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型”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江锡奎[1](2021)在《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的实践与思考——观安徽省第九届小学美术现场课有感》文中研究说明"欣赏·评述"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美术课的重要课型,承担着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重视"欣赏·评述"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欣赏·评述"课的教学中以及在安徽省第九届小学美术现场课评比观摩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胡晓敏[2](2021)在《孝感市实验小学中段美术示范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淑萍[3](2020)在《新时期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有效教学模式建构》文中研究说明在小学美术教学当中,美术欣赏评述课贯穿于其中,并且其教学重要性得到愈来愈多的关注。利用实践,进行有效地设计、导入、板书、提问等环节切入学生的兴趣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注重情景设计,使师生益教于乐,在轻松的环境中达到设想的教学目地和效果。
鹿雅贤[4](2020)在《民间美术欣赏课中增强现实应用的设计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地区具有多样性的艺术文化,民间美术作为艺术瑰宝具有独特价值与浓厚意义,需得到每代人的发扬和传承。美术欣赏课是培养美育的重要途径,经调研发现,美术欣赏课中存在背景融入不自然、展示方式单一化、知识传授易散乱与学生被动低效学习的共性问题急需解决,增强现实技术作为新的科技手段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笔者尝试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借助增强现实的媒体技术作为引导者与帮助者,实现增强现实在民间美术欣赏课中的价值。帮学生在民间美术欣赏课中解决情境融入、全面观察、知识贯通和交互体验等多方面的问题,辅助学生在学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更好地进行美的欣赏与感受。文章主要围绕增强现实结合民间美术欣赏课展开探索研究,全文共由五部分内容组成。在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缘由、目的及意义进行阐述,分析了增强现实应用于教育的相关文献与国内外现状,并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一章从民间美术欣赏课的选择原因展开分析,论述了民间美术的独特价值和审美特色,以及开展民间美术课程的政策解读与现实意义。第二章对增强现实技术做出概述,根据特征分析美育教育中增强现实的应用状况,论证增强现实在美育教育中的必要性,为笔者的设计实践提供借鉴。第三章与第四章是本次研究的重点内容,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分析当地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增强现实的技术特征做出契合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第四章根据增强现实与民间美术欣赏课的契合分析,以及对相关应用案例的参考,对民间美术欣赏课中的增强现实应用做出设计与实践,尝试解决民间美术欣赏课中的共性问题,分析反馈效果并做出总结和展望。
李欣桐[5](2020)在《美术教学中基于“图像识读”素养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我们进入到了视觉图像时代,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虚拟网络上,我们每天都被琳琅满目、良莠不齐的图像信息所包围着,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识读它、理解它、辨析它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在我们每堂课都会与图像打交道的美术学科教学中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基于2016年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心理学教授牵头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联合攻关小组,通过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之后各学科在此基础上都提出了自己的学科素养与立科之本,美术学科的立科之本就是“视觉形象”,其他的价值都是由此生发出来,并且其中的“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两个独有的素养之一,也是美术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首位与基础素养。在我们的美术学科教学中,无论是在哪个美术学习的领域,都离不开“图”,因此提升对于图像的读图能力是我们进行所有类型美术课所应具备的最基础的能力。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如今小学美术课与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表现进行分析,并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老师进行访谈,并经过总结对当下经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分析;第二部分主要说明学生具备“图像识读”素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如今时代的变化,学生具备该素养对自身发展的作用进行阐述;第三部分通过分别分析欣赏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对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程度和培养方式,说明相比之下美术欣赏课教学对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素养更具使用性;第四部分阐述如何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图像识读”素养的训练,并提出建议与具体的操作方法,通过大量课例进行分析,将学生、教师、教学三者密切相连从而提出建议。第五部分以剪纸系列课为例分别从欣赏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角度进行详细教学设计分析,并将第四部分提出的培养建议融合进该教学设计案例中,通过剪纸艺术中独有的纹样图案让学生更好去解读图像并感受图像的魅力。通过在美术教学中多去关注学生“图像识读”的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图像、理解图像的方法,并通过不断训练,从而提升审美,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贡献力量。
傅冠宇[6](2020)在《初中美术课程加强传统文化体验研究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建设,为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和学生爱国情感而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如果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因,那么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在初中美术学习领域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相对于其他美术学习领域来说,因其教学目标定位和学习方式的特殊性,对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增强学生传统文化体验,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结合体验式教学法,将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欣赏·评述活动与学生的美术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本文首先论述了选题的背景与理由、价值与意义,对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当下教师与学生对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内容教学的态度与看法进行了调查。在对调查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设计与实践的意义、价值与可行性研究。最后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进行了课程设计研究。整个研究凝结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感悟与经验,也听取了其他教师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意见。同时,还为本研究的课程设计了评价标准,并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改进。当前国际局势下民族国家文化竞争激烈,传播与发扬祖国传统文化是美术教师的使命。
彭雪春[7](2020)在《中职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第三条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十三条指出,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美术欣赏课程是青少年实施美育的核心课程,由于受到其它众多因素的影响,美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以中职学生,辅以中职美术教师为研究对象,以组织好美术欣赏课教学为目的实施对比教学策略研究。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化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策略为理论基础,以中等职业教育新的课程改革为指导思想。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绪论从问题提出、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核心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思路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是中职学生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的构建,构建细分为归纳课程内容对比教学策略和情境体验对比策略两大策略,其中归纳课程内容对比教学策略分为1、同历史时期中外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2、同一人物不同作者对比教学策略。3、同一画种绘画风格迥异对比教学策略。4、精神美和外形丑对比教学策略。情境体验对比策略分为1、诗词音乐视频故事引入对比策略。2、现场情景体验对比策略。第二部分是对比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构建策略前用调查法调查中职学生和中职美术欣赏教师对何种教学策略的喜好,对比教学策略实施主要用干预实验法进行研究,用对比教学策略干预实施于实验组,和沿用传统教学的对照组比较。该部分分为1、实验设计。2、具体实验研究,具体的实验研究过程通过前测,实施干预实验和后测进行。第三部分是对比教学策略干预实验后结果分析,分析了1、前测结果。2、后测结果。3、男女和专业不同实验结果。第四部分是结论和优化对策,本研究的结论是1、对比教学策略有利于中职学生的美术创造思维能力的提升。2、对比教学策略提升了中职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兴趣。3、对比教学策略加强了中职学生对生活中与美术欣赏相关的美的现象,以及与美术欣赏相关的学科的关注度。4、对比教学策略对中职男生和美术专业中职学生更有效。实验结果表明,中职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是有效的。根据本研究的结论,提出改善的举措,1、建构学习,优选“先行组织者”。2、以学生为本,精准吃透学情。3、多方联络,创造情境体验。4、结合课本,立足本土美术。5、深挖学生兴趣点,巧妙引导。
宗辉[8](2020)在《美术欣赏课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蔡元培曾提出“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这说明美术教育在人的发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美术是人类较早用来表达的语言,儿童在掌握人类的话语之前就已经具有一定的绘画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能够将现实世界中所见所感之物用自己独特的绘画形式展现出来,但这种绘画语言是因人而异,各不相同的,不具有共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在9—13岁时才能逐步学会以审美的态度去对待艺术作品。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机,是儿童审美能力培养及审美素养养成的重要阶段。如何上好小学美术欣赏课,通过小学美术欣赏课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很值得我们去研究了,本文旨在研究利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来对儿童欣赏能力进行培养的相关问题。论文分五章,第一章是论述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的认识,美术欣赏课的概念界定,美术欣赏课的内容及开设的意义。第二章是阐述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上好美术欣赏课。第三章分析小学生的审美状态,阐述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第四章阐述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五章是小学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案例设计。
徐端[9](2020)在《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核心素养时代的到来,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在全球化大背景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如何让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意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意境”为主题展开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研究,重点探究如何把“意境”抽象概念,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学生。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构建了高中美术鉴赏“递进循环”教学模式,提出提炼图像、转化情境、创造图像三个解析意境的关键环节:首先对图像进行形式分析,达到对意境理解的审美直觉,其次创设情境,让鉴赏者达到感性的审美体验,在情感上深入体验意境,最后通过创造图像的方式,达到对意境理解的审美升华阶段。以《意境之美——宋代花鸟画》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案例,进一步论述该模式运行的教学过程。该模式中将抽象概念不断的转化,让学生能够在认知基础上理解抽象概念,这一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力,对高中美术鉴赏课具有借鉴性作用。核心素养下的美术鉴赏教学,不能局限于对美术知识的单层面的传授,更加注重学生对美术鉴赏方法的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一种方法,可以运用方法自主迁移到其他知识的学习,这样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张轩瑜[10](2020)在《小学低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文中认为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低年龄段教学中,"欣赏与评述"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观赏自然景物和学生感兴趣的美术作品,用简短的话语大胆表达感受。那么,扩大学生的美术知识面,提升美术欣赏的素养,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拥有自己的审美判断能力,并且通过美术学习,判断能力得以提高并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型”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的实践与思考——观安徽省第九届小学美术现场课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内容要体现美术教育的情感价值 |
二、课堂构建要关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
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要丰富多样 |
(3)新时期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有效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合理设计教学提高学生美术欣赏评价能力 |
(一)合理进行教学导入 |
(二)合理进行板书设计 |
(三)合理进行提问 |
二、充分利用生活引导 |
三、充分利用情景创设 |
四、充分利用讨论交流 |
结语 |
(4)民间美术欣赏课中增强现实应用的设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1.文献研究综述 |
2.应用现状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1.论文思路 |
2.论文框架 |
一、民间美术在美术欣赏课中的价值与意义 |
(一)民间美术的独特价值与审美特色 |
1.民间美术的独特价值 |
2.民间美术的审美特色 |
(二)开展民间美术欣赏课程的政策解读与现实意义 |
1.政策指引 |
2.民间美术欣赏课的现实意义 |
二、增强现实技术及其在美育教育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
(一)增强现实技术概述 |
1.增强现实技术的概念、特点及发展历程 |
2.增强现实技术与艺术创作结合的发展状况 |
(二)增强现实技术与美育教育结合的应用状况 |
1.AR趣味性应用 |
2.AR互动性应用 |
3.AR创造性应用 |
4.AR描摹性应用 |
5.AR观赏性应用 |
6.AR赏玩性应用 |
(三)本章小结 |
三、增强现实在民间美术欣赏课中的契合分析 |
(一)民间美术欣赏课的现状分析 |
1.课堂调研情况分析 |
2.教师反映问题分析 |
(二)民间美术欣赏课的问题总结 |
1.背景融入存在不自然现象 |
2.展示方式具有单一化问题 |
3.知识传授具有易散乱问题 |
4.被动学习具有低效性问题 |
(三)增强现实对美术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
1.虚实结合,创设情境——融入背景 |
2.可控画面,全面观察——直观展示 |
3.选择模块,系统讲授——串联知识 |
4.实时交互,丰富体验——加深感受 |
(四)本章小结 |
四、民间美术欣赏课AR应用设计与实践 |
(一)设计构思 |
1.目标定位 |
2.需求分析 |
3.内容设计 |
4.交互功能与形式 |
(二)设计实施 |
1.界面设计 |
2.模型制作 |
3.交互设计 |
4.程序开发 |
(三)应用实践 |
1.应用效果 |
2.教学评价 |
(四)总结与展望 |
1.总结与改进 |
2.展望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 |
附录二 调研情况记录 |
附录三 硕士攻读阶段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 |
(5)美术教学中基于“图像识读”素养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依据与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1. 关于“图像识读”素养培养的研究成果 |
2. 传统剪纸中与“图像识读”的关系 |
(三)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图像识读”的学科素养在小学美术表现中的分析 |
一、“图像识读”内涵界定 |
二、小学美术课中关于“图像识读”素养培养调查分析 |
(一) 调查设计 |
1. 调查目的 |
2. 调查方法 |
(二) 调查实施过程 |
1. 学生问卷调查 |
2. 教师访谈调查 |
(三) 调查统计与分析 |
1. 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分析 |
2. 教师访谈调查的总结 |
(四) 调查结果 |
第二章 “图像识读”素养培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与意义 |
一、图像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桥梁 |
(一) 与文字对比的信息传递特点 |
(二) 观察力对学生未来学科发展的影响 |
(三) 视觉判断能力与学习效率 |
二、结合视觉图像的社会应用提高小学生“图像识读”意识的教学 |
(一) 当今时代背景下视觉图像文化的特点 |
(二) 视觉图像作用于美术课堂 |
三、小学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
(一) 课堂美术教学与图像文化的结合应用 |
(二) 欣赏教学与学生识图能力密不可分 |
第三章 美术课堂教学彰显“图像识读”应用性的培养 |
一、美术实践课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关注度 |
(一) 美术实践课偏向综合能力的培养 |
(二) 识图能力在学生美术表现中的影响 |
(三) 识图过程在实践课的应用 |
二、欣赏课教学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更具系统化 |
(一) 有效储备图像解读的方法 |
(二) 系统训练图像辨析能力 |
(三) 注重欣赏过程的语言表达 |
三、善于赏析作品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
(一) 欣赏作品与理解图像之间的关系 |
(二) 辨析图像增进学生思维 |
第四章 美术课堂教学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图像识读”素养的策略 |
一、探索图像演变过程降低学生读图难度 |
(一) 寻找图像原型,帮助学生理解图像 |
(二) 对比图像,增强学生辨别能力 |
二、把握美术实践课中对图像的解读环节 |
(一) 模仿图像,提高对图像的认知 |
(二) 训练学生描述创作构思 |
三、改善欣赏课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
(一) 寓教于乐,增强课堂互动 |
(二) 补充描述,活跃思维 |
(三) 欣赏三部曲,逐渐培养学生解图步骤 |
四、提高师生对教育资源的应用意识 |
(一) 跟进生活,学有所用 |
(二) 充分利用影像资源,加强学生感受能力 |
第五章 以剪纸类教学内容为例为培养“图像识读”素养之教学设计 |
一、剪纸欣赏课丰富学生对图形纹样的认识 |
二、剪纸实践课巩固学生对剪纸图像的理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个人简介 |
致谢 |
(6)初中美术课程加强传统文化体验研究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理由 |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加强传统文化体验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在美术欣赏课程中加强传统文化体验的调研与分析 |
一、教学实践调查 |
二、基于美术课程标准的分析 |
三、教育发展趋势调查 |
第二节 学生对传统文化体验教学的态度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
二、调查对象与内容 |
三、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对欣赏课程中学生传统文化学习体验的调研访谈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对象与内容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第二章 在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加强传统文化体验教学的设计思路 |
第一节 课程设计理念与教学目标 |
一、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
二、教学目标 |
第二节 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方法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方法 |
第三节 建设教学评价体系 |
一、传统文化体验教学评价体系设计理念 |
二、评价主体 |
第三章 传统文化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
第一节 《笔墨千秋》单元教学内容 |
一、教学要素 |
二、单元教学内容 |
第二节 《笔墨千秋》单元教学实践案例 |
一、课题一:《笔墨千秋——文房四宝的历史》 |
二、课题二:《笔墨千秋——中国画的魅力》 |
三、课题三:《笔墨千秋——笔墨传神的技巧》 |
第四章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及反思 |
第一节 评价方式与方法 |
一、发挥外部评价的引导与监督作用 |
二、结合体验效果,注重学生内部评价 |
三、有效发挥档案袋评价等质性评价作用 |
第二节 学生学习效果呈现分析 |
一、扩充知识储备,升华民族情感 |
二、转变学习态度,提升美术学习兴趣 |
三、增强文化认同,深化传统文化体验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
一、注意提取有效知识,挖掘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
二、改进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体验实践能力 |
三、正确把握课程设计理念,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中职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美术欣赏对中职学生发展的价值 |
2.美术欣赏教学对提升中职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作用 |
3.美术欣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理论意义 |
3.实践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1.美术欣赏 |
2.对比教学策略 |
(四)文献综述 |
1.美术欣赏的功能 |
2.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 |
3.美术欣赏教学 |
(五)研究方法和思路 |
1.研究的方法 |
2.研究思路 |
一、中职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的构建 |
(一)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先行组织者策略 |
(二)中职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的构建 |
1.归纳课程内容对比教学策略构建 |
2.情境体验对比策略构建 |
二、对比教学策略的实践 |
(一)实验设计 |
(二)具体实验 |
1.前测 |
2.实施干预实验 |
3.后测 |
三、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实践结果分析 |
(一)前测结果 |
1.情感态度方面 |
2.基础知识方面 |
(二)后测结果 |
1.情感态度方面 |
2.基础知识方面 |
(三)男女和不同专业实验结果对比 |
四、结论及改善举措 |
(一)研究的结论 |
1.对比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的提升 |
2.对比教学策略提升了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兴趣 |
3.对比教学策略加强了学生对生活中与美术欣赏相关的现象的关注 |
4.对比教学策略对男生和美术专业学生更有效能 |
(二)改善举措 |
1.建构学习,优选“先行组织者” |
2.以学生为本,精准吃透学情 |
3.多方联络,创造情境体验 |
4.结合课本,立足本土美术 |
5.深挖学生兴趣点,巧妙引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美术欣赏课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小学美术欣赏课的认识 |
(一)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定义 |
(二)小学美术欣赏课的内容分析 |
(三)开设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意义 |
二、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上好美术欣赏课 |
(一)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征 |
(二)小学生的情绪、情感特征 |
(三)小学生的言行特征 |
三、小学生的审美状态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
(一)小学生的审美状态 |
(二)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
四、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原则与策略 |
(一)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原则 |
(二)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
五、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案设计 |
(一)《汉字中的象形文字》教案设计 |
(二)《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案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学术型论文 |
致谢 |
(9)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目的 |
一、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外研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 |
三、访谈法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一、教学模式的创新 |
二、教学理念的创新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核心素养 |
二、美术鉴赏 |
三、意境 |
四、主题教学 |
第二节 本研究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节 意境的教育价值 |
一、审美教育对意境教学的要求 |
二、美术课程标准对意境教学的要求 |
三、学生认知对意境教学的要求 |
第二章 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教学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高中美术教科书中有关“意境”内容的总体情况 |
一、美术教科书中“意境”的呈现方式和容量 |
二、美术教科书中“意境”的呈现状态分析 |
第二节 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教学现状调查和分析 |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
二、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教学的课程转化路径 |
第一节 高中国画鉴赏课“递进循环”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 |
一、“递进循环”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
二、“递进循环”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
第二节 高中国画鉴赏课“递进循环”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一、中国画鉴赏课“意境”的图像提炼 |
二、中国画鉴赏课“意境”的转化情境 |
三、高中中国画鉴赏“意境”的图像创造 |
第四章 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教学的案例设计——以《意境之美:宋代花鸟画》为例 |
第一节 《意境之美:宋代花鸟画》的教学内容 |
第二节 《意境之美:宋代花鸟画》的教学过程 |
第三节 《意境之美:宋代花鸟画》的教学评价 |
结语 |
一、课题总结 |
二、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小学低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生为本,做好预习 |
二、师生互动,交流探讨 |
三、自主学习,拓展延伸 |
四、穿插操作,重视体验 |
五、总结书写要领 |
四、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型”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的实践与思考——观安徽省第九届小学美术现场课有感[J]. 江锡奎. 安徽教育科研, 2021(28)
- [2]孝感市实验小学中段美术示范教学研究[D]. 胡晓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3]新时期小学美术欣赏评述课有效教学模式建构[J]. 王淑萍. 科幻画报, 2020(12)
- [4]民间美术欣赏课中增强现实应用的设计探索[D]. 鹿雅贤. 云南艺术学院, 2020(12)
- [5]美术教学中基于“图像识读”素养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研究[D]. 李欣桐.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6]初中美术课程加强传统文化体验研究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D]. 傅冠宇.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7]中职美术欣赏对比教学策略的研究[D]. 彭雪春. 西南大学, 2020(01)
- [8]美术欣赏课对小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研究[D]. 宗辉.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9]基于核心素养下高中国画鉴赏课“意境”主题教学设计研究[D]. 徐端. 黄冈师范学院, 2020(07)
- [10]小学低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J]. 张轩瑜. 读写算,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