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
(中国人民解放军32127部队 辽宁大连 116113)
【摘要】目的:探讨在癔症人格焦虑治疗中他,团体心理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癔症人格焦虑患者32例,对其实施连续4次的团体心理治疗,观测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测评变化。结果:治疗前HAMD测评结果为(18.87±4.03),第一次HAMD测评结果为(17.58±3.64),第二次HAMD测评结果为(15.32±3.15),第三次HAMD测评结果为(9.87±6.06),表现为明显的随着治疗的递增HAMD随之下降(P<0.05)。结论:通过团体心理治疗方案对癔症人格焦虑患者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情绪,值得推广。
【关键词】癔症;团体心理治疗;焦虑;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089-02
癔症又可称之为分离转换性障碍,主要是因内心冲突、生活事件或者自我暗示等精神因素共同作用于易病个体而导致的精神障碍。癔病主要表现为转换症状和分离症状,其中转换主要为精神刺激导致的情绪反应,从而出现躯体症状,并因此使得情绪反应消失或者褪色;分离则主要是指对自我身份、当下环境以及过去经历表现出认知部分不相符或者完全不相符的情况[1]。癔症人格患者多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这对其疾病的控制和改善都造成了极大的不利,为此,对其心理状态进行改善,是癔症治疗的重要内容。某驻军医院结合现有条件,提出了以团体心理治疗方案来对癔症人格焦虑患者实施干预,现对其实施方法及效果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驻军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共接诊癔症人格焦虑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癔症的诊断标准进行确诊,同时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筛查,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焦虑症状。3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为25~53岁,平均年龄为(41.25±1.37)岁。
1.2 方法
为患者提供常规用药治疗,氯丙嗪注射剂肌注,氯丙嗪口服用药等。在此基础上,组织患者进行团体心理治疗。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2.1设置 (1)治疗地点:某驻军医院。(2)治疗时间:每周2次,公共治疗4次,每次80min。(3)参与人员:笔者担负主要心理治疗师;1~3名治疗师和协同治疗师担任成员;患者及其家属(1例患者1名陪同患者),每小组由6~12人。
1.2.2具体治疗方法 引导患者围坐在一起,由治疗师和协同治疗师为参与成员详细介绍团体心理治疗的目标以及具体操作方法,并引导患者进行自我介绍,相互叙述内心的想法等。具体干预内容为:
(1)首次访谈:在第一次接受治疗时,重点是引导成员对环境进行熟悉,增强信任感。鼓励患者将自己内心的疑惑和对团体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解提出来以便能够进行有效的互动,通过开放式对话,慢慢地在团体成员之间构建起一个相互信任和支持的关系,确立治疗通道,引导患者掌握恢复癔症人格焦虑的主要方式方法。保留10min,组织成员探讨首次访谈的个人感受以及疑惑,最后由治疗师对本次访谈做整体总结,确定下次干预内容、主题。
(2)第二次治疗:团队成员之间已经有了初步认识,让团队成员以名称相互称呼,或者共同取一个代号,以此在团队中构建起成员相互信任的关系,确保患者在信任、安全、放松的条件下接受治疗。邀请患者以5min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讲述,并通过家庭雕塑的方式来讨论和分析患者的问题,并由其他患者共同探讨其他雕塑者的情况。在雕塑过程中可借助灵活、语言来呈现,更好的呈现以往的生活、生活等。每位成员都需要参与其中,并担负起自己的角色,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交流,而不是空洞的分析问题。同样在最后由治疗师对今天的治疗进行总结。
(3)第四次治疗:成员已经形成了一定默契,该阶段主要对从医院回到家后的情况进行展望,并对以往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相互观察成员之间的变化,并对尚未完成的问题进行规划,使每位成员均可对自己在团队中的感受进行反馈,正确处理离别情绪。让每位成员都参与到下一步生活的计划和想法中。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接受治疗前后HAMD量表的测评结果进行统计,并作为治疗效果的判断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行数据的分析处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并以t值行比较检验,若P<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第二次治疗、第三次治疗HAMD测评结果与治疗前、第一次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次治疗HAMD测评结果与第二次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讨论
团体治疗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是波士顿医生Joseph H Pratt提出的治疗方法,最初提出该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对结核患者的负性情绪进行环节,他将这些患者集中到一起,使得他们能够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结果他发现,通过这种共同交流的方式,患者的治疗信心得到了有效增强,取得了意外的辅助治疗。至此之后,这种方法被应用到了多种疾病治疗中[2]。
本研究通过对本组32例癔症人格焦虑患者实施团体心理治疗干预,结果发现,在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其HAMD的测评结果呈现为逐渐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团体心理治疗前期间,患者能够在同一时间对一群人实施干预治疗,为此,相较于个体治疗具有更强的影响力。而这种治疗模式最主要的优势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通过问题解决、相互倾述、家庭雕塑等方式,让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家人、患者与治疗师之间能够更好的联系起来,对自己的内心体验共同分享[3]。
(2)当患者在团体治疗中,看到其他成员变化时,自然也会产生强烈的期待感。
3)患者能够在其他成员身上或多或少的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感悟他人与自己一样的困扰和问题,从而实现对焦虑情绪的有效缓解。
(4)成员之间随着治疗逐渐深入认识,形成良好的互帮互助关系,促使成员的潜能得以激发,在对成员提供帮助和关心的同时实现焦虑心情的改善。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成员中必然有一个有学习价值的榜样,成员能够找到改善自己行为的重要依据,成员之间随时能进行相互学习[4]。
(6)患者在家庭雕塑、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以往的经历进行深刻,从而促使更加深入的认识自我,进而实现自我调节。
综上所述,在癔症人格焦虑治疗中,通过团体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并在与其他成员的互动中不断改善自己,调节心理状态,故能够较好的实现对焦虑情绪的改善,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尹晓丹,张勇辉.分离转换障碍中感觉异常与躯体疾病的关联研究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04):90-92.
[2]梁超胜,徐英妹,陈声,徐文耀.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01):44-47.
[3]耿英华.团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J].社区医学杂志,2016,14(14):63-65.
[4]何冰,章鹏.团体心理治疗对抑郁症的干预效果研究[J].青岛医药卫生,2014,46(01):65-68.
论文作者:王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1
标签:患者论文; 癔症论文; 心理治疗论文; 成员论文; 焦虑论文; 团体论文; 人格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