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覆膜琥珀仿血珀的鉴定过程、方法及与天然琥珀的数据分析对比。覆膜琥珀仿血珀的鉴定方法采用常规仪器检测及粉末破损检测,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
关键词:覆膜琥珀;鉴定方法;数据分析
1 绪论
琥珀是中生代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松柏科植物的树脂,经地质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混合物。琥珀的形成一般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树脂从柏松树上分泌出来;第二阶段是树脂被深埋,并发生了石化作用,树脂的成分、结构和特征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第三阶段是石化树脂被冲刷、搬运、沉积和发生成岩作用从而形成了琥珀。
随着琥珀越来越受大众喜爱,市场上琥珀仿品也越来越多,这给鉴定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琥珀的优化处理方法分为:热处理,充填处理,染色处理及覆膜处理。本文将针对覆膜处理这一处理方法进行检测及分析。
2 天然琥珀的物化性质
琥珀,其英文名称为 Amber,来自拉丁文 Ambrum,意思是“精髓”。
琥珀的物化性质:
1.颜色
浅黄一蜜黄色、黄棕色到棕色、浅红棕色、淡红、淡绿褐色、深褐色、橙色、红色和白
色,蓝色、浅绿色、淡紫色少见。
2.光泽、透明度
透明到微透明、半透明。未加工的原料为树脂光泽,有滑腻感,抛光后呈树脂光泽至近
玻璃光泽。
3.光性
在正交偏光镜下全消光,常见异常消光,局部因结晶而发亮。
4.折射率
通常1.540,其折射率稍有变化,最低到 1.539,最高至1.545。
5.发光性
长波紫外线下具浅蓝白色及浅黄色、浅绿色、黄绿色至橙黄色荧光,弱到强。短波下荧
光不明。根据产地不同,琥珀的荧光颜色也各不相同。
3琥珀(血珀)及仿制品的常规及破损鉴定
3.1样品
本次的研究对象样品A、样品B,均为市场上购买的“血珀”。
3.2常规无损检测方法及数据
首先用常规方法对样品进行测试,使用仪器为:宝石显微镜、紫外荧光灯、折射仪。红外光谱仪,测试方法为反射法,测试范围450-4000cm-1,分辨率为4cm-1,扫描32次。实验室条件:温度24℃,湿度43%。
图1 样品A红外光谱吸收光谱
3.3 破损检测及数据
样品B的光泽、折射率,发光性及红外光谱都无法获得正常的检测数据,采用切片处理,做粉末法检测。
取样品B,使用小刀刮取表面的粉末。在刮取红色表层时,红色表皮部分隆起,并未破裂。使用镊子和剪刀,将隆起部分剪破撕下。表层为深红色膜,内部为浅黄色透明物。(图2)
图3 样品B浅黄色部分长波下强蓝白色荧光 图4 样品B浅黄色部分红外吸收光谱
采取粉末法检测,取浅黄色透明物体的光滑边缘部分,用小刀刮取粉末。红外光谱吸收峰位于2929和2868强吸收,2852弱吸收(图5)
图5 样品B的粉末红外光谱
4 结论
通过对样品进行常规实验测试、红外光谱分析和有损检测,得出以下结论:
(1)本文中的2件样品,样品A为琥珀(血珀),样品B为覆膜琥珀。
(2)样品A由于长波下紫外荧光暗淡,可能经过加热优化处理。结合常规检测及红外光谱检测。褐红色的体色,暗灰白色的荧光及红外光谱吸收峰分别位于2927、2868和2850,该样品产自缅甸。
(3)样品B撕掉覆膜部分,结合常规检测及红外光谱检测。推断样品B内部为天然琥珀。样品B内部的天然琥珀,其浅黄色透明体色,强蓝白荧光,及粉末法检测红外光谱吸收峰位于2929和2868强吸收,2852弱吸收,该样品内部的天然琥珀部分产自波罗的海。
(4)通常市面上覆膜琥珀的表层膜为淋膜或者喷有色漆工艺,易残留气泡,使用刀片刮取时,表层膜易碎,并且脱落。本次的样品B表层膜在用粉末法做刮片处理时,并未碎裂脱落。采用剪刀剪开后,覆膜层较厚,且韧性较好不易碎。这是否是一种新的覆膜处理方法,覆膜材质是否为新型材料?
参考文献:.
[1]张蓓莉.系统宝石学[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15:542-548
[2]欧阳妙星,岳素伟,高孔.琥珀及其纺织品的鉴定[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16:24-34.
[3]王妍,施光海.三大产地(波罗的海、多米尼加和缅甸)琥珀红外光谱鉴别特征[J]
[4]BrayPS,AndersonK B.Science,2009,326:132
[5]董雅洁.几种不同产地琥珀及其仿制品的宝石学和铺学特征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
论文作者:方亭,李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琥珀论文; 样品论文; 光谱论文; 浅黄论文; 覆膜论文; 粉末论文; 树脂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