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渑池县城关镇北街小学,河南 三门峡 4724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2017年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17-HJYY—376)之阶段性成果。
摘要: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但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跟进不够,导致很多小学生沉迷网络。在探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性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小学生;网络沉迷;症候;原因;突破
一、农村小学生网络沉迷的症候
(一)社交沉迷
社交沉迷是指过度使用交友软件而沉迷于在网上建立及维持亲密关系,而遮蔽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致使小学生心理及社会交往出现障碍。社交网络具有匿名性和即时性,能够使小学生便捷与他人沟通,分享生活及情感状态,认识与发展志趣相投的朋友。
(二)游戏沉迷
红色警戒、星际争霸、英雄联盟、王者荣耀、魔兽世界等游戏都让农村小学生如醉如痴,各个关卡都极具吸引力,迎合了他们心理需求,让他们深陷其中,难以摆脱。加之小学生自控能力差,辨识能力不高,把虚拟与现实世界交织在一起,成为网络游戏的俘虏。这样就出现了农村小学生用家长来之不易的血汗钱购买10 万元买游戏装备,小小年纪因长时间玩游戏而出现疾病......这些现象令人扼腕叹息。
(三)网络暴力行为
部分农村小学生在网络空间用语不雅,甚至损害他人名誉,更有甚者通过网络曝光他人隐私,进行网络欺凌,给他人带来名誉乃至身心上的伤害。网络暴力实施者常常突破了道德的底线,有时还会产生更严重的违法行为。但受制于网络暴力取证难,法律法规不完善,维权成本高等因素,这也使得不少农村小学生以“法不责众”的心态参与其中,多数有侥幸心理在作祟。
二、农村小学生网络沉迷的归因分析
农村小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两个方面。
(一)个人因素
1、压力过大。
社会激烈竞争悄无声息转移到孩子们的身上,父母期望过高,又没有科学的引导,导致一部分农村孩子学习压力山大。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学习中遭遇挫折时,父母、老师不能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常常感到郁郁寡欢,厌学情绪由此而生。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感情宣泄、重归快乐、实现自我的新空间。
2、缺乏沟通对象。
当孩子遇到困难、困惑及压力时,父母是他们最主要的沟通与获取支持对象。同时,老师是另外一个他们最可靠的支持力量。但现实中,老师、父母的沟通与支持并不及时,也没有打破孩子发展的难题,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
(二)环境因素
1、家庭环境。
一是家庭关系不和谐。当孩子面临压力时,家长没有及时关注,并且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二是家长自身媒介素养有限。农村家长很多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自己甚至就是网络沉迷者,孩子出现网络沉迷问题时,手足无措。有些家长以自身的的“权威”进行压制,不知道通过转移注意力,引导他们专心学习;更有甚者维成绩之上,一味满足学生物质需要,却忽略了其情感及心理需求,孩子唯有在网上寻求慰藉、释放压力。
2、社会环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网络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能,创造新的事务,譬如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网上购物等,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诸多学者研究表明,一是农村小学生娱乐方式十分局限,互联网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作用。二是媒体的引领作用缺失。媒体从宏观层面教育的多,契合农村小学生、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资源太少,正能量有意义的教育节目相对较少。农村小学生难以理性、合理的使用互联网。
3、学校环境。
农村小学应试教育仍处于主导地位,素质教育处于旁置的地位。虽然国家对农村教育十分重视,农村小学电脑硬件配置与城市差别不大。但学校信息技术课开设不足,对小学生上网缺少正确的引导,小学的网络教育还不普及,全体教师缺乏必要的网络知识相关培训,难以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网络心理疏导与科学引导。学困生无法实现自我,释放压力,只有依托网络来实现情感宣泄,获得认可;内向型的同学人际关系不佳,也通过网络结识新朋友,表达感情。
三、小学生沉迷网络的突破
为了切实帮助农村小学生提升媒介素养,我们提出如下突破路径:
(一)提升防范意识,改进教育方法。
家长与学校要高度重视,对小学生上网提出必要的规则。家校联合对他们实行限时上网,并培养其自控能力,形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同时,家长与学校应合力解决小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压力。如引导与激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拓展人际交往范围,引导他们把不良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沟通宣泄出来,纾解压力,体验现实人际交往的魅力,重拾自信。
学校要开展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在给予充分了解及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要把孩子沉迷于网络的后果告诉他,信任而平等地与其沟通交流。师生接下来就要共同协商制定上网规划,共同实施,逐步戒除网瘾,不能简单粗暴的处理,否则,效果必然是适得其反。
(二)强化网络立法,清除网络糟粕。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其充斥了许多暴力,色情等对小学生极具诱惑的内容,这使网络对小学生的负面作用逐步凸现。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但我们认为,法律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我国应当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基础上制定一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进行专门的指导与保护,让网络运营商依法向未成年人提供合法的网络内容,从制度层面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
(三)家庭开展必要的网络教育。
学校要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计划,通过开办讲座、座谈会、讨论会等,引导农村家长参与到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来,让他们认识网瘾的危害,知道科学的网瘾消除方法,提升媒体素养教育的能力。同时,家长要主动有为,主动与孩子交流沟通,引领他们理性的利用网络,发挥网络的正向作用,让孩子多参加人际交往,感受生活之美,热爱生活,增强信心。
(四)媒体强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各种媒体要运用自身优势,整合资源,譬如文化资源、资金资源、政策资源等,设置专项的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项目,依靠社区、学校、社团等开办小学生媒介素养培训班,制作简单易懂的手册;也可以依托大学生志愿者进入农村学校或家庭,开展专项的媒介素养的宣讲与推广;媒体要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让他们引导小学生绿色上网。
参考文献
[1]桂从路.立足成长,引导青少年合理用网[N].人民日报,2018—9—17(5).
[2]李娜.我国青少年网络行为失范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7.
[3]曹艺珂.高年级小学生参与网络游戏现状的调查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6(09)
作者简介:柴秋英(1972-),女,河南省渑池县人,本科,渑池县城关镇北街小学,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论文作者:柴秋英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3
标签:小学生论文; 网络论文; 农村论文; 素养论文; 媒介论文; 学校论文; 家长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