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SCI合著论文看中俄两国科技合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合作论文,两国论文,论文论文,SC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353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在全球化背景条件下,中俄两国在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任务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目标和驱动。中俄两国经济基础和发展历史上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双方很强的互补性质,地缘政治因素也客观上也推动着中俄两国之间广泛的互利合作。1992年12月16日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2000年11月中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期间双方正式签署《创新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和2006年和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都表明两国政府对科技合作的高度重视。
从1992年两国政府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算起,中俄科技合作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为了对中俄两国科技合作与交流情况做出客观评价,笔者对1995—2006年间SCI收录的2478篇中俄两国合著的科技论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期通过对这些论文的统计分析,揭示中俄两国科技合作的规律、特征以及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加强和拓展两国的科技合作和交流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借鉴。
文献计量学合著研究为国际科学合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1]。我们从SCI检索1995-2006年中俄两国合著科技论文作为信息源,并以此建立两国合著论文数据库,对数据清洗和归整后,笔者运用了Web of knowledge的一个重要数据库——“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检索了中俄两国学科分别按论文数量、被引频次和平均被引率在国际范围内的分布情况。对SCI检索到的中俄合著科技论文分析分成五部分:合著论文的时间分布、第一作者研究、质量研究、热点领域以及作者所属的机构研究。
2中俄合著科技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
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状况可以反映出在该领域研究论文的历史发展轨迹与发展速度,进而达到揭示该领域研究发展总体趋势的目的[2]。我们从整体和局部角度对1995-2006年SCI收录的中俄两国合著科技论文数量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做了统计分析。
1)整体分析。
1995-2006年,SCI共收录中国的科技论文数469566篇,俄罗斯的科技论文322698篇,两国合著论文共2478篇。
(1)从时间维度看论文增长速度。中俄两国合著论文数量呈稳步增长趋势,但从表1数据显示,合著论文占中俄两国各自论文总数比率相对较小,只在0.26%~1.66%范围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的科技合作力度还是相对不够。在这12年间,SCI收录两国合著科技论文数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4.91%,略低于中国SCI科技论文数量的年平均增长率16.99%,而远高于俄罗斯科SCI科技论文年平均增长率1.26%;从两国合著论文分别在中国和俄罗斯总论文数中所占的比率看,在国际科技合作中,俄罗斯对中俄两国科技合作的热情在不断增加,势头在持续强劲上升,有进一步增加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的需要。这个结论将在以下的科学领域分析和合著机构分析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2)从空间维度看中俄两国科技合作分布。1995年—2006年,在与中国进行科技合作和交流的国家或地区中,中俄合著论文数量在中国SCI论文总数中的排名从13名下降到14名,但其浮动并不大;而在俄罗斯论文总数中的排名由原先的27名持续增长到13名。这表明,俄罗斯对中国的科技合作在不断加深,其势头非常迅猛。
2)局部分析。
中俄两国合著论文增长率在1996、1998和2003年分别出现增长停滞、放缓和严重下降现象,从1996年的0.00%上升至1997年的39.73%,而1998年又再次回落至2.94%;2003年从2002年的27.45%陡然下滑至1.54%,几乎接近历史最低。
(1)1995年中俄两国科技部商签并成立的“中俄科学与高技术中心协力会”仅仅限于对俄罗斯科学和高技术合作领域的立项和信息沟通工作的领导,难以对俄罗斯科技合作成果在其他部门产业化担负领导和协调职能。这就使得两国间的重大科技合作项目,特别是联合攻关项目不能很快地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跨部门运作[3]。1996年两国合著论文的零增长和中俄科技合作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有直接关联。中方政府与俄方政府虽然建立了政府框架内合作协议,政治关系比较友好,但是规范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力度[4]。因此,对相关部门而言,这种现象是值得重视和借鉴的。
(2)1998年,中俄双边的技术贸易很不平衡,中国出现大量逆差(1991—1997年双方的技术贸易总额为52亿美元,其中,俄罗斯技术出口50.19亿美元,我技术出口1.83亿美元)。这反映出两国间巨大的科技合作潜力远未充分发挥出来。此外,加上中俄两国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存在的差异,出现了一些法律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1999年,双方就签署了《中俄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框架下知识产权保护和权力分配议定书》,使合作双方签订的合同文本更加规范化。很明显(表1),在1998年出现2.94%的放缓增长后,1999年中俄科技合著论文增长达到了26.67%,这也反映了中俄两国科技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解决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3)2003年猛跌至1.54%,几乎接近历史最低点。2003年肆虐全球的非典(SARS)爆发,由于SARS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聚集性、致死性和广泛的地域性,使得中国境内的各类人员来往活动受限,对外国际合作和交流活动受阻。原定于4月2日和3日在上海浦东香格里拉饭店举行的2003基金世界中国年会、4月14日-15日世界经济论坛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商务峰会等国际活动都因非典疫情而推迟。这些会议和活动的推迟不仅使我国蒙受了一部分经济损失,更糟糕的是人们对中国的生活及生态环境产生怀疑并进而推迟或取消更多的商务活动,影响了我国外经、科技和外贸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顺利开展。
从历年的数据来看,中俄两国正式的科技合作交流始于1992年(当年的12月16日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但是从表1可以看到,1995年两国的合著论文也仅有73篇。这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当时中俄两国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处于起步阶段,两国科技人员只是进行一些互访会谈,实质性的合作研发活动及成果还是较少。2006年,合著论文数量达到387篇,客观地反映了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加深,但相对于中俄两国各自的论文增长数来说还是较少,说明中俄两国科技合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3中俄合著科技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
1995-2006年,中俄合著SCI论文占中国SCI论文比率一直在0.50%上下波动,而占俄罗斯SCI论文的比率有1995年的0.36%稳步上升至1.66%,虽然受到各自SCI论文数量变化的基数影响,但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中国和俄罗斯对两国科技合作势头不对等现状。我们在对中俄合著科技论文的第一作者分析的时候,同样发现了这种情况。在此之前,许多学者对论文署名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一般认为,第一作者在合作研究中的贡献相对较大[5]。由此,把中俄合著论文的第一作者区分开来,以期从另一个侧面来判别中国和俄罗斯在两国科技合作中的位置。
从表3中可以看出,1995年,中俄合著论文中俄罗斯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百分比16.44%,中国该百分比为28.77%,同比相差12.33%;1996年俄罗斯第一作者百分比达26.03%,比1995年上涨了将近10%,而中国该百分比则下降为21.92%;2001年,俄罗斯第一作者论文数量由2000年的34篇增长到58篇,增加幅度达9.85%,而同比,中国第一作者论文数量由29.12%下降到20.59%,这反映出中俄科技合作中的确存在不对称的情况。
1996年4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访问中国。中俄发表《中俄联合声明》,宣布双方“决心发展平等与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标志着中俄关系进入全面和深入发展的新时期。虽然当年中俄两国合著论文总量与1995年持平,但从第一作者的分布来看,俄罗斯对加强与中国的科技合作是相当重视的,并且其效果明显。而中国对俄罗斯的科技合作力度相对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俄科技合作中地位的不对称趋势。
1995—2006年,中俄合著SCI论文中第一作者为其他国家的篇数一直占到50%以上(见表3),这表明中俄两国科技合作更多的存在于由其他国家引领的科技项目中,仅在两国之间展开的科技合作相对较少。在全局意义上,中俄应该在战略层面上加强两国之间的科技合作力度。
4中俄合著科技论文的热点领域
发表合著科技论文的数量高只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双方有了合作的基础和需求,然而对具体合作的绩效评估还应该从人们对此的关注程度和范围的角度去论证。在此我们应用了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方法对热点领域进行分析。
前苏联情报学家Irina Marshakova和美国情报学家Henry Small于1973年分别提出了文献同引(Co-Citation)概念,作为测度文献间关系程度的另一种方法。所谓文献同引,就是两篇论文同时被后来的一篇或多篇论文引用。同样定义同时引用这两篇论文的论文篇数为同引强度。也就说,如果两篇文章构成同引关系,那么这两篇文章同时被引的次数越多,同引强度就越大,关系也就越紧密。根据相同的原理,此方法衍生出了机构同被引分析、学科同被引分析、著者同被引分析等分析方法[6]。在此,我们运用了学科同被引分析方法来研究中俄两国合著论文的领域同引强度。截至2007年5月16日,SCI引文索引中有18767篇论文引用了中俄两国合著论文。我们把这1 8767篇论文的相关著录信息下载,形成中俄合著论文的引文数据库。在与中俄两国合著科技论文做关联分析后,我们发现,在这1 8767篇引文中,有4520篇同时引用了2478篇合著论文中的两篇以上的文章,由此可见,中俄合著论文存在大量的同被引现象,同被引分析具有可行性。由于合著论文并不拘泥于个别学科,范围广泛,所以基于同被引的论文或作者分析没有太大意义。我们对中俄合著论文中同被引论文的领域进行了重点分析,这能真正反映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领域。首先,我们取出合著论文中被引率较高的750篇,对其在18767篇引文中进行精确定位,采用JCR分类标准,对论文规范至子学科,然后进行学科领域同被引强度计算。因为用的是两两配对,所以在计算同被引强度时,一旦有两篇以上的合著论文同被引,则每两个之间都需计算一次同被引强度。最终结果表明,物理综合、物理粒子与场、有机化学、放射医学、内分泌学、动物学和核物理最为学术界所关注;天文学、机械学、生物学、临床医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属于人们关注的第二梯队。
5中俄合著科技论文的质量研究
中俄两国合著论文总体数量的增长和学科领域的扩大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两国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展速度与规模。但中俄两国的合作效果和深度究竟如何?在此我们对两国合著论文的质量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此疑问提供论证。文献计量学采用了论文引证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of Citation)来对论文的质量进行评定。论文引证影响因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论文的平均被引证次数。也就是说,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学科的不同论文,如果平均被引次数相对较高,那么就认为该论文的平均质量较高。这样的情况下,非英语国家在其论文引用方面比英语国家有着许多语言上的劣势,但是中俄两国就此所处的情况基本是相同的,所以引证影响因子基本可以反映中俄两国SCI论文在质量或影响力方面的差异。从表4中不难看出,中俄合著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在许多学科远远高于中俄各自被SCI收录论文的平均被引率。这表明中俄两国在这些领域的合著论文的质量要远高于两国各自的论文,同时也说明经过中俄双方合作的方式使许多学科的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地提升,进而对推动两国各自的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6中俄合著科技论文的机构研究
截至2007年5月16日,SCI收录的中俄合著科技论文有2478篇。从合著论文所属机构角度说,这些合著论文中每一篇论文都至少有一方作者机构来自中国,另一方来自俄罗斯。我们首先提取了这2 478篇论文中所有中国和俄罗斯的机构名称,然后按出现频次进行排序。在对数据进行筛选、去重和清理后,笔者发现涉及中俄科研院校等机构共有848所,而其中有540所机构只出现1次,105所机构只出现2次。考虑到分析手段的可操作性,我们只选取了前30名高频机构作为样本,两两组合后放入2478篇合著论文数据库进行匹配,获得(30×30)/2=540组数据。我们根据它们之间的合作频次(如果任意两个中俄机构在同一篇合著论文的地址字段中同时出现,我们就记他们俩之间的合作频次为1,以此类推),得到矩阵。形成矩阵后,我们用SPSS软件作为统计工具,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在SPSS中采用系统聚类,选择类内平均链锁法,并转化为泊松相关矩阵,最后模拟形成图1。
依据中俄两国机构间的合作频次我们将这些机构分成四类(见图1)。第一类,从俄罗斯联邦国家科学中心到俄罗斯库尔纳科夫化学研究所,共8所机构,只有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是来自中国;第二类,都是来自中国的5所高校,分别是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香港大学;第三类,从莫斯科大学到俄罗斯联合核子研究所,共8所机构,其中来自中国的有3所,分别是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第四类,从中国科学院到俄罗斯科学院,共8所机构,其中来自中国的有4个机构,分别是中国科学院、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图1 中俄两国机构合作的聚类分析
第四类是中俄两国科技合作与交流频次最高的机构,它们之间的合作承担了样本中的大部分合作强度,这类机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物理学领域,涉及高能物理、理论和实验物理、核物理以及原子能物理等。在这第四类中的机构发表SCI论文数量排名也是靠前的,这真实地说明了这些机构在物理学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强强联合得双赢的态势。相比而言,无论从机构发表SCI论文数量,还是从中俄两国机构合作频次来看,第一、二、三类各自的综合科研水平和彼此间合作力度都是相对弱的。从总体上来看,中俄两国科技合作大多数局限在少数几个科研势力较强的机构之间,如中国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理论和实验物理研究所、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技大学、俄罗斯理论和实验物理研究所、俄罗斯新西伯利亚核物理研究所等。因此,从中俄两国科研机构合作情况来看,并没有形成科研机构大范围的深层次的合作格局。如何促进中俄两国的大范围、多层次、高水平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仍然是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7结语
加强中俄科技合作,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不仅有利于两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新兴产业、扩大经贸合作、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两国充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提高国际竞争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实现世界和平都具有重要意义。中俄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等一系列重要协议,两国间建立起良好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只有通过经贸往来、科技合作和各种交流加以充实,才能巩固和发展。当前,中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到2020年中国的GDP要实现翻两番的目标。俄罗斯在摆脱多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困境之后,也进入了全面振兴经济社会的新时期,并提出了到2010年将GDP翻一番的计划。因此,中俄双方有着共同的发展驱动。
本文就是在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从SCI合著论文角度来看中俄两国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情况。在对中俄两国合著论文的文献计量指标统计分析后,我们看到:中俄合著论文的快速增长说明中俄两国科技合作有所加深,但相对于各自国家的论文增长速度来说,中国和俄罗斯对两国科技合作存在着势头不对等现状;对合著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表明中俄两国科技合作更多地存在于由其他国家引领的科技项目中,仅在两国之间展开的科技合作相对较少;而由两国科技合作的学科分析,我们发现其主要模式是强势学科间的尖端合作,缺少其中一方的强势学科带动或引导另一方的发展;对合著论文质量分析后发现合著论文的质量要远高于两国各自的论文水平,这对两国进一步展开科技合作与交流是个楷模;对两国科研机构做统计分析后,我们看到中俄两国科技合作大多数局限在少数几个科研势力较强的机构之间,这说明两国科技合作还没有形成大范围和深层次的合作格局。
综上所述,中俄科技合作10多年来,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但从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要求而言,与中俄双方存在的多方面的优势互补有利条件相比,两国间科技合作的巨大潜力尚远未充分发挥出来。
标签:科技论文; 中俄论文; sci论文;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论文; 第一作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