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涛[1]2003年在《陆相砂岩储层酸化试验研究》文中指出在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酸化和压裂是进行油层改造的主要手段,酸化效果的好坏与储层的岩石矿物学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以大庆长垣低渗透储层为研究对象,选取代表性岩心进行了粘土矿物组成分析、岩石薄片形貌和结构分析以及敏感性特征分析。 岩相学分析表明,大庆外围低渗透储层的一个显着特征是富含泥质和钙质胶结物,具有高泥高钙的特征,富含长石和岩屑,两者含量之和可占砂岩颗粒的60~70%。其化学性质活泼,在成岩作用和油层酸化过程中有较大的化学活动性。这些组分在土酸酸化过程中溶解,会导致严重的油层污染,是大庆长垣低渗透储层酸化效果较差的重要原因。 粘土矿物组成富含伊利石和绿泥石,贫高岭石和伊利石/蒙皂石。对施工潜在的影响主要是微粒迁移和酸敏。 通过室内酸化流动实验,得出M2配比的酸型对大庆外围低渗透储层的酸化效果较好。用M2酸酸化不仅可以提高储层的渗透性,还可以减小粘土矿物迁移的影响,提高后续施工工作液的返排程度。 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酸化优先溶解储层中较粗的孔喉两侧的粘土矿物,改善主要渗流孔隙的渗滤条件,不溶解储层束缚孔隙中的粘土矿物,因此不会导致储层束缚水的释放。
李莉, 薛文涛, 潘会芳, 王行信[2]2004年在《大庆低渗透砂岩储层矿物组成对油层改造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大庆油田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特点 ,研究了陆相砂岩矿物的组成特征与海相砂岩的区别及对油层改造的影响 ,认为 :在酸化过程中 ,骨架颗粒组分溶解造成大量粘土微粒的释放和各种新生的化学沉淀 ,它们对孔隙喉道的堵塞是导致严重油层污染的最主要根源 ,也是导致目前低渗透砂岩储层酸化效果较差和油层减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寻找一种既能保持骨架颗粒稳定 ,又能溶解孔隙中的粘土矿物 ,改善低渗透砂岩的渗滤性能和油层产能的酸化技术 ,是大庆低渗透砂岩进行酸化改造的关键。
梁顺武[3]2012年在《川东北陆相气藏保护与储层改造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储层保护技术日趋成为油气资源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发现的川东北元坝地区陆相气藏主要分布在元坝构造、马路背构造及河坝构造,层位分布在须家河组、自流井组和千佛崖组,最大埋藏深度近5000m,主产气藏为须家河组和自流井组,总体上,元坝区块陆相储层表现出低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特征,裂缝发育程度不一,岩性致密,储层埋藏深、异常高压、地层温度高,加之勘探过程中对钻井、固井、试油气施工时对储层造成损害,勘探难度大,发现程度低。同时川东北元坝地区陆相气藏地层破裂压力高,须家河破裂压力梯度为3.0-3.8MPa/100m,在现有设备及井口装置限压条件下,存在施工时裂缝延伸压力高导致注入困难或者施工排量较低的特点。储层孔隙度低,裂缝窄小,入井压裂液、酸液残渣易堵塞孔隙,入井液在低孔中易产生水锁,这些二次污染伤害大大影响了储层改造效果。储层中泥质含量高,入井液返排率低(50%-80%),入井液二次污染较大,储层改造效果差。因此,在川东北地区陆相气藏的勘探开发中,实施气藏保护与储层改造技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理论研究、调研相关文献资料以及经过室内实验和现场实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元坝地区陆相气藏主要地质特点、元坝地区陆相气藏保护工艺技术主要做法、元坝地区陆相储层改造难点分析及改造方式选择、元坝地区陆相储层改造工作液体系及配伍性情况、元坝地区陆相储层地层测试及改造工艺技术,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根据储层岩性物性等特点,优选适合储层改造的方式、形成了适合元坝地区陆相气层保护气层的地层测试及试气技术、形成了适合元坝地区陆相气层保护气层的射孔完井技术、形成了适合元坝地区陆相气层保护气层的酸化压裂改造技术、形成了适合元坝地区陆相气层保护气层的排液求产技术。这些研究成果对元坝地区陆相气层的开发保护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李晖, 李勇, 曹学军, 唐祖兵, 郭淑芬[4]2013年在《元坝陆相气藏裂缝型致密砂岩储层酸压技术》文中指出元坝陆相致密砂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储层微裂缝发育,加砂压裂造缝困难而施工作业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改造效果差。由于该气藏储层含钙质胶结物或钙屑,因此采用酸压技术是降低储层改造风险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常规土酸酸化也面临着酸液滤失大、腐蚀性强、酸蚀速度快、施工泵压高等问题。实验和现场应用试验表明,采用胶凝盐酸和胶凝土酸分别作为前置酸和主体酸进行"前置酸酸压+主体酸闭合酸化"施工能有效降低酸岩反应速度、酸液腐蚀程度、酸液滤失量、施工摩阻和施工泵压,进而降低施工作业难度,确保酸蚀裂缝的高导流能力,获得良好的增产效果,可实现元坝陆相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的有效改造。
冷先刚[5]2009年在《双山神木地区盒8、太原组储层潜在伤害分析及储层酸液体系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双山神木地区盒8和太原组储层勘探潜力较大,具有良好天然气勘探开发前景。然而双山神木地区盒8和太原组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储层产能普遍偏低,且在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钻井、完井、采气和增产等各种作业中极易受到伤害。为提高储层产能,需对盒8和太原组储层进行基质酸化或者压裂,并在酸化过程中尽量保护储集层以免储集层受到伤害。储层特征不同,储层潜在伤害、敏感性特征和适合储层酸化所用的酸液体系也不同。本文从储层特征入手,对储层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在对储层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储层具有的潜在伤害和敏感性特征,并对储层敏感性进行评价,在对储层特征及储层敏感性特征及程度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对适合储层酸化所用酸液体系进行研究。通过以上研究,对储层特征及储层敏感性特征及程度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在对储层酸化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筛选出适合盒8和太原组储层酸化所用的酸液体系。
何杨[6]2013年在《川中公山庙沙—油藏敏感分析及酸液体系评价》文中提出改善渗透率提高油气井产能的方法和措施很多,酸化是提高油气井产能的重要措施之一,上世纪酸化就已经用于油气井增产。针对于砂岩储层有效的投产、增产措施主要是使用基质酸化和水力压裂等技术。砂岩基质酸化目的是通过酸液在地层孔隙及微裂缝中的流动和反应,溶解井眼附近地层在钻井、完井、修井以及注水等过程中的所形成的各种杂质,解除对储层的伤害,疏通流体渗流通道,提高地层渗透率,从而恢复和提高油气井的产能。川中公山庙沙—油藏岩石致密,渗透率比较低,而且现场施工时注酸压力较高,虽然采用了几种酸液体系进行改造,但是酸化效果不理想,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储层敏感性实验,了解该地区储层的敏感性因素,然后提出的几种适合储层的酸液体系进行评价,选出合适的酸液体系,给现场提供合理的施工依据。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对川中公山庙沙一砂岩储层地质特征进行了全面认识,开展了储层伤害分析室内实验,明确了地层潜在伤害因素。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砂岩储层各种酸液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叁种用于沙一储层酸化的酸液体系。通过室内实验对叁种酸液体系分别进行了砂岩岩心进行溶蚀实验,确定了酸液的最佳使用浓度。然后通过酸液与添加剂配伍性实验,酸液与各种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实验,铁含量测定及铁离子稳定剂的评价实验等选择出合适的酸液配方。最后,对所选酸液配方进行储层岩心酸化效果实验评价,优选酸化效果好的酸液配方。
彭柏群[7]2002年在《某盆地储层敏感性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根据某盆地大量现场施工资料,选取20口井的岩心,进行了其粘土矿物组成分析、岩心薄片形貌及结构分析,以及敏感性特征分析。 通过对储层岩矿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和物性特征分析,证明盆地的多数井段储集层含油、气性较差,仅少数井段较好。 根据粘土矿物的基本结构,结合粘土的水化膨胀、絮凝、分散情况,从理论上分析了粘土矿物对油层潜在的损害方式。通过大量的粘士矿物分析数据,表明盆地粘土矿物在纵向上由浅到深的变化规律是:蒙皂石—高岭石组合(以蒙皂石为主)、高岭石—蒙皂石组合(以高岭石为主)、高岭石—伊利石组合(以高岭石为主)、伊利石—高岭石组合(以伊利石为主)、伊利石—绿泥石组合。根据这些结果得出粘土矿物在盆地的浅层主要以膨胀的形式损害储层;在中层,主要以微粒运移的形式损害储层;在深层,主要以微粒运移和酸敏的形式损害储层。 储层敏感性实验研究证明,盆地的速敏性为弱到中速敏,水敏性第一和第叁凹陷较强,而第二凹陷的水敏性相对较弱;酸化研究表明,现场目前使用的几种酸型配比小适合对该盆地进行酸化改造,必须探索新的酸化途径和配方。 由敏感性实验证明,整个盆地的敏感性主要以水敏和速敏为主,因此,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本文的储层敏感性研究为油层保护提出如下解决方案:第一凹陷水敏性较强,要特别注意防l仁粘1几矿物的水化膨胀;第二凹陷速敏性较强,要注意防止微粒迁移;第叁IuI陷渗透性较差,应以压裂改造为主。
李群[8]2008年在《陆相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文中研究指明我国陆相低渗透储层中蕴含有大量的油气资源,如何增加低渗透地区储量动用程度,提高生产效益,是目前储层地质研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本论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华152区上叁迭统延长组长1、长3油层组多物源控制的曲流河—叁角洲—湖泊相储层为解剖对象,应用层序地层学、储层沉积学及储层地质学等理论,通过对研究区目的层段层序地层、沉积微相、储层成岩作用、储集非均质性等的系统研究,建立储层原型地质模型;应用地质统计学及随机建模技术,采用现今较为先进的建模软件Petrel,实现研究层段储层的空间展布特性和孔、渗、饱等物理特性叁维可视化展现;从油藏地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入手,采用实验室分析手段,研究储层敏感性特征,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为该区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调整挖潜、保持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的地质依据。同时,本文将层序地层学与储层随机建模技术、储层保护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完善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适用于低渗透油藏开发阶段的油气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可推广至相同地质条件下的油藏开发。本论文主要结论与创新点如下:①应用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岩心与钻测井资料的分析,将华152区长1、长3油层组划分为3个叁级层序。其中,长3油层组包含2个叁级层序,均只发育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具典型的缓坡坳陷型湖盆层序地层的特点;长1油层组则低位体系域发育,为地层基准面下降而形成的具Ⅰ型层序边界的陆相冲积地层层序。②研究区长1、长3油层组为多物源影响的曲流河—曲流河叁角洲—湖泊沉积。长1油层组表现出曲流河沉积所特有的“二元结构”特征,砂体主要分布于低位体系域中;长3油层组垂向呈下细上粗的反旋回进积型河控叁角洲沉积序列,砂体集中分布于高位体系域中。并在层序地层格架内探讨了沉积微相的发育和展布规律,指出主力产油层段(长3_3~2)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为其主要储集砂体。③研究区储层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粒间溶孔,以中孔细-微细喉型、小孔-微细喉型孔隙结构为主,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A期,呈现中低孔—低渗储层特点,层内、层间及平面上非均质性较强。④在详细的地质研究基础上,以12个准层序为建模单元,应用地质统计学及随机建模技术,采用Petrel建模软件,实现研究层段储层的空间展布特性和孔、渗、饱等物理特性的叁维可视化展现。此模型与地质认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⑤对华152区储层敏感性矿物种类及其损害机理进行系统分析,结合实验室五敏实验和油田水结垢实验,对该区的储层敏感性进行评价。五敏实验结果表明,储层对高速流体以及与地层水不配伍的外来流体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反应,水敏弱、速敏弱—中等偏弱、酸敏无(个别强)、碱敏弱—中等偏弱、盐敏弱;油田水结垢实验表明,注入水与地层水、储层不配伍会产生盐垢CaCO_3、CaSO_4。该研究成果对华152区油层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叶舟[9]2006年在《中、下扬子区盆地发育特征及其含油气性研究》文中指出中、下扬子地区大地构造条件复杂,构造属性的认识尚不统一,洞庭、鄱阳、弋阳及金衢等陆相盆地的油气地质勘探与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本文以板块构造学说、“盆山耦合”思想、石油与天然气的有机成因论、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等为依据,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对研究区野外地质、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的研究,针对研究区4个盆地的构造发育演化特征、沉积充填情况及含油气性进下了探讨。在各盆地发育的控制因素和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做了较具建设性的工作,得出了一些颇有意义的认识。主要包括: (1)赣江断裂带是一系列中、新生代红盆的控盆断裂系,沿断裂带发育着鄱阳、清江等十几个盆地,它具有明显的多期变形活动特征,自早燕山期起赣江断裂带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江绍断裂带则是弋阳、金衢等红盆的控盆构造带,它主要经历了晋宁期初次碰撞挤压—造山、加里东期走滑平移、海西—印支期相对稳定、早燕山期再次碰撞挤压—造山及晚燕山期伸展等5个发展阶段。 (2)洞庭盆地的发育与周缘雪峰山、九岭—幕阜山隆起密切相关,它们主要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来的4期盆山耦合过程:1)燕山早中期的盆山耦合过程;2)燕山晚期的盆山耦合;3)早喜马拉雅期的盆山耦合;4)晚喜马拉雅期盆山耦合。 (3)受赣江断裂带活动性质的影响,鄱阳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史,主要包括中白垩世拉分盆地形成期、晚白垩世早—中期左行走滑张扭断陷盆地发育期、晚白垩世晚期右行走滑伸展盆地发展期、古近纪坳陷盆地发展期和新近纪-第四纪改造残留阶段等5个发展阶段。 (4)受江绍断裂带早燕山期碰撞挤压及晚燕山期伸展断裂活动的影响,弋阳盆地和金衢盆地有着相近的发育历程。弋阳盆地主要经历了燕山早期(T_3-J)准前陆盆地、燕山晚期(K)断坳盆地和喜山期(E-Q)抬升剥蚀—局部充填等3个发展阶段;金衢盆地主要经历了中白垩世伸展拉张、晚白垩世拗陷和白垩世末期萎缩等3个发展阶段。值得一提的是,两盆地在“红层”盆地之前,都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火山—沉积断陷盆地。 (5)白垩纪以来,各盆地主要发育了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建造。随着断陷盆地的发育消亡,沉积环境由山麓—河流—湖泊—河流(—山麓)呈有规律
刘桂侠[10]2003年在《川中地区侏罗系下沙溪庙组砂岩油藏成藏分析及勘探开发建议》文中研究说明川中油矿是我国的老油区之一,自1954年开始勘探至今已有近50年历史,截止2001年9月,已累计完钻井1378口,发现二十余个油田及含油构造,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近年来,在川中地区的莲池地区、公山庙地区的凉高山组和下沙溪庙组砂岩储层中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流,公山庙地区就新增储量近5000万吨,且油层埋藏较浅,均在3000m以内。这些勘探成果展示了川中地区良好的勘探前景。 本文选择了川中东部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岩心观察、烃源岩及原油地球化学、储层实验室分析、储层地球物理预测、油藏成因分析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对下沙溪庙组的碎屑岩油藏开展成藏规律、储层发育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提出勘探开发对策。主要认识如下: 1.通过大量区域地层对比、沉积学研究和古流向分析重建了中侏罗统下沙溪庙期的古地理演化格架。例如,将四川盆地及毗邻地区的下沙溪组(J_2x)沉积相划分为冲—湖积平原、冲—洪积平原(河—湖—沼交织相)和滨浅湖夹叁角洲前缘叁大相区,这较之前人笼统称之为洪泛盆地前进了一大步。并在此基础上,首次初步确定了川中地区J_2x、油藏储集砂体的古流向为自N→S和由E→W。 2.下沙溪庙组砂岩油藏的油源岩为大安寨组和凉高山组,属半深湖相沉积,源岩广布川中,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沙底也发育源岩。源岩在仪陇—平昌凹陷处高成熟阶段(R_o=1.7—1.8%);而川中油区构造低部位刚刚成熟。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川中地区许多油藏原油的甾烷参数与当地源岩的可比性较差,原油可能主要为异地源岩所生并侧向运移而来。 3.据岩芯观察、露头剖面考察和薄片鉴定,在四川盆地覆盖区侏罗系首次发现浊沸石次生溶孔储集砂体,预示该区可能会有良好储层。另外,根据近800个物性分析数据的统计分析,下沙溪庙组砂岩储层的具超低孔、超低渗特征。 4.针对川中地区砂岩储层的地质实际,本论文应用地球物理储层预测技术,对下沙溪庙组底部河流相薄砂层、河流相厚砂体的进行预测,获得了
参考文献:
[1]. 陆相砂岩储层酸化试验研究[D]. 薛文涛.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3
[2]. 大庆低渗透砂岩储层矿物组成对油层改造的影响[J]. 李莉, 薛文涛, 潘会芳, 王行信.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4
[3]. 川东北陆相气藏保护与储层改造技术研究[D]. 梁顺武. 西安石油大学. 2012
[4]. 元坝陆相气藏裂缝型致密砂岩储层酸压技术[J]. 李晖, 李勇, 曹学军, 唐祖兵, 郭淑芬.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13
[5]. 双山神木地区盒8、太原组储层潜在伤害分析及储层酸液体系评价[D]. 冷先刚. 西北大学. 2009
[6]. 川中公山庙沙—油藏敏感分析及酸液体系评价[D]. 何杨. 西南石油大学. 2013
[7]. 某盆地储层敏感性特征研究[D]. 彭柏群.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2
[8]. 陆相低渗透储层精细描述[D]. 李群. 中南大学. 2008
[9]. 中、下扬子区盆地发育特征及其含油气性研究[D]. 叶舟. 西南石油大学. 2006
[10]. 川中地区侏罗系下沙溪庙组砂岩油藏成藏分析及勘探开发建议[D]. 刘桂侠. 西南石油学院.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