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博物馆研学旅行研究论文

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博物馆研学旅行研究论文

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博物馆研学旅行研究

叶开建

(泉州市博物馆,福建 泉州 362000)

摘 要: 博物馆是承载过去、立足现在、连接未来的公共文化空间,是特殊的自然与人类遗产的保护者,同时也是充满吸引力的旅游、学习资源。研学旅行,作为将学习、休闲、旅行相结合的活动,成为当前青少年热衷参与的项目。文章从公共文化空间的视角出发,结合当前研学旅行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分析博物馆与研学旅行的密切关系,探讨博物馆研学旅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相关意见。

关键词: 公共文化空间;博物馆;研学旅行

公共文化空间是现代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17世纪以来所兴起的公共性理论与“公共”概念的一种具象化表现。“文化空间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现象、文化需求和历史记忆在一定区域的空间表现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在这个空间文化交往的表达方式。”博物馆作为集中展示地区历史记忆的文化场所,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这里交织,是所在地历史文化的陈列场所,是富有深刻文化属性的公共想象空间。

公共文化空间的核心功能是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展示向公众传达内在的文化意义,并形成空间环境下的互动和交流。在现代社会文化活动中,公共文化空间应以满足社会公民文化情感需求为目的,以人为本,采取积极的手段实现公共设施对公众最大限度的服务,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够积极主动、有序地参与公共空间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

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博物馆场馆空间应该改变以往作为物的展示空间或者历史故事述说场所,更加注重参观者感情的体验和生命的关怀,帮助文化空间的参与者建立新的社会联系,成为一个属人的生存性空间。而研学旅行参与者参与一系列学习游览活动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获得知识、开阔视野、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进而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团队集体精神。没有文化收获,研学旅行也就脱离本身意义所在。博物馆与研学旅行在这里相遇,双方都迫切希望参与者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人文关怀,收获情感体验。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契合之处。

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国内外研学旅行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期,预计至2020年年国内研学旅行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面对国内文化消费升级,研学旅行热潮来临,博物馆则拥有丰富的馆藏、海量的文化资源。根据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7年,我国博物馆数量达到4721个,占文物机构的47.5%。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5096.32万件,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3938.32万件(套),占文物藏品总量的77.3%。这些资源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向研学旅行参与者提供,展示壮美而神秘的大自然,感受古代社会繁荣与文明。

但现实的研学旅行活动组织中,博物馆则处于较为被动位置,位于整个产业发展的末端。各地区博物馆作为政府下属公益性社会文化服务机构,一般作为当地人文历史保存、研究和展示陈列机构,多数以藏品陈列为主要业务,业务开发较为单一,一般采用静态展示与口头解说,缺乏互动环节。同时,受到行政体制的制约,缺乏区域间馆际合作交流,各个博物馆都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文化资源整合率处于较低的水平。同时,有些研学旅行组织机构单纯借助现在全国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条件,以到博物馆看文物、听历史、学文化的名义组织活动,未能认真规划旅行路线和活动设置,缺乏相应学习资料。参加这样的研学旅行,活动参与者往往收获很小,是过场式的一次游,缺乏专业的讲解和沉浸式的体验,也对博物馆产生了负面印象。

面对当前研学旅行产业迅速发展的局面,博物馆应该更加主动走向公众,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向公众开放,提升其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价值。

树篱和农舍虽然在奥斯汀的作品中不如庄园那般引人关注,却同样是作者细致描绘出的英国乡村景观中的重要一笔。英国乡村在议会圈地运动中在政治、经济、社会阶层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奥斯汀虽然以男女爱恋婚嫁为主题,却通过乡村景观的细致描绘真实地记录了这些变化,并隐晦地透露出自己地态度。

再次,结合青少年学业学习的需求,博物馆可以设计一系列跟青少年课程相衔接的专题活动,补充并拓展学校课程知识。研学旅行的目的在于旅行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博物馆作为特殊的课堂,是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参观者可以通过面对面的实物接触,摆脱书本上空洞乏味的图文描述,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可以消除课业压力和课堂紧张感,激发参观者的学习兴趣。博物馆可以进一步梳理本身场馆陈列中与当前学业相关的内容,采用多媒体演示、图版延伸等技术手段进行重点展示,通过博物馆见证文明的实证功能,加深参观者对于书本知识点理解。开展场馆学习活动,根据现有场馆陈设内容,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引领参与者进行直观互动的交流与体验,实现研学旅行者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完整体验。同时,博物馆作为学术研究的专业机构,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临时展览、体验活动等形式,提供注重学术的深度体验项目,满足研学旅行培育研究性学习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需求。

其次,博物馆场馆改变以往以藏品为中心,向以公众为中心转变,讲求以人为本,注重参观者的文化获得感。博物馆陈列设计之初,考虑研学旅行参加者往往远道而来,对于当地自然、文化存在陌生感和新奇感,应摈弃枯燥的藏品知识介绍,主张以空间文化氛围塑造为主,运用场景还原、3D成像、情景剧场等方式将本地区最鲜明的文化元素在一个或者多个空间中展示出来,让参与者能快速地融入其中,引发共鸣。在场馆导游过程中,博物馆要针对参观受众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和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讲解词和互动模式,改变以往千篇一律的模式,采用分众讲解,准确向各年龄段的参观者传达简洁却丰富的信息,让参观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

《条例》中关于饮用水安全、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以及防汛抗旱、岸线保护等均有明确要求,建议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狠抓行政许可制度落实,加强岸线管理和河道巡查,进一步加大省市联合执法工作力度,组织开展经常性执法检查,处理水事纠纷,共同维护太湖流域水环境,维护法律尊严。

首先,博物馆应当主动参与研学旅行市场开发中去。了解自己,才能更好服务他人。博物馆应点清自身家底,明确自身馆藏特色,主动了解研学旅行参加群体的需求,有针对地调整展馆陈设、活动项目,并通过微博、短视频、新闻媒介的方式主动宣传推广。博物馆还可以主动对接旅行社,联合合作,借助市场的力量,开发针对研学旅行的文化产品。对于鱼龙混杂的市场,博物馆不应充耳不闻,应主动提供参观时间、馆藏介绍、精品项目推荐等参观指南帮助参观者分辨试图浑水摸鱼的低质研学旅行团。同时,博物馆可以通过加入博物馆联盟,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实现人员、信息、藏品的资源共享。通过馆际合作,打破单一馆馆藏文物的地域限制,联合策划布展活动,推出自己的个人自由行或团体旅游线路,变被动为主动,吸引研学旅行者的目光,以更加专业性的角度为参与者提供更加深层次的文化体验。

“大一的时候,我们的课程是一些基础课程,包括艺术通史、文物分析等等。到了大二,我们最重要的一门课是‘展览、策展和观众’,这门课每周一节,一节课大概要上3个小时,有时候我们上课的地点就在展览现场,老师会详细地为我们讲解。”

此外,博物馆还可以结合馆藏特色、地域文化开发专属的文创产品。每一件文创产品都是一个微缩的文化符号,是购买者承载记忆与感悟的收藏品,甚至可以说是被带回家的展厅。博物馆要设立自己的文创中心,梳理自有的文创资源,从产品外形、文化内涵、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细致归纳,建立文创资源管理库,通过自主开发、联合开发、授权开发等多种形式,联合社会力量,设计具有本馆特色、高辨识度的系列文创产品。同时,还需要积极参与到文创产品营销中去。根据参观路径和场馆陈列主题,合理布置文创产品中心和移动展示台在博物馆中的位置,消除突兀感,让参观者能自然而然地走入文创品商店中。在文创品商店布设中,合理分区、分类,着力构建文化氛围,淡化商业气息,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微笑服务激发参观者的购买兴趣,实现“把博物馆带回家”的目的。

研学旅行是具有文化属性的体验之旅。作为富有深刻文化属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博物馆是研学旅行的天然目的地。博物馆通过自我不断的革新,主动参与当前的研学旅行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文化空间的价值,实现研学旅行参与者拥有更多文化体验,接触到文化的多样性,让普通旅行成为一段完整的文化之旅。

参考文献

[1]金宏图,李萍.传统节日与文化空间: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16-121.

[2]王玲.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的上海市博物馆旅游发展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0.

[3]马率磊.中小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研学旅行策略探究[J].文物春秋,2018(5):50-54.

[4]孟庆金.现代博物馆功能演变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作者简介】 叶开建(1989—),男,福建三明人,硕士,助理馆员,就职于泉州市博物馆。

标签:;  ;  ;  ;  

基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博物馆研学旅行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