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医学院附属白云医院 介入科 550014
【摘 要】目的:探索CT 引导下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对肝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 例肝囊肿患者,共121 个肝囊肿经CT 定位引导抽净囊液后,注入适量泡沫硬化剂(聚桂醇注射液:无菌空气=1/3-1/4),并留置囊内,观察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患者耐受程度,临床随访6-12 月,跟踪统计有效率。结果:在CT 引导下对100 例患者共121 个肝囊肿均成功实施了泡沫硬化治疗治疗,成功率100%,术后诉腹胀、饱胀不适、恶心等症状消失,不良反应率为5.0%,程度仅为穿刺部位轻度不适感;6月复查98 个囊肿全部消失,22 个囊肿缩小2/3 以上,有效率达98.35% 。结论:新型硬化剂聚桂醇治疗肝囊肿疗效显著,且可留置体内,无刺激性剧痛,聚桂醇泡沫硬化治疗给肝囊肿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安全而有效、操作简单、并发症少、耐受性好、可重复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肝囊肿;聚桂醇;硬化治疗;安全疗效;
【中图分类号】R65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9-174-02
肝囊肿是肝脏常见的良性病变,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较小无症状的肝囊肿一般无需治疗,囊肿较大并伴有上腹部疼痛、进食后饱胀不适、恶心等症状,甚至影响肝功能及引起消化道症状时,则需要治疗。既往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近年来多采用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硬化剂治疗,我院近3年采用CT超引导下行经皮穿刺抽尽液后注入聚桂醇泡沫硬化剂的方法治疗肝囊肿,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信息
收集了从2011年7月一2014年9月共100例肝囊肿患者,共121个囊肿,其中男性33例,女性67例,年龄32~ 89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34例患者感上腹部隐痛或餐后饱胀,24例患者明显感上腹部疼痛,12例患者感恶心不适,5例患者出现呕吐,无任何症状25例。
1.2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检查前1-2天进行肝功能常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术前完善心电图、胸片、腹部超声、增强CT、MRCP情况,排除囊肿感染、寄生虫病、胆管瘘形成等;并了解囊肿周围有无较大血管、胆管或胆囊、肺脏等,术前半小时测血压、心率、脉搏情况;询问过敏史;向患者及家属做必要的说明并在介入手术治疗的同意书上签字。
1.2.2 CT扫描定位
根据患者肝脏囊肿位置取仰卧或俯卧位,嘱患者吸气后闭气,保持每次吸气程度一致,使用64排螺旋CT对患者肝脏囊肿进行定位,选择穿刺点、路径和进针深度,以囊肿离皮肤最近并有一定厚度的肝组织,同时又避开邻近脏器和大血管、胆管、膈顶部位,同时避免穿刺肺组织为最优。
1.2.3 穿刺囊肿抽尽囊液
嘱患者屏气,采用0.1%利多卡因进行穿刺点及针道的局部麻醉,取16G-18G的Chiba穿刺针经穿刺点沿设定的角度进针,针达到深度或感觉有“落空感”时CT扫描确认,调整针尖停留在囊肿中心位置,将针芯拔出并将囊肿中液体尽量抽尽,连接三通连接管。
1.2.4 泡沫硬化剂的制备
用注射器将聚桂醇注射液和无菌空气按照1/3-1/4比例,通过三通连接管反复推注至聚桂醇注射液与空气混匀后制成泡沫状硬化剂:通常用10ml注射器抽取聚桂醇注射液4ml,再用20ml注射器抽取16ml无菌空气通过输液连接三通充分混匀配置成20毫升泡沫硬化剂备用。
1.2.5 泡沫硬化剂囊腔注射
将制备好的泡沫硬化剂经三通连接管连接Chiba针,打开三通阀缓慢向囊肿中注入1/5-1/3体积囊液量的泡沫硬化剂保留,使硬化剂在囊肿内发挥持久的硬化作用,术毕将CHiba针拔出。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注射完毕后再次上腹部CT扫描观察囊肿及周围变化情况。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监测生命征,观察腹痛情况,卧床休息,适当翻身使硬化剂在囊壁四周混匀;术后卧床休息6h,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经过3月、6月、12月随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或CT检查,了解囊肿大小变化情况。
1.4 疗效判断
以复查超声测得囊肿实际测得值缩小率进行疗效评定:术后6个月囊肿体积缩小1/3一1/2者为有效,术后6个月囊肿体积缩小1/2以上者为疗效显著,术后6个月囊肿体积无变化或增大为无效[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在CT引导下对100例患者共121个肝囊肿均成功实施了泡沫硬化治疗治疗,成功率100%,术后诉腹胀、饱胀不适、恶心等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6%(6/121),程度仅表现为穿刺部位轻度不适感及上腹部烧灼感;从随访结果分析,疗效显著率为90.08%(109/121),有效率98.35%(119/121),复发率1.65%(2/121)。
3 讨论
肝囊肿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一般较小的囊肿不会对机体造成明显的影响,无明显症状,较大的囊肿会产生一系列症状。肝囊肿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先天性的,少数是由创伤、感染及新生物引起[ 2-3]。肝囊肿患者如果没有出现不良症状时可以不寻求治疗,当时如果囊肿体积较大或者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时就需要及时求助于医师进行处理和治疗[4]。目前肝囊肿的治疗方法有经腹腔镜囊肿开窗术、开腹囊肿开窗术、B 超或CT 引导下穿刺抽吸及硬化剂治疗等几种[5-7]。经皮肝囊肿穿刺抽液硬化剂治疗,已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该类患者首选治疗手段[8]。单纯囊肿穿刺抽液的方法未能破坏囊肿内壁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复发率高,联合硬化治疗可明显增强疗效且减少复发率,目前在CT或超声引导下穿刺抽液+硬化剂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所谓硬化技术(Sclerotherapy),就是将"硬化剂"通过某种途径投递注射到病灶局部,使其发生无菌性炎症或直接破坏组织,从而改变病灶性状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医疗技术[9]。聚桂醇又名为聚多卡醇,是一种新型的血管硬化剂,其硬化作用机制可能是血管旁、血管腔内局部注射聚桂醇后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脂质双分子层,导致细胞裂解,继而产生无菌性炎性病变,进而组织纤维化,纤维化条索代替病理性血管,永久闭塞病理性血管,最终达到硬化目的[10]。在囊肿治疗方面其原理是通过注射硬化剂使囊肿内壁中的上皮细胞蛋白变性,导致细胞粘连和纤维化,最终使得囊壁硬化闭合,局部不在形成新生毛细血管,达到消除囊肿的目的。
总之,肝囊肿泡沫硬化治疗是一种安全而有效、并发症少、痛苦小、可重复性高、不良反应轻微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余松远.2种硬化剂在单纯性肝肾囊肿硬化治疗中的对比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1,9(3):233-235.
[2] Temmerman F,Missiaen L,Bammens B,et al. Systematicreview:the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polycystic liverdisease [J]. AlimentPharmacol Ther,2011,34(7):702-713
[3] Abu-Wasel B,Walsh C,Keough V,et al. Pathophysiology,epidemiology,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options for polycysticliver disease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35):5775-5786.
[4] 张繁疆,曾环洪. 肝囊肿经腹腔镜开窗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7):237-238.
[5] 娜仁满都拉,图雅.胃镜下注射硬化剂聚桂醇治疗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体会[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15(02):69-70Nao Ren Du-la , Tu Ya. The experience of injectinglauromacrogol by gastroscopein treatment of non varicosehemorrhage of upper gastrointestinaltract [J]. Modern MedicineJournal of China,2013,15(02):69-70
[6] Gocho T,Misawa T,Suzuki F,et al. Single-incision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giant hepatic cyst [J]. Asian J EndoscSurg,2013,6(3):237-240
[7] Qiu J G,Wu H,Jiang H,et al. Laparoscopic fenestrationvs open fenestrationin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patic cysts:ameta-analys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1,17(28):3359-3365.
[8] 包作伟,张伟民,邵珍等.超声引导下聚桂醇硬化治疗单纯性肝囊肿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6):520-522
[9] 王永光.聚桂醇:新型的微创硬化治疗技术[J].微创医学技术前沿,2011,6(1):1-3
[10] Zimmet S E. Sclerotherapy treatment of telangiectasias andvaricoseveins[J]. Tech Vasc Interv Radiol,2003,6(3):116-120.
论文作者:杨熙园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2
标签:囊肿论文; 硬化剂论文; 患者论文; 泡沫论文; 术后论文; 血管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系统医学》2015年第1卷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