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与生态发展_社区功能论文

社区体育与生态化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论文,体育论文,社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477(2011)01-0087-04

一、社区和社区体育的界定

“社区(community)”最早是作为社会学名词出现。1887年德国学者F.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在其成名作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中首次使用了“社区”一词。其后,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将Gemeinschaft译成英文community。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则将community一词译为“社区”,并被广泛认可。时至今日,虽然“社区”一词频频见诸各种媒体,但其概念却从未统一过。美籍华人教授杨庆堏曾于1981年做过一个统计,认为关于社区的定义超过140多种[1]。目前,一般认为,社区是指由共同居住在某地的人们结成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群体,从事多种社会活动所构成的社会地域生活共同体[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深刻转轨和变革,社会管理体制发生了相应变化,“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出现,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兴起,并日益昌盛。“社区城市化,城市社区化”已成为城市和社区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社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社区建设日益引起重视。其中,社区文化和体育设施被定位为社区建设的三个功能之一,社区体育是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社区体育的理解,有学者认为,社区体育归属于民间组织,是在社区生活共同体内开展的群众体育;有学者则认为,社区体育就是社区面向社区居民所开展的体育,它以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包含家庭体育、厂矿团体体育、政府组织体育等在内,兼含有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等方面,是在一定社区地域内进行的所有体育活动的总称[3]。有学者则提出,社区体育是以街道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体育协会为核心,以体育协会、晨晚练指导站等为基础,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为骨干,以社区居民为主体,以社区体育健身场所为依托而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4]。目前,较被认可的社区体育定义是王凯珍所提出的,她认为“社区体育主要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5]。该定义后来被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采纳认同,1997年国家体委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便将城市社区体育正式界定为“主要是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6]

体育类型一般分为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即群众体育)三大类。从上述社区体育的定义看,大多数学者将社区体育归属于社会体育,但也有一些学者持有异议。例如有学者认为,尽管三类体育的相关研究均卓有成就,但对体育进行如此三类型划分的原旨却受到质疑,认为这样无异于人为割裂了它们之间的关系[7]。更有学者明确认为,学校体育亦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8]。甚而有学者如张治军提出应发展以学校为中心的新型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以适应目前经济、社会条件下小城镇社区体育的发展需要[9]。笔者认为,社区体育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指城市社区体育,广义的社区体育可以包含城市社区体育、农村社区体育、城镇社区体育等。从研究现状看,多数学者围绕城市社区体育展开研究,本文也仅限于城市社区体育进行论述。

二、地方社区体育的发展局限性

笔者选取河北省邯郸市进行了地方社区体育的现状调研,结合调查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地方社区体育在体育组织、体育经费、体育活动内容、体育指导、体育消费、体育人口及体育场地资源等诸多方面存在发展的局限性。

(一)邯郸市社区体育组织情况与分析

笔者实地考察了邯郸市多所社区和社区健身场所,其中体育先进社区25所,包括国家级社区3所,省级社区8所,市级社区14所(见表1)。这些体育先进社区大多是2005年后组建的,有明确的组织体系负责管理社区体育活动,如区体育局群体科、社区居委会、自发组织、物业等,并且这些体育社区有较完整的规章制度。通过调查,28.13%的体育社区有自己的网站和论坛,通过网络组织、指导居民进行健身活动和健身知识培训。

从调研看,邯郸市社区体育组织较为薄弱,缺乏统一管理和系统化布局,缺乏专人负责全民健身工作并且重视程度不足;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管理制度尚不健全,辅导站点分布不均,社区居民缺乏科学、系统、有效的健身知识和方法,社区体育组织者自身业务不够熟练、专业知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总体看,社区体育的组织管理工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二)邯郸市社区体育经费投入状况与分析

资金投入是发展社区体育的物质保证。据调查,邯郸市社区体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体育彩票收入的投入,但邯郸市各级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对社区体育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其余少部分经费来自于个人或企事业单位的赞助、集资,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日常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活动的组织培训。总体来看,邯郸市社区体育的资金来源较为匮乏,社区体育活动经费相对不足,经费的缺乏将直接影响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

(三)邯郸市社区体育活动内容状况与分析

目前,社区体育活动内容趋向多样化,邯郸市社区体育项目大体可分为康复类体育项目、娱乐类体育项目和竞技类体育项目三大类。其中,康复类体育项目多为中国传统的功、拳、操等项目,现代式的康复健身手段推广不够,例如实用性体操、球操,医疗、保健体操等;娱乐类体育项目主要包括体育舞蹈、门球、有氧操、游戏、棋牌等项目;竞技类体育项目主要有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自行车、武术、大众健美操等。由于个人爱好、社区环境、经济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和社区建设程度等不同,造成邯郸市各个居民社区的体育活动项目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地方政府部门和社区管理组织者应主动加以引导,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一些符合本地区文化习惯的特色运动项目加以推广,如太极系列、毽子系列、空竹系列等。

(四)邯郸市社区体育活动指导状况与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的颁布与实施,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已初具规模。但是,目前邯郸市社区体育指导员人数尚未达到国家标准。专职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只有很少一部分,很多社区体育指导人员是在职或退休的体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人员中的体育积极分子。通过对相关的56个体育锻炼群体的指导人员进行调查,有专门指导人员的占62.50%,其中分布状况为:在职或退休的体育工作者占14.29%;离退休人员中的体育积极分子占51.43%;在职人员中的体育积极分子占31.43%;学生2.85%。这些社区体育指导人员中有社区体育指导员证书的有14.28%;受过相关体育知识、技能培训的有31.96%;未受过培训的体育指导者有53.76%。从整体看,邯郸市社区体育指导人员无论在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与国家要求仍有较大差距,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和水平不能满足社区体育的发展需求。

(五)邯郸市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状况与分析

笔者对回收的199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其中1654份问卷表明有参加体育运动情况,占82.78%。邯郸市居民体育消费状况(见表2)表明,邯郸市居民有意识的体育消费较少,体育消费总体水平较低,大多数体育锻炼者还倾向于在不收费的体育场所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这与邯郸市居民体育消费认知水平和经济收入总体水平有关。

(六)邯郸市社区体育人口状况与分析

体育人口是指有目的的经常用一定时间参加体育运动并且达到一定强度的人口,它的标准一般是每次用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活动30分钟以上,每周活动3次以上(含3次)。笔者共发放问卷2155份,收回2017份,回收率为93.60%,有效问卷1998份,有效回收率为92.71%,符合社会学调查的要求。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性别分布为男性1008人、女性990人;年龄分布为10~19岁221人、20~29岁378人、30~39岁475人、40~49岁357人、50~59岁308人、60岁以上259人;文化程度状况为高中以下文化程度者785人、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1213人;职业状态为学生210人、事业单位人员811人、企业单位人员756人、自由择业者221人。调查对象中符合体育人口标准的对象为601人、占30.08%,其中男性为375人、占62.40%,女性为226人、占37.60%;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者483人、占80.37%。60岁以上体育人口数量162人、占26.96%、占60岁以上人口62.55%;50~59岁体育人口数量120人、占19.97%、占50~59岁人口38.96%;40~49岁体育人口数量85人、占14.14%、占40~49人口23.81%;30~39岁体育人口68人、占11.31%、占30~39岁人口14.32%;20~29岁体育人口105人、占17.47%、占20~29岁人口27.78%;10~19岁体育人口61人、占10.15%、占10~19岁人口27.60%。学生体育人口157人、占26.12%、占学生数量74.76%;事业单位人员体育人口325人、占54.08%、占其人口数量40.07%;企业单位人员体育人口87人、占14.48%、占其人口数量11.51%;自由择业者体育人口数量32人、占5.32%、占其人口数量14.48%。

从调查数据看,邯郸市社区体育人口比例不到1/3,性别比例男性大于女性;体育人口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比例为6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50~59岁年龄组次之、30~39岁年龄组最低;高学历者更注重体育锻炼,这也反映在学生和事业单位人员体育人口比例之中。

(七)邯郸市社区体育场地状况与分析

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邯郸市体育局统计资料,邯郸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根据国家出台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定》和《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区级社区应有2000-4000座位的体育馆一座,1.5-2.0万座位的体育场一个,居民小区应配备体育场所200-300平方米/千人。而《全国城市体育先进社区标准》规定“旧城区的街道、利用空地(数量不限),指定的体育活动场地总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新城区或城郊接合区的街道必须有一处500平方米或两处相加700平方米以上的活动场地”。从调研看,邯郸市社区体育活动场所相对较少,人均占有面积达不到标准。另外根据邯郸市社区居民对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满意度的调查,有5.70%的社区居民对邯郸市社区内的体育场地设施表示很满意,有29.73%的社区居民表示满意,有36.90%的社区居民表示一般,有19.77%的社区居民表示不满意,还有7.90%的社区居民表示很不满意。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邯郸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够系统完善,不能完全满足广大社区居民的健身需求,有待进一步建设改善。

三、以生态化理念发展社区体育的愿景

面对上述地方社区体育的诸多发展局限性,笔者认为,应以生态化理念积极探索社区体育的发展规律,科学发展社区体育,以有效促进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显著改善社区居民的体育生活质量。

(一)社区、体育与生态之间的天然联系是以生态化理念发展社区体育的渊源基础

“生态”从字义上理解意指生物的生存状态。1935年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并于1939年进一步提出“生态平衡”概念。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森发表了代表作——《寂静的春天》。1968年,罗马国际学术会议有史以来第一次以人类生态危机为议题,讨论了与生态密切相关的各种全球性问题。而人类作为生物体的存在与所处城市和社区的生态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生态化建设日益兴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简称MAB计划),其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参加该计划,我国于1979年加入了MAB。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中,社区当然地居于核心地位。1997年实施的阿德莱德生态城规划中便提出了“以社区为主导”的开发程序,采取了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生态开发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将生态意识贯穿于生态社区发展、建设、维护的各个方面。通过这种渠道,提高了公众的生态意识,促进了生态城市的合理建设和健康发展[10]。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便是推崇生态社区的建设理念。

在体育与生态的联系方面,有学者认为,原始的体育活动就是在远古时期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古代的体育行为便已经包含了某些生态意识,认为体育为适应环境而产生发展的思想本身便代表着体育生态思想的萌芽。既然体育伴随着环境和人类而改变、发展,也就注定了体育与生态之间的天然和必然的联系。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严重生态危机的出现,生态化运动日益兴起。这场意义深远的生态化运动逐步波及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体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生态化、可持续性发展亦是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体育生态化的规划和建设由此引起关注,其研究也日益兴盛。2008年北京奥运会倡导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既为体育生态化在我国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典范,同时也以其独特的体育魅力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体育意识的提高,带动了生态体育的蓬勃发展。毋庸置疑,作为一项普及性的社会活动,体育已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体育与社会生活各领域和层面都有着日渐深入的联系,当然与日益发展的生态学也在不断联系和深入。人们逐步开始以生态学理念审视和研究体育,以生态观探索体育的发展规律,促进体育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社区、体育与生态之间的天然联系决定了以生态化理念发展社区体育的渊源基础。

(二)以生态化理念发展社区体育的意义

当前,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竞技体育和以健身休闲为主旨的社会体育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体育文化,特别是社会体育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明确提出“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当今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便是:体育回归大众,体育回归生活。社区体育被誉为“家门口的运动”,其就地、就近、就便之特点,直接决定了它在体育发展中的重要性,故而社区体育成为当前体育建设的重点领域。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新时期我国“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社区是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适宜于开展体育活动”。

建立在生态观角度认知体育而形成的体育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理论。有关体育生态化的建设和发展已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普遍关注。目前,众学者对体育生态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已形成共识,对体育生态学的概念、理论源流、任务与内容等作了初步的研讨思考。但围绕体育生态学尚未展开广泛的、深层次的针对性研究,大多数学者只是着眼于体育与自然环境关系的研究,强调对体育环境的认知,侧重体育与环境的平衡研究。笔者认为,尽管体育生态学的出现可谓是体育适应自然环境的产物,体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之密切亦毋庸置疑,体育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也理应是体育生态学的重点内容。但是,体育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的范围绝不能仅限于此,它应包括其他许多方面。特别是,体育作为一项普及程度相当高的社会文化事业,应将其置于“大社会”的视野范畴内开展更有广度和深度的探索和研究。而在当前体育环境下,将体育生态化的理念与社区体育的发展相结合,既符合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又紧密契合了社区建设规划,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情。

社区体育作为社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也应当走生态化的道路。社区体育的生态化建设既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社区体育建设中日益重要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结合前述社区体育的发展局限性,社区体育生态化建设的目标应当是:加强社区体育的自我调控及自我组织能力,有效改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的现状,宣传社区体育生态化理念,合理高效地建设和利用各项社区体育资源,普及推广区域特色明显的生态体育项目,完善社区体育指导工作,显著提高社区体育质量,以充分适应社区体育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缔造社区居民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体育生活最优环境。

[收稿日期]2011-01-10

标签:;  ;  ;  

社区体育与生态发展_社区功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