内容活动化”;或者说学科内容的课程方式就是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即“活动设计内容化”。课前,针对课程,通过情境构建设计不同的活动型议题,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体验探究过程、经历社会实践的机会,设计活动既要承载学科内容,又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使活动设计系统化、结构化。

例1:尝试用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分析这一教学环节。我看“中国式过马路”。请就政府如何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提出具体建议,并简要分析。

例2:拥挤的车厢、高额的补贴……在当前BRT供需条件下,票价的合理性成为关注的焦点。我校学生围绕“厦门BRT票价涨不涨、怎么涨”开展学习,在采访乘客的过程中,了解到如下一些看法。乘客甲:“五毛钱起点票价真便宜,涨价就不那么挤了。不过我每次就坐两站,总不该和坐十几站的人花一样多的钱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乘客乙:“我通常在高峰期挤BRT上班,真是人进去,相片出来啊。其实,非高峰期就没这么多人。”乘客丙:“BRT便捷、污染少,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不能只考虑经济因素。”结合材料,你认为BRT票价应怎样调整?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确定活动型议题的要点:

(1)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既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又体现教学重点、针对学习难点。

(2)理清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结构化处理。

(3)要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识状况及原有经验,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还要了解与议题相关的实践意义,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

(4)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和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

2.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学习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

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社会热点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通过指导和选拔优秀研究性学习课题,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把两种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关于加强共享单车的社会管理》《一“鹭”畅通 Let’s go——关于外国游客在厦门旅游时遇到的交通问题的研究》《传承文化,缔造美丽厦门——关于城市建设融入传统国学文化研究》《让你的爱车不再漂“泊”——关于缓解四大节假日厦门岛内停车难问题的研究》《告别“城市看海”的尴尬浪漫——关于厦门“海绵城市”建设研究》等研究性学习项目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研究性学习、科技创新活动的项目学习既给研究性学习活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又为学生搭建了展现探究潜能和尝试创新的平台,也成为有效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途径。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注意做到了以下三结合:

(1)选题过程中,注重趣味性与社会性相结合。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基于自身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通过主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最终实现对相关社会热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

(2)实施过程中,注重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我们指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源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现实,主动探究社会问题,发展社会实践能力,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从而渗透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

(3)结题阶段,注重总结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引导学生提出具体的措施,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现实,使自己的价值认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有利于使价值观内化于心,达到情感深化。

3.校园活动的项目学习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实践研究。

校园活动的项目学习是指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学校周边的社区资源引导学生参加校园内外的志愿服务活动,培养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例如,我校是海峡两岸教育交流基地之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初高中两校区均在海边,我们设计的校园活动的项目学习有沙滩环保行动、海峡两岸青少年闽南文化夏令营活动、各级中学生足球赛的志愿服务、春运志愿服务、走进社区幼儿园关心自闭症儿童等。这种校园活动的项目学习,把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落细、落小、落实,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校园活动的项目学习活动中,我们注意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成果分享。反思,是此类项目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教育过程中,要明确从校园活动的项目学习中所实现的道德目标,要强调服务的价值目标,让学生扣准主题,探讨在服务过程中的道德经验。成果分享,即活动结束时,老师安排成果分享活动,由此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表现,激起学生服务的热情,弘扬正能量。

4.时事政治评论的项目学习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

为了更好地探究时事政治评论对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价值,我们开设了时事政治评论的项目学习。在课前,通过分小组,安排学生收集一周内的时事新闻。课堂上,对学生收集的时事新闻进行全班分享,并让学生对新闻事件进行简单的评论。看似简单的环节和程序,但是通过课前的安排,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对新闻事件的收集过程,实际上也是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渗透了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教育。而且,让学生对时事新闻进行简单评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课堂上,老师将一些具有争议性的事件通过辩论赛等形式放到课堂进行讨论,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对社会的认识,也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修正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以项目学习提高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以“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为特征的项目学习可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1)拓宽了学生学习渠道,拓展了学习时空。学生学习不再是教室里、教材中,而是延伸到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多个角落:学生家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社区、社会等都可以成为项目学习的地点。

(2)学生自定学习主题和进度,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改变了学习方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安排项目完成的进程,在一个项目中,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项目学习中教师既是学生的指导者又是学生的合作者,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是教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经验、思考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和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尊杰 夏昕 郏凌 基于项目学习的培养模式探讨[J].学科教育·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2]王林发 研究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学习”教学模式.教育研究,2010年,第8期。

[3]陈海滨 项目学习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2006年,第20期。

[4]冉文伟 我国大学生公共参与的实践模式、问题及对策[J]。

[5]李艳霞 影响公共参与强度的主体性因素分析[J].城市问题,2011年,第1期。

论文作者:陈亚专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5月总第14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25

标签:;  ;  ;  ;  ;  ;  ;  ;  

以项目学习提高高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实践研究论文_陈亚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