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课程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空观论文,新课程论文,正确论文,学生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高中课程改革推开的时候就有历史教师担心这种专题式的学科结构无助于学生掌握科学准确的时空概念,因为历史的专题教学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是有效的:一是对历史的时空观不作严格要求,如小学的历史教学;二是学生已经掌握了较牢固的历史时空概念。而我们国家的现实是,不少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并不扎实,有的甚至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完全没有上过世界历史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高中的专题教学就推行得有点吃力。例如,由于专题的需要,某些版本的教科书是先讲抗日战争再讲辛亥革命的,于是就真的有不少学生天真地认为抗日战争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前。从2007年广东省高考的阅卷情况来看,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上述教师的忧虑,考生时空概念错乱的现象非常严重,如不少考生弄乱了法国大革命与巴黎公社的先后顺序、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先后顺序、新经济政策与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先后顺序、合作化运动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先后顺序。因此,在专题教学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准确的历史时空观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下面我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师的教学、备考方法等两个角度谈谈我对该问题的看法。
首先,从新课程的理念来讲,它并不要求学生建立起非常严格、细致的历史时空观。新旧课程的一个差别是,旧课程基本上还是把中学历史教学定位为历史的专业教学,所以对学生的历史时空概念的掌握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具体表现为要求学生准确地背诵出大量历史事件所发生的年代;而新课程的特点在于淡化历史教学的专业性,增强其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功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对学生背诵历史大事年表的要求是大大降低的。换言之,新课程只要求学生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特征及其发生的先后顺序,而对大多数历史事件而言,其发生和结束的准确时间并不作严格的记忆要求。
从2007年广东省高考的历史试题来看,命题者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在历史单科、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的历史题目中,没有一道题目是要求考生背诵年代的,也没有一道题目是考生非得记住准确的年代才能够作答的。我们可以把握一个准则,那就是历史的阶段特征要比历史阶段的准确分期重要。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基本特征和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的时空顺序上,至于该历史发生、结束在何时则可以相对淡化。例如,今年广东历史试题第29题的第一问,要求考生列举1840年至1911年间中国最重要的反帝反封建事件,考生只要依次回答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就可以得满分,至于这三大事件是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试题并不作要求。又如文科基础的第24题:
例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理理论,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
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
这道题目就较典型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淡化对历史阶段分期的记忆,加强对历史阶段基本特征的理解。建议高中教师可以参考一下初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加强对这一转变的认识。例如,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只要求学生对宋辽夏金元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作一总体的把握——“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至于宋辽夏金元分别在哪一年建立、哪一年灭亡,经济重心南移是从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统统不作要求。
其次,作为新课程的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来应对课程改革的这一变化。尽管新课程不对具体的年代作严格的记忆要求,但作为一名历史的学习者,树立起基本的历史时空观还是最起码的要求。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时间逻辑是最基本的逻辑,例如,我们可以说辛亥革命对后来的五四运动有影响,而绝不能说五四运动影响了辛亥革命。下面提供几条建议供师生们参考。
第一,进行专题教学之前先帮助学生梳理时间线索。例如政治模块的第一个专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在与学生探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之前,先得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有哪些重要的朝代有一个具体的印象。对于魏晋南北朝、宋辽夏金元那些多个政权并存的历史阶段,我们不要求学生区分得很清楚,但对于唐宋元明清这样的先后次序,学生是必须掌握的。有的教师习惯于让学生在课后编写历史大事年表,这也是一种好的尝试,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专题的时候不要放弃基本的时间概念。
第二,按照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来组织备考。国家考试中心颁布的历史《考试大纲》是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线索来编写的,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部分,其主体内容与历史《课程标准》基本一致。有的学校从高一开始就按照《考试大纲》来组织教学,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也面临两方面的困难,一是把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容整合在一起的难度很大,二是三个必修模块的学分认定难以操作。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先把《考试大纲》发给学生参考,倒不一定根据它来进行教学。但是在高考的复习备考中,建议起码有一轮复习必须严格依照《考试大纲》来进行,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时空观。
第三,转变教学观念,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专题教学与通史教学的一个很大的差异就是——专题教学更侧重于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例如,我们讲述“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那是总结了欧美各国几百年的历史而得出的结论。如果按照通史的讲述方法,一个个国家的历史分头去讲述,反而不易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这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问题——过分执著于历史的时空概念,就会影响宏观地看问题;而一开始就宏观地去学历史,又容易混淆许多历史的时空概念。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把握好这个“度”,一方面可以淡化对具体时间的记忆,另一方面又要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各阶段的主要特征。从下面两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的广东和上海的命题都是沿着这种思路进行的:
例2: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演变
③军机处的设立 ④三省六部的创立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例3: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以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第四,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推出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和好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而且每个人都能够感受成功的喜悦。当我们把教学的重心从记忆历史年代转到阶段特征的理解上来时,就可以有更丰富的教学方法。例如深圳红岭中学的吴磊老师,善于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来鼓励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对历史阶段的理解。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我们一般是分为五个阶段: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一战前后、国民政府前期、抗战和内战时期。根据过去的教学思路,我们需要记忆每个阶段的起止时间,而新课程只要求学生记住其先后顺序和各阶段的特征就行了。有的学生用古诗词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荷尽已无擎雨盖”;有的用股市的术语来表达:“上市”“高开”“一路飙升”“低走”“跌停”;还有的学生用生动活泼的漫画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这种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教学思路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在实践中也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空观是新课程的一大课题。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抓大放小、理解重于记忆。抓大放小意味着我们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线索即可,不需要记忆过细的历史时间;理解重于记忆意味着历史学习的领悟能力比死记硬背的能力重要。相信在新课程的推进中,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多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