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部地区差距的系统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差距论文,东西论文,地区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东西部地区差距是一个长期困挠国人的问题。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是建设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在弥合差距的努力抗争中不难发现,将东西部
地区差距纳入系统的轨迹中思索,将启迪一系列新的认识。
一、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整体性认识
从整体上看,东西部地区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方面的差距
上述四项差距中,东西部地区最明显的差距是经济差距。经济差距的形成与
两个地区科技、社会、文化的差距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正是科技、社会、文化
差距才造成了东部与西部间经济差距的拉大,经济差距的形成又巩固了科技、社
会、文化差距的存在。但经济差距是人们衡量地区差距的主要窗口。
(二)行政区划之间及其内部的差距
行政区划的整体性特征表现是复杂的,关键是将多大的行政单位视作参照体
系。认识逐渐趋向于将陕、甘、宁、青、新、内蒙、云、贵、川、藏、桂十一省
区划为西部,其余诸省谓东。从总体上讲,这东西两大版块差距是存在的,以有
些指标为参照系,差距明显。
整体又是一个相对概念。将省、自治区放在系统的整体中审视,依然会看到
程度不一的态势。
行政区划间的横向比较可能得出如下结论。发达的东部地区某省的贫困地区
与落后的西部地区某省的贫困地区经济指标相差无几或明显低于省际间经济指标
的差距。同理,东部地区的城市经济与西部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差距明显小于地区
间差距,一些东部城市的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发展综合指标可能还会落后于
个别西部城市。
(三)地形地貌的整体性差异
地形的整体性差异是东西部差距中的重要范畴。提出地形整体概说的基点立
足于除极地、冰川、冻土带外的基本地理特征在我国都能找到相同的位置。
不同的地形地貌可能带来不同的经济效益。例如,平原、盆地、河谷、草原
、高原、丘陵、山地、深山等不同地区呈现明显的经济差距。一部人类文明史证
明,优越的地理环境对人群的聚居产生强大的拉动效应。其缘在于良好的自然条
件首先有利于农耕的拓展,继而充足的食物供给方为人口聚居于斯赖以生存的基
础,这就不难理解在上述地形序列中人口聚居程度呈明显递减。有限的土地上能
满足人口高度密集是城市产生的重要前提,城市的主体产业是二、三产业。在等
量的土地面积上二、三产业可以比第一产业创造高出很多的经济收益。因此,东
西部地区对比的结果,东部地形相对平缓,河网密布,占全国90%以上的人口
居住在北京—太原—西安—成都—昆明一线的东地区。自然因素为东西部差距找
到了与生俱来的契机。
(四)相关政策的整体效应
人类不仅是大自然单纯的适应者,而且是征服自然的创造者。在政策因素的
作用下,国家于西部地区开矿山,找油田,建工厂,同样建立了一批不同规模的
城市,但这些城市多缺乏足够的农业支撑。
本文探讨的政策整体性原则系指,如果视政策为一个系统,在横的方向应包
括经济、科技、社会、文化诸子系统;在纵的方向则包括中央、省、市、县各行
政层次作出政策规定的子系统。无论是横还是纵,政策的整体性原则宗旨明确—
—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而不是扩大。
二、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层次性认识
系统的层次性产生于系统的整体性。整体是层次的基础,层次是整体分析的
正如前文已述,透过整体差距的视角,东西部地区经济、科技、社会、文化
诸方面均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经济差距集诸多差距之大成。东西部地区差距重
点在经济差距的层次分析。
将经济作为一个系统其层次性划分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的划分
;农业和工业的划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建材、商业服务业的划分;
农、轻、重的划分;三次产业的划分……。
按照人们普遍接受的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一次产业(农业)受社会经济条
件和自然地理条件制约较大,西部地区农业基础条件较之东部先天不足。东西部
差距的弥合指望第一产业有较大的难度。
缩小东西部差距的出路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是第三产业的基
础,发达的第二产业蕴育第三产业的勃兴。
第二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庞杂系统。按照划分的标准不同它可以分为基础工业
(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或轻工业和重工业。统计口径将其按产品属性分别划
分为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电子、仪表、建材、轻工、医药等子系统。深入
一个层次,仅以机械为例,又可为为普通机械、精密机械、重型机械、专用机械
等二级子系统。普通机械下含机器制造,普通机具、运输机具等三级子系统。运
输机具下含机车、汽车、摩托车。其中仅汽车又是一个包含门类甚多的子系统。
冷静地审视第二产业的层次结构和东西部区域的差距后可以清楚地看到,第
二产业的基础产业即原材料工业由于西部的矿产优势为其二次产业的重点,东部
地区则因历史原因形成加工工业为重点的产业布局。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扭曲
的价格体系保证了在同样的投入额度前提下可获得比原材料工业高得多的利润回
报。这是东西部差距表现在第二产业领域的重要原因。在更深的层次思考,东西
部地区第二产业的差距直接引发两个地区在第三产业领域的落差。
三、东西部地区差距的序列性认识
有序性是系统的一大特性,即系统内各部份的排序是有序的。
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有序性认识包括以下内容。
1.东西部差距表现在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各个方向,经济为序列之首
。经济差距不是一个单一因素,它是科技、社会、文化和一定的政治环境综合影
2.东西部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经济系统内又主要是第二产业的差距,
第二产业差距的背后是人的差距。
东西部差距中人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人口的绝大多数分布在
东部;其二,西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其三,西部地区的人口的进取意
识相对滞后。
通过移民使东部地区人口向西部迁徙因西部缺乏足够的农业支持并不现实。
弥合人口差距的目光只能从数量转向质量。
统计资料表明,目前西部地区文盲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省区高达
40%以上。改善教育的出路一方面是增强教育者即各级领导对教育,特别是中
小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是通过行政立法对受教育者实施强制性初等义务
提高西部地区人口质量,教育无疑是工作之首序,更重要的或更困难的是提
高西部地区人的进取意识。
从西部地区或者说从西部农村反馈的信息表明,甘、青、新、陕等省(区)
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见识短浅,因循守旧,对新事物接受迟钝,此其一。
其二是安守本分,重农轻商,畏惧竞争,厌恶商品货币关系。其三是听天由命,
消极悲观,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和勇气。
增强人的进取意识,除了教育之外,更有成效的当推人口的流动。一个不流
动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流动是双向的,既包括东部技术人才、能工巧
匠的“西进”,也包括西部人口特别是西部农民以民工潮的形式“东征”。这是
一场比强化西部人口基础教育意义更为深远的革命。
3.以技术构成为标准,国民经济一、二、三次产业均以劳动力密集型,资
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序列递进。
透视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可以有趣地发现,按常规的理解西部地区产业的技
术构成低于东部,事实则恰恰相反。高精技术结晶和代表现代科技前沿的中国航
空、航天产业主要在西部。这无异给人以启迪,从低技术到高技术,从低资金密
集到高资金密集确实是各类产业循序递进的序列并一般地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
济增长成正比,但这取决于一个前提——科技成果商品化。
东部地区经济领先于西部并不在于其产业的技术构成为上,而主要取决于东
部的经济运行模式能将人力、资金、技术、信息、原材料等要素迅速地组合成各
类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因此西部地区要想缩短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一是将西部的
高技术密集或高资金密集企业在保证国家必要的国防、科研任务的前提下,或独
立或联手开发民品抢占市场;二是东部地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的经验
值得借鉴。在东部地区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乡镇企业多是服装、玩具、日用
百货、轻工、纺织等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密集产业。第二条路对于西部地区可能
更现实一些。
4.消除东西部差距不可能离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国家的资金投放分为扶贫
资金和建设资金两大版块。扶贫资金主要用于西部,当然也包括东部的一些贫困
山区。扶贫资金重点是解决温饱,然后才是可能条件下视作有地区针对性的包括
农业、加工业在内的各类产业项目的启动资金。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扶贫
资金的投放序列也应易位。建立资金主要用于有关国计民生重大项目的兴建。现
阶段国家建设重点在东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建设资金重点要移于交通、能源基
础设施的完善和农田水利建设。
5.战略选择的有序性
首先是“差别”发展战略。所谓差别发展战略系指针对不同地区特点、确定
不同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发展阶段,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优惠政策主要
施于沿海、特区、开发区也集中于东部,东西部差距进一步拉大。待此阶段战略
实施完毕东部经济实力空前增长则应立即实施“赶、帮”战略。简言之,即西部
地区的追赶战略建立在东部地区支持的基础上。这种支持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施
舍性的无偿帮助,而是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的流动增强西部经济的自身机能。
最后实行“平行”发展战略,即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相对稳定,基本确立的市场
经济体制自发调节市场要素在东西部地区的多元化组合,除总量差距依然存在外
,人平差距东西部地区逐步缩小。目前尚处于第二阶段。
四、东西部地区差距的时效性认识
系统的时效性原则表明,系统内先进与落后的版块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探讨东西部差距的时效性特征给人以鼓舞的思维,透过历史的视角,昔日西
部的丝绸之路,黄河流域曾极大地领先于尚未开化的东部蛮夷之地。只是到了近
代,相对优越的农耕条件聚集的众多人口和市场经济格局的率先界定才使东部地
区对深厚的西部文化发生强烈的挑战。
前文已经提出,在整体经济实力上西部也许永远赶不上东部,但在人均经济
指标上可能另当别论。那么,按照系统的时序性原则,整体实力的东西部对比可
以永远是一个常数,但西部的个别省(区)赶超东部一些省(区)的时间表却充
“我国经济地区的经济界定及梯度发展战略”一文提出,“以前人们习惯将
山东、福建列入东部发达地区,但按照各省(市)自治区综合经济实力总分次序
排列表不属发达地区之列。”同样,“原来被认为属于西部贫困地区的宁夏、青
海、新疆,由于人口稀少,人均经济指标远远超过云南、甘肃、贵州、西藏……
其经济实力实际上高于广东和安徽。”因此,从系统时效性原则的战术性考虑西
部地区一些省(区)赶超东部地区一些省区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
优惠政策是系统的时效性原则在弥合东西部差距中的重要内容。优惠政策的
时效性特征十分明显。即优惠政策只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跨度内是合理的。例
如,沿海经济特区依靠特殊的优惠政策创造的人平国民生产总值大大高于西部省
区的相应指标,但广东省向中央上交的税收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大低于四
川、重庆等省(市)而获取了巨大的经济收益。继续执行倾斜沿海的优惠政策很
难让西部省区有公平竞争的心理平衡。
优惠政策的时效性还表现在不同的行政层次和不同的地域单元。促进经济发
展的优惠政策中央、省、市、县各有不同的时限。比较而言,中央的政策时限相
对较长,于省、市、县则逐次递减。从不同的地域单元来看,改革开放之初东部
经济特区行之有效的优惠政策全盘照搬于今天的西部地区未必就能奏效。
消除或者缩小东西部差距需要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努力。当今世界无论是发
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国内的东部和西部,北方和南方,内陆与近海无不存
在或大或小的差距。如全球首富的美国尚有经济落后的阿肯色州,俄罗斯欧洲部
分与西伯利亚及远东的强烈反差莫不如斯。
缩小东西部差距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目标,但不是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是消除贫困达到共同富裕,这正是人们的希望所在。
(作者单位:重庆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