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世界经济的分离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经济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3·4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经济的分离是一股不为人们注意的暗流。考察世界市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分离趋势,这种经济的分离是从市场的分离开始的,世界市场的分离也是世界经济分离的首要现象。国际贸易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间为主转变为以两者内部为主,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内部贸易发展更快,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而在生产要素市场,国际投资也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为主转变为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为主。发达国家国内市场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得到加强,并在和平竞争中不断增加国家间协调因素,使发达国家的市场成为相对独立的整体,并且在世界市场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尽管世界市场的分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随着这种分离的发展和扩大,后进国家进入世界市场越来越困难。进入21世纪,由知识和技术驱动经济加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将把陷于传统农业或大烟囱工业泥潭的落后国家撇在一边,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落后国家将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它们面临着被抛出世界市场,并被排斥于以知识经济为主流的世界经济循环圈之外的危险。
18—19世纪,按自然禀赋进行的国际分工将后进国家卷入了世界市场,国际贸易主要在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之间展开
国际分工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的产物。产业革命爆发后,英国、其它西欧国家和美国相继建立了机器工业,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国际分工的形成,这使各国国内商品交换获得充分发展和国内统一市场最终形成,又使国际贸易获得普遍发展和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大机器工业生产日益把各个国家生产纳入国际分工体系,这一时期的国际分工主要是一种部门之间的垂直型分工的模式,即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分工。大机器工业生产不仅需要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而且需要广阔的原料产地,这样就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卷入到世界商品流转之中,英国等先进国家成为全球的制造业中心,成为“世界工厂”,而印度等落后国家则成了先进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成为“世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国际经济关系的变化,19世纪末期,资本输出得到了发展,成为先进国家向后进国家经济扩张的主要武器。可以说,19世纪的世界市场是以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之间贸易为主的市场。
在对19世纪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的经贸关系的研究中,无论是乐观派纳克斯的“外贸发动机”理论,还是悲观派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说”都承认:19世纪的世界市场将先进国家与后进国家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20世纪,科技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日益减少先进国家对后进国家的依存性,人均收入水平的差别所造成的需求结构的差别成为两者贸易的潜在障碍
19世纪先进国家对后进国家的依存性主要表现在原料供应和制成品的销售方面,但进入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工业结构由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使生产制成品中对原料尤其是初级产品需求的比重下降,再加上科技的进步和发明,天然原料(初级产品)越来越多地被合成原料和人造原材料所取代等原因,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进口依存度下降,就连乐观派纳克斯在后期也改变了看法,他认为中心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过外贸(主要指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增加)带动外围国家经济成长的观点只适用于与19世纪英国与新殖民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而到了20世纪,由于对原料需求的增长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增长,发达国家并未把它们的经济增长传递到其它国家去,先进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后进国家的带动作用已大为降低。
在制成品的销售方面,统计资料表明, 工业品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4,而这些出口产品的75%都是在工业国家之间交换的。二战后, 产业内贸易在发达国家非常普遍,整个战后时期它占世界贸易的70%,这种在生产要素相同或相似的工业发达国家之间大规模进行的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而传统的“资源禀赋论”所能解释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制成品与初级产品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尔提出的“需求偏好相似论”认为,贸易不应单从供给因素方面分析,更应从需求因素方面给予说明,需求偏好相似使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机会增加,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的差别所造成的需求结构的差别阻碍了它们之间的贸易。比商品市场更深层的是生产要素市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落后成为吸引外资的桎梏,国际投资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为主转变为发展国家之间为主。
虽然发达国家在初级原材料、能源以及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一定程度上仍然依赖于发展中国家,但世界市场的分离已初见端倪。
21世纪,自然禀赋的重要性将大大下降,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将落后国家撇在一边
人类正在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表象就是产业结构软化,产业结构中制造业所占比重趋减,信息经济和服务经济将占据主导地位,这使得发达国家对能源的需求相对下降,甚至会绝对下降,发展中国家对能源的依赖度将会超过发达国家。而随着材料革新,一些复合材料、聚合材料、超导材料的出现,发达国家的原材料不仅不需要进口,甚至连其本国的传统原材料产业也会不断消亡。此外,高新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使得只有少数几个行业中劳动力费用高于8%, 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的出现告诉我们资本和技术是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的,生产的高效率使发达国家成为劳动要素丰裕的国家,发展中国家原来具有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将失去意义,发达国家会把一些传统工业留在国内进行改造,对传统产品进行升级换代,甚至将一些原来设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的零部件生产迁回本土,产生产业的逆向转移,这会进一步割断先进国与后进国的经济联系。
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取决于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经济落后的国家可以利用资源的相对优势生产互补性较强的产品,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争得一席之地;而随着知识进步和技术革新的发展,自然资源不足的国家可以用知识的相对优势来弥补,而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将日益丧失其优势作用。各国之间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带来的贸易上的互补性将逐渐失去意义,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禀赋和积累上的差异,主要以资源相对优势为基础的垂直分工将让位于以知识相对优势为基础的水平分工,先进国家之间的部门内分工和同产业内贸易将更为普遍,落后国家很难加入到这个以知识为中心的分工体系。
由知识和技术驱动经济加速发展的知识经济社会正在与陷于传统农业或大烟囱工业泥潭中的社会相分离,正如古代社会不需要也买不起现代社会的电脑,现代社会也看不上古代社会的马车一样,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将使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无从发生。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资本也不会投向低效益的大烟囱工业,国际投资都将会流向高新技术商品和服务,尤其是信息、通讯等行业。由于科技、教育、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落后国家很难与先进国家展开经济合作,它们无法加入到就业白领化、金融电子化、信息网络化的知识经济社会。
当然,以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进行的垂直分工和贸易在一定范围内仍然会继续存在,但它在整个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将是微不足道的。
收稿日期:1999—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