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材中古汉语的调查与教学_古代汉语论文

高中教材中古汉语的调查与教学_古代汉语论文

高中教材文言文基础调查与教学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言文论文,教材论文,高中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言文阅读能力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语文阅读能力之一。虽然说,在教学中,浅易文言文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而掌握多少文言基础知识,才能够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也是一个不太好说清楚的问题;但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能否承担起形成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任务,却是我们不能不探讨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形成,需要具备一些最基本的因素,如果把握或大致把握了它,就能够形成或基本上形成这种能力。这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许多语言学家早已说过的对语汇(这里主要是常用词的量)和语法的掌握。笔者也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中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做了一个初步调查,得到了一些可供参考的数据,并由此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就教于同行。

一、对高中文言文的几项调查及一般性结论

1.关于用字总量与字种情况的调查

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教材安排了10个单元的文言文,3个单元的古诗词。教材的总字数约为31480字,字种数约为2910字。

如果把教材的这两个数字与古代通行的“基础教材”“四书”相比较,可列为下表:

统计 总字数字种数 字种数与

资料

总字数之比

高中教材①31480 29109.24%

四书②56764 23204.08%

通过表上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到,课本的总字数不及“四书”,但字种数与总字数之比明显高于“四书”。如果加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古诗文,字种数至少应该在3300以上。③ 从用字情况来看,教材的用字量还是比较可观的。

2.关于常用实词的调查

上面说过,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主要取决于对语汇和语法的掌握,而前者尤为重要。对中学生来说,究竟把握多少常用词,把握哪些常用词为好,现在也还没有什么定论。王力先生说,“古代汉语大概有一千到一千二百个常用词”,所以他主编的《古代汉语》,将常用词单列为一项,1982年版的《古代汉语》共收常用词1086个。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1990年制定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的要求编写的高中语文教材在课后词语表列常用实词340个,在知识短文中列出常用虚词32个。2002年4月版《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列常用实词120个,虚词15个。

从统计的情况看,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中的1086个常用词,在高中教材中见到的有991个,其中没有见到的95个,多数为义项比较少的字,如“诔”“耦”“穑”“寤”“蹊”“饷”“眺”“苑”“纂”“缛”“罄”“曛”“楹”“曜”“垠”“攸”“毂”“堑”“绶”等。有因古代分用而现在合用的,如“回”,王本有“回”“迴”二字;“获”,王本有“穫”“獲”二字;“系”,王本有“係”“繫”二字;“游”,王本有“游”“遊”二字;“一”,王本有“一”“壹”二字等。

在这90多个王本认定高中教材没有见到的常用词中,有一些是一般版本的初中教材常见篇目能够见到的,如“陟”“奸”“淑”“讨”(《出师表》),“唱”“徇”(《陈涉世家》)。有一些是高中读本中能够见到的,如“阻”“给”“央”(《送李愿归盘古序》),“衾”“簿”“稠”(《入蜀记》),等等。所以,王本中所列的常用词,除很少的一部分外,初高中教材中都用到了。

我们对《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所列的120个常用实词与王本所列的常用词进行了对比调查,所反映出来的情况是,“大纲”中的常用词有10个(何、莫、乃、涉、汤、徐、宜、易、诸、左)王本不收。其余110个常用实词与王本的解释相对照,能够找到与王本所列的本义和较远的引申义、假借义,王本以(一)(二)……标示,有对应例句的77字,其余33字个别义项没有与之对应的例句。这33个字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王本因探求本义而列的义项,只在上古部分典籍中有极少例句,后世少用。如“辞”(口供)“盖”(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的)“胡”(兽颈下垂的肉)“既”(尽)“率”(沿着)“徒”(步行)“行”(道路)“除”(台阶)“倍”(背向)等。(2)因古今字或假借字关系,一般作品少用的。如“解”(懈怠,后AI写作作“懈”),“适”(正妻所生,通“嫡”),“素”(真情,后又写作“愫”)等。(3)有些义项本身不常用,或有时代局限性,教材中没有相应例句的。如“右”(陪乘的人)“本”(本钱)“数”(技艺;占卜)等。(4)义项本身并不生疏,但因为教材选文有限,没有相应的例句。如“从”(堂房亲属)“当”(判罪)“复”(返回)“质”(质朴)“信”(通“伸”)等。

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各家甚至同一家在前后不同时间对常用词的确定也有不小的差别。王本列出1086个常用词,现行大纲所列的120个常用实词有10个不在其内。而这120个常用实词,与1990年版文言常用词表的340个常用词比较,又有39个不在340个之内。当然,哪些词应该作为常用词列出来,哪些词不该列,也是一个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不想探讨这一问题,故不多谈。

对学生掌握词语来说,一个常用词出现次数的多少,无疑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它的把握。就我们对高中文言文的粗略调查来看,在120个常用实词中,大多数都出现10次以上,只有少部分不足10次,如“鄙”④ “除”“怜”“弥”“劝”“涉”“率”“汤”“涕”“恶”“悉”“徐”“要”“贻”“造”“质”“贼”“族”“素”“倍”“克”等等。

3.关于常用虚词的调查

2002年版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列出常见文言虚词15个,即“而”“乎”“其”“且”“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2004年高中语文高考“考纲”列出18个,即在15个的基础上多“何”“乃”“若”三个,这三个字在大纲中是被列为实词的。我们对大纲中的15个文言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的使用情况与杨伯峻先生的《古汉语虚词》(以下简称“杨本”)作了对比调查,大致情况如下。

杨本中的解释,一般先根据词性将一个字分为几种用法,如“‘且’字一般用作副词和连词”,“‘则’可以作副词,而最多是作为连词”等等。然后再根据具体意义的不同,分为若干具体的用法。为便于说明,我们将前者的划分称为一级划分,将后者称为二级划分。

在一级划分中,我们发现只有三个字,杨本所提到的用法在课本中找不到相应用法的例句。即“为”作连词,“以”作指示词、疑问词、程度副词,“之”作连词、介词。这种整个一个词类都不能从中学教材找到相应例句的,一般为不常见用法,这从杨本的解释中就可以看到。如“‘之’偶尔作介词‘于’用”,“‘之’作‘与’用,连词,……‘因为这种用法容易引起歧义,所以从秦以后便不用了’”;“‘以’作疑问词,……惟见于《诗经》”;“‘为’作等立连词,……这样用法罕见”。

在二级划分中,教材中的例句满足了杨本的绝大多数义项,只有少部分不常见的用法没有相应例句。如“而”用在主谓之间表假设;“其”表示将来(副词);“以”作介词,用法同“与”(杨本:以后极少这样用);“以”作介词,介绍论事标准(以……论);“于”表“在……中”,当“为”(去声)讲;“于”有“依据”义等。这些都不是常见用法。我们认为教材中缺少含有这些义项的例句,对于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个目标来说是不受什么影响的。

从15个虚词出现的次数看,由多至少依次为“之”(1010次以上⑤ )“而”(490)“以”(410)“也”(390)“其”(390)“者”(320)“于”(310)“与”(170)“所”(140)“则”(130)“乎”(100)“焉”(60)“为”(60)“且”(50)“因”(40)⑥

4.基础调查的一般性结论

要搞好教学,就要研究所教的内容。通过上面的一些调查数据,我们大致可以对中学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在语言基础这个层面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从用字总量上来说,仅高中部分字种数就接近3000字,还是比较可观的,学生如能比较好地掌握,单在文字把握上就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从常用词来看,无论从王本规定的数量来看,还是从大纲的规定来看,基本上满足了常用实虚词的教学,尤其是常用虚词的教学。这就为学生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这一目标奠定了基础。

有一些常用词在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是在一般的初中教材和高中语文读本中有,在讲高中内容的时候,适当联系初中内容,并恰当地使用读本是非常必要的。

对语法部分的调查虽然没有单独列项说明,但是我们将王本语法部分(古汉语通论中七~十四)、廖振佑先生《古汉语特殊语法》中的“古代汉语实词的特殊用法”和“古代汉语特殊句法”两章内容,与高中教材的文言语法知识短文及教材中的例句相比较,除了上古的少部分特殊用法外,一般都能够找到与二书相对应的例句。这就是说,语法部分的教学,只凭高中文言文是完全能够解决各类常见语法问题的。

二、对于文言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几点建议

文言文教学虽然不是古汉语教学,但是要获取阅读能力,必须把词语教学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为此,我们有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常用词教学。许多老一辈的语言学家在如何学好文言文时都不只一次强调,学习文言文,重点必须放在词汇上,至于词汇,重点又需要放在常用词上。高中文言文用到的被王本认定为常用词的就有近千个,虽说囿于选文,有些常用词出现次数较少,甚至偶尔一见,但它们往往表示出了一个词古代的常用义,应该不失时机地记住它。而被大纲列出的120个常用实词和15个常用虚词,更是最基本的东西,应该掌握。

2.加强诵读教学。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要建立在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只有读熟,理解了语言,才能够理解内容。那种对原文的理解粗枝大叶,却想在思想内容上搞什么深挖、拓展的教学,必定会失去那些最基本的但却是形成阅读能力最重要的东西。对要求背诵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去认真背诵,不要求背诵的也要熟读,对基础好的学生要鼓励多背一些。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在谈到怎么学古文时说,“我看只有多读,多背”,并主张背五十篇文章。王力先生也说过,“学古汉语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念三五十篇古文,一二百首唐诗”,“最好能够背诵,至少要熟读”。如果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背诵的数量来看,是能够接近这个量的。

3.词语教学要充分利用好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在比较中理解把握。吕叔湘先生将古今词语上的差别分为四类:一是完全相同;二是部分相同(如古汉语单用现代不单用,如“弃甲曳兵”的“弃”);三是现代还用,但是意思不同(如“弃甲曳兵而走”的“走”);四是现代完全不用(如“曳”)。在理解句子的时候,要让学生特别注意的就是第三类,即那些似同而不同的字义。学一篇课文要重点解决几个常用词。尤其是在高二和高三掌握例句比较多的时候,要适时地归纳总结。对于这些要掌握的常用词,要抓古今有差异的义项辨析、理解、把握,不要搞多而全的字典式罗列;多则乱,不清晰,不易把握。

4.纵横结合,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词语的含义。对一个字的几个古今不同的义项的把握,可以算纵向的;对某一义项的相同相近的同义词的了解,可以算是横向的。例如,“度”,有量长短,揣度、推测,限度、尺度,法制、法度等不同的意义,在“量长短”上有“量”“絜”作为同义词,在“揣度、推测”上有“意”“料”“虑”“逆”“忖”等同义词。又如“存”(王本和旧教材作常用词),当慰问、抚慰讲,和“吊”“问”是同义词,当思念讲,和“念”“思”是同义词。

5.充分利用各种语言材料。学习文言文,不能只限于教材的必修篇目,要充分利用好小学初中学过的古诗文、常用成语和现代汉语中保留的文言词义。例如“轨”“攸”“罄”“拂”四个字,王本都列为常用词。“轨”的常用义“法则,法度,可遵行的规范”就保留在现代汉语“不轨”“越轨”“步入正轨”这些词语中。“攸”,古代常用义为“所”,成语“责任攸关”用的就是这个意思。“罄”的常用义是“尽,用光”,成语“罄竹难书”用的就是这个意思。“拂”的“拂拭,轻轻擦过”义现代汉语常用,其“违背,不顺”义和通“弼”(当“辅佐”讲)义,在初中教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都有例句。

文言文教学,并不像一些教者想的那么简单。哪些东西是最基本的必须掌握的,哪些教法和学法是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基本东西的,都应该全面深入地加以研究。只有立足根本,全面规划,方法灵活对路,才能够在教学中使学生有更大的收获,达到教学目的。

注释:

① 调查的课文为第一册(2003年6月版)、第二册(2003年12月版)、第二册五、六单元(2000年11月版)、第三册(2000年12月版)、第四册(2001年10月版)、第五册(2001年12月版)、第六册(2002年10月版)中的课文。因现行的“必修”版和原“实验修订本·必修”在各册单元数量和篇目上有一定差异,本文的统计数字以上述教材版本为准。推荐的“其他古诗(词)背诵篇章”不在其内,本文中的其他统计数字及举例与此相同。

② 据王宁《谈人名用字的规范性》(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15日第五版)。

③ 笔者曾对1987年使用的人教社(修订本)初高中教材做过统计,字种数为3690多。

④ 人名用字除外,如“晋鄙”的“鄙”,“陈涉”的“涉”,“徐公”的“徐”等。

⑤ 因人工统计,数字上可能有出入,故每个虚词出现的次数都取实有数字10位数上的整数。

⑥ “与”“为”二字的动词用法、“因”的名词用法不在统计数之内。

标签:;  ;  ;  

高中教材中古汉语的调查与教学_古代汉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