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静脉留置针护理;常规护理;儿科护理;不良反应;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又称静脉套管针,在儿科中的应用较为普遍,其能够有效降低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从而有效降低儿科护理的工作量,因此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加强静脉留置针护理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针对我院儿科收治的140例患儿建立对照分析,探析静脉留置针护理是措施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本院儿科中收治的140例患儿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67±1.82)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静脉留置针护理,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4~9岁,平均年龄(6.13±1.92)岁;所有患儿均符合《实用儿科学》中的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患儿家属已对本次研究内容充分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先天性严重心脏疾病者,两组患儿基础信息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儿接受静脉留置针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执行静脉穿刺的过程中,需保护患儿血管壁,在执行静脉留置针治疗时,需选择弹性佳、距离关节较远部位进行静脉穿刺固定,留意留置针组成部分,检查外套管、接口、针翼等无菌标准,消除感染风险。(2)执行静脉留置时,需安抚患儿情绪,避免在穿刺过程中发生情绪波动,严格执行无菌标准,针对血管及穿刺部位以碘伏消毒,随后选择75%重复消毒,待其皮肤表面干燥后,方可进行穿刺。(3)选择科学、合理的封管方式,采用正压封管法进行封管,肝素帽处推注2~3ml的封管液,随后需拔出针头;执行静脉留置针后,需控制留置时间在7d左右,不可持续过长,留意其感染风险,定期观察其渗液、红肿等症状,并做好应急处理措施。
1.3 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之间的差异,同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静脉炎、堵管、感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21.0软件对研究对象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两组独立样本,正态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14%(68/70),对照组为85.71%(60/70);组间对比差异明显,(x2=6.964,P=0.004);观察组中,静脉炎1例、堵管1例、感染0例,不良反应率为2.86%;对照组中,静脉炎3例、堵管3例、感染2例,不良反应率为11.43%;组间对比诧异明显,(x2=11.548,P=0.001);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儿科护理是临床护理中的特殊类型,因患儿通常年龄较小,缺乏一定的认知能力,配合意识不强,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从而造成一定的护理难度,致使接诊过程中出现多种不良事件,最终影响治疗效果[1]。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较为常见,特别是在儿科中,静脉留置针能够促使患儿避免长时间疼痛造成的影响,但值得注意的是,因患儿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其皮肤组织较为脆弱,血管及机体很容易受到创伤,因此对儿科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临床经验得知,通过静脉留置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反复穿刺为患儿带来的不良影响,而在此过程中,给予静脉留置针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避免机体损伤,其能够秉持高标准的无菌化要求,选择科学、合理的封管方式,严格根据操作流程进行,并能够为患儿创建舒适的输液环境,做好并发症预防,有效降低,静脉炎、堵管、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3]。
本文研究中,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选择静脉留置针护理措施应用于儿科护理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穿刺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风险,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修健, 金海莲, 修宇.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健康之路, 2018,9(6):114-116.
[2]余淑红, 胡晓荣.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17,3(6):26-27.
[3]商艳秋.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心理月刊, 2019,7(10):88-89.
论文作者:吴洁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