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制度的内部控制制度_内部控制论文

论出版制度的内部控制制度_内部控制论文

试论出版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部控制论文,试论论文,制度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我国新闻出版业正逐步实现向优质高效转移。要真正实现这个转移,重要措施之一就是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而建立健全出版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

一、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

出版系统内部控制制度是指出版企业(集团)为了有效地实现内部控制活动而设计、规划、制定的规章制度、组织体制、经营管理手段和程序的总称。其目的是保护资产的完整和会计资料的正确可靠,保证出版经营活动坚持正确的方向,确保经济活动按照既定计划有秩序地进行,遵守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和国家财经法规,贯彻经营决策和战略,保证出版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原则

(一)牵制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必须遵循牵制性原则。任何一项经营、管理活动必须建立在相互牵制的基础上。牵制包括纵向牵制(如出版主管部门对出版经营单位出版选题、质量监督等管理制度)和横向牵制(如财务部门对供销部门的监督牵制制度、出版社对印刷厂、书店的协作和制约制度等等)。

内部牵制的实质是:一项完整的经营活动不能自始至终由一个人负责,其目的是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保证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防止错误和弊端。

(二)目的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一定生产目的服务的。资本主义的内部控制是为资本家攫取高额利润,社会主义内部控制是为了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以较低消耗,取得较大收益。出版系统内部控制应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创造经济效益。

(三)节奏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纵横交织的内部控制系统。出版系统内部控制应使编印发供管各部门、各环节在整个出版、管理的活动中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以达到整体最优,取得最好的规模效益。这就决定了控制系统要有一定的节奏性。

(四)最优化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在拟定和实施过程中,应在适用、有效、协调的基础上尽可能简化方法和手续,避免过于复杂而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内部控制的最优化主要表现为:控制功能齐全且能在各业务环节有效贯彻,控制成本低、效益高。

另外,出版系统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还应遵循适用性以及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内部控制的形式

内部控制主要分为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三类。三种控制制度贯穿于整个出版生产经营管理过程,并具有不同的控制形式。

(一)计划控制形式

出版系统的计划按调节范围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宏观出版计划,主要指全国出版事业发展计划和规划,包括全国重点图书规划,全国印刷行业技术改造计划,全国发行网点建设计划等。二是中观出版计划,即各省(市、自治区)出版事业发展计划和规划,包括重点图书出版计划,网点建设和印刷技术改造计划,职工培训计划等。三是微观出版计划,即各出版社的事业发展计划和规划,包括选题计划、出版计划、财务计划、发行计划、经营策略等。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管理等部门围绕出版发行工作也有相应的计划。计划本身就是控制,所有计划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出版系统的一种内部控制形式。

(二)计划实施控制形式

出版系统的计划实施过程,即编印发供等生产经营管理过程。要使计划得以贯彻落实,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建立健全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1.编辑阶段控制。从确定选题到发稿为编辑阶段,主要由选题决策、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发稿等环节构成。在此过程中需要建立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控制、三审三校制及有关考核、奖罚制度等。尤其在选题决策时要强化选题管理,保证选题结构合理、选择最优。

2.印刷阶段控制。印刷阶段是指从排版到出书的过程,主要由排版、校对、制版、印刷、装订等环节构成。这一过程中节奏性较强,前后环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每一环节将直接影响整个印刷经营活动。在决策及日常管理时,要充分考虑几者间的能力配比关系,如排版、制版与印刷能力的配比,印刷能力与装订能力的配比。同时,在此过程中要建立质量监督和检查制度等。

3.发行阶段控制。出版经营成果最终是通过发行活动成果来体现的,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发行阶段的内部控制显得更为重要。当前,图书发行的形式较多,无论哪种形式,由于图书商品在销售过程中的特殊性即图书最终销售到读者手中都是按统一定价销售。这就决定了出版发行部门要在降低成本、节约费用等方面下工夫,从而保证较好的经济效益。发行过程中需要建立和加强的内部控制目标责任制、合同合约制、贷款结算制度、折扣折让制度、分年核价制度、资金回笼制度、促销奖罚制度、库存图书管理制度等等。

4.物资供应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在市场经济日益活跃的条件下,物资供应部门的作用遇到了挑战,但就一个系统或从集团利益出发,物资供应部门的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物资供应部门在购销存等经济活动中的内部控制主要有:购货过程中的计划、授权、价格、质量控制;销售过程中的合同合约制度、货款结算制度;库存过程中的验收保管制度、最佳存量控制等。

四、内部控制的内容

出版系统内部控制的内容不外乎经济效益控制和社会效益控制,其具体内容有:

(一)合法性控制

出版经营活动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党的出版方针政策;出版系统会计核算要在遵守《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的前提下,执行《电影·新闻出版企业财务制度》等;出版经营过程中要认真贯彻既定的经营决策或战略。

(二)职务分离控制

一项经济活动要设置相互约束的内部分工协作制度,如纸张等材料物资供应过程中,从订货、购买到入库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办理;会计处理过程中,出纳与记帐不宜由同一人担任,实行帐物、帐钱分工管理等,以堵塞漏洞,防止错弊的发生。

(三)授权控制

授权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一般授权,指在正常的情况下,对经营活动执行者的授权,如对各职能部门的授权。特殊授权,指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授权,如库存报废、商品毁损报废等需经单位领导或有关部门特别授权,经报批后方能进行实物和帐务处理。

(四)数据可靠性控制

数据可靠性控制主要通过相互核对和内部监督检查来实现,如帐卡、帐帐、帐表相核对;会计部门与销售、仓储部门相核对;对存货进行实际盘点;对社会效益量化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审核等。

(五)财产安全性控制

财产安全性控制是指为确保财产的安全完整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如设备、纸张、器材等材料物资购进过程中要有计划、预算、合同,并经过授权;设备、材料物资和图书的保管要由专人负责,建立健全收发存等管理制度。妥善保管会计凭证和财务资料,并定期进行整理归档;实行岗位轮换等方法和措施,等等。

(六)目标责任制度

指为贯彻落实出版经营计划而制定的管理制度和形成的经营管理手段,如厂长(社长、经理)目标责任制度,职能部门的目标责任、岗位责任制度,以及对目标责任的制定、检查、修订等管理手段和方法。

(七)内部监督控制

内部监督控制是保障出版经营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如保证出版物编印质量的审读制度、评优制度;对印刷、发行的质量监督检查和市场管理制度等;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的内部审计制度等,以及纪检、监察部门进行的监督检查等等。

五、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包括健全性评价和有效性评价。健全性评价是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整,有无该设立的管理制度而没有设立,该设置的控制点而没有设置。有效性评价是指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在实际工作中是否得到贯彻落实。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保证内部控制落到实处,防止流于形式,并使内部控制不断得到完善,更好地为出版经营管理服务,促进出版事业繁荣和发展。

标签:;  ;  

论出版制度的内部控制制度_内部控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