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扩招后的情况分析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校论文,情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2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发展很快,基本上与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步,其中少数年份甚至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1992年到1998年期间,普通高校在校生增加123万人,增长56.4%,年递增7.7%。1999年国家原定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为131万人,比上年增加23万人,增长20.8%,这一增长速度已是国家安排的高教发展较快的年份;6月份,为了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尽快培养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进一步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决定,普通高校实际招生规模达到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近51万人,增加47%;预计在校生达415万人,净增76万人,增长22%。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深得人心,是非常正确的。
一、高等教育扩招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1999年高校扩大招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
首先,体现了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方针,为实现《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的目标奠定了基础。据测算,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接近10.5%,预计到2000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可以超过《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毛入学率达到11%的目标。
其次,尽可能满足了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报考人数为341.8万,预计录取率为49.2%,比1998年提高约13个百分点,使得1999年普通高校的考生升入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
第三,推迟了就业,既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提高了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据估算,199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约为280万,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为261万,其中有60-70%的毕业生进入了普通高校学习,其余的和一批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入成人高校、军事院校、民办高校就学,或参加了自学考试。应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大批高中毕业生都能够接受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上大学难的状况已经扭转。
第四,对于拉动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了支持高等教育的扩招,1999年国家在发行的国债中拨出近15亿人民币专门用于扩招学校的基本建设,这是我国发行的国债第一次用于教育,虽然对解决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是“杯水车薪”,但确实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由此带来的配套资金近40亿,隐性投入将更大。高校的基本建设和教学设施添置等带动了一定人力、物力的投入,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针对高校办学条件和经费紧张的实际情况,国家允许高校收费标准可以根据培养成本的变化和当地民众的承受能力适当提高。据了解,50%的省份不同程度的提高了收费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
第五,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社会的高度重视。去年10月底,国务院在上海市召开了积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会议,有力地促进了高校后勤改革的进程。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对高校后勤改革予以高度重视,一些地方已经率先行动,后勤改革已经初见成效。许多银行和投资者在经济发展不景气的情况下,也看好教育这块既稳定又保险的投资领地,主动与学校联系、愿意为学校发展提供建设贷款或投资。据了解,部分省市通过政府加大投入和银行贷款得到的高校发展建设的资金是十分可观的,江苏省今后五年将得到30多亿元;湖南省2000年将扩大200万M[2]校舍建设,今后五年将采用学校贷款,省教委还息的办法贷款15亿元,用于学校建设。
二、正视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不能否认,1999年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明显的。最大的和最突出的问题是办学条件已经到了全面饱和的地步。一些高校学生宿舍拥挤、破旧、简陋;大多数高校基础设施老化,供电、供水、供气设施因资金短缺而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隐患;高校教学用房、图书馆和仪器设备、食堂和浴室极为紧缺,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此外,一向被社会认为潜力很大的师资也已经处于全面紧张的状态。1998年,我国的师生比已达到1:11.6,与国际相比为较高的水平。师资已经处于紧张状态,结构性的短缺更加明显。
1992年以来,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为了满足社会对高教发展的需要,尽最大可能地扩大招生,使得普通高等学校连续8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特别是1999年又进一步采取措施挖潜,在校生比1992年净增197万人。高考的录取率由1992年的27.5%上升为1999年的49.2%,提高近22个百分点。但是,高等学校的投入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大批高校办学条件严重不足,超负荷运转,学校拥挤不堪,学生对办学条件不满的情绪在增加。据测算,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已经超负荷133万人,占全部在校生的31%(折合在校生,下同),1999年达到40%以上。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发展的“瓶颈”。
目前,“科教兴国”的发展方针已经得到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据了解,在中央、国务院的带动下,全国有18个省市教育投入在正常经贸和投资的基础上持续5年,每年增加1-1.5%,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中的压力。
由于我国对非义务教育的政策逐步放开,教育整体协调发展的难度加大,今年高等教育一再扩大招生使得大批学生家长和学生追求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意愿更加强烈,要求上普通高中读书的比例大大提高,因而使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高等学校收费标准的提高,加大了城市与农村以及地域间的差距。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奖、贷学金制度不健全,人们消费观念的落后,造成一批农家子弟无力上学的现象加剧,城市学生录取比例明显提高。农村初中辍学率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将受到影响,一些已经“普九”的地区出现反弹。同时,因高校收费政策属地化,一些发达地区优惠的收费政策对高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高校加大了对这些地区招生指标的投放力度,造成西部地区的招生比例明显下降。尤其是一批中央部属高校下放地方后,受地方政策限制,也减少了在西部地区的招生量,使地域间的差距加剧。
高等学校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办学条件无力保证的情况下,教学质量和办学秩序受到一定的影响,低层次学校举办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现象有增无减,有的省出现大批中专学校举办大专班,专科学校举办本科班的现象,严重违反了《高等教育法》,影响了高等学历教育的声誉,影响了高等教育的质量。
三、对高等教育今后发展的展望
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1999年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果令人振奋,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观念、体制、规模、结构和效益上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整体上还不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主要表现在培养能力有限和培养质量有待提高。按照《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我国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要从1997年的785.7万人发展到2010年的1500万人,接近翻一番。实现这一目标依靠现有的高等学校承担其主体任务是十分困难的。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有1071所,成人高校871所,数量不少,但是由于普通高校办学条件已经十分紧张,发展潜力不大,而成人高校总体条件较差,因此,需要采取积极措施,迅速扩大高等教育的培养能力,为实现15%的发展目标积极创造条件。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改善和扩大高等学校的培养能力。比如,除了必需的投入外,在今后发行的国债中,国家应该重点向教育倾斜,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放额度;加快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将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和成人两套高等教育体系实行以普通高校为基础,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的重组,最大可能地利用和发掘高等教育现有的办学条件;组建或新批一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社区性的高等职业学院。二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发展高等教育。三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分担高校发展的压力。四是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五是制定适应国情的高等教育发展政策,在办学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高校收费政策制定是十分重要的,应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既要保证贫困学生能够上得起学,同时也允许部分人群可以交费上学的政策。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中,1999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尽管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但却向世人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表明中国政府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