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增强全民健康意识——中央空调室内空气净化技术解决方案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增强全民健康意识——中央空调室内空气净化技术解决方案

一、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增强全民健康意识——中央空调室内空气净化技术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燕[1](2021)在《典型城市住宅居室PM2.5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住宅微环境与健康关系密切。住宅室内健康危害因素众多,我国住宅居室空气PM2.5污染总体状况不清。目的:了解我国城市住宅室内空气PM2.5污染分布特征,探索住宅室内PM2.5可能的影响因素,探讨住宅室内PM2.5水平、个体PM2.5日均暴露剂量(Average Daily Dose,ADD)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既往患病情况和主诉症状之间的关联,为降低住宅PM2.5暴露浓度及改善儿童健康状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现况调查设计,以我国12个典型城市的二年级小学生及其家庭住宅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居室内空气PM2.5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及其与儿童呼吸系统患病史及其他主诉症状之间的统计学关联性。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针对家庭居室内日常生活典型场景(持续关窗12小时,过夜),实施室内空气现场采样检测并收集附近的大气国控监测站点数据,分别获取住宅室内及室外PM2.5数据。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住宅基本特征、居民健康相关行为、儿童行为活动模式及健康状况等相关数据。使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SPSS25.0进行数据分析,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对PM2.5对数转换后再进行统计推断,主要包括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协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多重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等。从季节差异、室内采样点、城市上下风向区、室外地理分区等多个方面描述居室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从室内外PM2.5比值I/O探究室内外PM2.5的关联。从住宅基本特征、烹饪相关行为、居家生活习惯、居家防护措施四个方面探究居室PM2.5潜在影响因素;从居室PM2.5浓度、个体PM2.5暴露日均剂量两个方面探究PM2.5与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患病情况和主诉症状之间的统计学关联。结果:本研究共获取12个典型城市612户家庭住宅室内PM2.5的现场检测数据,其中完成612户家庭的住宅基本特征及居民健康行为调查,完成540名儿童健康状况问卷调查。所有调查家庭的住宅室内PM2.5浓度范围为0.6~1046.0μg/m3,几何均数为54.0μg/m3。54.1%的住宅家庭室内PM2.5浓度超过50μg/m3。住宅PM2.5的分布特征:①依据检测季节比较:冷季与暖季室内PM2.5浓度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冷季PM2.5浓度几何均数为77.1μg/m3,暖季PM2.5浓度几何均数为39.5μg/m3。②依据室内采样点分类比较:客厅和卧室PM2.5浓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厅的PM2.5浓度几何均数为56.7μg/m3,卧室的PM2.5浓度几何均数为54.1μg/m3;分季节后的室内采样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依据家庭所在城市上下风向区比较:上风向与下风向居室内PM2.5浓度水平差异不显着,上风向PM2.5几何均数为54.4μg/m3,下风向PM2.5几何均数为54.1μg/m3。④依据城市位置比较:各城市间PM2.5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冷季最高前三城市依次为兰州(200.8μg/m3)、南宁(173.6μg/m3)和无锡(81.8μg/m3);暖季PM2.5浓度的几何均数最高前三城市分别为青岛(90.0μg/m3),南宁(60.1μg/m3)和洛阳(56.8μg/m3)。⑤依据室外地理位置比较:暖季,北方城市的居室PM2.5浓度高于南方;冷季,南北方城市的居室PM2.5浓度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室内外PM2.5的关联:住宅室内PM2.5与室外PM2.5的浓度具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0.317。I/O值P50(P25,P75)为1.38(0.80,2.51)。冷暖季节内的客厅和卧室I/O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宅PM2.5的潜在影响因素:近五年内装修、使用中央空调是居室内PM2.5浓度升高的危险因素,使用空气净化器是居室内PM2.5浓度升高的保护因素。近五年内装修过的居室的PM2.5浓度相对于未装修家庭更高;使用中央空调的居室的PM2.5浓度相对于不使用的居室更高。使用空气净化器的居室的PM2.5浓度相对于不使用的居室更低。住宅PM2.5浓度与儿童呼吸系统危害的关联:室内PM2.5是儿童患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室内PM2.5浓度每增加10 μg/m3,儿童患支气管炎的风险增加3.9%(95%CI:1.3%,6.5%);儿童居室内PM2.5的日均暴露量ADD每增加1μg/(kg·d),儿童患支气管炎的风险增加 1.2%(95%CI:0.4%,2.1%)。结论:(1)我国12个典型城市调查家庭居室PM2.5总体几何均数约为54.0μg/m3,波动范围较广,51.4%的居室PM2.5超过50μg/m3。(2)居室PM2.5的季节性差异和地理分布均呈现明显差异。冷季最高前三城市为兰州、南宁和无锡;暖季最高前三城市分别为青岛,南宁和洛阳。(3)近五年内装修、使用中央空调可能是居室内PM2.5浓度升高的危险因素,使用空气净化器可能是居室内PM2.5浓度升高的保护因素。(4)初步发现住宅室内PM2.5浓度是儿童患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

本刊编辑部[2](2021)在《论道两联供——2021中国热泵两联供峰会特辑》文中研究指明1综述近年来,热泵两联供在南方地区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众多厂商纷纷涌入该市场。《机电信息·中央空调市场》统计数据显示,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两联供仍逆势增长17.56%,成为家装暖通行业唯一保持增长的细分市场。然而,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从业人员涌入两联供市场,在推动行业进步的同时,也因部分从业人员缺乏专业性而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隐忧。此外,两联供系统的推广、设计、施工及售后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袁梦[3](2021)在《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文中认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类企业纷纷意识到社会效应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影响力,越发关注企业形象与文化所带来的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源,而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品牌窗口,却面临着强调利用率、忽视使用感、缺乏弹性设计等现实问题,正在给每天身处其中1/31/2时间的办公人员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健康建筑基于国家战略、民生发展和行业进步需求逐渐走入人们视野,截至2019年12月共计53个项目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而办公建筑仅8项,《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对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仍有许多丰富和完善的余地,该类建筑的进步和发展能够充分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正确引导的作用,促进更多办公建筑走入健康行列,从而惠及更多的企业员工。本文首先分析总结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区别于其他建筑类型的特殊性,即企业形象性、对象前瞻性、长期适应性、功能复合性、空间共融性、内外社交性和社会影响力及其所对应的健康要求。通过阐述建筑与健康的关系,对比绿色建筑与健康建筑概念及评价体系,指出现有相关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更多关注建筑安全要素,而对功能要素和行为要素的关注较少,更加重视建筑专业领域的硬性约束,而配合其发挥鼓励引导作用的软性指标缺乏。其次,结合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影响要素,以及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成果和调研情况,在我国既有《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评价框架的基础之上,初选适应性评价指标,运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指标筛选、修正工作,最终确定6项因素层、36项准则层及75项指标层构建而成的评价框架与指标内容。之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权,通过多层次对比指标权重系数,有效识别出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健康性能影响因子,以便于建筑设计与更新过程中优先选择、优先实现。最后,依据所构建的评价框架、指标内容、权重系数与评分程序,对建研院C座、AB座两栋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作为评价实例,计算得到C座在水、健身和人文三方面相较AB座较为欠缺,与访谈结论基本一致,说明该评价指标框架与内容具有一定合理性和参考价值。本文探究适用于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的评价指标及相应权重,以便企业业主或设计人员有所参照地开展设计或改造工作,优先对关注度和重要性高的建筑健康性能影响因子给予实现,使之最大程度地满足员工的健康需求,鼓励和引导健康行为,实现企业与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刘科[4](2021)在《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碳排放是指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大量碳排放加剧气候变化,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人类活动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是导致碳排放问题的主要诱因。目前全球主要通过碳排放量衡量各行业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建筑业是主要碳排放行业之一,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引领我国低碳道路的周期引擎。目前针对建筑低碳设计研究已有相关成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建筑的低碳化发展不够重视,低碳设计理念认识模糊,多通过相关技术的堆叠,注重相关低碳措施的应用,忽视了建筑低碳化的指标性效果。如何在建筑设计阶段基于相关碳排放量化指标真正实现公共建筑的低碳化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是碳排放强度最高的公共建筑之一,具有巨大的低碳潜力。本文基于地域性特征,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展开具体的低碳设计研究。首先梳理建筑低碳设计相关理论基础,通过对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的研究,总结落实建筑低碳设计的要素指标。其次落实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开发相应的建筑低碳设计辅助工具。进而从设计策略和技术措施两方面具体展开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最后通过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的应用验证研究的可行性与低碳设计效果。本研究主要成果有:明确了建筑的低碳化特征与低碳设计理念,建筑的低碳设计应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兼顾建筑各阶段,包含但不等同于节能设计;构建了以碳排放指标为效果导向的建筑低碳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建筑低碳设计流程框架;建筑设计应着重考虑的低碳环节包括:建材的使用、能源的使用、植被的碳汇、建筑碳排放量的计算;完善了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分析方法,开发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工具(CEQE-PB HSCW);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提供了包含设计策略与技术措施的低碳设计指导;通过在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中采用可再生能源、被动式空间调节、主动式节约技术、绿植碳汇系统、绿色低碳建材和低碳施工等方面的具体设计措施17项,最终求得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情况,项目符合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45%的低碳目标,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基准值降低了61%。在进一步优化设计中,得出低碳化使用建材带来的减排贡献率可达67%。针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设计优化,不仅需要通过运行阶段的节能与绿植固碳,同时要强调低碳化地使用建材。论文正文17.2万余字,图片202张,表格85幅。

郭旗[5](2020)在《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健康是影响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议题,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密切联系,使体育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基石。本文基于全民健康理念,以提升大众体育建筑的全民健康服务能力为目标,研究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策略及方法。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存在严重的信息缺失,本文通过梳理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明确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阶段及数量分布。并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典型寒地城市为例,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法及对比分析法,Python网络爬虫大数据调查及Arc GIS地理数据分析法,24个大众体育建筑的实地调查及现场观察法,538份问卷调查法及主成分分析(PCA)、结构方程模型建立(SEM)等数据分析法,进行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限制调查、现状问题调查及期望需求调查。本文解析了全民健康理念的外延理论,提出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全生命周期内涵及人类发展内涵,构建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完整人口覆盖、多元服务协同、高效资源利用的全民健康实现路径。总结归纳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及作用方式,在实践层面对设计对象进行原型解构,提出群体空间、个体空间及单一空间的设计层次。揭示不同设计层次目标、手段、过程框架下,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从而提出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的设计导向,构建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框架。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群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设施体系的结构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空间覆盖前提下,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城市大众体育建筑空间分布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规模分级模式。提出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的策略方法。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个体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需求覆盖前提下,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需求调查数据,明确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需求等级及发展模式。提出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的策略及方法。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是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单一空间设计部分,指通过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实现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完整感知覆盖前提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利用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规范调查,提出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空间要素分类模式。提出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运动风险外因防御的保障性设计、环境舒适空间干预的增强型设计的策略及方法。本文立足于通过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与社会意义,研究所得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调查方法体系、设计理论解析、策略方法集成可对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相关政策、标准制定、规划及设计提供指导,可为今后的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提供一定借鉴。

张阳阳[6](2020)在《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城市中,高度密闭的住宅建筑和严重的空气污染带来了一系列通风问题,都市人群对洁净空气的需求日益增涨。在此背景下,具有空气处理功能的新风系统产品逐渐兴起,其生产厂家众多,竞争激烈。因此,发掘新的设计机会、进行产品升级成了相关企业的必然选择。本课题顺应新风系统的发展契机与智能化的时代趋势,确立了智能全屋新风系统的研发目标,并通过与之相关的理论应用、设计机会及产品策略研究来指导产品设计实践。在理论应用方面,主要从应用环境、功能升级和标准评价三个层次进行分析。其中,应用环境研究旨在通过对新风系统的安装和运行环境进行特征总结,为后续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景需求调整产品形式及工作状态奠定基础。功能升级理论则从效率提升、能耗降低和智能控制三点切入,为新风系统的产品改进提供指导。最后,参考法律与国家标准展开评价理论分析,确立新风机设计中必须遵循的产品规范。在设计机会方面和产品策略方面,首先通过市场、产品及宏观环境相结合的方法,对新风系统的市场现状、产品现状、宏观背景(政策、经济、社会、技术)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与之对应的机会要点作为初步参考。其次,以用户为中心,通过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式对新风系统使用周期内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进而调查用户对产品的改进期望,制定产品的开发策略。最后,在应用理论、设计机会和产品策略的研究基础上,从使用场景、用户群体、主体功能、外观造型以及市场价格五个方面对目标新风系统进行设计定位并展开设计实践,完成目标墙式新风机和配套控制应用的设计。之后,以原理样机制作、外观模型制作和原型模拟测试对设计进行评估,证实方案在体积优化、智能控制等方面的有效性。课题设计一方面丰富了新风系统类的产品形式,另一方面验证了在当前技术背景下,传统家电智能化升级的可行性,为未来空气处理产品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倪博[7](2020)在《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探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健康的建筑环境是当前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艺术馆为人们进行艺术活动提供专门的场所,越来越多的人们在艺术馆内参观、学习和工作,既有艺术馆建筑室内空气质量和室内照明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参观使用者的身心健康,因此,对既有艺术馆进行健康设计改造从而改善既有艺术馆的室内空气质量和室内照明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艺术馆环境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首先从艺术馆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对建筑环境的健康需求出发,阐述了健康建筑的发展、定义并对健康建筑的相关评价标准进行了对比和介绍;其次对当前既有艺术馆的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归纳整理出普遍存在影响使用者健康的室内环境因素,从建筑功能改造、优化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优化室内照明环境及其他室内环境优化改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结合实际完成改造的既有艺术馆项目,从艺术馆健康设计理念的融入、空间布局和功能的设置、艺术馆内部结构和环境的优化等方面对改造过程进行全面解析,重点分析室内照明环境的设计改造和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化,最后完成自我测评,以实践案例来论证健康设计改造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对既有艺术馆相关的健康设计改造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同时为促进新建艺术馆的健康设计提供借鉴意义。

刘晓红[8](2020)在《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高校食堂是大学校园中最重要的、也是学生光顾频率最高的场所之一。食堂的规划和设计一直被研究者重点关注。但是,高校食堂的热舒适性和节能特征,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研究表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对改善室内热环境有明显的效果,因此存在将其高效应用在高校食堂的可能性。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季节性特点显着,夏季气候炎热,过渡季时间长,在夏热冬冷地区的被动式通风设计策略中自然通风和夜间通风具有良好的通风效果和节能潜力。自然通风降温技术所适应的建筑环境特征能够很好地与高校食堂的季节性使用特点相耦合。利用自然通风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能够排出浊气,避免空气污染和疾病传播。研究表明:特别是对于人员集中,散热量较大的高校餐厅这类建筑,在夏季和过渡季,合理应用自然通风能够带走室内热量;同时由于人体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可以适应较大幅度的环境温度变化,室内可以维持较高的温度而不需要运行空调设备;另外,在建筑表皮利用相变材料,则可以在白天学生就餐时还能充分利用夜间通风的降温效果。因此,通过形体和空间设计加强自然通风,结合相变材料应用于表皮降低室内温度,既可以提升用餐舒适度,也可以做到高校餐厅建筑的节能。本文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的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热环境和节能为目标,研究揭示气候特征、食堂使用特征、建筑空间、形体、界面设计等多种因素的的协同作用规律,提出适用于提高自然通风的建筑设计策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分析研究高校食堂的建筑空间特征和食堂功能布局特征,结合国内外高校食堂的使用特点和用餐人员的行为特点,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揭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使用特征与被动节能措施中自然通风的耦合规律,包括夏热冬冷地区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热环境和提高节能潜力的耦合规律,以及自然通风应用潜力与高校食堂使用时间特征的耦合规律。(二)通过高校食堂建筑设计及其室内环境改善和节能特性等方面的国内外文献的分析研究,结合长沙地区已建成的六所高校食堂的实地调研,从自然通风研究角度,提出五种夏热冬冷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适用于自然通风的食堂建筑空间布局模型。研究提出了基于CFD模拟的食堂建筑空间优化设计方法,包括设置不同的风向与建筑迎风面之间的夹角,模拟室内气流流动和风速分布,导出云图和测点风速进行分析比较,获得适宜每种模型的最佳朝向;将不同窗地面积比的各种食堂建筑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对比通风效果随着窗地面积比变化的敏感性,获得不同食堂建筑模型和窗地面积比对建筑自然通风的最佳组合;研究食堂功能布局等对自然通风的相互影响,提出不同食堂建筑模型的推荐功能布局形式。基于以上研究,提出有利于自然通风应用的高校食堂建筑形体和空间布局的设计策略,使得高校食堂自然通风成为建筑设计中的可控因素。(三)研究提出基于特朗伯墙和相变蓄能被动通风构造技术的蓄能墙构造,辅助增强自然通风效果:研制了特朗伯蓄能墙系统,该系统由内外双层墙面组成,外墙玻璃层与内墙形成中间空气夹层,在内墙的内外墙面增加有高反射涂料及构造组成的夜间蓄冷相变材料集成系统。该双层板通过墙板内外墙通风口的开闭来发挥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选取高校食堂建筑模型三,将其界面进行改造,在建筑的四个朝向,采用通高的特朗伯蓄能墙替换原来的窗间墙。参照气候适应性评估方法,采用Energy plus模拟软件,通过模拟实验,对使用本技术前后全年舒适时间进行对比,验证了蓄能墙改善自然通风的作用,结果显示蓄能墙的设置能降低室内温度,带来良好的节能效果。对比分析蓄能墙系统在不同朝向、不同季节的差异性,得到相应的界面设计新理念、设计方法和运行管理方法。(四)结合形体和空间布局,以及新型界面的构造和设计方法,形成了关于平面、空间、界面等有利于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应用的设计策略。本文针对高校食堂建筑的使用特征和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征,研究提出了五种典型建筑空间模型,研究了有利于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的形体和空间优化设计方法以及食堂功能布局优化方法;研究开发了能增强自然通风效果的蓄能墙,提出了相应的建筑界面设计方法。研究成果构成了一套有利于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自然通风的技术措施和设计方法。通过该措施和方法的推广应用,可以改善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室内热环境,创造怡人的用餐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生活品质,同时做到节约能源,为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的绿色设计和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王媛媛[9](2020)在《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S公司是是一家注重研发的跨国企业,S公司中央空调中国事业部作为S电子生活家电事业部下的子部门,主要负责S集团中央空调在中国境内(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大型中央空调及家用中央空调的销售业务。进入中国家用中央空调市场近5年的时间,一直保持销售额的高速增长。随着中国家用中央空调市场变化的影响,近两年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产品市场份额增长进入瓶颈。本文通过对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在中国市场份额增长遇到的困难进行系统的分析,运用市场营销的相关经典理论,对整体宏观市场的发展及市场竞争环境都进行了分析,对如何优化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的营销策略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全文介绍了中国家用中央空调市场的宏观情况、市场的竞争环境等,并针对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部门现有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市场定位、产品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价格策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对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的营销策略提出优化建议,包括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方面的优化,最终还提出了实施这些策略需要的保障。通过对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营销策略的研究,本文认为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应该改变以往简单的营销策略,加大差异化产品宣传、拓宽分销渠道、加大促销力度及方法、制定有效的价格策略及完善售后服务等。通过改进营销策略,针对目标用户群体,体现自身优势,更有效的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本文对于S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有着指导性的意义。

本刊编辑部[10](2020)在《“新冠”给未来中央空调系统及产品发展带来何种启示》文中提出综述自2019年末以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NCP")在国内迅速蔓延,疫情的扩散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经济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中央空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避免也受到了影响。疫情不但对其产能排产、市场推广造成极大影响,而且复工的延后更是对生产端造成直接影响。如果说中央空调市场在这场"浩劫"中受创较深,那么作为中央空调的核心——中央空调系统及产品同样也不例外。

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增强全民健康意识——中央空调室内空气净化技术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增强全民健康意识——中央空调室内空气净化技术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城市住宅居室PM2.5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PM_(2.5)概述
        1.1.2 室内PM_(2.5)暴露情景分析
    1.2 国内外住宅PM_(2.5)研究现状
        1.2.1 全球住宅PM_(2.5)污染现状
        1.2.2 我国住宅PM_(2.5)污染现状
        1.2.3 住宅PM_(2.5)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PM_(2.5)暴露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1.4 室内外PM_(2.5)污染的防控措施现状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设计
    2.3 样本量估算
    2.4 调查对象
        2.4.1 调查城市
        2.4.2 调查家庭
        2.4.3 调查人员
    2.5 研究方法
        2.5.1 住宅室内污染检测
        2.5.2 室外大气污染数据
        2.5.3 问卷调查
        2.5.4 伦理审查
    2.6 质量控制
        2.6.1 现场检测质量控制
        2.6.2 问卷调查质量控制
    2.7 统计分析
        2.7.1 数据清洗
        2.7.2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1 调查家庭基本状况
        3.1.2 调查住宅基本状况
        3.1.3 调查儿童基本状况
    3.2 住宅PM_(2.5)污染现状
        3.2.1 总体特征
        3.2.2 季节差异
        3.2.3 室内采样点差异
        3.2.4 上下风向区域差异
        3.2.5 城市差异
        3.2.6 区域差异
    3.3 住宅室内外PM_(2.5)的关联性探究
        3.3.1 住宅室内外PM_(2.5)的相关性分析
        3.3.2 住宅室内外PM_(2.5)浓度比值I/O的分布
    3.4 住宅PM_(2.5)的影响因素探究
        3.4.1 住宅建筑特征的影响
        3.4.2 居家烹饪行为的影响
        3.4.3 居家生活习惯的影响
        3.4.4 居家健康防护措施的影响
        3.4.5 住宅环境多种因素与PM_(2.5)浓度的相关分析
        3.4.6 住宅环境多种因素与PM_(2.5)浓度的多因素线性回归
    3.5 住宅PM_(2.5)对儿童呼吸系统症状及主诉症状的影响探究
        3.5.1 居室PM_(2.5)儿童日均暴露剂量ADD分布情况
        3.5.2 居室PM_(2.5)与儿童呼吸系统部分疾病既往患病情况
        3.5.3 居室PM_(2.5)与儿童既往患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
        3.5.4 居室PM_(2.5)与儿童主诉症状情况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住宅居室PM_(2.5)污染现状及特征
    4.2 住宅室内外PM_(2.5)的关联分析
    4.3 居室PM_(2.5)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居室PM_(2.5)的健康影响分析
    4.5 研究的创新性和不足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家庭住宅环境调查问卷及填写说明
    附件2 儿童健康水平调查问卷及填写说明
发表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2)论道两联供——2021中国热泵两联供峰会特辑(论文提纲范文)

1 综述
    亮点一:高质量的两联供渠道商资源
    亮点二:两联供系统前沿技术安装标准
    亮点三:两联供核心理论知识分享
    亮点四:解密两联供渠道商实战经验
    亮点五:两联供创新产品&新工艺齐亮相
2 图说峰会
3论坛现场
4 专家
5 品牌声音
6安装技能大赛
7 渠道商分享
8 创新产品
9高光时刻

(3)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现存问题
        1.1.2 健康建筑发展需求
        1.1.3 健康建筑适应性评价
    1.2 研究对象
        1.2.1 现代办公建筑类型
        1.2.2 企业动态发展与办公空间需求
        1.2.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的特点及健康需求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2 现有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2.1 相关基础研究
        2.1.1 健康的定义
        2.1.2 人体健康影响因素
        2.1.3 人的健康需求
        2.1.4 健康建筑
    2.2 健康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与区别
        2.2.1 发展背景
        2.2.2 专业领域
        2.2.3 关注对象
        2.2.4 技术内容
        2.2.5 可感知性
    2.3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健康指标
        2.3.1 英国BREEAM
        2.3.2 德国DGNB
        2.3.3 法国HQE
        2.3.4 美国LEED
        2.3.5 日本CASBEE
        2.3.6 中国ESGB
        2.3.7 比较分析
    2.4 国内外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2.4.1 美国WELL建筑标准
        2.4.2 美国Fitwel评价体系
        2.4.3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2.4.4 比较分析
    2.5 办公建筑健康认证案例分析
        2.5.1 中国石油大厦——健康建筑三星级运行标识
        2.5.2 仲量联行上海办公室——WELL铂金级认证
    2.6 小结
3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选取
    3.1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影响要素
        3.1.1 身体层面
        3.1.2 心理层面
        3.1.3 社会层面
    3.2 评价指标初选
        3.2.1 指标来源
        3.2.2 选取原则
    3.3 评价指标筛选与修正
        3.3.1 指标筛选
        3.3.2 指标修正
    3.4 评价指标内容
        3.4.1 空气
        3.4.2 水
        3.4.3 舒适
        3.4.4 健身
        3.4.5 人文
        3.4.6 服务
    3.5 小结
4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权重
    4.1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4.1.1 指标权重
        4.1.2 赋权方法
    4.2 评价指标赋权步骤
        4.2.1 构建指标层次
        4.2.2 构造判断矩阵
        4.2.3 一致性检验与修正
        4.2.4 群决策
        4.2.5 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4.3 评价指标赋权计算
        4.3.1 数据来源
        4.3.2 因素层
        4.3.3 准则层
        4.3.4 指标层
    4.4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比对
    4.5 小结
5 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应用实例
    5.1 评价程序
    5.2 评价对象简介
    5.3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C座
        5.3.1 评价分析
        5.3.2 评分汇总
    5.4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AB座
        5.4.1 评价分析
        5.4.2 评分汇总
    5.5 评价结果及建议
        5.5.1 评价结果分析
        5.5.2 改进建议
    5.6 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指标要素说明及评分表
    附录2: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附录3:图录
    附录4: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低碳概念的兴起
        1.1.2 建筑低碳发展的反思
        1.1.3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1.2 研究背景
        1.2.1 气候变化问题与能源危机
        1.2.2 建筑业发展与碳排放
        1.2.3 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及法规
        1.2.4 低碳理念的发展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1 低碳建筑
        1.3.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
        1.3.3 夏热冬冷地区——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4 研究现状
        1.4.1 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研究
        1.4.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相关研究
        1.4.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环境影响特征及低碳措施研究
        1.4.4 现状总结
    1.5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低碳化与设计理论
    2.1 建筑低碳化发展的特征研究
        2.1.1 地域性特征
        2.1.2 外部性特征
        2.1.3 经济性特征
        2.1.4 全生命周期视角
        2.1.5 指标化效果导向
    2.2 建筑低碳设计概论
        2.2.1 建筑设计的特征
        2.2.2 设计阶段落实建筑低碳化
        2.2.3 建筑低碳设计研究方法
    2.3 建筑相关低碳评价体系研究
        2.3.1 相关评价体系概况
        2.3.2 相关减碳指标比较研究
        2.3.3 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关于减碳评价的建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分析
    3.1 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3.1.1 建筑碳排放量化的方法类型
        3.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3.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研究
        3.2.1 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现状
        3.2.2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基准值的确定与选用
    3.3 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建立
        3.3.1 适用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数据的确立
        3.3.2 建筑碳排放量化与评测方法的具体落实
        3.3.3 建立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碳排放量化评测工具(CEQE-PB HSCW)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策略
    4.1 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4.1.1 场地布局与空间体形优化
        4.1.2 建筑空间隔热保温性能优化
    4.2 降低建筑通风相关能耗
        4.2.1 利用高大空间造型的通风策略
        4.2.2 改善温度分层现象的通风策略
    4.3 优化建筑采光遮阳策略
        4.3.1 建筑自然采光优化
        4.3.2 建筑遮阳设计优化
    4.4 提高空间绿植碳汇作用
        4.4.1 增加空间绿植量
        4.4.2 提高绿植固碳效率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技术措施
    5.1 可再生能源利用
        5.1.1 太阳能系统
        5.1.2 清洁风能
        5.1.3 热泵技术
        5.1.4 建筑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综合利用
    5.2 结构选材优化
        5.2.1 建筑材料的低碳使用原则
        5.2.2 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中相关建材的低碳优化
    5.3 管理与使用方式优化
        5.3.1 设计考虑低碳施工方式
        5.3.2 设计预留智能管理接口
        5.3.3 设计提高行为节能意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盐城城南新区教师培训中心项目实证研究
    6.1 项目概况
    6.2 项目实施
        6.2.1 确定项目2005 年碳排放量基准值
        6.2.2 建筑低碳设计流程应用
        6.2.3 参照建筑的建立
        6.2.4 项目相关低碳设计关键措施
        6.2.5 项目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与分析
    6.3 项目优化
        6.3.1 主要低碳优化策略
        6.3.2 项目全生命期碳排放优化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对现状的启示
    7.4 研究中的困难与不足
    7.5 后续研究与展望
附录
    附表A:公共建筑非供暖能耗指标(办公建筑、旅馆建筑、商场建筑)
    附表B:主要能源碳排放因子
    附表C:主要建材碳排放因子
    附表D:部分常用施工机械台班能源用量
    附表E:各类运输方式的碳排放因子
    附表F:部分能源折标准煤参考系数
    附表G:全国各省市峰值日照时数查询表(部分夏热冬冷地区省市数据)
    附表H:全国五类太阳能资源分布区信息情况表
    附表I:项目主要低碳设计策略减排信息表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致谢

(5)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范围内健康城市运动的兴起
        1.1.2 我国体育需求的不断扩张
        1.1.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困境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与研究内容
        1.4.1 健康
        1.4.2 大众体育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结构
第2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调查
    2.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脉络
        2.1.1 我国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发展历程
        2.1.2 我国大众体育建筑的宏观数量分布
        2.1.3 当代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调研方法
    2.2 各国大众体育建筑的设计规范资料对比
        2.2.1 建议模式对比
        2.2.2 场地标准对比
    2.3 规划布局的大数据调查
        2.3.1 Python网络爬虫的构建
        2.3.2 调查结果的可视化表达
        2.3.3 布局问题的提出
    2.4 设计问题的现场观察
        2.4.1 对象选取与现场观察
        2.4.2 空间问题的提出
    2.5 使用者需求的问卷调查
        2.5.1 功能需求调查的问卷设计
        2.5.2 调查结果的描述统计与检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架构
    3.1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内涵解析
        3.1.1 全民健康理念的健康公平内涵
        3.1.2 全民健康理念的全生命周期内涵
        3.1.3 全民健康理念的人类发展内涵
    3.2 当代全民健康理念的实现路径
        3.2.1 目标——完整人口覆盖
        3.2.2 手段——多元服务协同
        3.2.3 过程——高效资源利用
    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实现全民健康的原型基础
        3.3.1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外部环境
        3.3.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内部结构
        3.3.3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的作用方式
    3.4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实现全民健康的核心机制
        3.4.1 设施系统的结构性调整
        3.4.2 体育需求的精细化供给
        3.4.3 健康感知的体验性优化
    3.5 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导向
        3.5.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3.5.2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3.5.3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群体网络分级设计
    4.1 实现完整空间覆盖的网络分级设计原理
        4.1.1 设施分级的动力机制
        4.1.2 设施布局的组构法则
        4.1.3 设施类型的组合规律
    4.2 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建筑分级模式
        4.2.1 规模等级的模式建议
        4.2.2 潜在选址的框架适应
        4.2.3 设施数量的弹性调控
    4.3 提高空间覆盖效率的可达性演进
        4.3.1 场域联系的柔性渗透
        4.3.2 道路连接的适停控制
        4.3.3 界面衔接的效率提升
    4.4 加强弱势群体倾斜的类型混合促进
        4.4.1 季节特征的补偿开放
        4.4.2 运动类型的互补组合
        4.4.3 场馆组合的融合促进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多维功能复合设计
    5.1 实现完整需求覆盖的功能复合设计基础
        5.1.1 大众体育建筑的体育需求等级
        5.1.2 大众体育建筑的功能复合路径
        5.1.3 体育工艺的尺度要求
    5.2 需求等级要求的复合式功能重构
        5.2.1 基础功能的单元衍生
        5.2.2 复合功能的分类路径
        5.2.3 空间组织的效率连接
    5.3 需求兼容要求的交互式尺度转译
        5.3.1 结构选型的单元组合
        5.3.2 跨度转换的空间集约
        5.3.3 形态变形的结构适应
    5.4 需求可变要求的适应性场所更新
        5.4.1 多义空间的设施预留
        5.4.2 可变设施的结构附加
        5.4.3 开放空间的模块转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综合环境舒适设计
    6.1 实现完整感知覆盖的环境舒适设计要素
        6.1.1 评价标准的指标差异
        6.1.2 相关规范的要素筛选
        6.1.3 建筑设计的干预效率
    6.2 空间无害基础保障的控制性设计
        6.2.1 混合通风的健康风险规避
        6.2.2 过滤系统的污染物渗透管理
    6.3 运动风险外因预防的保障性设计
        6.3.1 运动界面的材料防护
        6.3.2 专项设施的运动辅助
        6.3.3 节点更新的安全提示
    6.4 物理环境靶向干预的增强性设计
        6.4.1 视觉环境的心理舒适性调节
        6.4.2 热舒适性能的分时分区控制
        6.4.3 空间氛围的可供性交流促进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各国运动场地尺度对比
附录2 寒地大众体育建筑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结果
附录4 哈尔滨、长春、沈阳大众体育建筑大数据调查案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现有研究方向概述
        1.3.2 暖通空调领域研究现状
        1.3.3 材料加工领域研究现状
        1.3.4 控制领域研究现状
        1.3.5 现有研究状况概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方法
    1.6 创新要点与架构
        1.6.1 创新要点
        1.6.2 文章架构
第二章 新风系统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分析
    2.1 新风系统应用环境特征分析
        2.1.1 新风系统安装环境分析
        2.1.2 新风系统运行环境分析
        2.1.3 运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2.2 新风系统功能优化理论研究
        2.2.1 新风系统效率理论研究
        2.2.2 新风系统能耗策略研究
        2.2.3 新风系统智能升级研究
    2.3 新风系统标准评价理论研究
        2.3.1 新风系统相关法律标准
        2.3.2 新风系统主要标准参数
        2.3.3 新风系统性能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风系统市场研究和产品相关分析
    3.1 新风系统市场研究
        3.1.1 市场兴起与增长
        3.1.2 品牌格局波动变化
    3.2 新风系统产品分析
        3.2.1 产品类别划分
        3.2.2 产品功能分析
        3.2.3 产品竞品特征
        3.2.4 产品对比分析
        3.2.5 产品外观分析
    3.3 新风系统产品宏观环境分析
        3.3.1 新风系统产品经济环境因素分析
        3.3.2 新风系统产品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3.3.3 新风系统产品技术环境因素分析
    3.4 新风系统产品机会整理
        3.4.1 产品机会来源
        3.4.2 产品机会概括筛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用户研究为基础的智能全屋新风系统产品策略分析
    4.1 研究方法流程概述
    4.2 基于访谈法的新风产品用户定性研究
        4.2.1 新风机用户访谈目标
        4.2.2 新风机用户访谈提纲
        4.2.3 访谈记录与总结
    4.3 基于问卷法的新风产品用户定量研究
        4.3.1 新风机用户问卷设计
        4.3.2 问卷试用和修改发放
        4.3.3 受测试群体基本特征信息统计
    4.4 调查结果处理与分析
        4.4.1 新风机安装类型统计分析
        4.4.2 新风机启用及功效分析
        4.4.3 新风机使用问题分析
        4.4.4 新风机操控方式分析
        4.4.5 新风机外观期望分析
        4.4.6 新风机用户购买因素考量
    4.5 用户角色与情境构建
        4.5.1 用户角色分析
        4.5.2 用户角色构建
    4.6 目标新风机产品策略分析
        4.6.1 产品需求汇总
        4.6.2 产品设计策略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实践
    5.1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整体定位
        5.1.1 系统设计定位
        5.1.2 系统构成定位
    5.2 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5.2.1 现有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
        5.2.2 目标墙式新风机功能模块
        5.2.3 目标墙式新风机结构排布
    5.3 智能控制工作逻辑分析
        5.3.1 工作逻辑初步方案
        5.3.2 检测指标分析与处理
        5.3.3 工作逻辑方案确立
    5.4 产品相关尺度分析
        5.4.1 产品人机尺度分析
        5.4.2 产品自身尺度分析
    5.5 目标墙式新风机外观设计
        5.5.1 目标墙式新风机造型设计
        5.5.2 目标墙式新风机CMF设计
        5.5.3 目标墙式新风机工作结构
    5.6 智能全屋新风系统控制应用设计
        5.6.1 现有新风系统APP分析
        5.6.2 控制应用架构分析
        5.6.3 低保真原型制作
        5.6.4 基础功能测试
        5.6.5 原型问题修改
        5.6.6 原型修改后测试
    5.7 主要功能模块模拟评估
        5.7.1 空气污染物数据的获取处理
        5.7.2 受控电机分析与模拟
        5.7.3 室内空气流动状态模拟
        5.7.4 产品外观方案模拟
        5.7.5 整体方案评估
    5.8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主要内容记录
附录二 :新风系统产品调查问卷
附录三 :系统控制应用原型页面及其基础功能测试
附录四 :方案用户评估
附录五 :方案相关专利书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内容与范围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基础研究
    2.1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艺术馆的功能组成
        2.1.3 艺术馆的分类
        2.1.4 艺术馆的发展
    2.2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影响因素与目标
        2.2.1 既有艺术馆健康影响因素
        2.2.2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目标
    2.3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相关评价标准
        2.3.1 美国WELL建筑标准
        2.3.2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
        2.3.3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与WELL建筑标准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既有艺术馆相关案例调研分析
    3.1 既有艺术馆调研概述
    3.2 艺术馆实地调研测试方案
    3.3 艺术馆实地调研分析
        3.3.1 临潼贾平凹文化艺术馆
        3.3.2 西安马柯艺术博物馆
        3.3.3 上海当代艺术馆
    3.4 既有艺术馆调研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策略研究
    4.1 满足健康需求的建筑功能改造策略
    4.2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健康设计改造
    4.3 优化室内照明环境的健康设计改造
        4.3.1 艺术馆室内照明环境的优化指标
        4.3.2 不同空间区域照明环境的改造策略
    4.4 其他室内环境的健康设计改造策略
        4.4.1 改善室内热环境
        4.4.2 优化室内声环境
        4.4.3 优化服务设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实践探索研究
    5.1 健康设计改造的艺术馆项目概述
        5.1.1 艺术馆设计改造的背景
        5.1.2 艺术馆设计理念的融入及设计分析
    5.2 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全过程解析
        5.2.1 空间布局与功能设置解析
        5.2.2 艺术馆室内健康照明设计解析
        5.2.3 既有艺术馆装饰材料与设备改造设计解析
    5.3 艺术馆参观使用者调查问卷情况综述
    5.4 艺术馆改造完成后评价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表一艺术馆参观人员及使用者调查问卷

(8)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1.4 总结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高校食堂建筑的研究现状
        1.2.2 国外高校食堂建筑及自然通风的研究
    1.3 研究范围界定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方案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高校食堂的特点与自然通风的关系
    2.1 国内外高校食堂比较
        2.1.1 国内高校食堂
        2.1.2 国外高校食堂
        2.1.3 总结
    2.2 食堂的特点
        2.2.1 食堂的定义
        2.2.2 我国食堂的发展历程
        2.2.3 高校食堂特点和企事业食堂对比
        2.2.4 高校食堂特点及对设计的确定性
    2.3 食堂的内部物理环境
        2.3.1 声环境现状
        2.3.2 光环境现状
        2.3.3 空气环境现状
        2.3.4 总结
    2.4 高校食堂能耗情况分析
    2.5 高校食堂室内通风的目标
        2.5.1 食堂建筑对室内健康通风的要求
        2.5.2 热舒适通风的要求
        2.5.3 食堂建筑能源利用要求
第3章 自然通风设计和高校食堂特征的耦合
    3.1 风环境设计的方法程序及措施
    3.2 建筑风环境与场地设计的关联
        3.2.1 建筑场地类型及特征
        3.2.2 建筑群体布局
        3.2.3 建筑单体形态
        3.2.4 气候条件
    3.3 风环境和建筑形式
        3.3.1 影响通风的建筑因素
        3.3.2 风能利用和减小风害
    3.4 室内风环境的设计原理及策略
        3.4.1 利用自然通风的特点
        3.4.2 现代模式与传统模式比较
        3.4.3 自然通风的方式
        3.4.4 利用太阳能强化自然通风模式
    3.5 夏热冬冷地区和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耦合
        3.5.1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
        3.5.2 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适应性策略
        3.5.3 高校食堂季节性与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耦合
        3.5.4 夏热冬冷地区被动节能通风策略
    3.6 自然通风技术在大体量的建筑中的运用
        3.6.1 平面单元的竖井式自然通风
        3.6.2 双层墙通风模式
        3.6.3 天井分离餐厨通风模式
        3.6.4 利用大通廊作为腔体实现通风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立食堂自然通风模型
    4.1 高校食堂的建筑特征
        4.1.1 高校食堂的平面布局形式
        4.1.2 用餐区和厨房备餐区的平面关系
        4.1.3 用餐区和厨房备餐区的空间组合形式
    4.2 食堂模型建立的原则
        4.2.1 食堂自然通风的区域
        4.2.2 适宜的建筑形体
        4.2.3 食堂自然通风的形式
    4.3 建筑模型的平面及空间布局
        4.3.1 规模及其他建筑参数的确定
        4.3.2 食堂空间的组合形式
        4.3.3 建立适宜于通风的食堂模型
        4.3.4 模型与长沙六所已建成的高校食堂对比
    4.4 食堂建筑自然通风动态耦合计算
        4.4.1 自然通风评价方法
        4.4.2 模型及建筑计算
    4.5 食堂模型及模拟设置
        4.5.1 食堂CAD形体模型的分析
        4.5.2 网格划分和湍流模型的选择
        4.5.3 边界条件的设置
        4.5.4 模拟计算的取点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CFD自然通风模拟
    5.1 模拟验证及模型模拟任务书
        5.1.1 食堂模型的计算参数及外界条件
        5.1.2 自然通风的计算方法
        5.1.3 已有模型验证
    5.2 迎风面与全年主导风向角度模拟
        5.2.1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90°
        5.2.2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75°
        5.2.3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60°
        5.2.4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45°
        5.2.5 迎风面与主导风向成0°
        5.2.6 五个模型通风应用潜力对比
    5.3 变风向角度模拟比较分析
        5.3.1 模型一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2 模型二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3 模型三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4 模型四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5 模型五不同角度的风速分布
        5.3.6 五模型最佳角度的风速比较
    5.4 窗地面积比模拟比较
        5.4.1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一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2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二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3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三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4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四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5 不同窗地面积比对模型五通风应用潜力的影响
        5.4.6 本节小结
    5.5 模型三有无温差条件下通风应用潜力比较
        5.5.1 有温差条件的通风模拟
        5.5.2 有无温差条件下模拟结果对比
    5.6 模型二自然通风应用潜力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蓄能墙系统Energy Plus模拟
    6.1 界面引入双层相变材料墙体结合夜间通风系统
        6.1.1 特朗伯蓄热双层墙的类型介绍
        6.1.2 相变材料壁板PCM Trumbo
        6.1.3 夜间通风蓄冷系统界面
    6.2 长沙气象数据分析
        6.2.1 长沙基础信息
        6.2.2 气象分析软件介绍
    6.3 模型建立及基本假设
        6.3.1 国内外能耗模拟软件比较
        6.3.2 建筑几何模型建立
        6.3.3 建筑围护结构参数信息
        6.3.4 人员、灯光、设备作息时间设定
        6.3.5 模型工况说明
    6.4 模拟结果及分析
        6.4.1 南向模拟结果分析
        6.4.2 北向模拟结果分析
        6.4.3 东向模拟结果分析
        6.4.4 西向模拟结果分析
    6.5 模拟结果对比
        6.5.1 各朝向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5.2 各季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5.3 各季各朝向全年舒适时数提升效果对比
    6.6 特朗伯墙板夜间蓄冷系统的发展延伸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设计验证及研究总论
    7.1 被动节能策略集成的建筑模型
        7.1.1 食堂模型的平面布局
        7.1.2 食堂模型的立面外观及效果图
        7.1.3 食堂模型的内部布局及外墙构造
    7.2 食堂模型CFD模拟的结果分析
        7.2.1 测速点的平均风速分析
        7.2.2 有无温差的风速及云图比较
        7.2.3 窗地面积比结果分析
        7.2.4 迎风面与主导风的角度对比
    7.3 Energy-plus模拟蓄能墙的效果验证
        7.3.1 模拟结果显示
        7.3.2 蓄能墙与空调的经济性比较
    7.4 自然通风研究方法及设计策略
        7.4.1 自然通风设计方法
        7.4.2 高校食堂自然通风设计策略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致谢

(9)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中国家用中央空调市场现状
        1.1.2 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市场现状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相关营销理论
        1.4.1 PEST理论
        1.4.2 营销组合理论
第2章 中央空调市场现状与竞争分析
    2.1 家用中央空调的定义及其分类
        2.1.1 家用中央空调的定义
        2.1.2 家用中央空调的种类
    2.2 中国家用中央空调发展概述
        2.2.1 市场现状分析
        2.2.2 市场规模分析
        2.2.3 市场竞争分析
        2.2.4 用户需求分析
    2.3 中国家用中央空调行业营销环境分析
        2.3.1 政治环境分析
        2.3.2 经济环境分析
        2.3.3 社会环境分析
        2.3.4 法律环境分析
        2.3.5 技术环境分析
    2.4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2.4.1 新进入者的威胁
        2.4.2 替代品的威胁
        2.4.3 供方讨价还价实力
        2.4.4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2.4.5 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面临的市场竞争
    2.5 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的发展趋势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营销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1 S公司概况
        3.1.1 S公司集团概况及历史
        3.1.2 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中国事业部概况
        3.1.3 S公司及中国家用中央空调部门组织架构
    3.2 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营销策略现状及问题分析
        3.2.1 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的目标市场定位
        3.2.2 产品策略及问题分析
        3.2.3 价格策略及问题分析
        3.2.4 渠道策略及问题分析
        3.2.5 促销策略及问题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营销策略优化
    4.1 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目标市场定位
        4.1.1 市场细分
        4.1.2 目标市场选择
        4.1.3 市场定位
    4.2 产品策略
        4.2.1 产品差异化
        4.2.2 产品质量
        4.2.3 产品创新
        4.2.4 售后服务
    4.3 价格策略
        4.3.1 消费者购买习惯
        4.3.2 定价方式
    4.4 渠道策略
        4.4.1 构建分销模式
        4.4.2 分销管理措施
    4.5 促销策略
        4.5.1 品牌定位
        4.5.2 促销活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营销策略实施保障
    5.1 新产品保障措施
    5.2 渠道策略优化的保障措施
    5.3 促销策略保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新冠”给未来中央空调系统及产品发展带来何种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综述
专家观点
    郭柱道 不应该有“第三种可能”——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冀东光 因“需”制宜——太原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设备副总工程师
    刘熠 多元化设计——江苏华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乐照林 COVID-19疫情对空调行业的启示——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教授级)
    董学军 综合考虑,健康为先——河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暖通专业主任工程师
    杨淑波 亟需加大产品推广力度——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暖通工程师
    宋仁江 顺应行业发展,做好专业的事——青岛天华易境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暖通中级工程师
    胡燚 无需改变系统,只需改变思路——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
    李吉强 温湿设计赢未来——聚川建筑设计院工程师
产品推荐
    美的RHAE系列涡旋式风冷热泵机组
    海尔56度C物联多联机
    大金净薄系列全热交换新风系统
    日立中央空调全生态室内机
    东芝全热交换新风机
    天加洁净多联机
    海信中央空调荣耀家系列
    麦克维尔MDX-C直膨式空调新风系统
    三星SPI等离子空气净化装置
    三菱重工海尔恒温新风机
    西屋康达直流变频医用净化型组合式空调机组
    三菱重工FDUF-F新风处理器
    EK医用直膨式机组
    雅士AAHM-H系列洁净卫生型医用空调机组
    申菱除雾霾PM2.5恒温恒湿新风机组
    TCL八面出风嵌入式中央空调
    约克GA净化中央空调
    松下nanoe(纳诺怡)?技术
总结

四、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增强全民健康意识——中央空调室内空气净化技术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城市住宅居室PM2.5现状及其影响因素[D]. 杨玉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论道两联供——2021中国热泵两联供峰会特辑[J]. 本刊编辑部. 机电信息, 2021(10)
  • [3]企业自用型办公建筑健康性能评价指标研究[D]. 袁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夏热冬冷地区高大空间公共建筑低碳设计研究[D]. 刘科. 东南大学, 2021
  • [5]基于全民健康理念的寒地大众体育建筑设计研究[D]. 郭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6]智能全屋新风系统设计研究 ——以墙式新风机设计为例[D]. 张阳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既有艺术馆健康设计改造的探索研究[D]. 倪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8]夏热冬冷地区高校食堂建筑被动节能自然通风设计研究[D]. 刘晓红. 湖南大学, 2020(02)
  • [9]S公司家用中央空调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王媛媛.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10]“新冠”给未来中央空调系统及产品发展带来何种启示[J]. 本刊编辑部. 机电信息, 2020(10)

标签:;  ;  ;  ;  ;  

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增强全民健康意识——中央空调室内空气净化技术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