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_方言论文

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_方言论文

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语论文,方言论文,文化遗产论文,对策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不同国家、地区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越来越密切,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球经济的高度一体化,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带给现代汉语方言巨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方言特征消失速度进一步加快,濒危方言的濒危程度进一步加剧。因此,在当今保护世界语言文化多样性的大背景下,加强汉语方言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必要,而且势在必行。

语言首先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语言有数千种,同一种语言又拥有一定的地方方言。诚然,方言差异越小,沟通度越高,越便于人们言语交际,越便于人们信息交流。然而,语言除了它的工具性之外,还是人类悠久历史的见证者。语言的背后沉淀着人类文明丰富的信息。有人单纯从实用角度出发,认为方言尤其是相互难以通话的方言差异,非常不利于人们的社会交际,因而提出应消灭方言,其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后果却是无法估量的。

汉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分布面积广,使用人口多。汉语方言纷繁复杂,内部差异显著,部分方言差别之大,不亚于欧洲部分语言的差异。欧洲有些语言,相互之间尚可以彼此通话;而汉语吴语、闽语区内的部分方言,分布地域相距不远,相互之间却不能用各自的方言进行交流。汉语方言独特的方言特点,丰富的方言资源,使得汉语方言呈现出相对比较突出的材料价值与理论价值。汉语方言并不仅仅是地方百姓用以言语沟通的凭借,而是历史赋予世人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曾因无法确切考定古代语言状况而遗憾,也曾因古代语言记录信息不确切、不全面而叹息,更因汉语语言理论研究薄弱而惭愧。如果我们当今再不注意汉语方言事实的调查研究,再不注意濒危方言的抢记与保护,不仅是普通语言研究的一大损失,而且是汉语语言研究的一大缺憾,更是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遗憾。

语言作为记录历史的重要工具,无疑也是人类历史沧桑的重要见证者。古往今来数朝历代的更替与兴衰,各地百姓天南地北的漂泊与迁徙,或多或少都会被方言记录下来。地方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人们的喜怒哀乐,或多或少又都会沉淀在方言这一忠实的载体上。蕴涵丰富历史文化信息的方言材料,可以帮助我们回溯方言持有者历史上经历的风风雨雨,可以帮助我们印证与方言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如果我们不注意濒危方言的保护,不注意方言材料的及时记录,那么,濒危方言所拥有的宝贵材料,其所蕴涵的珍贵信息,将会成为永远难以揭示的历史之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地域方言与当地文化形式的密切关系,潜存于地方百姓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地方戏曲是各地百姓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文艺形式。地方戏曲的旋律形式,与地域方言的口语语音特征密切相关;地方戏曲的唱词与念白,常常取材于地域方言中的口语表述。如果不注意地域文化与地域方言的密切联系,单纯从方言差异难以沟通的负面影响来考虑问题,以放弃地域方言的方式进行地方文艺形式改革,则可能会带来诸多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其一,地方文艺形式可能因语言载体的变换失掉原来独有的文化特色,失掉了一大部分的精、气、神。其二,地方文艺形式可能因语言载体的变更丧失观众基础。因为,语言载体改变以后,当地不熟悉标准语的人有可能听不懂,外地熟悉标准语的人即使听得懂,也可能不喜欢。试想,地方文艺形式如果无观众支持、无群众基础,那么它离消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语言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与思维相互依存,既是思维活动的物质承担者,又是思维内容的传递者。不同民族认识物质世界的认知角度不同,不同地域百姓理解自然世界的思维方式各异,其语言、方言的表达往往也呈现出诸多的分别。地方百姓特有的思维方式常常渗透于地域方言丰富多彩的言辞中间,基于地方百姓思维方式的特定方言表达,常常最能准确传递地方百姓的语言意图。显然,如果注意方言的保护,无疑比较易于使地方百姓有效利用地域方言特有的语言形式,充分表达当地百姓特有的思维方式与文化习俗。

当前,濒危方言的保护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因为,汉语不少方言目前正处于或即将处于濒危状态。当前,各地都有大批远赴他乡的务工人员,所持方言在频繁的语言接触中受到巨大影响,随迁子女在外地读书生活,不少发生方言转用;大批城市中的年青一代,受普通话影响,出现“无方言族”。在三峡工程中,大量三峡地区百姓由国家安置,移居其他省区。移民在新地域聚集而居,势必会形成一些独特的方言岛或方言飞地。这些方言岛或方言飞地处于周围强势的方言区内,与周边方言接触频繁,存在被周边方言同化的趋势,自身可能会逐步演变为濒危方言。

汉语方言特征消失速度加快、濒危方言进一步濒危的情势越来越严峻。濒危方言一旦被其他强势方言完全替代,也就意味着自己在汉语方言中彻底消失。我们如果不将这些移民的方言特征抢记下来,不将移民的语言演变过程记录下来,再过几年、几十年,这些移民的方言极有可能也像站话一样逐步濒危,进而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方言一旦趋于濒危、消失,情势将不可逆转。因此,及时采取方言保护措施,全面准确地保存相关方言资料信息,无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方言学者钱曾怡指出:“虽说语言发展是缓慢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鉴于方言调查的难度和汉语方言的地域跨度,相比之下,记录方言的进程并不能跟得上方言特点消失的速度。”显然,从方言保护的角度出发,抢记方言材料,有效保存方言特点信息,是急需抓紧的工作。

汉语自古就有方言差异,而且人们较早就对方言差异有了注意。回顾方言研究的历史,古今学者关注方言,调查研究方言,显然是以搜集方言材料为基本目的,以发现方言现象、总结方言特点为基本目标的,并不具备方言保护的理念,也很少考虑到方言濒危的问题,更谈不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对濒危方言进行有效保护。

诚然,语言是渐变的。从宏观角度考虑,汉语方言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方言濒危现象不存在。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加快,方言演变的速度在提升,方言特征消失、部分濒危方言趋于消亡的现状日趋严峻,濒危方言的抢记与保护,仍是需要提请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在其保护的原则方面,还是在保护的方法、措施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与其他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区别的特殊性。

首先看方言保护的原则。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共时表现与历时演变,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在讨论语言演变时认为:“语言里其他一切都有自己的沿流。没有任何东西是完全固定的。每一个词、每一个语法成分、每一种说法、每一种声音和重音大都是一个慢慢变化着的结构,由看不见的、不以人意为转移的沿流模铸着,这正是语言的生命。”语言所呈现的特点规律在告诫人们,提出任何语言改革设想,制定任何语言政策,都不应感情用事,而是要尊重语言事实规律。显然,无论是濒危语言保护,还是特色方言保护,都应从语言实际出发,结合语言发展演变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和措施。因此,基于方言实际,结合方言相关文化因素,对方言进行合理保护,是人们在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再来看方言保护的方法和措施。物质文化遗产,通常可以针对实物的具体情况,凭借一些高科技手段,将具体实物进行封存式或者是存活式保护。可这一方法和措施显然不太适合于汉语方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言是语言分布区域内局部地区百姓所采用的交际工具,是活跃于百姓口头的交际形式。人们无法阻止方言的演变,也无法使濒危方言持有者长生不老。因此,汉语方言文化遗产的保护,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最可行也是最实际的做法是对其现状进行及时的记录,并尽可能延缓汉语方言濒危的速度。

其一,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抢记方言材料。

(1)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语言工作者亲赴街巷、地头,采用现代语言学手段记录方言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当今方言调查研究最常用的方法。现代汉语方言的分区、分片主要是基于这些方言材料进行划分的。

(2)数码录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码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人们利用数码电子设备记录方言的条件越来越优越,因此,利用数码技术录制方言,就成了方言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田野调查,书面记录,优点是简便易行,缺点是不能完全、具体地复现汉语方言的原貌;数码录音可以弥补书面记录的不足,但在收集方言材料的实施过程中,相对比较麻烦,不容易操作。数码录音如果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同时进行,由于录音环境条件的限制,多数录音的效果不够好。田野调查、数码录音目前多为方言研究人员为了学术研究所使用,重方言具体材料的搜集,轻方言相关文化信息的留存。也就是说,两种记录方式都没有将汉语方言文化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进行有意识的保护。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方法和措施,尚有许多值得探索的空间。

(3)汉语方言文化遗产的多维保护。这是指将汉语方言中的濒危方言、特色方言首先从方言、文化等多角度进行全方位考察,之后再利用数码声像设备对汉语方言文化进行全方位记录。多维既体现为内容的多维,即方言文化内容多维透视;也体现为声像保存手段的多维,即综合利用多种手段完整有效地保存方言文化的声像资料。比如,人们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媒体,制作方言文化专题精品节目,探讨汉语方言文化的精髓,并对其进行有效保护。方言的分化如果源自移民,那么方言的发展史其实就是百姓迁徙漂泊的辛酸史;方言差异如果源自山川阻隔,那么丰富多彩的方言材料与美丽的大自然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方言系统的复杂层次如果源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百姓语言或方言的复杂接触,那么方言演变的背后又蕴涵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百姓生活上的交往与碰撞。采用此法,无疑可以使方言保护、方言文化普及、民族文化研究等多方获益,可以使方言文化遗产获得整体性保护。

其二,采取多种方式,延缓方言特征消失的速度。

语言每时每刻在变,人们虽然无法阻挡语言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趋势,但是可以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延缓方言特征消失的速度,客观上起到方言保护的作用。

(1)合理推行双语政策,有效进行方言保护。民族共同语的普及与方言保护表面上似乎是一对矛盾,其实二者在实际操作中是可以兼顾的。就拿广播电视媒体的语言使用来说,国家各大主流媒体为了国家的语言形象,为了传播信息的效率,为了推广普通话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自然应采用现代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形式制作节目。地方媒体作为国家政策、方针的宣传者,作为地方文化的推广者,除了采用普通话形式编播节目外,还应考虑,找出一些时间采用当地方言形式制作节目。地域方言的地方特点与亲和力,不仅可以提高群众收听、收看的效率,而且可以向百姓展示方言的魅力,提高他们对方言使用的自信心。或许有人担心,方言节目的编播会严重影响国家推广普通话政策的实施。其实不然。多民族聚居区,普通百姓可以熟练使用多种语言,采用多语或多方言交际。显然,在方言区百姓中间,推行双语、双方言政策,也是切实可行的。事实上,在语言接触频繁的一些地区,只要客观实际需要,政府即使不主张双语、双方言,老百姓客观上也会自动地采用多语、多言方式进行交际。

如果相关政府部门集思广益,在推广普通话与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合理推进两项工作的开展,获得两项工作双赢,这不仅对汉语方言文化遗产的保护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世界语言文化保护政策的制定、方法的探索有一定参考价值。

(2)凸显地域方言的载体功能,彰显方言魅力。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地域方言与地域文化在其历史演进的过程中相辅而行。“想亲亲想得我手腕儿那个软,呀乎嗨,呀乎嗨;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耳哟……”一曲带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民歌,以其独特的旋律,生动、形象的表述,曾感染无数人,倾倒无数人。无独有偶,一张“圪梁梁”原生态民歌大碟,曾让音乐界震惊,发出“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民歌”的惊叹。而一个个滑稽可笑、操着浓重东北口音的小品,让铁岭方言、东北“二人转”流行起来。民间艺术形式之所以能带给世人这样的艺术享受,方言的魅力无疑占有相当的比重。彰显方言魅力,可以为地方文化形式增色;借助地域文化的愉悦作用,反过来也可以彰显地方文化形式的个性,凸显地方文化形式中方言的载体功能。从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考虑,凸显地域方言的载体功能,彰显方言魅力,无疑是延缓方言衰亡速度的一种重要方式。

人们需要“阳春白雪”,同时也需要“下里巴人”。地方文艺形式经典是地方百姓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走民族之路,彰显民族特色,是民族文化振兴的关键。凸显地域方言的载体功能,彰显方言的魅力,无论对于地方文化的发扬光大,还是对于地方方言的有效保护,都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  ;  ;  ;  

汉语方言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对策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