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效果论文_练建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硬化伴肝癌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5例肝硬化伴肝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影像学资料,对比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并肝癌的检出率和影像学特征。结果:入组35例患者,检出病灶总计为46个,2例患者2个病灶<10mm,10例患者15个病灶介于10~30mm间;13例患者17个病灶介于30~50mm间,余10例患者计12个病灶超过50mm。CT动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略低于MRI,但两种方法检出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MRI门脉期的检出率低于CT(χ2=8.222,P=0.004);CT与MRI对典型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84.8%(39/46)、82.6%(38/46);46个病灶中经过CT扫描发现可见包膜共计26个,其中边缘光整者计18个,边缘欠清晰8个,且伴有不完整环状强化。经MRI扫描发现可见包膜28个,边缘清晰计19个,有完整环形强化可见,边缘模糊9个,伴有不完整环状强化。结论:MRI对于肝硬化伴肝癌的定性准确度较高,可从多个角度乃至多个方位对病变予以显示,而且分辨率高,扫描用时较短,建议临床将MRI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关键词】肝硬化;肝癌;MRI;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

肝癌是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消化科肿瘤,近年来本病发病率不断升高,致死率也居高不下。有观点指出,肝癌和肝硬化进展有密切关联,其中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病例在肝癌患者整体中占比约为70%[1],大部分肝硬化结节控制不良的情况下都可能进展为肝癌,早期影像学扫描是评估肝硬化进展、对肝脏占位性病变做出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硬化伴肝癌临床诊断方面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选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35例肝硬化伴肝癌患者,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9.4±3.2)岁;病程11个月~14年,平均病程(5.3±1.1)年。入组对象均无血液系统疾病,既往4周内无输血史,伴有不同程度肝硬化,排除既往腹部手术史、生殖系统肿瘤、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入组病例均行MRI及CT检查,MRI扫描设备为西门子1.5T磁共振成像仪,常规仰卧位下平扫,嘱患者屏息,分别做T1WI、T2WI以及DWI序列扫描。基于LAVA技术进行多期动态扫描,设定参数TE1.2ms、TR2.6ms,常规轴位扫描+全肝容积扫描,采集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图像并传输至工作站。CT检查设备为飞利浦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层厚2mm,充盈肠胃后嘱患者保持仰卧位,屏气呼吸,从呼气末开始扫描,扫描膈顶直至肝脏下缘,行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所得图像均上传至工作站处理。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分析入组对象的MRI及CT扫描图像,观察图像强化特点并计算两种方法对肝硬化伴肝癌的检出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本次研究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采用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皮尔斯卡方χ2检验计量资料,P<0.05时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

入组35例患者,检出病灶总计为46个,2例患者2个病灶<10mm,10例患者15个病灶介于10~30mm间;13例患者17个病灶介于30~50cm间,余10例患者计12个病灶超过50mm。16例患者为小肝癌,共计17个病灶;9例患者为巨块型肝癌,共计10个病灶。33个病灶位于肝右叶,其中12个位于肝右前叶,21个位于肝右后叶;13个位于肝左叶,其中5个位于肝左外叶,8个位于肝内叶。

2.2 入组病例CT及MRI各期的检出率对比

CT动脉期、延迟期的检出率略低于MRI,但两种方法检出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MRI门脉期的检出率明显低于CT(χ2=8.222,P=0.004),见表1。

表1入组病例CT及MRI各期的检出率对比(n,%)

2.3入组病例CT与MRI各期的强化特点分析

入组病例在动脉期表现为高信号,门脉期与延迟期表现为等信号、低信号,以“高-等-等”、“高-低-低”以及“高-等-低”为主,反映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征。CT与MRI对典型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84.8%(39/46)、82.6%(38/46)。癌肿包膜边缘强化特点如下:46个病灶中经过CT扫描发现可见包膜共计26个,其中边缘光整者计18个,边缘欠清晰8个,且伴有不完整环状强化。经MRI扫描发现可见包膜28个,边缘清晰计19个,有完整环形强化可见,边缘模糊9个,伴有不完整环状强化。

3 讨论

MRI、CT和超声是临床检查肝硬化肝癌患者的常用手段,诸多文献研究证实MRI和CT扫描有助于提高肝癌诊断符合率,特别是诊断一些微小肝癌病变患者时准确度较高[2]。CT及MRI多期动态扫描对于肝癌病灶图像强化特点均有良好的反映,肝动脉期强化较为明显,一般以高信号特点为主,患者正常肝实质可能为轻度强化或者无强化;肝实质在门脉期的强化值升高到峰值,此时病灶信号多表现出等信号、低信号,而病灶密度在延迟期明显降低,说明肝癌影像呈现出“快进快出”的强化特点[3]。我们分析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影像发现,肝癌病灶在CT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灶,而在门脉期以及延迟期以低密度和等密度灶为主。相对而言,MRI动脉期呈现为高信号特点,至门脉期以及延迟期则以低、等信号为主。本次研究中,CT多期扫描中共计42个典型病灶被检出,而MRI扫描中则有43个典型病例被检出,其中CT扫描中漏诊小肝癌病灶4个,因其病灶密度和邻近正常组织密度无差异,而门脉期较正常水平稍低,延迟期未见强化。MRI扫描下共计3个小肝癌病灶漏诊,MRI影像表明癌肿组织和邻近正常肝组织信号无差异,分析认为可能是小肝癌病灶血供不丰富的原因所致[4]。考虑到CT存在放射性损伤,而且重复性检查可能损伤患者机体,而MRI放射损伤较低,对病变的显示更为全面,而且操作效率和分辨率比较高,特别是在小肝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5],我们认为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硬化伴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优于CT。

综上所述,MRI对于肝硬化伴肝癌的定性准确度高,可从多个角度乃至多个方位对病变予以显示,而且分辨率高,建议临床在明确肝硬化前提下将MRI作为首选诊断方法。

参考文献:

[1]翟建春,石安斌,杨秋云,方文亮,张良金.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癌的CT平扫、增强扫描与MRI平扫、DWI表现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6,14(06):643-645.

[2]林锦仕,李锋,付志明,杨柳青,林晓锐.多排螺旋CT与MRI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检出的比较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8,28(04):248-250.

[3]刘欣,张莹,张文耀,汪秀玲.多排螺旋CT与MRI增强扫描原发性肝癌病灶影像学表现和诊断效能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8,21(04):513-516.

[4]廖碧红,单鸿,王劲,周宏.肝炎后肝硬化继发肝癌患者小肝癌病灶320排CT灌注成像HAP、HPI、HPP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山东医药,2017,57(40):14-17.

[5]徐安波,丁朝鹏,孟凡杰,陈国平,徐茜.磁共振动态增强和DWI在肝结节性病变与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7(05):954-957.

论文作者:练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  ;  ;  ;  ;  ;  ;  ;  

对比MRI与CT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肝硬化伴肝癌的效果论文_练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