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_共同富裕论文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_共同富裕论文

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历史性课题,在当代尤有其重要性,迫切需要作出正确回答。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共同富裕,为社会主义举起了光辉旗帜,为人类所景仰和追求,具有非常巨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这是崇高的理想,也是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的出发点。

社会主义就是共同富裕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当代世界的革命经验以及中国的建设实践,作出了创造性的界定。围绕共同富裕的一系列阐述,是对共产主义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阅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都讲到共同富裕的问题,诸如:“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仅从上述几条已能看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特点、”“原则”、“本质”、“道路”和“优越性”。除非不讲社会主义,讲社会主义就要讲到共同富裕;否则,社会主义将是一个没有目的、没有特点、没有原则甚至没有优越性的抽象概念。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发生过“患寡”还是“患不均”之争。只有在今天,才能有正确的回答。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所以必须“患寡”,不能在贫穷的状况下搞平均主义;同时,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所以必须“患不均”,不能仅是少数人富起来,而置多数人于不顾。共同富裕,反映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特别是广大工农群众的期待。在这个意义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才能造福中国。

在世界上,姑不论过去,就在当代,有各种学说、各种政党和各种纲领。有的即使也讲什么为全体人民造福,但是,只要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阶级剥削,始终是有人富、有人穷,最多是其差距或大或小而已。我们歌颂社会主义好,好就好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共同富裕,反映了我们党的纲领特征,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也表达了人类的一致愿望。

这几年国际风云变幻,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所谓“信仰危机”。在此时期,举起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旗帜,足以澄清一切忧虑。我们讲共产主义,也就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换句话说,是共同富裕在更高层面的体现。这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类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坚信,社会主义一定会成功,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就是因为共同富裕代表了大家的根本利益。

走向共同富裕的具体道路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崇高理想和神圣纲领?邓小平同志指出了具体道路。这条道路无不进一步显示了社会主义特征。

首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作出了划时代的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说:“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能否认为,对照共同富裕这个目的,发展生产力是其必不可少的前提、手段和条件。因为我们不是为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而是应当“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对“发展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和“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等,在理解上都要明确是为了共同富裕。

其次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邓小平同志说:“总之,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把公有制与共同富裕并列和相连,是由于“只要我们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因为公有制,只有公有制,能够消除剥削,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且是避免贫富悬殊、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这不排斥在现阶段,为了发展生产力,应当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但是,非公有制经济只是有益的补充,不能代替公有制为主体。我们不赞成搞私有化,努力探索公有制尤其是国有企业的最佳实现形式,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再次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邓小平同志肯定:“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按劳分配是针对平均主义而言的,因为“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人民生活永远改善不了,积极性永远调动不起来。”实行按劳分配,可以调动积极性,发展生产力,并在改善人民生活的过程中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说:“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不会产生贫富过大的差距。”这也不排斥在现阶段,允许按资分配等分配式方的存在;但是,其他分配方式只是补充,不能成为分配的主体方式。

最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步骤。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的构想是: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由于以中国之大、人口之多,各地的基础、条件和机遇不尽相同,我们不可能企求大家一步富,一起富。但是,“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为此,要有相应的政策。

我们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把发展生产力和坚持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作为达到此一目的的必由之路,把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作为实现最终目的的必经阶段,进一步表明:共同富裕不是美妙的空想,而是可行的现实。这些目的也好、手段也好,都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原则,从而区别于并优越于别的什么主义。

面对现实的若干思考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付出持久不懈的努力。但是,这又非可望不可即的憧憬。邓小平同志为我们设计的蓝图,作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标准,是到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小康,就是在实现温饱之后的又一雄心壮志,也可以说是最初阶段的共同富裕。“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已经卓见成效。这表现在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有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提前翻了两番;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壮大,国有企业在整个所有制结构上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按劳分配在逐步扭转平均主义倾向后,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得到显著改善;有的地区发展更快,有些人先富起来,已经超过、达到或接近小康水平。我们讲形势,总的说很好,依据就在此,是有目共睹、举世公认的。

毋庸讳言,在前进中还存在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虽快,而经济效益不高;人均收入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以致在不少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却未获得应有的小康效应;整个公有制在发展,而国有企业存在种种问题,有的困难重重,亟待探索合理的实现形式;虽然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是地区之间的差距在扩大,富起来的人中相当部分并非真的靠勤俭劳动和合法经营。到本世纪末只有几年时间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小康目标,还必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学习《邓选》,值得思考的有:

——发展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因此,应当“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一定要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不要把基本建设的摊子铺大了。一定要首先抓好管理和质量,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所说:“经济发展要有新思路,要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不能继续走盲目追求产值和扩大投资规模的粗放经营的老路。”否则,速度似快、产量似高,而效益却差、分配却低,就不可能有效地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达到小康水平。

——鼓励勤劳致富,保护合法经营。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必须生财有道,才能取得广大群众拥护,并把大家引上正道。现在群众不满意的焦点之一是分配不公,其中除了某些误识,例如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单位之间相互攀比,实际上混淆了平均和公平的界限外,确实是存在着种种巧取豪夺的致富现象。所以,对合法经营给与保护,而对各种不合法经营和腐败现象则该坚决反对和依法处理。邓小平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只让少数人发,不是共同富裕,就无异于搞资本主义了。

——大力扶贫,千方百计缩小地区之间的过大差距。这在全国来说,发达地区有责任和义务支持次发达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在一个省区内,同样如此,并有可能做得更好。当然,还要有一个过程,不该期望在一个早晨就实现;并且不是平调,而要互利互补,特别是要把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优势与内地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多数地区脱了贫、致了富,小康社会才能全面实现。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既是发展经济的强大动力,又是保证共同富裕的有效手段。在改革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的不二法门;探索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必要手段。在当前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坚持宏观调控更是维护经济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关键一着。举起共同富裕的光辉旗帜,我们在这些方面就容易取得共识,齐心协力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高歌迈进!

标签:;  ;  ;  ;  ;  ;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