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谗书》检论

罗隐《谗书》检论

王良永[1]2003年在《罗隐《谗书》检论》文中研究说明罗隐是晚唐、整个唐代,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其诗文俱佳,尤以杂文小品的成就为高。代表罗隐创作最高成就的,是他的讽刺小品专集《谗书》。对此的研究,有助于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并由此观察中国文学的发展动向,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罗隐生当唐末变乱的时代,当时的唐王朝政局已风雨飘摇: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政治极其黑暗,恰是“一塌胡涂的泥塘”。他曾十举进士而不第,一生流落不偶、落泊失意;又好谐谑调侃,往往“腾口取憎”,难以与人相处;相貌奇丑,个人情感也经历几多挫折。科举的失意、人际的不睦、情场的落寞,使罗隐养成了愤世嫉俗的思想性格,情感的愤激发之于讽刺诗文的创作,成为《谗书》创作的心理基础。 罗隐诗文“几以讥刺为主”,而《谗书》更具讽刺性。《谗书》中,作者以儒家理想的社会形态来衡量现实,讽刺的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泛地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种种丑恶事物和不良现象。作者批判矛头直指最高封建统治者,揭露了封建帝王喜纳阿谀、重用奸邪、骄奢淫逸、不顾百姓等种种罪恶;针对当时社会上对人民危害最深最大的两股黑暗势力:宦官擅权、藩镇割据,作者的批判矛头,犀利地指向了他们;作者是政治不公、科场黑暗的直接受害者,他对社会政治黑暗及官场腐败深恶痛绝,《谗书》勾画了封建官僚的丑恶嘴脸,无情地撕下了他们的种种伪装;《谗书》还表达了作者对唐末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的无奈和怨愤及对现实政治的深切关注。 对于罗隐诗文的深文讥刺,前人是已有定评的。这种讽刺特色是与其“好谐谑”、“褊急性能,动必嘲讪”的个性密切联系的,更是时代与遭遇使然。《谗书》以卓越的讽刺艺术倍受后人关注,而其讽刺艺术以尖锐深刻的主题为底蕴,以艺术形象的塑造为手段,以抒发抗争和愤激之情为目的。尖锐的主题,来源于诗人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关注,对生活的正确认识和评价。罗隐诗文的讽刺艺术,首先就在于主题的尖锐性;鲜明的讽刺色彩是《谗书》艺术表现上的主要特点;又论而有象,随物赋形,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议论常常借助历史故事、寓言传说来托物寓讽,通过鲜明的形象表达深刻的主题,抒发强烈的不遇于世的愤激情绪。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以辛辣和讽刺为主要特色的、最早的作家是罗隐;把讽刺小品推向成熟的是罗隐;首先编次讽刺作品专集的是罗隐。这一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罗隐在晚唐骈俪浮华之风大盛的形势下,独挺于流俗之中,以《谗书》中的古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延续了批判现实、不平则鸣的传统,给唐代古文运动作了一个颇有光彩的结尾,使古文运动的余波翰流不滞。

苏周永[2]2013年在《晚唐文章与政治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将以在晚唐散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骈文”与“小品文”为中心,探讨“晚唐文章与政治的关系”。这两种不同风格的文学体裁在探讨“晚唐文章与政治关系”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骈文较多地体现了“文学与政治的交融”,表现了当时既得权益的政治圈制度文化的一面。与此对应,小品文更多体现了“文学与政治的冲突”,小品文的作者反对绮靡文学的唯美主义,以锐利的社会洞察力,表达了对政治的思考。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提出了几个观点,并对其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同时,回顾了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并阐明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论述晚唐政治局面和社会变化,为探讨“晚唐文章与政治的关系”这一课题提供政治、社会背景。第叁章,依据第二章所提示的晚唐政治环境,进一步探讨晚唐文章的两大主要体裁,即骈文与小品文。第四章,以李商隐的四六骈文为例,通过对其生平、文学思考和骈文创作特色的分析,探讨晚唐文章与政治的交融关系。第五章,以罗隐、皮日休、陆龟蒙晚唐叁家为例,通过对其生平、文学思想及其小品文创作特色的分析,探讨晚唐文章与政治的冲突关系。第六章,对晚唐骈文与小品文的异同进行比较,从“政治参与”与“文学创作”这两个方面考察两类文章及其作者在政治上的不同态度和在创作上的思想差异;论文最后部分为结语,总结了上述各章节内容的要旨。此外,还提出了本论文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缺憾。

参考文献:

[1]. 罗隐《谗书》检论[D]. 王良永. 安徽大学. 2003

[2]. 晚唐文章与政治的关系研究[D]. 苏周永.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

标签:;  ;  ;  ;  ;  

罗隐《谗书》检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