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实证研究_研究生论文

当代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实证研究_研究生论文

当代研究生道德价值观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当代论文,道德论文,研究生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1)03-0140-05

道德价值观是人们处理社会、家庭、职业与自身深层利益关系的价值准则,因而在人的整个价值观系统中具有最根本的意义和依据。在我们这个道德传统很深的国度里,人们尤其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境界,通常把个人道德修养的高低作为评价人们行为美丑、善恶、正邪的重要依据。当代研究生的道德价值观现状究竟怎样,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在当代研究生中的影响如何,这些都是我们十分关心的问题。

一、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等信息渠道的了解和分析,我们认为当代研究生的道德价值观现状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道德人格——对传统道德的认可和追求

道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人的德性、情操和品行的总和。道德人格作为衡量个体人性的标志是人类弘扬人性,减少或摆脱兽性的艰辛努力的结果。它标志着每个人道德境界的高低,是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融合。道德人格并非天生自成,而是人们通过接受各种道德教育,并在自身努力修养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当代研究生的道德人格是经历了传统和现代的冲突后选择的结果。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研究生对传统的道德人格的选择占有很大的比例。比如,研究生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几种人格品质是:“自信”(59%)、“正直”(56%)、“进取”(39%)、“善良”(32%)。这几种人格品质都是传统道德对一个正直高尚的人的要求。当代研究生极力要求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教育”(第一位),加强“优良传统道德教育”(第二位)和“心理卫生健康教育与指导”(第三位)。对传统道德的认可和追求是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一个显著特点。

2.道德评价——相对主义有很大的市场

道德评价是人们使用一定的道德准则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的行为。在道德评价过程中,如何确定善恶、美丑、真假,是进行道德评价的根本。

对于道德评价,在研究生中,我们可以注意到有一股浓重的道德相对主义色彩。就是说,一些研究生认为,社会发展到现在,对人们的行为,已经不需要什么统一的道德标准去规范人们的行为,人人都是具有自主意识的人,对自己的行为产生的后果都有认识,因为,行为都是他们自由选择的结果。有些研究生觉得“人在现代社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有的认为现代人搞婚外峦、找情人的现象,都是可以理解的。在我们的调查中,对于两位“张华”(80年代为救老农献出生命的第四军医大学的高才生男张华,几年前放弃攻读北师大哲学系硕士学位,弃学到县城储蓄所当点钞员的女张华)的不同人生选择,60%的研究生觉得两位“张华”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只有25%的研究生认为“男张华值得,女张华不值得”。按照主导的道德价值观的要求,男张华的行为是值得全体中国人学习的榜样,女张华的行为则带着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是主导价值观所否定的。试想一个社会如果都变得功利,那么社会的精神文明又有何进步的可能。弗里德·劳克斯曼说:“若精神水平下降,不久财源也会枯竭。”[1]同样可以得到印证的是,有近10%的研究生认为诸如电脑“黑客”之类的人在作案之后应该“既不要受到道德谴责,也不应受到法律制裁”。甚至有的研究生还认为这类人“是知识英雄,值得推崇”。这就将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限制完全抹杀了。

3.道义与功利——知行脱节

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探讨了很久的道德命题就是“义利”之辨。“义”即道义,指的是“遇事按照等级制的精神原则,做正确决断,采取适宜、恰当的行为。”[2]“利”即利益,其实指的就是个人利益。“义利”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当前人们普遍达成了共识:面对利益,应以道义来衡量,决定取舍,符合道义则取,不符合道义则不取,人们只能取其应得之利。即使属于基本需求,也应以符合道义的方式获得。由“义”方能获得正当利益,并顾及社会整体的大利,只有以道义为准则,才能正确解决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当代研究生对这个道理也是表示认同的,他们在思想上大都赞同这种认识。但是他们认为现在许多事情都是认识上是行得通,真正实践起来却是另外一种景象。调查问卷中“当个人利益和国家、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您认为应该__;实际上您会__。”对这个问题,73%的研究生认为应该“国家、集体利益为先”,而实际上,63%的研究生是“视情况而定”。知行脱节的现象非常明显。相应地在研究生择业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首先考虑的还是个人的利益,是这个职位能带给自己多高的薪酬以及有多少个人发展的机会,而不是考虑“国家需要”之类对国家民族有“大利”的问题。

4.道德原则——理论与实践的冲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集体主义的道德经济。放弃集体主义,就等于放弃了社会主义。这是理性思考后所得出的必然结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实质内容上包含互相联系的三个层面:一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二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重于对社会的索取,在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社会集体利益;三是在维护社会集体利益的同时,要保护和促进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从理论上讲,这一原则无疑是正确的。可是,由于道德原则向道德实践的转化要以道德主体为中介,要通过主体的具体行为来实现。因此,在实践中,极容易发生主体行为与理论相背离的情况。

这种状况,在研究生群体里也很普遍。“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实践中行不通”就是某些研究生的观点。“现在,人人都在想着怎么使自己的生活、工作更顺利,都在拼命地想着怎么能挣更多的钱、争更多的权,谁还想什么为集体、为国家做贡献,至少我觉得没有这样的人存在了。”这位研究生的说法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谈论集体主义原则。当然这并不表明研究生在实践中就放弃了集体主义的道德选择,但至少说明集体主义原则的地位在现实条件下是日益式微。

二、研究生道德价值观中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式微探源

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要求建立广泛合理的利益关系。这必将否定计划体制下集体主义的价值要求,形成集体与个人相互依赖和双向制约的辩证关系。个人成为真实的利益主体,集体只有真正成为代表个人利益的集体,才能真正为个人所接受。个人在集体中享有真正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成为“主动”的有思想和有主见的个体。可以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约束和引导的道德机制。

但是理论的合理并不等于现实的合理。通过和研究生有目的的交流,概括起来说,我们认为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了部分研究生认为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现实生活中是行不通的。

1.利益导向机制缺失

在我们的社会中,个人的能力与成就只有在不利于集体利益时才会被否定,而个人的努力对集体有利时,理应受到鼓励。然而,在我国现实的集体主义道德实践中,这种集体主义道德奖惩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道德的提倡、发扬与奖惩之间并不统一,以至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普遍有一种关心集体、爱护集体的“老实人”吃亏的价值感受。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目前的集体主义道德实践,仍没有完全克服计划体制下,只注意个人对集体的奉献,却忽视集体对个人利益的回报。虽然在我国不乏有许多为社会主义集体自觉奉献的人,有许多做出重大贡献却不求回报的先进人物。但是,作为集体也应给他们以相应的关怀。我们的道德最大的失误是造成“奉公者受穷”,而“自利者富有”的社会现实,也就像元曲《窦娥冤》里所说的“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为恶的享富贵更寿延”。毫无疑问那将使绝大多数人感到价值的失落和心理上的不平衡。曾几何时,当大众传播媒介报道一些见义勇为或因公致残而就医甚至生活缺乏保障的消息时,人们是发出何等的感叹。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真正建立起对集体主义者的道德关怀机制,不能造成“缺德必惩”、“好人有好报”的道德氛围,人们对“集体主义”自然就会感到失望,实践中“集体主义”就会让位于“实用主义”、“个人主义”。

2.公正调节机制缺乏

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实践中一个很重要的弊端就是公正调节机制的缺失。“公正”,或者说“正义”,是道德个体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分配的道德尺度,也是实施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实施公正调节手段,才能在实践中使集体主义真正体现人的自由权利,实现集体与个体之间稳定的发展关系。研究生们认为我国目前尚未健全社会公正的调控机制,如在就业机会、岗位安排、职务调配、利益分配等方面有种种特权干预、人情照顾、以及任人唯亲等不公正行为的发生。对这些问题的不满必然就会导致对集体主义产生怀疑,甚至把这种社会不公归之于公有制或集体主义本身。可以设想,一个国家或集体,如果失去了社会公正,这个社会的成员还会信赖这个国家或集体吗?如果集体主义道德实践不能使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应得权利和劳动报酬,势必造成社会中集体与个人之间缺乏真实的责任和义务,人们也难以体会到集体主义原则的合理性。所以研究生们认为应尽快健全社会公正的调控机制,以体现集体主义维护人们经济、政治和文化合法权益的原则精神。

3.宣传教育误导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应该体现在社会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同内容之中,以实现集体主义道德观的内化和养成。但目前有以下不足:第一,我们对集体主义道德观念的宣传教育,大多停留在抽象化的理论说教上,而与社会大众的心态结合不够,即未能将大众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诸如,分配不公、人格平等、公平竞争、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问题与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从内在关系上做出合理的解释,以至于大众对集体主义存在许多误解或模糊认识。第二,对违反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现象揭露或批评的力度不够,现实生活中,集体主义与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只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及时将违背集体主义的道德行为曝光,并加以大众评说,才能通过舆论惩罚给集体主义的正面宣传教育以支持,使大众在舆论导向中潜移默化地接受集体主义道德宣传,增强是非判断能力,逐渐克服某些人对集体主义存在的逆反心理。为此,应加强对社会主义主导文化的宣传,抑制负面文化的宣传。

综上所述,研究生的道德价值观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当前多元化价值观对研究生的影响,需要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上做出积极的反应。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研究生对当前道德滑坡现象的认识还是很深刻的,尤其是对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在实践中的弊端的认识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大家一起来反思究竟应如何在实践中完善我们的道德价值观。

三、切实加强研究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

1.以传统道德为核心,注重传统美德的教育

要利用传统道德对研究生的亲和力,发扬传统美德塑造新人格的积极作用,为研究生新型道德价值观的构建奠定扎实的基础。中国的传统道德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它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相处,关心人的价值,以民为本;重视整体观念和民族大义,重道义而轻私利;它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强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3](《论语·为政第二》),使注重教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它重视人生理想走向的确立和人格情操的培养,把“仁”作为最高道德理想,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孟子·滕文公下》)的气节,铸造完善的道德人格。所有这些,都已深深渗入民族心理、民族性格以及民族行为方式中,成为一笔宝贵的道德财富。在现代社会中,这笔道德财富尤其显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价值。所以,这就需要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努力发掘传统道德的精髓,并把它们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

2.以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为主要手段,促进研究生道德人格的完善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社会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人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改善自己、设计自己、反省自己、完善自己的关键环节。一个人道德人格的形成,外在的道德教育是必要条件。道德教育的好坏对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关系到每个人德性的高下和人格的优劣,也关系到整个社会风尚的好坏。道德教育固然重要,但道德修养更不可忽视。与社会道德教育这种外部条件相比,道德修养是内在根据。道德教育的效果,会以道德修养的高低的形式表现出来。人们正是通过对道德的躬亲践履,达到一定的品德境界。正因为人的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所以圣贤们把修身视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3.充分利用舆论媒体的导向功能,加强法制教育

首先,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特别是现代传播媒介传播快、影响大的特点,发挥正确而有力的舆论导向,在注重客观性的同时,正确进行道德引导,在整个社会中普遍形成一种向善的精神扭转,使善的行为人人敬仰且乐于实践,恶的行为人人鄙夷并敢于奋起抵制。其次,法规惩戒机制是社会道德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惩戒虽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为“恶”之心,但却因其强制性可以使人因畏惧而远罪,从而为创建社会主义道德提供法制条件。而且,法律法规的健全,还是社会公正机制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所以,对研究生进行道德价值教育,一定要注重法律、法规的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法制意识。

收稿日期:2001-04-20

标签:;  ;  ;  ;  ;  ;  ;  

当代研究生道德价值观的实证研究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