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食品科技学校 201500
摘 要:采用《人际冲突调查问卷》对上海食品科技学校一、二年级各专业共367名中职学生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334份。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对人际冲突的认知、人际冲突中的实际表现、应对人际冲突的态度和方法上均与本市户籍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从心理团辅、家庭指导、温情学校、社会联动四个层面健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社会支持,提升他们异地求学的内心安全感,增强他们应对人际冲突的心理弹性,习得应对人际冲突的多元方法,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关键词:进城务工随迁子女 人际冲突 特点 对策
中职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难题:学生中冲突常有,其中尤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为甚,他们或为称王而战,或为同乡撑面子而战,或因恋爱纠纷而战,或仅仅是为球场上动作过大、一句粗口而战。本论文中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泛指所有在校就读的外省市学生,包括成人中专学生。以我校近三年学生因恶性人际冲突受到学校处分的统计数据为例,随迁子女与沪籍学生的比例为4.1:1,而随迁子女总数与沪籍学生的总数比为1:1.9。两个数据与上海市青少年偏差问题管理办公室公布的调查数据——来沪青年发生人际冲突的频率和激烈程度远远高于沪籍青年。
本研究旨在了解中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际冲突的现状并探索相应的教育对策,引导随迁子女学生学会冷静、理智、合理、合法地应对冲突,促进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健康、和谐发展。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工具。在广泛进行学生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人际冲突调查问卷》,主要涉及学生对冲突的主观认知、冲突表现、应对方式、相关影响因素等四个方面。根据学生实测反馈及上海教科院有关专家的指导和修改后定稿。
2.研究对象。利用该问卷对我校367位学生进行施测,学生均来自一、二年级,我校六个专业的学生均包括在其中。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34份。
3.研究方法。以班级为单位,由研究者利用午休或班会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现场施测,施测时,讲明调查的目的,并强调保密原则,填答完后,问卷当场收回。
4.数据处理。对有效数据采用SPSS20.0和Excel进行统计处理。
二、 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际冲突的特点
为了充分比较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生人际冲突的特点,本研究在分析过程中涉及三类学生,“1”代表本市户籍学生;“2”代表外省市户籍,小学、初中大多数时间在上海就读的学生;“3”代表外省市户籍、就读职校才来上海的学生,以外招学生为主。“2”、“3”两类学生是本研究泛指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生。
1.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对人际冲突认知的特点及分析。这部分主要调查分析学生对冲突形式、冲突影响、冲突程度以及由过激冲突引发学校处分的认知特点。
表1.不同户籍学生对冲突形式的理解
由表1可以看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把挑衅当作冲突形式的比率远远高于本市户籍学生,根据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观察,随迁子女更容易把挑衅上升到打架、吵架等更激烈的冲突行为。
表2.户籍接受程度交叉制表
根据表2的分析结果发现,从小大多数时间就跟随父母在上海学习生活的学生对肢体冲突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本市户籍和就读中职校才来沪的学生,正因此,他们付诸实际行动的比率也会更高,因此需要对这部分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引导。
表3.户籍主观评价交叉制表
表3的分析结果显现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把冲突视作不好的比率远远低于本市户籍学生,认为要视情况而定的比率远远高于本市户籍学生;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生中,读职校才来沪的学生更高比率地认为要视具体情况来评价冲突的影响。冲突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但此态度会影响到学生发生实际冲突的频率。
表4.户籍处分程度交叉制表
表4的分析结果发现本市户籍学生认为学校处分严格的比率远远高于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生。学校对发生恶性冲突学生的处分在不同学生眼中的严厉程度为何会不一样呢?其原因在于不同户籍学生看待处分对自己后续发展影响的程度不一样,对于本市户籍学生来说,不管是继续升学、就业或者入伍都在本市完成,他们认为处分记入档案后会对自己后续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而随迁子女的就业地点相对灵活,当兵入伍也是从老家武装部进行,由此可见,他们认为有无处分对自己后续发展的影响远远小于本市户籍学生,所以处分对他们的警示教育作用相对就薄弱了。
表5.不同户籍学生对冲突产生影响的主观认知
根据表5的统计结果,在冲突五种影响表现中,不同户籍学生差异最大的是看待由冲突引发处分的影响方面,本市户籍学生更多比率地认为如果由冲突带来了处分会影响后续的学习和工作。
2.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际冲突的表现特点及分析。这部分主要调查分析学生在冲突的频率、形式、对象、情绪体验、原因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表6.户籍冲突频率交叉制表
由表6可见,从小跟随父母在沪就读的学生时有冲突的频率要高于另两类学生。该结果吻合了本研究的初衷,中职校要多关注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学生的人际冲突现状。
表7.不同户籍学生实际经历冲突形式的特点
从表7的结果来看,职校学生总体上经历各种冲突的人次较高,要远远高于教师亲眼所见,这一结果值得我们高度关注。我们尤其要关注的是从小就跟随父母在沪就读的学生,他们经历冲突的人次总体上要高于另两类学生。
表8.户籍对象交叉制表
根据表8的分析结果,就读中职校才来沪就读的学生与家人发生冲突的频率较少,其中绝大多数是外招学生,父母并不在身边。相反,他们与老师、同学、朋友和陌生人发生冲突的频率要高于本市户籍和从小就随父母在沪就读的学生。
表9.不同户籍学生经历冲突的情绪特点
由表9可以看出,随迁子女因冲突产生的负性情绪更多于本市户籍学生。情绪与认知、行为紧密相连,大量的负性情绪,如伤心、生气等得不到有效处理的话,不仅会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伤害,也容易诱发二次甚至多次冲突。
表10.不同户籍学生发生冲突的原因特点
根据表10的统计结果,随迁子女发生冲突的原因中由于自己冲动的比率更高。对冲突原因的解读属于学生认知的范畴,因此,通过认知上的引导以增进学生的理性是引导学生有效处理冲突的一条出路。同时,针对随迁子女学生易冲动的特点,给予情绪疏导、提高情绪管理能力也是有所益处的。
表11.户籍主被动交叉制表
表11统计分析学生发起冲突的特点。从小随父母在沪就读与本市户籍学生有近六成认为自己是被动发生冲突。就读中职校才来沪就读的学生五成认为发生冲突主动或被动各半。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发生冲突多半双方都有责任,由此,可见这类学生看待问题更理性、客观。认为是被动较多的学生往往忽视了反省自己在发起冲突中应该承担的责任。
3.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应对人际冲突的特点及分析。这部分主要调查分析学生处理冲突的时间、应对态度、解决方法、寻求社会支持等方面的特点。
表12.户籍时间交叉制表
根据表12的分析结果,提醒教师和家长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因为冲突带来的长久的负性情绪或消极状态,及时沟通、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有效处理冲突。
表13.户籍应对态度交叉制表
表13统计分析发生冲突后学生的应对态度,从小跟随父母在沪就读的学生更高比率地选择不理不睬对方、自己怄气的态度;就读中职校才来沪就读的学生更高比率地选择如果对方错就等对方道歉。
表14.户籍应对方法交叉制表
根据表14统计结果,有46.4%的从小跟随父母在沪就读的学生会选择回避冲突、视而不见的应对方法,相对来说,选择冷静思考、理性解决冲突的比率在三类学生中最低。总体来看,就读中职校才来沪就读的学生相对地会更多地选择比较积极的应对方法,如理性解决和寻求他人积极有效的指导。结合表14的结果,我们要加强对学生积极应对冲突的指导,让学生从冲突中学习倾听、理解、换位思考、主动应对、化干戈为玉帛等积极的应对态度和方法。
表15.户籍寻求支持交叉制表
根据表15的统计结果,发现学生发生冲突后很少会寻求教师的指导或家长的帮助,尤其对于绝大多数就读中职校才来沪就读的学生,他们有近五成会选择发生冲突后寻求同学或朋友的支持。从小跟随父母在沪就读的学生有超过五成会选择独自闷在心里,这一结果也吻合了他们的应对态度和应对方法,相对来说不太积极,会有损身心健康。
三、提高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有效处理人际冲突的对策
1.心理团辅,增强应对人际冲突的心理弹性。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同质群体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专业形式陪伴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首先,通过专职心理教师创设安全、受保护的团体氛围,让孩子们尽情地道出在异地生活、人际沟通和人际冲突中的种种担心和顾虑,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宣泄,赢得理解。其次,通过系列的专题,如个人魅力秀、情绪指南针、冲突对对碰、生涯瞭望角等活动,引导孩子们丰富认知视角、掌控负性情绪、有效应对冲突,从而有效增强他们在人际沟通中的心理弹性。
2.家庭指导,提高家长有效指导孩子应对冲突的意识和能力。从小跟随父母在沪就读的学生有超过五成会选择冲突后独自闷在心里,很少选择寻求家长的支持。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形式,如专家讲座、家长沙龙、亲子团辅等形式增强家长给予冲突中孩子关注、理解、支持的意识;创设机会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发生冲突的内心需求;通过案例分享警示家长校园暴力、激烈的肢体冲突对孩子人生发展的负面影响;练习清晰表达、有效倾听、及时反馈等积极沟通的技巧,与孩子一起学习有效应对冲突的积极方法,成为孩子应对人际冲突中正向、有力、有效的心理资源。
3.温情学校,给予中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从冲突中成长的力量。根据本研究的一项调查内容,62.9%的本市户籍学生认为有人专门指导过自己有效地处理人际冲突,从小跟随父母在沪就读的学生有54.8%如此认为,就读中职校才来沪就读的学生只有34.6%做出此选择。可见,有过专门的指导能够提升学生有效应对人际冲突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对人际冲突有正确的认识,正确包容的态度不仅能有效引导孩子化解冲突,也能够影响孩子对待冲突的态度。其次,教师要理解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际冲突背后的心理诉求,通过巧妙的形式帮助他们积淀自信的力量,逐渐淡化他们以冲突谋求这些满足的需要。第三,学校可以通过主题班会、校园情景剧、心理剧、成长故事宣讲、金点子征集等更多元的方法推动学生挖掘有效应对冲突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应对能力。第四,要重视个别心理辅导,促进学生了解自己的沟通模式,有效处理负面情绪,学习解决冲突的方法,等等,以此增强学生从冲突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4.社会联动,提升中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心理融合度。职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人际冲突多发、冲突更剧烈、情绪影响更深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作为外来人口,内心缺乏安全感,在人际沟通中更敏感,自我保护之弦绷得过紧。鉴于此,学校可以加强与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区妇联等学校社会共建单位的联系,为随迁子女创设更多认识本市、融入本市、服务本市的机会。一方面增强他们对新的生活城市的融合度,另一方面让他们获得更多被本市市民认可的机会,在双方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提高他们在人际沟通中的安全感、柔性和弹性。
参考文献
[1]舒亚玲 曹艳 曾蕾 公办学校中外来农民工子女与属地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比较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121-123。
[2]乔金霞 互动与融合——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的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合教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10月第33卷第10期,52-55。
[3]庄勇 何昕 需求与介入:基于进城农民工子女社会工作支持的行动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汪清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7
标签:冲突论文; 学生论文; 户籍论文; 子女论文; 人际论文; 进城务工论文; 职校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6年7月总第1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