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时教师就可以接着问:“现在这些同学被我们一共分为四组,每张桌子两个人,每组5张桌子,那么每组的人数是多少?每组5张桌子,四组有多少张桌子?每张桌子两人,20张桌子有多少人……?通过这样创建与同学们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对学生进行开导和启发,很容易使学生在实际的观察中发现问题,并主动进行问题的研究和总结,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会更加牢固。同时,通过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的创建,还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的运用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真正地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创建生活情境,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避免了传统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偏弱的问题,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极有帮助。 三、融入生活实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生活情境创设,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周,主动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和数学紧密相连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积累很多的数学经验,并使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同时,教师也可在课堂上合理安排组织与学生实际相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感觉,提高其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到统计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统计有关的题目,让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如教师可让学生统计一下班上的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戴眼镜的同学有多少或者扎辫子的女生有多少等等。通过这样简单的生活情境的创建和实践教学的开展,能逐渐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的习惯,同时提高了其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新课改中提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把所学到的课本上的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一定要不断创建真实的生活情境,开展一些生活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所学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其真正体会到数学教学的实用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鼓励学生能够自己去观察、整理以及思考一些生活中出现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好数学对生活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并在不断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长方形以及正方形等图形的时候,单纯的定义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教师可以主动向学生提问“在你生活周围,还有哪些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东西呢?”“桌子,黑板,操场……!”这样就很容易将同学们的思维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时教师再将学生分组,安排其分别测量几种长方形,并思考怎样计算它们的面积。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以及实际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充分联系起来,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比较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其正确的数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伟.生活情境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2011,(3). [2]邵奇.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生活化情境的创设[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8).
论文作者:陈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