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的对外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盟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冷战时期,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主张在资本主义阵营里实行“分工”:美国承担“全球性”任务,西欧承担“地区性”任务。其用意是限制西欧对外活动的范围。由于在冷战期间美国是全球性力量,西欧是地区性力量,西欧只能在事实上被迫接受这一主张。冷战后,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欧盟的综合实力超过了冷战时期的欧共体,它开始从地区性力量向全球性力量逐渐过渡。由于力量对比的变化,它越来越不满足于只承担“地区性”的任务。为此,欧盟制订了一系列对外战略。其对外战略的总目标是使自己成为与美国势均力敌的一极,该目标是与美国维护自己超级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总目标相左的。在继续把经营重点放在欧洲地区的同时,欧盟加大了对欧洲以外的地区的进取力度。我们可以把其对外战略大致地划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东欧战略
80年代末,与剧烈的政治动荡相伴随,东欧经济形势全面恶化。东欧把希望都寄托在西欧身上。进入90年代,东欧国家相继提出了加入欧共体的申请。尽管欧共体看到了道路上有着许多艰难险阻,它还是下决心“东进”。这是因为,东欧是否被纳入西欧的势力范围,对西欧至关重要。在战后,东欧一直处于西欧的势力范围之外,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有着“唇亡齿寒”的深切感受。它们把东欧巨变视为难得的机遇,必欲一统欧洲而后快。
迄今,我们可把西欧的“东进”历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从东欧巨变到1997年为第一阶段,即东欧国家加入欧盟的先期准备阶段。波兰和匈牙利于1991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于1993年,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于1995年,斯洛文尼亚于1996年先后与欧盟签署了联系国协定(欧洲协定)。在这一阶段,西欧采取了两方面的战略措施。一方面,它向东欧国家提供大量财政援助,如欧共体于1989年制订了旨在向东欧国家提供财政援助的“费尔计划”。根据这一计划,90年代上半期它向东欧提供了42亿欧元的援助,90年代下半期的援助骤增至70亿欧元。另一方面,1993年的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为申请国制订了入盟条件。入盟条件是:申请国必须进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民主政体,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则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1994年,欧盟埃森首脑会议又提出了旨在帮助申请国入盟的“先期准备战略”。
从1998年至今为第二阶段,即部分东欧国家的正式入盟谈判阶段。1997年,欧盟卢森堡首脑会议决定与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6国进行正式入盟谈判。1998年,欧盟各国外长与6国外长的谈判开始。1999年,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又决定与其它的申请入盟国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马耳他进行谈判,并把土耳其列入可与之谈判的申请国。去年,欧盟外长理事会与上述6国外长的谈判正式启动。
纵观整个过程,东欧国家的经济转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经济已有起色。但是,它的这种上升趋势,开疑是脆弱和不稳定的。以转轨速度最快的东欧国家为例,其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体都尚不完善、规范。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其中包括棘手的农业问题),正式入盟谈判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为了给东扩创造条件,欧盟在欧安会范围内推动东欧国家签订保证边界稳定的协议,制订并且力图落实《东南欧稳定公约》,此外它还在加紧进行旨在实现内部改革的政府间谈判。
二、对俄战略
欧盟的对俄战略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欧盟不得不格外地重视维护欧俄关系。欧盟声称:“一个坚定地屹立在统一的、没有新的分界线的欧洲里的稳定、民主、繁荣的俄国,是大陆上的持久和平的基本因素(注:欧盟理事会:《欧洲联盟对俄国的共同战略》,英文版,1999年6月4日,第1页。)。”1994年,欧盟与俄国签订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定,它们决定分阶段地实现欧俄之间的商品、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通,以便最终建成欧俄自由贸易区。1997年,在欧洲委员会首脑会议期间,德、法、俄决定建立三国首脑定期会晤机制。这表明,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政治领域,西欧都采取了安抚俄国的战略措施。另一方面,它与美国合作,力图乘胜追击,继续“改造”俄国。在1999年,欧盟科隆首脑会议正式制订了对俄战略。该文件提出了“巩固俄国的民主、法制和公共机构”、“把俄国融入欧洲经济、社会空间”等任务,并且规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步骤。
三、对亚战略
20世纪下半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亚洲在国际经济格局里的地位逐渐上升。尽管亚洲在一系列重要的经济指标方面仍落后于美欧,但其经济平均年增长率是比较高的。世界上的多数人口在亚洲居住,其旺盛的消费需求超过了其它各洲。随着亚洲经济迅速发展,在亚洲国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人民群众的支付能力也不断提高,一个容量很大的新兴市场已经出现。如果西欧能够打开亚洲市场,无疑会使西欧经济的前景变得光明起来。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欧盟逐渐地加大了进取亚洲的力度。
90年代上半期,德、法、英等国纷纷调整对亚政策。提高亚洲在其外交中的地位。1993年,在科尔访问了若干亚洲国家之后,德国政府制订了《亚洲政策纲要》。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它在经济、政治等6个领域内提出了建议。1994年,德外长金克尔主持召开了德驻亚太地区使节会议,又制订出了贯彻亚洲政策的十点方针。法国也提出,亚洲是其外交的“新边界”。欧盟总结了各成员国调整对亚政策的丰富经验,制订了《对亚洲的新战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欧盟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与东亚三国以及东盟建立了欧亚会议机制,以欧亚会议为渠道扩大了自身在亚洲的影响。它还积极参加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会议“东盟地区论坛”,插手亚太安全事务。尽管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在国际战略格局里的地位一度有所下降,但欧盟出于长远的战略眼光,仍然在继续实施自己的对亚战略。
四、中东战略
长期以来,西欧一直是原料、能源的输入者。在70年代中期爆发的能源危机,显示出了西欧严重依赖进口能源的脆弱性。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石油则是西欧迫切需要的。虽然自能源危机以来,它一直在大力发展节能型产业,但去年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所引起的西欧的社会动荡,再一次显示出了西欧依赖进口石油的脆弱性。
这种脆弱性迫使欧盟不得不重视维护欧阿(阿拉伯)关系,从而决定了它的中东战略不同于美国的中东战略。1973年中东战争以后,欧共体在声明中表示反对以色列的侵略政策。该声明标志着欧共体对中东政策与美国的目标拉开了距离。当美国要求利用西欧的机场为以色列运输军用物资时,除葡萄牙以外的西欧国家都表示反对,从而引起了北约内部的一场危机。去年以阿冲突爆发后,法国指责以色列的挑衅是冲突的导火线,引起了以色列对法国的不满。
欧盟的中东战略目标是,通过其在中东的强大经济影响,努力争取对中东事务拥有更大的发言权。由于美国是对以色列军事援助的量大提供者,所以它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始终发挥着主导作用。尽管欧盟极力插手中东事务,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但美国的这种主导作用却是它无法取代的。而欧盟则是对中东地区非军事援助的最大提供者。据统计,从1996年到1999年,人均得到欧盟援助的情况是:约旦54欧元,黎巴嫩43欧元,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36欧元,叙利亚6欧元。那么,一旦以阿和谈成功,它却有可能在中东重建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去年欧盟外长理事会要求欧盟委员会就长期的中东战略起草报告。欧盟计划在以阿和谈成功后召开国际会议讨论中东重建问题,并且向中东地区提供大量贷款和其它形式的援助,争取在中东重建进程中发挥更大乃至主导的作用。
五、地中海战略
地中海地区一向被称之为欧洲的“软腹地带”,对欧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1995年,欧盟和地中海国家召开了第一次欧盟—地中海(简称欧—地)会议,会议决定建立欧洲—地中海伙伴关系。去年,欧盟费拉首脑会议正式制订了对地中海地区的共同战略。欧盟在这一文件中明确规定了战略目标:“通过政治和安全的伙伴关系建立和平与稳定的共同区域”;“通过经济和金融的伙伴关系建立共同繁荣的区域(注:欧盟理事会:《欧盟理事会2000年6月19日对地中海地区的共同战略》,英文版,《欧共体正式文件》,2000年7月22日,第5页。)。”2000年下半年的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在其《工作计划》中声称:欧—地关系的发展是法国考虑的“关键问题”。它考虑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加强欧—地关系,其中包括在2000年11月召开欧洲—地中海第四次会议。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欧盟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战略措施。一方面,向地中海沿岸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大量资金。据统计,从1995年到1999年,欧盟向地中海沿岸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70亿欧元的贷款。从1996年到1999年,人均得到欧盟援助的情况如下:突尼斯43欧元,摩洛哥23欧元,埃及11欧元,阿尔及利亚5欧元。另一方面,给财政援助附加越来越严格的政治条件,迫使受援国推行改革。这种“以援促变”的战略措施已经逐渐发挥了作用。例如,由于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有的君主政体已经出现了“和平演变”的迹象。
六、对非战略
战后,在非洲战略格局里呈现出美苏两霸激烈争夺的态势。在与苏联争夺的同时,美国也乘机对西欧的传统势力范围进行了挤压。冷战后,西欧(特别是英、法)调整了对非政策,企图夺回自己被挤占的势力范围,旧的阵线分明的争夺态势被新的犬牙交错的争夺态势所代替。
2000年,为了建立欧非“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欧盟采取了两项重大的战略措施:
其一,召开首届欧非首脑会议。
2000年4月,首届欧非首脑会议召开。欧盟曾经准备在会议上与非洲国家讨论政治问题,而非洲国家则准备与欧盟讨论经济问题。经过一番争论,欧盟作出了妥协。非洲国家提出了全部免除非洲所有债务的方案,未能得到欧盟的同意。欧盟决定提供10亿美元以建立欧非发展基金。法国宣布免除70亿美元债务,德国、西班牙也宣布各自免除大约两亿美元的债务。债务问题是一个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上述的措施显然只是象征性的,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非洲国家虽然未能完全如愿,但也获得了有利于己的结果。
其二,与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简称非加太)的国家签订科托努协定。
1957年,欧共体各国签订了罗马条约以及关于欧共体与其成员国的前殖民地建立“联系”的条约。它们于1958年生效。欧共体表示,希望其成员国的前殖民地与欧共体建立“联系”。欧共体希望以此永远保持这些前殖民地的原料产地地位,使得它们能够向欧共体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此后,它相继与非加太国家签订了雅温得协定和洛美协定。2000年6月,欧盟与非太国家签订了科托努协定。
欧盟认为,为了确保欧非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必须千方百计地推动它们实现“欧化”。而与它们签订的这一类协定,则是促其“欧化”的有力武器。随着非洲在国际战略格局里的地位的变化,欧盟施加的政治压力越来越大。两个雅温得协定和前两个洛美协定均未涉及人权问题,第三个洛美协定开始涉及这一问题。科托努协定则对受援国的政治条件作出了更加严格的规定。除了那些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之外,它又特别强调了“良政”的概念,指出:“构成非加太—欧盟伙伴关系的基础的良政,也应该成为双方对内、对外政策的基础,成为这一协定的基本因素(注:科托努协定第9条,2000年6月23日。)。”
七、对美战略
欧盟对美战略的目标是,在维护美欧政治、军事同盟的同时,努力争取建立平等的美欧关系。为达此目标,它在经济领域、安全领域里都采取了重要的战略措施。
其一,在经济领域里的战略措施。
战后,美欧之间的经济依存度趋于强化。尽管美国对西欧商品采取了种种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措施,美国市场还是比较容易地被西欧打开了。据统计,1998年欧盟向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占其全部商品出口额的比重约为21.9%,欧盟从美国的商品进口额占其全部商品进口额的比重约为21.3%(注:英国经济学家情报所:《国别报告:欧盟》,2000年第一季度,第5页。)。美国是欧盟的最大贸易伙伴。1999年美国向欧盟的商品出口额占其全部商品出口额的比重约为21.8%,美国从欧盟的商品进口额占其全部商品进口额的比重约为19.1%(注:英国经济学家情报所:《国别报告:美国》,2000年第一季度,第5页。)。欧盟是美国的第二贸易伙伴,仅次于加拿大。
为了达到对美战略的目标,欧盟除了需要不断地对付美国的霸权主义之外,也还需要与美国合作。换言之,它既需要以斗争求平等,也需要以合作求平等。1998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就建立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问题与美谈判。显然,这是欧盟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它企图通过建立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为西欧资本顺利进入美国大开方便之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据欧盟委员会估计,欧盟将在自由贸易区建成后的前五年里每年因此获得大约两千亿美元的利益(注:宋玉华、孙小英:《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与前景》,《世界经济》杂志,1999年第1期,第33页。)。目前,美欧双方正在就如何实现这一构想的问题进行讨论。
其二,在安全领域里的战略措施。
90年代下半期,美国提出了建设新北约的任务。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宣称:“克林顿总统和我最优先考虑的就是同我们的盟国、我们的人民和国会共同努力建设新北约(注: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为什么更大就更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7年2月15日,第18页。)。”何谓建设新北约的目标?“由于北约组织不同于欧洲联盟,是个跨越大西洋的组织,它可以确保统一的欧洲与北美保持最牢固的联系(注:马德琳·奥尔布赖特:《为什么更大就更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1997年2月15日,第18页。)。”一言以蔽之,美国建设新北约的战略目标是确保最牢固的美国领导欧洲、欧洲跟随美国的美欧关系。
在安全领域,欧盟采取了两方面的对美战略措施。一方面,在北约东扩的问题上与美国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在北约改革的问题上作文章,鼓吹加强“欧洲防务与安全特性”,争取在北约内有更大的发言权,逐渐在军事上减弱对于美国的依赖性。这是因为,只有其依赖性逐渐地减弱,平等的美欧关系才有可能形成。法国国防部长里夏尔毫不隐晦地指出:“两年以来,我们所推动的工作是要使我们拥有自己的能够引导欧洲国家逐步减少对外依赖的能力。在这一措施上,欧盟15国的态度是一致的(注:雅克·伊斯纳尔:《阿兰·里夏尔说北约同欧盟之间的信任气氛在发展》,法国《世界报》,2000年9月22日。)。”他所说的“对外依赖”,实际上就是对美依赖。
战后,西欧长期高度依赖美国军事力量的保护。因此西欧军事一体化长期落后于西欧经济一体化。冷战以后,在欧洲大陆上爆发的两场战争(波黑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国的军事力量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西欧的军事力量只是起了辅助性的作用。面对这种形势,西欧产生了推进军事一体化的强烈愿望。科索沃战争以后,欧盟科隆首脑会议通过了《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的声明》(简称《声明》)。《声明》指出,欧盟决心在国际舞台上不受限制地发挥作用,因此必须拥有与其共同的安全和防务政策相称的必要的手段和能力,从而能“自主地”对国际危机作出反应。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再次确认了建立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必要性。
美国始终以警惕的目光注视着事态的发展趋势。1998年,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声称:欧洲人在制订防务政策时必须避免对北约的“三D”,即脱离(Decoupling)、重复(Duplication)和歧视(Discrimination)。根据她的解释,“脱离”即脱离北约的决定,“重复”即重复制订军事力量计划、操纵指挥结构和作出采购决定,“歧视”即歧视不是欧盟成员国的北约成员国(注:马德琳·奥尔布赖特:《正确的平衡将确保北约的未来》,英国《金融时报》,1998年12月7日。)。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以后,美国人立即向欧洲人发出了警告,要求欧洲快速反应部队注意与北约加强协调。但是,与美国相比,欧盟的军事力量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除此之外,由于欧盟各国之间矛盾重重,首脑们的声明很难落实到行动上。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欧盟将在军事上继续依赖美国,“加强欧洲共同安全和防务政策”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八、拉美战略
冷战后,美欧都加强了进取拉美的力度,欧盟千方百计地企图“挤入”美国的这一传统势力范围。由于西欧与拉美远隔重洋,美国占有“地利”之便,美国始终是在争夺战中占优势的。美拉关系比欧拉关系密切得多。根据统计,1998年美国是拉美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拉美出口产品的一半销往美国。欧盟虽然是拉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却仅占拉美出口额的14%,进口额的17.9%(注:《当前国际结构中欧盟与拉美的贸易关系》,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刊物《对外经济关系,2000年5月号。)。
美国的战略措施是与拉美国家共同组建自由贸易区。它提出了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在它的推动下,两届美洲国家首脑会议先后召开。自由贸易谈判是这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通过与墨西哥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美国在墨西哥市场上已经成功地排挤了西欧商品。1990年墨西哥向欧共体的商品出口额占其全部商品出口额的比重约为13.3%,1997年竞下降至3.6%。1990年欧共体从墨西哥的商品进口额占其从拉美的全部商品进口额的17.4%,1997年降至9%(注:《当前国际结构中欧盟与拉美的贸易关系》,联合国拉美经委会刊物《对外经济关系,2000年5月号。)。可以预料,一旦美洲自由贸易区建成。欧洲商品就将在整个拉美的范围内受到美国商品的排挤。
欧盟如法炮制,积极筹备建立欧拉自由贸易区。它的拉美“战略伙伴”是南方共同市场(简称南共市)。1995年,欧盟与南共市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确定了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1999年,首届欧盟—拉美首脑会议召开,欧盟与南共市的自由贸易谈判是这次会议的重要议题。在当前,欧盟将其拉美战略的重点放在了两个国家即墨西哥和智利。这是因为,在欧墨、欧智贸易中,农产品贸易的份量很轻,不会成为自由贸易区的障碍。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智利是南共市的伙伴国。进取了这两个国家的市场,也就等于打开了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拉美共同市场的门户。2000年3月,欧盟与墨西哥签订了建立欧墨自由贸易区的协定,该协定已于7月生效。同年4月,欧盟与智利也就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问题开始了谈判。
在战一的国际战略格局里,存在着单极化趋势与多极化趋势。两种趋势的长达几十年的斗争,终于导致了国际战略格局的一次质变即两极格局的崩溃。在当前,仍然存在着这两种趋势。美国实施其对外战略的成果,是推动了单极化趋势的发展。而欧盟实施其对外战略的结果,则是在客观上推动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可以预期,两种趋势之间的长期斗争还将导致国际战略格局再一次发生质变。当然,这需要有一个过程,但看来是不可逆转的。
标签:欧盟论文; 自由贸易区论文; 北约成员国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拉美国家论文; 美元欧元论文; 中东局势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中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