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专家纵论开放式决策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放式论文,知名论文,模式论文,专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开放式决策,为杭州这座城市打开了一道民主的大门,在不断实践着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目光。2008年12月20日,来自全国各大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汇聚杭州,共同为开放式决策的杭州之路谋划更长远、更稳健的步伐。
李兴山(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原教育长、教授)
开放式决策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具体体现。社会经济越发展,人民的民主意识越强,这就对政府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过少可能造成决策失误,信息过量也可能干扰决策。特别是在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对信息更是难辨真假,因此,实行开放式决策一定要强化咨询研究,注意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适量性。开放式决策一定要有成本观念,尽量降低成本、提高实效,劳民伤财的事情不能做。
王长江(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主任、中央党校政党比较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开放式决策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背景下进行民主治理城市的重要尝试。政府从代替人民当家作主变为“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支持”表现在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让人民参与进来,“领导”体现在在体制内开辟更多空间、提供更多平台让百姓参与进来。开放式决策对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的最高诉求是满足老百姓当家作主的愿望。开放式决策的过程是让百姓当家作主、满足老百姓当家作主的最高层次价值追求的体现。在实践中要进一步提高开放式决策的制度化水平,以制度形式确定哪些内容是必须公开的,哪些内容是不宜公开的,对那些因故不能公开决策的会议要给市民以解释。要让参会的市民敢将心里话说出来,畅所欲言。
薄贵利(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政府绩效评估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导)
开放式决策不仅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更体现了新世纪对政府的要求,是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实践。开放式决策还要在以下两方面进一步总结。一是开放式决策怎么实现规范化的问题。民意有科学、不科学之分,老百姓可能更关注眼前的、局部的问题。一些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问题,可以听取市民意见,但对市民意见要有所甄别。二是进一步改进技术操作。美国哈佛大学在一个小城建分校,这个决策足足做了六年时间。因此,我认为杭州应该延长前期发布通告的时间,这对提高决策质量有作用。
许耀桐(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导)
要建设好服务型政府,就必须搞好政策决策,这是政府管好公共服务的一项基本职能。开放式决策是对决策体制机制的丰富和发展。体制机制必须包含决策主体、决策机构、有关决策的规章制度三个系统,杭州对这三个系统做了很好的丰富和发展。决策主体更加广泛,不再是少数政府官员,而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开放式决策要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
何增科(中央编译局当代研究所所长、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导)
开放式决策的范围要向职能部门和各区、县(市)延伸。要进一步明确决策中不同角色的不同作用,通俗地讲就是要搞清楚谁参与决策,该做什么。同时,公众参与民生问题的决策,政策议程很重要,但政策效果反思评估也很重要,也需要公众参与进来。
高小平(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员、博士)
从理论上说,开放式决策是尝试将政治民主、行政民主和社区民主三个不同层面的民主治理模式加以整合的一项集成创新成果。开放式决策还有拓展和延伸的空间。一是将开放式决策模式扩大到市政府全体会议,把政府组成人员全部召集到会议上来,使全体会议成为一个研究问题、讨论问题的场所。二是建立预案,及时处置开放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情况。
谢庆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
从政府创新理论的视角来看,杭州的开放式决策体现了观念更新、体制更新、机制更新、技术更新和人员更新。从议程设置理论来看,它是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参与网络广泛、方式便捷。从这几点来说,基于网络参与的开放式决策是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的。但是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设置网络参与的议程时,不仅要看谁在网络上的声音大,还要综合其他因素,比如研究机构的调查报告、专家建议等。二是关注网络参与的公共性。网民的意见要尊重,但不能被情绪性网络意见所左右。三是要充分吸收专家学者、智囊机构的意见。这样做,可以促进决策科学化,同时还能在充分尊重网络民意的基础上,实现精英决策和大众决策的平衡。
周汉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宪法与行政法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
要使决策的权威性、科学性、民主性实现良性循环,而不是恶性循环。美国安全部门曾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决策者完全跟着网络和媒体走,每年政府要多花30亿美元。如果实现良性循环后,则可以多挽救6万人的生命。因此,在开放式决策走过第一步之后,也就是在调动了大家积极性后,就要考虑良性循环的问题了。要进一步丰富开放式决策的内涵。除了现在我们都特别关注的现场参与环节之外,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决策其实还包括行政决策通告公布后,市民书面参与和非现场参与环节,以及市民的旁听环节,这些都应该作为一种常态固定下来。
余逊达(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任何一个决策,都要解决两件事:其一,从若干方案中选优;其二,从方案背后进行价值判断。要把开放式决策和杭州的总体决策融合在一起考虑。在开放式决策中还要注意几点:一是议程怎么设置;二是决策前期的参与,特别是在方案形成过程中的参与很关键;三是要对参与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决策应该有不同的参与方法;四是在参与人群的组织化问题上要有所突破,设定一些固定的参与方式,让组织的代表来参与,以最大程度地、真实地反映某一阶层群众的根本需求。同时,还应逐步地把决策机制和责任机制关联到一起。
标签:开放式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