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手稿》的误读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社会形态论文,误读论文,手稿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缘起
政治经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问,理论界一般以恩格斯的“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 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科学”,来诠释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其中 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及其构成的形式,分明就是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内容及形式;而生 产资料所有制又是构成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于是,政治经济学便被归结为研究社 会形态的学问。可是,恩格斯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这样广义的政治经济学还 尚有待于创造。”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262页。)这就是说,马克思 的政治经济学还不是具备这样内容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界以这种广义的政治经济学作为 自己研究的对象并构建体系,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可是,如果说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就已经是这样广义政治经济学,显然是一个误解。
恩格斯接着上面引用的文字继续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掌握的有关经济科学的东 西,几乎只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它从批判封建的生产形式和交换形式 的残余开始”。于是,理论界便出现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范围划分 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部分。这样又给人造成另一种误解,似乎资本主义以前阶段根 本就不包括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之内。
与这两个误解紧密联系还产生了这样一种思维格式:社会生产是生产和人的统一体, 而离开人的生产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存在的。因此,人类社会最终表现为人与人关系 的社会。这个命题在推理上存在逻辑错误。“社会生产”中的“生产”,决不是书斋里 只用于推理的逻辑概念,它是客观实体在人的观念中的抽象。这个客观实体如恩格斯所 说,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或者如马克思所说是财富的生产,二者所表达的 内容是相同的。这样的“生产”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我们现在常说的“按经济规律办事”,就是指的这种规律。政治经济学就是以 揭示这种规律为研究目的的科学。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初版序言中说的“本书的 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以及紧接着说的“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 ”,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上述“离开人的生产是不可想象的“命题,显然是以否认“ 生产”这一经济活动有其内涵及规律这一客观事实为前提的。这个命题中的“生产”和 公孙龙子“白马非马”命题中“马”的概念一样,都是没有实际内容的空壳。
上述的误解长期以来影响着人们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著作内容的理解。本来,马克思 的《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以下简称《手稿》),是打破这些误解的最好武器, 可《手稿》本身却长期以来被误读。《手稿》把人类的社会生产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资 本主义生产以前的阶段、资本主义生产阶段、未来的共产主义生产阶段,这就是不断有 人提起的马克思的社会生产“三形态”说。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 ),第104页。)《手稿》一书全面反映了社会生产的三形态体系:其主体是资本主义生 产即第二形态;对第一形态,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以下简称《 形式》)为题,作了专门研究;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生产,马克思在不同的章节,也反复 作了分析。所有这一切,马克思都是从财富生产的角度所做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尤其 《形式》对财富生产第一形态的研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是独一无二的,堪可垂范后世 。可是,由于长期以来囿于上述提到的误解,人们将《形式》视之为对社会形态的研究 ,把其中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等几种所有制形式,直接当作社会形态的典型。 这一误解的实质是将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混淆了起来。在近年的古史分期讨论中,有论 者提出将马克思三形态说取代传统的社会五形态说的主张,仍然是这种误解的继续。何 顺果先生针对《形式》一文进行了考辨,揭开了罩在上面误读误解的面纱。②(注:何 顺果:《马克思<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各形式>考辨》。《史学理论研究》1999年第1期。) 本人不揣谫陋,愿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不妥之处,还望得到方家指正。
二、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财富生产的科学
政治经济学有它不同于历史学或其它社会科学的特定研究对象。关于它的研究对象或 者说它的定义,马克思的答案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财富的特殊社会形式,或者 不如说是财富生产的特殊社会形式。”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3 83页。)“财富生产”必须具备相应的材料——财富的材料,其中主体的材料是人的劳 动,客体的材料是与劳动相应的对象或资料。所以,财富生产是财富的客体材料通过劳 动——主体的劳动材料——转化为财富的活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坚持说“ 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本来就是由使 用价值构成的!)”④(注: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第7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就是强调的这一问题。在财富生产的过程中,主客体劳动材料的关系不同,所表现出 来的生产形式也不同。劳动者与土地的关系所表现的生产形式,不同于劳动者与资本的 关系所形成的生产形式,即使同是农业生产,史前氏族共同体的集体劳动,与农村公社 社员在土地分配以后的劳动形式也不同。马克思定义中所说的“特殊社会形式”,指的 就是这样的生产形式。对于财富生产的客体材料而言,农业经济主要表现为土地;工业 经济主要表现为资本——资本是以一个历史过程为前提形成的材料。这里不准备讨论资 本生产,只讨论理论界最有争议的领域——马克思三形态中第一形态的财富生产。
按照马克思对其定义的具体解释,一种材料之所以成为财富材料,它具有这样的规定 性:这种材料最初表现为单纯的前提时,“这种前提完全处在政治经济学的考察范围之 外,而只有当这种材料为形式关系所改变或表现为改变这种形式关系的东西时,才列入 考察的范围。”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383页。)就以大家最熟 悉的资本来说,它早在资本主义生产以前就以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形式存在,但当 时它只是资本生产的前提,因而它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同样道理,最初的土 地只是一种自然存在,也就是说,没有进入生产领域的土地只是生产的前提,这时的土 地并不在政治经济学的考察范围内;土地一旦成为人们的劳动对象,也就是说它成了财 富生产的材料时,土地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考察范围。土地从它成为财富材料的那一天 起,它就具有了土地所有权的属性,也就是说具有了社会生产的属性。这就是说,所谓 财富生产其实就是社会生产。生产形式其实就是社会生产或曰财富生产领域表现出来的 形式,用马克思的话来表述,就是“个人对劳动的客观条件的所有制的一定形式”。②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84页。)构成生产形式的主体是二者之间 的关系,但不言而喻的是,它同时也包括形成关系的两极各自的存在状态。因为土地所 有权出现时,土地才成为考察范围,所以,土地所有权的起源便进入了政治经济学的范 围并成为它的研究起点。在这个问题上,蒲鲁东提出了被马克思称之为非经济起源的理 论,即“地租和所有权一样,其起源可说是不在经济范围之内,它根源于同财富生产极 少关系的心理上和道德上的考虑。”③(注: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80页。) 马克思正是在同这种理论的对立中,用唯物史观对财富的起源进行了阐释。马克思的阐 释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财富起源的解释,后一部分揭示的是 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形态学的关系。我们先讨论前一部分。马克思是这样说的:“财产的 非经济起源,无非就是资产阶级经济的历史起源,即在政治经济学各种范畴中得到理论 或观念表现的那些生产形式的历史起源。”④(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 ,第487页。)其中的“生产形式”,就是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定义中的“财富生产的 特殊社会形式”。在经济三形态的第一形态即《形式》所限定的资本主义生产以前阶段 ,马克思用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研究的生产形式就是亚细亚的、古代的、日耳曼的所有制 形式。这些生产形式的共同特点是:“他对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关系,要以他作为公社成 员的身份为媒介;另一方面,公社的现实存在,又由个人对劳动的客观条件的所有制的 一定形式来决定。”马克思接着强调说:不管这种所有制的性质是公有制的还是私有制 的。⑤(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84页。)由此看来,政治经济学领 域中以所有制表现的生产形式,只是就形式本身而言,并不以事物的性质作为依据。
在这一经济形态中,个人对劳动的客观条件的关系,总的来说表现为劳动者与劳动条 件即土地的天然统一;但马克思同时指出,成为某一历史过程的结果的,“不是活的和 活动的人同他们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自然无机条件之间的统一,以及他们因此对自 然界的占有;而是人类存在的这些无机条件同这种活动的存在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只 是在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才得到完全的发展。”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6卷上册,第488页。)不言而喻,在作为起点的“统一”和结果的“分离”之间,表现 为一个过程,存在着一个过渡。这中间发生了奴隶制和农奴制;但是,“在奴隶制关系 和农奴制依附关系中,没有这种分离”,因为奴隶和农奴“都是作为生产的无机条件与 其他自然物同属一类的,是与牲畜并列的,或者是土地的附属物。”②(注:《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488页。)由此可见,马克思是把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统 一”作为“三形态”中第一形态的特征看待的。这一特征就是这一形态“生产形式”的 特征。它在第一形态中表现为“统一”,而在第二形态即资本主义生产阶段表现为“分 离”,——这是纯粹的“生产形式”的区别。因此说,三形态是政治经济学为人类财富 生产的历史划分的形态——属于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根本无关。
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产生的基础
马克思批驳蒲鲁东时所述内容的后一部分是:“可是,资产阶级以前的历史以及它的 每一阶段也有自己的经济和运动的经济基础这一事实,归根到底不过是这样一个同义反 复,即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这种 社会生产的关系,我们恰恰就称之为经济关系。”③(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册,第487-488页。)
这部分说的非常明确:其中的“经济关系”指的就是“社会生产的关系”,即人们在 社会生产中形成的关系。马克思说的“人们的生活自古以来就建立在生产上面,建立在 这种或那种社会生产上面”,就是说社会上生活着的人,都是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一定经 济关系中的人。所以,这里所谓的人不是指个人,而是指以经济关系为载体的这一部分 人或那一部分人;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有广、狭两义,狭 义的生产关系指的是发生在作为社会生产主体的两部分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在批判蒲 鲁东主义关于经济关系变革的非暴力论时说:“这一基本前提的荒谬足以证明,这种学 说同样不了解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流通关系的内部联系。”④(注:《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第46卷上册,第63页。)这其中的生产关系是狭义的。广义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关 系的概念同义,它可以指称生产关系(狭义)、交换关系与分配关系其中的任何一项,也 可以代称它们全体。这种在社会生产中所形成的关系即经济关系,显然就是恩格斯关于 广义政治经济学定义中的那些构成因素。经济关系在史前社会表现为协作关系,在私有 制社会则表现为阶级关系。从负载着人的关系的经济关系角度分析人类社会生产的过程 ,是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的独特视角。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就是由此产生的。
综上所述,以人类的社会生产为出发点形成了两个研究领域,一个是经济形态领域, 另一个是社会形态领域。前者是在从劳动材料到财富形成过程中,由人与劳动条件关系 的形式表现出的形态;后者是伴随财富形成过程由人与人关系的形式表现出的形态。由 此可以看出,社会生产虽然是生产和人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是基于财富生产形成的 。因此,财富的生产及其规律是这个统一体的主干。无庸置疑的是,这个主干是人类社 会存在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是说人在经济规律面前不起任何作用。上面提到的马克思 对蒲鲁东主义关于经济关系变革的非暴力论的批判,以及对征服类型的研究,①(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34—35页。)都是对人与经济规律关系中人的作 用的研究。但是,在人与经济规律的关系中,经济规律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马 克思的三形态说就是基于对财富生产及其规律这一主干划分的形态。
四、政治经济学与社会形态学及历史学的关系
经济形态在人类社会生产的历史上其实就表现为经济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可以划分为 不同的时期。马克思关于划分经济时期的标准是:“划分经济时期的事情,不是生产了 什么,而是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手段生产”。②(注: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 174页。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据此及马克思在脚注中的提示,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经 济,可划分这样几个时期:以打制石器为劳动手段的攫取经济,以磨制石器为劳动手段 的原始农业经济,以金属工具为劳动手段的成熟农业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到目前为止可 划分三期:18世纪后期从英国开始由蒸气机的使用引发的第一次产业革命,19世纪末从 美国开始由电气和内燃机的使用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最后就是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 以互联网引发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按照马克思的定义,除攫取经济外的各种经济类型都 属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马克思三形态说的第一形态是农业经济,它包括除攫取经 济外的前两种经济类型;第二形态是工业经济,它包括后三种经济类型;可以设想,未 来的共产主义经济应该是以知识为财富材料或曰劳动手段的经济。经济三形态因为也属 于阶段或曰时期,所以它们本身也是以劳动手段为依据划分的:第一形态是以简单工具 为劳动手段的经济,第二形态是以机器和机器体系为劳动手段的经济。由于经济时期以 劳动手段为依据划分,所以,经济形态与社会形态并不一定存在对应关系。
社会形态与经济形态虽然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都表现为一定的阶段,但由于二者属于 不同的领域,因此,社会形态的划分有不同于经济形态划分的依据或曰标准。关于经济 形态与社会形态的最初分野,马克思做了这样的说明:“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 发生关系。它们如果不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 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 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③(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第344页。)人类社会的生产发源于人同自然外界的关系,由人与劳动条件的关系所表 现的所有制形式是经济形态;由源于社会生产并负载着人与人关系的经济关系结构起来 的所有制,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属于社会形态的范畴。以前者为研究对象形成了马克思 的政治经济学,以后者为研究对象形成了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 思的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是一根藤上结出的两颗瓜,或者干脆就说它们是 一母同胞的孪生姊妹。而我们所说的历史科学,是指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为指南并 建立在社会形态基础上的历史学。
由此看来,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学是分属两个领域的学问,它们并不 直接发生关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理论为媒介与历史学发生 关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他创立的唯物史观做了理论上的总结, 在总结的同时说:他的唯物史观是早年在巴黎和布鲁塞尔研究经济学时得到、并一经得 到马上用于了他的研究工作。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94页。)由此可 见,马克思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南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的。因此,《资本论》的最高成就 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而不是唯物史观;换句话说,唯物史观并不是《资本论》的 研究成果,因为它是马克思用以进行研究的思想武器。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贡献时, 从来都是把唯物史观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并列,但从来都不是在《资本论》的基础 上并列,也就是说,恩格斯并没有将二者视为《资本论》的两个成果。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以财富的生产及其规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科学,因此说没有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也就没有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政治 经济学中包含着社会形态学的研究成果。但是,这种包含表现为后者以前者为存在的条 件,具体地说,马克思在财富生产领域的研究中,开辟出了社会形态学从而历史学赖以 矗立起来的客观基础。这是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从而也是历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原因, 也是马克思的历史学区别于任何其他历史学的标志。但是,马克思对社会形态的研究并 没有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内容的主体,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理论界将马 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视为研究生产关系、并从而研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科学,实际 上是将恩格斯所说的“尚有待于创造”的“广义政治经济学”,同马克思的现有政治经 济学混淆了起来。
五、斯大林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背离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这一趋势既表 现为社会财富的不断丰富,也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决定前一内容的是劳动生产经验 的不断积累和由此而来的生产工具的改进,以及由它所代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 适应;决定后一内容的是得到发展的生产力与旧的与之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冲突和对 立。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当然是社会生产力。对于人类社会演进的原因及结果,马克 思在《雇佣劳动和资本》中作出了规律性的总结:“总之,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 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 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 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 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其中每一个生产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标志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 一个特殊阶段。”①(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4页。)
其中的“生产关系”是在“经济关系”的意义上使用的,即广义的生产关系概念。这 里的“生产关系的总合”,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所说的“这些生产关 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表达的同一涵义。这就是说,一定形态的社会,是由 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合”即“经济结构”构成的。正是在这里,斯大林背离了马克思 ,他的社会形态定义是这样的:“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 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②(注:《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46 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在这里,斯大林是以生产关系来解释并代表社会形态概念 的。一看就明白,斯大林把马克思上述文字中的“生产关系的总合”、也就是“经济结 构”这样关键的内容去掉了,只剩下了其中的“生产关系”。——于是,斯大林的社会 形态,已经不是马克思的以经济结构为内涵的社会形态,而是以生产关系为内涵的社会 形态。问题还不止于此,由于斯大林是以阶级关系或两大对抗阶级的关系解释社会形态 的,所以,斯大林社会形态概念中的“生产关系”,也就由原来广义的代表经济关系的 概念,变成专指两个阶级之间关系的概念了。斯大林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是把阶级与 阶级斗争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使阶级脱离了负载它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脱离了产生 阶级和阶级关系基础的社会生产。——这就把马克思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社会形态理论 ,变成了以阶级和阶级斗争图解历史的教条。它对我国的意识形态乃至经济建设及人们 的社会生活,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
标签:政治经济学论文; 形态理论论文; 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恩格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