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升级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_温州模式论文

温州模式升级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_温州模式论文

温州模式升级关键: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温州论文,协调发展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关键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温州的产业结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温州曾经在全国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温州模式,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已跻身全国百强城市44位,并成为2004年全国最具活力的十大城市之一。温州产业特色十分显著:以专业市场起家,以小商品行销天下,民营企业遍地开花,“温州模式”由此得名。历年来,温州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减少,而二、三产业在不断提高。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发生巨大转变,1980年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39.2:38.6:21.6,1991年为26.2:44.4:29.4。第二产业的比重1984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1991年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温州产业结构日渐高级化,二三产业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然而,近年来,温州第二产业升级缓慢,从1999年到2004年变化不大,产业创新能力偏弱,第三产业发展从1999年的35.3%到2004年的38.6%,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层次较低、水平不高、增长乏力,已影响着温州经济的稳步协调发展(表1)。

温州的产业基本上还是集中在以服装、皮鞋、箱包、打火机等劳动密集型、低加工度的制造业结构上。随着各地民营化改革的推进,温州改革的先发优势明显弱化。由于产业不能及时升级,一直沿袭传统的产业布局,导致温州经济速度的下滑,经济增速在浙江各地市中的排名也开始落伍。温州的产业结构现状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表1温州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演变

年份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

198039.2:38.6:21.6

199126.2:44.4:29.4

19997.3:57.4:35.3

20006.6:57.5:35.9

20016.1:56.6:37.3

20025.3:56.6:38.1

20034.7:57.2:38.1

20044.6:56.8:38.6

注:根据《温州主导、支柱产业研究》课题组《温州主导支柱产业研究》1994年12月版第49页以及1999-2004年温州市统计局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

1.产业结构缺失。2003年,我国经济越过了拐点,发达地区重化工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经济发展已进入新一轮重工业化时期。在浙江,以宁波为代表的重化工业和以杭州为代表的IT等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从而导致两地的发展速度持续高涨。温州的产业的结构性缺失首先表现在除了轻工业,其他类型的企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几乎是零。这导致温州因没有重化工业提速的支撑显得发展速度在浙江相对缓慢。其次,十多年来,温州的制造业结构演变相对缓慢,基本局限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例如皮革制品、服装、塑料制品和打火机等。温州制造业企业多为中小私营企业。尽管其专业化分工程度与营销网络无可匹敌,但增长势头已明显放缓。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产业竞争力并不必然地由产业层次所决定,而更主要地体现在创造附加值的能力上,这由价值链环节,以及核心技术、品牌知名度和销售网络的拥有程度所决定。温州区域经济至今尚未具有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如没有国际著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国际性销售网络等等(盛世豪,2004)。

2.引进外资少。温州的资本运作是有限的,温州多的是当地资本的输出,少有区外资本的输入。温州的地方“公共权力”和“私有产权”二者基于地缘的、文化的、血缘的、家族的网络,阻碍了外资和外地的投资。2004年4月温州银监分局对部分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抽样调查统计出的数据表明,仅企业投向外地资金一项,温州至少有370余亿元资金常年跨区域流动,这还不包括没有在银行和信用社贷款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跨区域资金流动,也不包括居民个人自有资金在外地购置房产的资金量。温州人向来有流动经商习惯,20世纪80-90年代,至少有一半的温州商人外出经过商。另外,随着民企二次创业的进一步深化,已经形成了从温州人走出去,到资本走出去,再到企业走出去的阶梯式推进的局面。有媒体调查显示,温州的外迁企业光有一定知名度的有1000多家,整体外迁的企业就有250家左右。这样的外移显然对温州经济发展是相当不利的①。另一方面,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更是少得可怜,外商实际投资且不与长三角相比,光与浙南闽东城市相比,2003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温州的外商实际投资为11969万美元,低于金华市25750万美元,低于台州的21588万美元,与福州的130198万美元差距甚远②。温州外资难以引进,与温州的产业结构也有很大的关系③。

3.人格化交易机制与产业代际锁定。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认为,在温州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当一个时期中,温州在中国率先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在转型起步中建立了11种类似于马格里布人的“人格化交易机制”,因为在没有制度保证的情况下,人格化交易具有安全性,在亲戚朋友等熟人间的交易方式比较容易保障交易的顺利进行。一旦这一方式被确立,就会产生惯性和路径依赖,造成“代际锁定”。人格化交易导致外资和外地人很少去温州办企业,却导致温州人与温州人之间的人格化交易网。当不断增多的温州人加入人格化交易网,会由于市场的拥挤产生边际效益递减,又驱使温州人不断大规模的移民来扩张市场。因此温州区域经济发展从产业演进的角度来看,不仅可能被锁定,而且可能产生“产业空洞化”。已经移民到温州以外地区的温州人,当他们体验到非人格化制度的交易好处(如产权保护、低成本、平等交易等),会更多的利用非人格化交易制度。在此分析基础上,史教授预言:从区域产业演进角度看温州可能会出现“产业空洞化,产业代际锁定”,而且可能出现资本外流,地方经济衰退现象(史晋川,2004)。

二、温州的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战略

(一)高新技术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协调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经济发展一方面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与总量增长相伴随的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化演进。实践证明,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使国民经济具备良好的结构效益,从而能够促进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21世纪初期,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总趋势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造后的传统产业将赢得新的发展空间,知识型服务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从温州目前情况看,仅仅依靠劳动密集优势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如果第一、二产业始终停留在劳动密集水平上,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缺乏竞争能力,最终使温州经济落后于浙江其他地区之后。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产业结构的升级演变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另一个则是在传统产业范围内,从低技术向高技术、从低附加度和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度和高附加值发展。温州以往更重视传统产业由低技术向高技术、从低附加度和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度和高附加值发展。今后的发展需要考虑:在产业调整过程中既要从实际出发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争取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并注意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又要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1.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正在兴起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浪潮。如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均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手段。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力量。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技术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力量,而且也大大缩短了工业化进程。温州经济要从传统模式中突围,必须努力解决经济与高科技结合的机制,大力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温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稳定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工业要形成以下主导产业:以机电一体化为重点的机械工业;以精细化工和明矾石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化学工业;以新型材料为重点的材料工业,形成光机电仪一体化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工业电器、皮革与制鞋、成衣加工和眼镜制造四种优势产业④。

温州今后将重点实施“百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工程,力求突破传统产业的重大共性技术瓶颈。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产业的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船舶制造、汽摩配、电工电器、装备制造和石化工业等新兴产业。

2.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对于区域经济而言,发展高技术产业更多地是指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即产业发展的重点应在高新技术产业链的中下游。从这个角度讲,不存在低技术的产业,只存在低技术的企业——即那些不使用先进技术以提高生产率和创新能力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使其全面升级,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日本、欧洲与发展中国家亦把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列为本次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不但使已失去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转变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且使钢铁、汽车、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成技术密集型产业。

温州比较优势最明显的是轻工产业。温州的皮鞋、打火机、剃须刀、眼镜、低压电器等传统产业非常发达。全国现有100多类轻工产品,温州就有50多类。温州的皮鞋约占全国的20%,服装占10%,金属外壳打火机占95%,眼镜占50%,剃须刀占60%,锁具占65%,低压电器占40%。温州的轻工产业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配套体系。比如制鞋业,从牛皮交易、猪皮加工、合成革生产,到鞋底、鞋材、鞋饰、鞋楦等等,都有相关的产业相互配套,已形成了设计、生产、销售、信息、展览等各个环节既分工又协作的社会化大生产格局。温州轻工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已有了质的飞跃,现拥有7个中国驰名商标、15个中国名牌产品、42个国家免检产品,全国“十大鞋王”占3家,“十大锁王”占5家。但是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如果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来发展,已有的优势可能很难长久保持。

以温州鞋业为例,一双皮鞋的制成需要经过近百道工序加工而成;从皮料、划料、缝帮、从橡塑原料到鞋底成型、从鞋里附件到成品粘合等等,并非由一家鞋厂从始至终能够完成的,而是由众多的小企业为其加工,是一种社会化分工生产的产品,也是温州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能够以优质低价取胜的关键。但是温州长期仅停留在靠土地、工人、流水线来增加产出等低水平的扩张上,未能从机制、产业、产品上下功夫。沃尔玛今年在温州下了一张亿元家具订单,号称全国三大家具基地之一的温州,竟没有一家企业具备这样的生产能力,原因是生产模式无法与国际接轨⑤。

温州已基本完成了资本积累阶段,进入了资本扩张期。这就必然要改变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通过资本的手段实现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从而实现产业改造与提升。温州必须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作为一项基础性刻不容缓的工作。要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由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向生产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产品过渡。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立足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把高新技术引入传统产业和产品生产上去。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为手段,以重点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依托,广泛运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装备、工艺水平。逐步把温州建设成为制造业产业化、国际化基地。

(二)产业关联的协调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通过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以及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是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作为一种手段和方式,向其他产业渗透,产生了两个或多个产业的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产业间的延伸融合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各个产业内部的重组和整合过程中,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新需求。

如20世纪90年代后期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产业。工业内部的产业调整也有类似的融合,通过供应链把上、中、下游相关联的产业联系在一起,与一般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不同的是,这种融合最终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其过程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体制和制度创新,其结果是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上海市已经在最新的产业规划中改变了仅把制造业列为主导或支柱产业的传统规划框架,重新提出了包括二、三次产业在内的六大支柱产业,并提出了产业融合渗透战略。今后温州在产业融合方面,需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商贸、物流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和联动升级。现代物流包括第三方物流、专业运输、物流配送、仓储管理、国际采购等,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流通业与工业一道,构成了驱动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现代物流业发展好了,将有效地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区域竞争力。温州作为制造业基地,强大的制造业既为流通业特别是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要求有一个相适应的现代流通体系为其提供有力支撑。温州历来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商品集散地和贸易商埠之一。历史造就了温州人商品意识强,能工巧匠多,善于做生意特点。温州必须实现由善于做市场到善于做现代商贸、物流转变,推动商贸、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升级,这对温州制造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

2.以发达的服务业支撑制造业。随着工业化的成熟与服务经济的发展,服务和制造已经进入到高度相关和相互补充的阶段。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制造业为服务对象的;而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先进的制造业,除了必不可少的产业规模、工艺技术装备的先进性、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外,必须要有不断创新的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体系和物流体系,而这些体系的建设都离不开发达的服务业。

3.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对制造业、服务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从而加速了产业融合。温州市的信息产业已经有相当基础。经过多年发展,温州市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从事软件开发和销售的软件企业已达100多家。据统计,2006年温州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可达约50亿元,软件企业产值约为5000万元。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的产业边界正被打破或模糊化,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日益加强,各项新技术不断被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导致产业间更多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尤其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国内外许多大的制造业公司正在延长产业链,向服务业渗透。今后温州应该加快“数字温州”建设步伐,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全面整合、开发和利用,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信息应用系统以及政策法规保障体系。温州民营企业应该运用信息技术,从制造与销售,扩展到提供应用程序、电子商务、虚拟经营等服务领域,以服务附加和整合来提升产品品质及企业形象。

(三)“引进”与“走出”相协调,实施特色产业的开放性发展战略

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国际化步伐,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途径,也是温州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温州必须克服人格化交易的惯性,结合特色产业实际,利用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趋势,主动接受长江三角洲最大中心城市上海以及浙江产业带的辐射和影响,吸引区域外产业的相关资源,促进本区域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1.温州的产业发展必须与上海接轨。“十一五”期间,上海将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信息、金融、商品、汽车、成套设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业。这六大支柱产业和四大新兴产业绝大多数是温州的弱势产业,因此温州企业要积极寻求与上海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抓住上海积极推进信息产业化这一契机,带动温州信息产业的发展,并推进中小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2.温州的产业发展必须与浙江“三个产业带”协调。在浙江积极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过程中,温州必须找到自己的优势产业定位。浙江省全力建设“三个产业带”包括环杭州湾产业带、台州—温州产业带和金华—丽水—衢州产业带,温州属于传统的产业带。环杭州湾产业带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和舟山六个城市。这是浙江省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经济总量占全省总量的70%以上,外贸率占80%以上,外资率接近全省的90%。在这个产业带,浙江将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临港工业和服务业。温州必须挣脱传统的发展路线,与环杭州湾产业带进行分工协作与融合。

3.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加快接受国际资本和产业的转移,争取更多的国际财团、海外大企业来温州投资,并注意引导外资主要投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的嫁接改造等等,以此带动温州产业的优化和升级。

三、结论

1.传统看法认为温州模式的变革主要在于经营方式与家族体制,却忽略了非常关键的产业结构问题。随着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产业结构的缺陷与升级变成了焦点。温州经济要从传统模式中突围,必须努力解决高科技与传统结合的机制,大力扶持培育一批具有温州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化稳定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2.产业定位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首要战略。一个区域的产业定位取决于资源禀赋,相对竞争优势,以及文化惯性。完全以高科技产业改变温州模式现有的格局是不现实的,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是温州模式升级的关键点。

3.产业融合是全球区域经济发展一大趋势。温州产业格局中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也包括产业间融合渗透,包括商贸、物流与制造业之间的融合和联动升级;以发达的服务业支撑制造业;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对制造业、服务业进行信息化改造。

4.解决温州产业发展的“人格化交易机制”与“代际锁定”必须使温州经济由内源式发展转变为开放性发展战略,温州区域经济发展应该立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格局,使其产业发展与上海接轨,与浙江“三个产业带”协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建立自己新的区域经济优势。

注释:

①《资金外流、人才匮乏‘温州模式’即将没落?》,国际在线,http://gb.China broad cast.cn,2004年6月5日。

②见《活力温州》,温州市统计局编制,温州统计信息查询光盘,2004年。

③具体见拙作《超越商帮发展路径——“温州模式”突围的关键》,《浙江经济》,2005年第5期。

④刘朝明、杨玉明认为,主导产业就是整个工业体系中某些有活力的部门或有“推动力”的产业,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关联效应”和“外部性”。这种关联效应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在投入物方面的前向关联和在制成品方面的后向关联。由于前向关联不能独立形成发展的诱导机,因此,从“最终需求型制造业”出发选择主导产业比较适合发展中地区的需要。温州的发展实践从市场需求出发选择了以下四种主导产业:工业电器、皮革与制鞋、成衣加工和眼镜制造。然而,这种选择与日本学者倡导的基准又有冲突。因为,按照“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莜原三代平,1955),这四种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不仅小于1,而且,这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与其它产业部相比也不占优势。但是,温州的发展实践却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做出了修正。具体见刘朝明、杨玉明:《温州区域增长极的培育与深化发展》,《经济学家》,2003年第6期。

⑤引自胡黎芸《温州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www.wzha.com。

标签:;  ;  ;  ;  ;  ;  ;  ;  ;  ;  

温州模式升级的关键: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调发展_温州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