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原理与科技档案识别_科技论文

模糊原理与科技档案鉴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鉴定论文,模糊论文,原理论文,档案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收稿日期:1995年4月20日。

〔提要〕在常规的科技档案价值鉴定工作中,主要是受经验主导。对价值的鉴定,会遇到难以定论的含糊现象。应用模糊数学理论的原理,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需要鉴定的科技档案进行量化,使价值能以量的形式体现,以帮助鉴定工作的进行。

〔关键词〕模糊原理 档案鉴定

**

科技档案价值的传统鉴定方法,主要是凭借鉴定人员的经验,即根据日常科技档案管理利用以及科技生产实践的经验,来判断分析科技档案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科技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技档案鉴定,必需从传统经验型向规范化、科学化转变,将现代化手段运用到价值鉴定工作中来。应用模糊数学的原理,根据科技档案的价值因素,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使科技档案的价值得以量化,从科技档案价值量的具体计算和比较中评判其价值的大小,从而确定其存留或保管期限的长短。这是值得倡导的科学方法。

对科技档案价值的鉴定,应来自实际而又能反映实际,一个好的评价方法应使评价结果与客观实际充分接近,这就要求评价的方法,能充分体现人们评价事物的思维规律。在以往的鉴定中,由于受知识、阅历、经验的限制,人们的评价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是出自同一个人的鉴定,也有含糊不清的现象。例如对某一科技档案价值的鉴定,让同一个课题的科技人员来进行,看法也难以一致。如果说某保管单位的价值大,那么大到什么程度?是较大还是非常大?这个较大或非常大又该如何表达?反映在保管期限的确定上,应该是长期保存还是永久保存?说不清楚。有人干脆主张既不定长期也不定永久,定永长了事。这就反映了人们对科技档案价值的评价带有模糊性。

科技档案的价值含量,是由不同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如功能因素、技术因素、时间因素等。对所有影响科技档案价值的诸因素,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中,每一因素并不孤立地存在和单独地起作用,而是有着互相关联,互为因果的特点,所以对保管单位(或科技文件)价值的鉴定,不应该仅仅是对某一因素价值的鉴定,而应该是对这个集合体内每个因素的评定,在此基础上的综合。对于这样一个评定,我们应用模糊集合的原理,建立以单个影响科技档案价值的单因素为基础的多因素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会获得有效解决。思路:如果我们用V表示单因素(例如:V[,功]是表示功能因素,V[,技]是技术因素,V[,时]表示时间因素),用P表示价值的集合体,用R表示联合所有V得到的对P评价的矩阵,那么从V到P的一个模糊映射即是R,因而可以将R看成是从P到V的模糊关系和变换。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量化即可。

例:假设鉴定某保管单位(也可以是某科技文件)的价值P。在鉴定小组内,认为被鉴定的保管单位的价值受功能因素V[,功],技术因素V[,技],时间因素V[,时]三个单因素的影响,并且30%的人认为P关键取决于它的功能因素V[,功](即V[,功]占30%),同理V[,技]占40%,V[,时]占30%,那么可得出相应的权重

A=(0.30.40.3)

单就V[,功]而言,鉴定小组内认为有大的价值的占20%,较大价值的占70%,价值含量一般的有10%。从V[,功]的角度考虑,对某保管单位不存在没价值的看法,便可得出

V[,功] ─→(0.2 0.7 0.1 0)

同样的道理得出

V[,技] ─→(00.4 0.5 0.1)

V[,时] ─→(0.2 0.3 0.4 0.1)

联合以上因素评价,可得矩阵R

则可以求得出对某保管单位价值初步的综合评价P'的情况

A·R=(0.3 0.4 0.3)

=(0.12 0.46 0.35 0.07)

进行归一化处理

0.12+0.46+0.35+0.07=1那么

P'=(0.12/1 0.46/1 0.35/1 0.07/1)

=(0.12 0.46 0.35 0.07)

从上面看出,可见某保管单位经鉴定后,它的价值(大、较大、一般、没价值)的集相对应的权重为(0.12 0.46 0.35 0.07)。这一结果,表明了鉴定小组内,认为某保管单位价值含量较大的占了优势,我们是否可以依此为据以多数为准,作出某被鉴定的保管单位作长期保管的结论呢?显然仍欠明确。在这里,我们仅是得到一种初步的量化比较,应该把这结果引进更深一层次,再作处理,得出一个更明确的量。为了能根据在鉴定过程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而最终得到某保管单位价值含量的更明确化了的量,以便根据这量的大小最后确定它的保管期限。从理论推导,可以把需鉴定的保管单位的价值的评语集(大,较大,一般,没价值)各项分别给一个权的值相同,进行加权平均,然后得出最后的量。这就是最后量化的结果。如果上例取权(7、5、3、1)的值,则最后算出其含量P为

P=(0.12×7+0.46×5+0.35×3+0.07×1)/16×100≈27

以上是具体保管单位的量化过程。

在实践中,如果需要对库房的科技档案作大批鉴定,依上述原理,对所有需鉴定的档案一律量化,会得到与每一保管单位相对应的明确的价值含量。如果能事先根据模糊数学或其它理论制订好量化了的保管期限表,即可把每一个保管单位的价值量与量化了的保管期限表作比较,便可以确定各保管单位的保管期限了。

在现实中,对某方面的评价,人们总希望越精确越好,而往往又会遇到许多模糊难定的问题。精确与模糊的对立,已成为当今科学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矛盾,为此我们不妨在模糊中力求精确在精确中保留模糊,使之得到解决。利用模糊数学的原理,根据人们对科技档案价值的鉴定中存在的特点,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而达到求取确定的量的目的,帮助鉴定工作的进行。这应该是可行的。

影响科技档案价值的因素是多方的。本文仅列功能、技术、时间三因素,是为简便起见,避免由单因素所形成的矩阵行阶过多、过繁,运算和阅读理解较困难。在具体的鉴定中,单因素的采用,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要想用好模糊理论,必需借助电子计算机,这样对档案馆的设备和人员的素质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该问题笔者将另作探讨,不在本文之列。

关于模糊原理在科技档案鉴定中的应用,在王传宇、沈永年两先生主编的《科技档案管理学》中有提及,但无说明,更无阐述。谨撰此文,请教于先生。

标签:;  ;  

模糊原理与科技档案识别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