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肿瘤医院 湖南常德 415125
【摘 要】目的 探究在临床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联合治疗效果,评价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为临床肿瘤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我院自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脑转移瘤患者,随机抽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予以不同的方案治疗并对比。结果 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试验组患者应用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联合治疗的临床有效率(69.2%,27/39)显著高于对照组(35.9%,14/39),差异显著(P<0.01)。且试验组患者应用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联合治疗的无进展及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此外,毒副反应发生率(5.13%,2/39)也显著低于对照组(28.2%,11/39),差异显著(P=0.006)。结论 在临床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联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且毒副反应小,有利于提升脑转移瘤局部控制率,应广泛推广。
【关键词】脑转移瘤;替莫唑胺;全脑放疗;疗效;毒副反应
在恶性肿瘤中,常见的危害极大的应属脑转移瘤。且脑转移瘤可损害患者的生理功能,生活质量呈直线下降[1]。因此,本研究旨在临床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过程中,探究应用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联合治疗效果,评价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为临床肿瘤治疗奠定基础,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我院相关科室选择了2014年6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且均为脑转移瘤患者,随机抽取78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年龄:以42岁为最小,79岁则为最大,以为(55.12±9.76)岁平均年龄;原发肿瘤:肺癌:28例,胃癌:22例,乳腺癌:18例,结肠癌:10例。以随机分配为原则分为各39例的试验组与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基础治疗:激素与甘露醇治疗,改善患者颅内压、脑水肿及神经受损情况。
对照组:单纯予以全脑放疗。直线电子加速器或钴-60行放疗,全脑放疗剂量40Gy,局部小病灶剂量小野10~15 Gy。
试验组: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联合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放疗治疗五天后,开始加用替莫唑胺,每次口服100 mg•m-2,连续治疗五天,每四周一次,放疗结束后,再口服替莫唑胺治疗1~2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有无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中T和X2检验对比分析所有研究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详情见表1,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对试验组患者应用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联合治疗的临床有效率(69.2%,27/39)显著高于对照组(35.9%,14/39),差异显著(P<0.01)。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
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对试验组患者应用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联合治疗的毒副反应发生率(5.13%,2/3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8.2%,11/39),差异显著(P=0.006)。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约1/4的肿瘤患者的死亡均与脑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2]。虽然医疗水平在不断的进步与完善过程中,传统抗肿瘤药物即常规手术虽然对病情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疗效欠佳,且具有较高复发率及较强的毒副反应[3]。有报道称,中枢系统淋巴瘤患者在联合化疗或是单纯全脑放疗后,神经系统呈现典型的衰退症状,虽然这种症状可能受疾病影响而出现,但是也不能否认放射性治疗对人体的损伤[4]。由于脑组织中存在血脑屏障,而化疗药物不仅毒性大且疗效甚微,还极易发生耐药性,限制疗效。
英国癌症研究战略技术公司开发了新型抗肿瘤药物,即替莫唑胺(TMZ),是一种咪唑胺并四嗪类的烷化剂,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特点,在生理pH 状态下自然水解为活性物 5-(3-甲基三嗪-1-基)咪唑-4-酰胺(MTIC)和替莫唑胺酸性代谢物,MTIC 进一步水解为5-氨基咪唑-4-甲酰胺(AIC)和甲肼,AIC 为嘌呤及核酸生物合成中间体,甲肼则被认为是活性烷基化物,MITC 的细胞毒作用主要表现为 DNA 分子上鸟嘌呤第6位氧原子上的烷基化以及第 7 位氮原子的烷基化[5]。其还不受血脑屏障的阻碍,自发转化为 MTIC,再通过 DNA 甲基化的作用,产生细胞毒性,从而具有广谱的抗肿瘤细胞的作用。此外,其具有较好的放疗增敏作用。TMZ作为新型的口服抗肿瘤药物,具有较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可产生较高的血药浓度,毒副反应小,仅抑制骨髓,且不易发生[6-7]。
本研究结果显示,予以不同治疗方案后,试验组患者应用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联合治疗的临床有效率(69.2%,27/39)显著高于对照组(35.9%,14/39),差异显著(P<0.01)。且试验组患者应用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联合治疗的无进展及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此外,毒副反应发生率(5.13%,2/39)也显著低于对照组(28.2%,11/39),差异显著(P=0.006)。上述结果与杨妤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TMZ联合全脑放疗通过增强治疗效果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更适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脑转移患者[8]。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脑转移瘤患者的过程中,应用替莫唑胺与全脑放疗联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且毒副反应小,有利于提升脑转移瘤局部控制率,应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毕卓菲,刘宜敏,何艳,等.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评价[J].中国新药杂志,2012(4):412-418.
[2]程魏,张兰凤,肖娜,等.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13,35(15):2307-2308.
[3]邬德东,杨芬,姚定珠,等.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9):1997-1999.
[4]蒋娅莉,陈海林,沈纲.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观察[J].现代医学,2015,43(3):285-288.
[5]尤光贤,文强,蒋先明,等.全脑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脑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7):1056-1058.
[6]潘永,要洁,冯威健,等.替莫唑胺应用于脑恶性胶质瘤的研究现状[J].山东医药,2012 52(12):96-97,100.
[7]黄骏.口服替莫唑胺同步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9):88-89.
[8]杨妤,杨新辉,苏加利,等.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瘤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3,34(7):1115-1117.
论文作者:伍孝军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
标签:患者论文; 疗效论文; 对照组论文; 差异论文; 肺癌论文; 副反应论文; 细胞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