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电影的反传统轨迹_政治文化论文

新时期电影的反传统轨迹_政治文化论文

新时期影片中的反传统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轨迹论文,传统论文,影片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常常以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自豪,我们也常常为祖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而荣耀。但悠久的历史,既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也留给我们沉重的负担。尽管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新文化运动高扬起反传统的思想大旗,新中国的建立为现代文明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但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旧有观念却远未肃清,它们依然借助于各种形式顽强地存活下来。

进入新时期后,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从新时期的影片可以看出,这期间大体经历了一个由认同到困惑再到超越的过程。

第一阶段 在歌颂民族美德中对传统意识的认同

新时期之初,人们一方面批判“四人帮”对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大破坏,一方面提出恢复和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当我们重新强调对古代文化的继承时,却一时还难以完全分辨清楚哪些是民族美德,哪些是封建意识。反映在影片中,便是既有对民族传统美德的歌颂,也有对封建传统意识的认同。

1.对“和为贵,忍为高”处世哲学的肯定

“和为贵,忍为高”是中国传统的处世原则,是封建统治的产物。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维持自己的政权,强化对人民的奴役,便大力宣扬“和为贵,忍为高”、“万事忍为上”、“逆来顺受”等思想。一方面要求被征服者“忍”——即绝对服从;另一方面则是统治者的专制——绝对权威。这种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利用、所推崇,并被不断强化,逐渐从人的意识的表层积淀到底层,在历史发展中成为传统文化心理定势和价值观念。伴随着“忍”的是人的个体意识和反抗意识的消失。这种传统心理结构反转来又成为封建专制统治赖以存在和得以滋生蔓延的基础。但是由于它是以一种温情的形式表现的,一时很难让人清醒地认识到它的危害性,所以长期以来“忍让”一直被作为中华民族的美德而加以肯定。

1981年,针对十年动乱造成的人际关系的不正常状况,上影拍摄了一部喜剧片《喜盈门》,影片通过水莲在家庭生活中调解矛盾、尊敬婆婆、奉养爷爷等行为,从家庭伦理的角度赞颂了我们民族尊长、养老、顾全大局的社会风尚。在当时,这部影片因其所反映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又符合大众的欣赏习惯而受到热烈欢迎。但是这部影片却并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影片全力歌颂的二儿媳水莲,在处理婆媳之间、姑嫂之间、妯娌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处处委曲求全。为了缓和婆婆与大嫂的关系,她将自己绣花所得工钱拿给婆婆替强英买裤料;为了成全小姑的婚事,她劝说“呱呱鸡”收回聘礼;为了化解妯娌间的矛盾,她忍痛把自己结婚的大衣橱让给强英;为了全家的安定,她主动到强英娘家看望强英,在灯下替强英赶制定做的工作服。面对这一切,水莲也有委屈、伤心、痛苦。但她为了家庭的和谐把这些都深藏于心底,始终采取忍让、迁就的态度。由此我们可看出:影片对水莲的肯定,也是对传统的“忍为高”的肯定。

2.对忠君爱国思想和封闭心态的认同

在中国,爱国主义一贯是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从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国家起,几千年来,国家意识不断被强化。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国家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的,人们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国家利益。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延续着“父传子、家天下”的封建帝制,所以人们很难区分国与君的关系,由对国家的服从演化为对帝王尽忠,习惯上将爱国与忠君联系起来。在文学史上,从屈原开始就把忠君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情绪结为一体。这种民族文化传统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深深渗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理,促使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忠心报国、九死不悔。

《牧马人》正是从这一点上接通了当代知识分子与屈原以来的爱国知识分子的共同民族意识。影片借遭受22年不公正待遇的许灵均面对着一方是年迈的父亲和万贯家业,另一方是清贫的生活,选择了“留”,表现了许灵均对祖国的选择,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民族传统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是高尚的,我们应大力颂扬,而忠君思想则是封建主义的产物,应当摒弃。但是《牧马人》在歌颂许灵均的爱国主义精神时,却把本应否定的文化心态也作为美德加以赞扬。对于自己被莫名其妙地打成右派,许灵均虽然并不理解,却要努力去理解。分明是极左思潮造成的冤案,他却说:“被母亲打了无所谓”,陷入愚忠。

再者,影片将许灵均的“留”作为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那么“走”就一定不爱国吗?这其实是自我封闭的传统文化心理的一种表现。如果以不出国为爱国主义的话,那么中国永远是一个封闭系统。中国封建社会所以延续那么久,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发展缓慢,正是这种封闭型传统文化心理造成的必然后果。

第二阶段 在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时亦有困惑

十年浩劫,使我们这个民族看清了自己的许多弱点。痛定思痛,人们意识到十年灾难和几千年的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人们开始对传统的东西进行重新审视与评价。80年代中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道主义的复兴、文化意识的觉醒,影片开始了对现实生活中旧文化因素的批判。

1984年,《黄土地》传达出第一个信息,紧接着一批影片相继问世。这些影片通过对社会、家庭、婚姻、爱情的描写,表现了新旧观念的冲突与纠葛。那些民族的陈规陋习、沉重的精神负荷被人们意识到并加以批判。

1.批判专制,呼唤人性

封建专制制度以牺牲、扼杀、禁止每个个体的基本需要和正当欲望为前提,它要求对权力意志的绝对服从,使人沦为会说话的“驯服工具”,并且以传统文化的形式驯化着人民。“文革”时期对权力意志的绝对屈从,对人的独立意识的扼杀,正是封建传统意识的发展高峰。因此,当人们对这段历史进行反思之时,就很自然地将批判的矛头对准那些长期束缚人们的传统观念。《芙蓉镇》便是通过胡玉音爱情婚姻的悲欢离合表现了对“文革”时期“非人的”政治灾难的批判。

胡玉音本是一个善良的农家妇女。她与黎满庚真诚相爱却因出身问题而被行政干涉隔断在天河两岸。她与桂桂的婚姻生活又因为一场政治风暴而毁于一旦。夫妻二人为温饱而辛劳也成为罪恶。对这一切,胡玉音一开始是逆来顺受,相信命运。但是一次次地忍受,却是一次次地陷入绝境。于是她在生活面前觉醒了,一反传统的温柔敦厚,开始了大胆抗争——从不敢爱到敢于爱,公开表明自己是秦书田的妻子。影片借胡玉音挺着大肚子站在台上被判刑的画面,表达了人们对“文革”践踏人性的愤怒声讨,对封建传统剥夺人的尊严,扼杀人的情感的有力控诉。

秦书田是芙蓉镇最有文化的人。反右斗争中,他被政治抛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甚至连人的正常的感情生活也被强令禁止了。最有文化的人成了扫街的人,这是对极左思潮的辛辣讽刺。秦书田为争取合法婚姻而发出的悲愤呼喊是对人性、人道主义的呼喊。秦书田“两把扫帚作媒证,一副对联成夫妻”的举动,打破了我们传统奉行的“命令——服从”的公式,是对人的民主权利的申张。

2.对女性生活的注目

在封建社会里,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是极其卑微的。“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造成了男子在生活里的中心地位:“母以子贵”、“夫贵妻荣”。封建思想对妇女的禁锢,总以传统道德的面目出现,要求女子“从一而终”、“三从四德”、“贞操节烈”,评价女子的最高标准是“贤妻良母”。女子实际上已丧失了自己的地位和独立的人格而沦为男子的附属品。更为可悲的是这种传统道德被妇女自觉地运用来匡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几千年文学史上虽不乏反映妇女生活之作,但极少将她们作为独立个性人格的女性来描写。她们或被当作传统道德的典范,或是成为传统道德的牺牲品。即使是解放后的一些文学作品,其女主人公也往往仅注重政治性方面。

进入90年代,个性意识的觉醒催动了女性题材作品的创作,影坛先后出现了一批反映女性生活的影片。这批影片打破了传统的“男子中心说”,摆脱了传统道德观的束缚,注重对女性情感世界、社会生活的透视和反映,表现了女性独立的人格。如《菊豆》就写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反抗。《女性世界》里的黎晴,身为《消费时报》编辑部主任,作为一个妻子,她渴望得到丈夫的爱;作为一个自尊的女子,她不愿乞求感情施舍;作为一个独立的女人,她决不放弃事业上的追求。黎晴的行动准则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当代女性的生活追求。

3.表现了民主意识的觉醒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使得广大人民群众根本不能有民主的权利与要求,传统观念也把民主拒之于门外。解放后,人民群众从政治上翻了身,但思想上并未完全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尤其在我国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广大农民并没有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原有封建宗法制度被打破之后,他们又以干部作为新的权力象征,习惯地听命服从。因此,唤醒人民的民主意识,变他主权为自主权,就成为文艺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秋菊打官司》通过农村普通妇女秋菊执著地寻求一种说法的行为,塑造了一个蕴含着新观念的普通农村妇女形象。

丈夫挨打,秋菊要求村长道歉,并坚持不懈地上乡、上县、上市要个说法。在村里人看来,干部打了人没啥了不起,连秋菊的丈夫也不支持她的行为。但秋菊却把人的尊严看得很重,为维护自己的尊严开始了民告官的艰苦历程。这是我国首次表现普通妇女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内容的影片。它表明:改革开放正日益改变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意识形态,普通百姓的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但是影片在表现人民群众民主意识觉醒的同时,也表现了传统观念对人的思想的束缚。秋菊生活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又置身于封闭的村落文化中。她身上既带有现代文明的色彩,又留有深刻的传统文化烙印。她的追求中既有争民主的朦胧意识,也有担忧“无后”的旧思想。同时,农村文化沉淀所形成的亲情关系也深刻地影响着秋菊。她从维护尊严出发,又陷入人情的陷阱。当她讨“说法”的对手成为她的恩人时,她又试图去阻止抓走村长的囚车,从而消解了她先前的所有努力。

由于封建主义的货色尚未完全得以肃清,新的观念也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西方社会思潮对我国文坛的强烈冲击与古老的东方文化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面对这一切,作家们在思考、分析时,也不免陷入困惑,在犹豫彷徨时,又最终选择了传统文化。

如《芙蓉镇》在对“文革”历史进行否定时,一方面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部析,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传统道德潜在的依恋心态。李国香和王秋赦是影片中被批判的对象。他们是“文革”时期活跃的政治投机分子。但影片在对他们进行批判时,却花费很大力量写他们生活上的堕落、个人品质的恶劣,更多地以道德的谴责替代了政治的批判。结果落入了政治生活道德化的旧文化观念之中,把政治斗争变成了传统的善与恶的斗争,从而影响了影片的批判力度。《女性世界》抛弃了传统的道德观念——谴责第三者,从今天城市生活的角度提出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婚姻、爱情面临的新问题。但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时,却又处于两难状态,只好重走传统的老路:借助于一个反复出现的画面——小船在海上飘荡,浪潮想把小船推离岸边,而缆绳又将船牢牢牵住——表明在生活的大海上,家庭之舟常常会受到各方面的冲击,而传统道德的力量最终维系着家庭秩序。《秋菊打官司》一方面揭示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礼义之邦,寻求个体尊严所面临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对难以走出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构成的怪圈流露出困惑和茫然。

这些表明:要彻底超越传统意识、传统观念,我们自身思想上、文化意识上首先要有一个彻底的、甚至是痛苦的蜕变。

第三阶段 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历史文化方面的反思,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从现实存在的种种问题中逐渐认识到:一些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单纯归结为路线和方针政策,一种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不仅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且受着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制约。基于此,一些文化界人士从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冷静的批判性思考,进而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超越。

1.以新的道德观念为评判标准

道德是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的人的行为的一种价值属性,它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规范为核心。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观念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新时期以来,随着政治观、历史观、经济观发生的巨大变化,道德观念也在更新。《少奶奶的情人》便是从新的道德观念对柳家少奶奶与五魁的爱情作出了与传统道德截然相反的评价。

柳家少奶奶是一个富有鲜活生命力的青年女性。她渴望正常的爱情婚姻生活,但夫权却逼迫她终日与木偶人为伴。她不甘于这种压迫,把作为夫权象征的木偶人摔在地上。为防止少奶奶“越轨”,柳太太用柳家门风来束缚她,少奶奶勇敢地掀翻了桌上的碗盘。族规要求少奶奶为未曾拜过天地的丈夫守节,她却大胆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生活。传统道德宣判少奶奶为“荡妇”,影片则充分肯定了少奶奶追求真正的爱情、维护人的自我尊严的斗争。

2.歌颂了传统观念的叛逆者的胜利

新时期以来的许多影片都表现了“人性”与“天理”的抗争,这表明在封建意识束缚下扭曲了的心灵开始复苏,人们开始跳出传统规范的定势。但是这些影片却多为悲剧性结局。它们或表现了美好事物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的毁灭,或表现了人们对传统势力的无奈,有些影片还重新回到传统价值的评判中去。而《少奶奶的情人》不仅热情地肯定了被传统观念视作“贼”和“荡妇”的五魁与少奶奶对传统道德的反抗,还写出他们斗争的胜利。

柳家少奶奶从结婚之日起,便过着沉寂压抑的生活。为反抗封建传统对她的精神虐杀,她曾几次试图冲出柳家大院。第一次,她冲出去却又被再次送进柳家大院。第二次,她被紧闭的大门挡在院内。第三次,她被族长下令砍断脚筋,强行用铁链拴在木偶人身旁。但最终她的反抗成功了。她以胜利者的姿态离开了柳家大院。

五魁是个普通农村青年,他渴望着美好的新生活,却又深受传统道德的影响。少奶奶火样的激情呼唤着他人性意识的觉醒,麻嫂的警告却又使他陷入“天理”与”人欲”的矛盾之中。他曾想逃离生活,却无法逃避自己的感情。终于,现代文明战胜了传统道德的束缚,于是他由被动到主动、大胆地追求爱情生活。影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是想方设法让五魁重新皈依柳家大院,而是表现五魁的彻底反叛。当五魁被传统道德视为“败类”而被赶出柳家大院后,他便决然地踏上了彻底叛逆的道路。他当了土匪,又带着一队人马杀回柳家大院,打开捆在奶奶身上的铁锁链,在众人的簇拥下扬眉吐气地走出柳家大院。在这场与传统势力的较量中,他成为一个胜利者,一个英雄。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变革给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法带来的巨大变化。对传统保守意识的反叛则将更有力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变革。

标签:;  ;  ;  

新时期电影的反传统轨迹_政治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