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品格建设的重要时期,学生在该阶段的心理素质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同时兼任班主任,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7-110-01
前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班主任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合理的组织教育活动。让学生从小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从而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一、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分析
就目前来讲,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是重点的教育问题[1]。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需要在日常教学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作为教师兼班主任需要清楚意识到学生心理教育的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心理教育能够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认识,让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品德,从而实现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小学语文班主任需要对教学和班级管理方式进行创新,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环境,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心理品格。
二、小学语文班主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一)创设和谐民主的班级环境
在小学教学和管理工作领域,身为班主任和语文教师,需要对班级环境进行合理优化与创新。首先,需要端正班级管理理念,明确班主任的具体工作职能。根据学生自身情感建设和发展需求,构建和谐班级环境,强调班集体、荣誉感的建立。让学生在今后的班级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端正心理认知态度。同时,班主任在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时,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进行合理转变。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参与到各项活动当中,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此外,语文教师在班级管理,和平时与学生沟通相处的过程中,需要本着尊重、民主和平等的原则,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让学生对自己的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更加认可,从而让学生积极配合自己完成相关的语文课程探索活动,提高学生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注重与学生加强情感交流
小学语文班主任无论是在进行日常教学,还是在针对班级展开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首先,语文班主任需树立生本理念。也就是说,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比如说,有些学生在班级环境中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行为现象。作为语文班主任需要深入了解学生不合群的原因,并站在学生的情感角度考虑,给予一定的心理疏导。比如说,有些学生比较自卑,教师则可以通过情感交流,让学生找到自信,并且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人际交往活动当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班主任需要注重学生日常生活条件的关注,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并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能够对生活产生自信心。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管理融合
语文班主任在针对小学生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时,需要将其与班级管理工作有效的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保证教育体制更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影响下,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从而规范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品格素养。首先,班主任需要针对学生心理素质建设需求,制定科学的班级管理体制。比如说,针对自卑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情感激励,让学生能够对自己产生自信心 ,从而勇敢的参与到语文以及其他学科的深入探索活动当中。同时,教师可以合理发掘德育素材,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加强班级管理。比如说,教师可以将《弟子规》中的相关内容,与班级管理体制相整合。让学生正确意识到道德文化内涵,规范自身心理认知,以及日常行为表现。
(四)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融合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需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功能[2]。在组织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品质建设需求,合理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深入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端正学生情感态度。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说,教师在组织《幸福是什么》教学活动时,可以合理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围绕幸福的内涵,以及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对幸福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多元化学习,对幸福加深理解,以便学生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懂得尊重生活、珍惜生活,培养学生形积极、健康的生活认知理念。同时,班主任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结束之后,可以组织趣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心理认知。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带大自然野外拓展活动、爬山活动等,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
(五)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作为一名语文班主任需要重视心理教育活动的组织,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进一步规范学生的品格素养。首先,班主任需要在班级成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心理辅导。以便学生可以通过自主阅读,规范自身心理意识,优化心理品格[3]。同时,班主任需要积极组织传经颂典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鉴赏古诗词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文本中所蕴含的道德文化内涵,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鉴赏《游山西村》,让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形成悠然自得、豁达开朗的心理品格。不仅如此,语文班主任可以组织其他类型的心理教育活动,比如说,组织心理教育知识讲座,以及主题班会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化的活动当中,体会到健康心理认知的内涵, 让学生可以自觉自身的心理品格,促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结论:综上,对于小学生来讲,具有良好的心理品格,对于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小学语文班主任在今后在组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时,需要积极渗透心理教育。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端正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心理品格。
参考文献:
[1]杨胜伟.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心理健康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2):150.
[2]高玉红.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甘肃教育,2019(04):110.
[3]王美君.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渗透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9(04):43.
论文作者:杨羊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学生论文; 心理论文; 班主任论文; 品格论文; 班级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