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支持治疗临床应用疗效的相关指标研究

人工肝支持治疗临床应用疗效的相关指标研究

马树民[1]2003年在《人工肝支持治疗临床应用疗效的相关指标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TNF-α、IL-6、F.Ⅸ及F.Ⅹ的水平或变化趋势与人工肝支持治疗疗效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行人工肝支持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在治疗前、治疗期(每天)及治疗后分别采集血标本进行处理并保存。采用双抗体夹心ABC-ELISA法检测TNF-α、IL-6、F.IX及F.X的水平,并观察其变化趋势。结果:①TNF-α水平的高低与人工肝支持治疗疗效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②IL-6值水平的高低与人工肝支持治疗疗效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③F.IX水平的变化趋势在好转组与恶化组之间有显着差异。④F.X水平的变化趋势在好转组与恶化组之间有显着差异,在平稳组与恶化组之间有显着差异。以上各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IL-6水平的高低以及F.IX、F.X水平的变化趋势与人工肝支持治疗临床应用疗效密切相关。

欧阳瑞春[2]2016年在《血浆置换联合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衰竭疗效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肝衰竭(liver failure, LF)是指由病毒、药物等诸多因素引起的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功能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进展性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病情危重,进展迅速,临床死亡率极高。目前,内科治疗缺乏特效药物,治疗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国际上公认为肝移植是挽救肝衰竭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手术费用昂贵、供体匮乏以及术后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导致其在临床治疗中受限。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 ALSS)作为肝脏替代系统应运而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和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olecular adsorbent recirculating system, MAR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人工肝治疗技术,经过不断的发展,在肝衰竭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临床治疗中发现,无论是血浆置换还是MARS治疗都不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因为单一的人工肝治疗方法都存在其缺点与不足。关于单独应用血浆置换或MARS治疗肝衰竭的报道较多,罕有关于两者联合应用的报道,以及罕有关于两者治疗特点和安全性的对照研究报道。本课题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单独应用血浆置换、单独应用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和两者联合应用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确定人工肝临床应用的最佳使用方法;通过对比血浆置换和MAR S治疗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明确其各自的治疗特点;并探讨了影响肝衰竭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肝衰竭患者人工肝治疗的个体化选择提供依据,为临床医生更合理地选择和利用人工肝技术提供帮助,从而提高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山东大学济南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确诊并经人工肝治疗的300例肝衰竭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血浆置换组(170例)、MARS组(56例)、联合组(血浆置换联合MARS治疗,74例)。通过分析3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前临床症状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改变,比较血浆置换联合MARS治疗与单独应用血浆置换或MARS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血浆置换和MARS治疗后血常规、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析总结血浆置换和MARS治疗的作用特点和安全性。本研究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不符合χ2检验条件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比较。应用单因素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探讨影响人工肝治疗肝衰竭预后的相关因素,将有差异的指标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对肝衰竭预后起重要作用的独立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不同人工肝临床疗效比较300例肝衰竭患者经人工肝治疗后乏力、纳差、腹胀、黄疸等临床症状和肝功生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为54.0%。其中,血浆置换组为49.4%,MARS组为48.2%,联合组为68.9%。联合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血浆置换组和MAR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类型肝衰竭临床疗效的比较本研究根据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类型不同分为3组,即急性肝衰竭(28例)、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220例)和慢性肝衰竭(52例)。经人工肝和内科综合治疗后3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39.3%、57.7%和46.2%。各组间临床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4.960,P>0.05),提示人工肝治疗不同类型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相似。分层研究比较血浆置换、MARS和联合组治疗不同类型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发现联合组治疗急性肝衰竭、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以及慢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与单用血浆置换组和MARS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3.不同分期肝衰竭临床疗效的比较220例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早期肝衰竭79例、中期肝衰竭96例和晚期肝衰竭45例。经人工肝和内科综合治疗后,其有效率分别为83.5%、50%和28.9%,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说明,对于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来说,人工肝治疗不同分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不同,早期肝衰竭治疗效果最好,中期次之,晚期最差。进一步分层研究比较血浆置换、MARS和联合组治疗不同分期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发现对亚急性/慢加急性肝衰竭中期患者,联合应用的有效率(89.5%)明显高于单用血浆置换(73.9%)或MARS (33.3%), (P<0.05)。而对于早期和晚期肝衰竭患者,联合治疗组的有效率与单用血浆置换和MARS治疗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血浆置换和MARS治疗肝衰竭的作用及不良反应比较血浆置换治疗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的下降率显着大于MARS治疗(P值均<0.01),凝血酶原活动度、白蛋白的上升率显着大于MARS治疗(P<0.01),而血氨、肌酐、尿素氮的下降率小于MARS治疗(P值均<0.01)。血浆置换或MARS治疗后总胆固醇水平均有轻微的升高,其水平的变化两者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血浆置换或MARS人工肝治疗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MARS治疗后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率大于血浆置换治疗(P值均<0.01),而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的变化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RS人工肝治疗后血清钠、血清钾和血清氯的复常率均明显高于血浆置换治疗(P值均<0.01)。对不同人工肝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血浆置换治疗皮疹、畏寒寒战、肢体麻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ARS治疗(P值均<0.01),而局部出血情况如鼻腔出血、牙龈出血、插管处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ARS治疗(P值均<0.01)。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肝衰竭患者的住院天数、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肝肾综合征是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血浆置换或MARS治疗肝衰竭患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两者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独应用。2.肝衰竭不同的临床分期,人工肝治疗效果不同,早期效果最好,提示肝衰竭患者接受人工肝治疗越早越好。3.血浆置换和MARS治疗肝衰竭各有其特点,血浆置换适用于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且无明显肝性脑病的患者,MARS更适合伴有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肝性脑病的患者。4.肝衰竭患者的住院天数、总胆红素、白蛋白、总胆固醇、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肝肾综合征是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刘叁都, 杨庆坤, 王忆春, 舒德云[3]2003年在《人工肝支持系统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35例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北京伟力人工肝支持系统,选用单纯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肝炎患者,每次置换新鲜血浆2000ml,于人工肝支持治疗后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内毒素,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内科综合治疗及服用自拟赤丹汤。结果:本组35例重型肝炎患者共进行41次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腹水减少,4例患者意识由Ⅱ度肝性脑病转为清醒,血胆红素明显降低(P<0.01),PTA明显升高(P<0.005),内毒素降低(P>0.05),其中26例患者经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使肝细胞迅速坏死得到有效控制,在度过肝功能衰竭难关后接受进一步常规内科治疗及中医药(赤丹汤)治疗。最终均好转出院,好转率74.3%,平均住院日53.8天。另9例无效死亡。全部35例患者在治疗中及术后12小时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有5例出现轻度过敏反应(荨麻疹样皮疹),2例出现轻度低血糖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得以纠正,并继续完成人工肝支持治疗。讨论和结论:血浆置换选用膜式一级分离,能有效地将溶于血浆中的代谢毒物及致病因子等随血浆的分离而一并清除,在等量补充新鲜血浆的同时补充了凝血因子及免疫活性物质,短暂替代了肝脏的部分解毒及合成功能,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修复及肝功能的恢复。强调治疗方案个体化,术后加强内科综合治疗及中医药治疗。本组疗法好转率74.3%(26/35),优于常规内科治疗,临床应用安全,操作易掌握,值得推广应用。

邢丽群[4]2014年在《血浆置换和MARS人工肝临床疗效与护理对策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其治疗主要包括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治疗及肝移植。人工肝支持系统能替代肝脏解毒功能,清除体内毒性物质,改善内环境,为肝移植或肝细胞再生赢得时间。血浆置换和MARS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人工肝技术,但两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缺乏深入的对照研究,特别是对不同的人工肝技术如何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缺少系统研究。人工肝治疗操作主要由护士完成,护理人员在人工肝治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护理人员掌握熟练的操作规程,做好治疗前对患者的评估、术中的配合与病情观察、术后的护理是人工肝治疗得以顺利进行和成功的保证。所以,认真总结经验,探索合理的护理方案,所以如何根据不同人工肝技术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构建护理对策,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副作用或并发症、提高人工肝的治疗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对照研究。对2009年1月~2013年6月在我院接受人工肝治疗且资料相对完整的病例进行疗效、费用、病死率、死亡原因、副作用、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分析。研究对象为150例慢性乙型肝炎并肝衰竭的患者。肝衰竭的诊断符合《肝衰竭诊治指南(2012年版)》的诊断标准。根据不同的人工肝治疗,分A组和B组。A组为单用血浆置换组,共62例,其中男45例,女17例,平均年龄43.5±11.2岁;B组为血浆置换和MARS联合组,共88例,其中男60例,女28例,平均年龄42.6±12.4岁。B组中又将接受血浆置换的称为B1组,接受MARS治疗的称为B2组。人工肝治疗标准: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大于350μmol/L,且每日总胆红素上升幅度大于17.1μ mol/L, PTA小于40%;停止人工肝治疗标准: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小于200μ mol/L,每天上升幅度<10μ mol/L, PTA大于60%;最低出院标准:患者消化道症状明显改善,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症、感染、消化道出血等重要并发症,总胆红素小于100μ mol/L, PTA大于70%。护理措施包括术前护理,如患者的心理护理、环境及物品的准备、病员的准备(如备皮)和机器及管道准备;术中护理包括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观察仪器运行情况和抗凝血的护理;术后护理包括术后观察不良反应、股静脉置管的护理和饮食指导等。观察项目为,分析比较A组和B组的总体疗效、并发症和死亡原因;对存活患者的住院天数、人工肝治疗费用以及总医疗费用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比较A组患者每次血浆置换后、B1组患者每次血浆置换后以及B2组患者每次MARS后的血常规、肝功生化指标的变化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统计学处理,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当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在接受人工肝治疗前A组和B组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显着异常并达到重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两组各项肝能功指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生化学指标中,两组患者血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余指标无明显异常,两组生化学指标无显着差异(P>0.05)。经人工肝治疗后,两组死亡例数无显着差异(P>0.05),A组和B组病死率分别为35.5%和36.4%,提示总体疗效两组相同(P>0.05),但直接死因两组略有差异,A组因肾衰死亡的比率明显高于B组(12.9.0%vs2.3%,P<O.05),其他死因两组无显着差异。主要并发症中,A组新发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35.5%vs19.3%,P<0.05),其他并发症两组无显着差异。对两组经治疗而存活的患者进行住院天数和医疗费用分析显示,B组患者住院天数略长于A组,但无统计学差异。人工肝费用和总医疗费用B组均显着高于A组(P<0.01),主要差别在MARS治疗费用高昂。分析比较A组患者每次血浆置换前后、B组患者每次血浆置换前后、以及B组患者每次MARS治疗前后的肝功、生化指标以及血常规变化。无论是A组的血浆置换还是B2组的血浆置换,总胆红素的下降幅度均显着大于MARS治疗(P<0.01),PTA的上升幅度也显着高于MARS治疗(P<0.01), ALT、血氨和总胆固醇水平的变化各组无显着差异(P>0.05)。各组人工肝治疗后对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MARS治疗后红细胞和血小板的下降幅度均大于A组的血浆置换和B2组的血浆置换(p<0.01)。ARS治疗组对钠、钾、氯以及尿素氮和肌酐的复常率均显着高于A组的血浆置换和B2组的血浆置换(P<0.01)。对各组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鼻腔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插管局部出血、皮疹、畏寒寒战、四肢发麻等进行分析比较,MARS治疗组的鼻腔出血和牙龈出血明显多于A组的血浆置换和B2组的血浆置换(P<0.05),而皮疹、畏寒寒战和四肢发麻等不良反应显着少于A组的血浆置换和B2组的血浆置换(P<0.05)。结论人工肝技术能明显地提高肝功能衰竭患者的存活率,单独血浆置换和血浆置换联合MARS治疗疗效相同。死亡因素中,单独血浆置换组肾功能衰竭较多,心功能衰竭、肝性脑病、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两组无显着差异;血浆置换联合MARS治疗费用明显高于单独血浆置换治疗,主要原因为MARS材料费高昂;在并发症中血浆置换组以新发肝性脑病较为突出,其他并发症包括肝肾综合症、消化道出血、感染等,两组无显着差异;在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中,血浆置换发热、皮疹、寒战等过敏现象较多,其次是口周和四肢发麻;MARS治疗更多见局部出血情况,包括鼻腔、牙龈出血,插管部位皮肤出血,以及消化道出血等;针对血浆置换和MARS治疗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的构建护理对策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护理对策应包括人工肝支持治疗中心的管理、严格控制感染、严密观察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对患者进行良好的健康教育。

孙纷纷[5]2016年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疗效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分析116例使用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指标、实验室指标探讨影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中心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116例行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收集患者一般情况、临床实验室指标及预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16例研究对象中死亡59例,存活57例,存活率为(57/116)49.14%。单因素分析显示:人工肝治疗次数(X2=14.90,P=0.001)、血钠(T=3.037,P=0.002)、谷丙转氨酶(T=2.242,P=0.013)、总胆红素(T=11.847,P=0.000)、白蛋白(T=1.933,P=0.028)、肌酐(T=2.654,P=0.005)、白细胞(T=2.586,P=0.006)、中性粒细胞(T=2.870,P=0.003)、凝血酶原时间(T=-2.622,P=0.005)、国际标准化比值(T=7.462,P=0.000)及凝血酶原活动度(T=-2.697,P=0.005)、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X2=8.357,P=0.002)、肝肾综合征(X2=24.262,P=0.000)及肝性脑病(X2=26.248,P=0.000)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凝血酶原活动度(P=0.006,OR=0.57)、总胆红素(P=0.001,OR=0.00)、中性粒细胞(P=0.026,OR=0.29)、白细胞(P=0.027,OR=0.3.45)和肝肾综合征(P=0.011,OR=0.02)是影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疗效的因素为白细胞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总胆红素及肝肾综合征。

王珊[6]2017年在《PE、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血浆置换(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对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探求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最佳人工肝治疗方案。比较血浆置换(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中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探求治疗肝衰竭的最佳人工肝治疗方案。[方法]选择2015年7月1日—2017年1月31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二病区住院并行人工肝治疗的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行内科综合治疗及人工肝支持治疗(PE或DPMAS治疗),其共行人工肝治疗262人次。根据患者行人工肝方式的不同,将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分为两组:PE治疗组45例和DPMAS治疗组45例,PE治疗组共行PE术142人次,DPMAS治疗组共行DPMAS术120人次。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术前总胆红素浓度、年龄、人工肝类型)与治疗效果的关系。比较两组患者人工肝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急性感染叁项、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的实验室各指标的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治疗中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肝衰竭患者有23例患者行PE治疗术,有14例患者行DPMAS治疗术。对比肝衰竭患者PE组和DPMAS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急性感染叁项、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的实验室各指标的变化,记录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1.PE组、DPMAS组术前与术后的肝功对比:①PE、DPMAS组术后即刻的白蛋白(ALB)、球蛋白(GLO)、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较术前降低(P<0.01)。两组术前与术后即刻的下降率对比示:PE组相较于DPMAS组,ALB下降率更大。②PE、DPMAS组术前与术后2-3天的肝功对比、术前与术后5-7天的肝功对比、术前与术后12-14天的肝功对比的结果示:PE组、DPMAS组术后的转氨酶、梗阻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TBA)均较术前下降,两组下降率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AB的下降率DPMAS组相较于PE组更大(P<0.05)。2.PE组、DPMAS组术前与术后2-3天的凝血功能对比:PE组:术后2-3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较术前下降(P<0.01),术后2-3天的纤维蛋白原(FIB)较术前升高(P<0.01),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DPMAS组:术后的凝血功能相关指标较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下降率的对比研究:PT、INR的下降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下降率更大。3.PE组、DPMAS组术前与术后即刻的急性感染叁项对比:PE组及DPMAS组的急性感染叁项的变化规律一致,PE组、DPMAS组的术后即刻的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较术前相比均降低(P<0.01)。两组急性感染叁项的下降率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PE组、DPMAS组术前与术后2-3天的肾功能对比:PE组:术后的肌酐(CREA)较术前降低(P<0.01)。DPMAS组:术后的肌酐较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PE组和DPMAS组术前与术后2-3天的血常规对比:PE组:术后的中性粒细胞(NEU%)较术前相比升高(P<0.01),术后的RBC、HGB、PLT较术前相比降低(P<0.05)。DPMAS组:术后的血常规较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PE组和DPMAS组术前与术后1-2天的电解质对比:PE组:术后的钾(K+)较术前相比升高(p<0.05),术后的钠(Na+)、氯(Cl-)、较术前相比均升高(p<0.01)。术后的Ca2+较术前相比下降(P<0.01)。DPMAS组:术后的电解质较术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肝衰竭患者的PE组和DPMAS组术前与术后的肝功、凝血功能、急性感染叁项、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的对比,结果大致同高胆红素血症。[结论]1.无论是否合并肝衰竭,PE、DPMAS这两种人工肝方法均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安全有效的人工肝治疗方法。PE、DPMAS均能在短期内(2周内)降低患者的肝酶、胆红素、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2. PE、DPMAS这两种人工肝方法各有其特点。PE在改善凝血功能、肾功能方面优于DPMAS,且治疗费用较DPMAS相对较低,但PE术后可能会引起血红蛋白、血小板的降低,术后发生轻度电解质紊乱。虽然DPMAS术后前白蛋白的下降率高于PE组,但DPMAS术后白蛋白丢失少,且可保持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的相对稳定。3.患者的病情不同,可选择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方法。凝血功能相对较差,轻度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可以选择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效果更佳的PE术。DPMAS无需使用血浆,不会发生输血反应及输血相关传染病。对高敏体质或有血浆过敏史的患者,在血浆紧缺时,DPMAS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刘烨[7]2015年在《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条目的初步构建》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系统化、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的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健康教育初步模型,能够为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深入访谈法并结合对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的开放式问卷形成初始条目,编制第一轮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条目的专家咨询表。选取相关领域18名专家,采用Delphi法对备选的条目池进行2轮的专家咨询,形成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健康教育内容的条目并计算各条目的权重。运用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及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等指标,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和进行检验。结果:1.初步构建了涵盖人工肝常识、治疗前相关健康知识、治疗中相关健康知识、治疗后置管期间相关健康知识4大维度共42项健康教育条目的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健康教育内容的模型。2.德尔菲专家咨询可靠性分析:问卷回收率均为:10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有很高的积极性;专家组个人权威系数在0.85-1之间,专家群体权威系数值为0.93,结果表明专家组具有较好的权威性;专家咨询协调系数接近为0.198-0_310,经卡方检验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专家组对指标权重赋值意见的一致性协调集中。结论:构建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模型的方法是恰当和科学的。包含4个维度、42项条目的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健康宣教内容条目是科学、可靠、完整的,可在临床上运用,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王璐[8]2016年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为解毒化瘀颗粒可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的终点为8周。通过观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死亡率、肝功能、凝血功能及中医证候评分等,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案能显着降低患者死亡率,并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9.57%和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第8周,各时间点两组患者TBiL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4周两组患者PT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于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8周,两组患者PT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可显着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8周),并能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肝功能复常率,促进凝血机制的恢复,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

刘欣[9]2018年在《血浆置换对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功能衰竭治疗过程中采用血浆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使用血浆置换治疗的9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相关资料,对比采用血浆置换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并发症的改善情况、肝功能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而对影响治疗肝功能衰竭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S表示分析的实验数据,对资料的计数采用χ~2检验,采用t检验进行料比较计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所有进行血浆置换治疗的90例肝功能衰竭患者,共进行274例次血浆置换治疗,其中出现不良反应患者10例次,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3.6%,予以对症治疗后缓解,均完成治疗;90例患者中肝功能衰竭治疗有效63例,肝功能衰竭治疗无效27例,总治疗有效率70%。结论在治疗肝功能衰竭中,血浆置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能够有效的、安全的治疗肝功能衰竭。影响血浆置换治疗肝功能衰竭治疗效果的因素有发病年龄、有肝硬化、有并发症、临床分期(晚期)、CHE、治疗前血清TBil、PTA水平等因素。

杨永峰, 魏林玲, 张宁, 黄平, 杨毅军[10]2006年在《国内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国内应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检索国内1990-2005年公开发表的人工肝治疗重型肝炎相关论文及会议论文,提取其中的生存率或出院时临床好转率等可以反映远期预后的资料,以比值比(OR)为效应量进行异质性检验和统计量合并分析。结果入选的10项研究中,共包含重型肝炎患者1030例,对照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均为常规内科治疗联台人工肝治疗。早期、中期、晚期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其合并OR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3.72(2.03-6.83)、2.79(2.88~4.14)和1.85(0.96~3.56)。结论和常规内科治疗相比,人工肝支持系统可显着改善早期及中期重型肝炎患者的远期预后,而对晚期重型肝炎患者远期预后无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1]. 人工肝支持治疗临床应用疗效的相关指标研究[D]. 马树民. 昆明医学院. 2003

[2]. 血浆置换联合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治疗肝衰竭疗效分析[D]. 欧阳瑞春. 山东大学. 2016

[3]. 人工肝支持系统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型肝炎35例疗效观察[C]. 刘叁都, 杨庆坤, 王忆春, 舒德云. 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2003

[4]. 血浆置换和MARS人工肝临床疗效与护理对策构建[D]. 邢丽群. 山东大学. 2014

[5].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衰竭疗效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D]. 孙纷纷. 新疆医科大学. 2016

[6]. PE、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对比研究[D]. 王珊. 昆明医科大学. 2017

[7]. 人工肝支持治疗患者健康教育内容条目的初步构建[D]. 刘烨. 浙江大学. 2015

[8].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

[9]. 血浆置换对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欣. 兰州大学. 2018

[10]. 国内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的Meta分析[J]. 杨永峰, 魏林玲, 张宁, 黄平, 杨毅军.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标签:;  ;  ;  ;  ;  ;  ;  ;  

人工肝支持治疗临床应用疗效的相关指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