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术著作编辑中的挑战与应对
——以《人类文明史》为例
韩继坤 译林出版社
摘要: 学术著作的编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过程。这种挑战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如时间的漫长、著作内容的广泛或者深入、工作的琐碎等。面对挑战,需要保持正确态度,全方位发挥自身专业能力,以高度的耐心与持之以恒的毅力,有效应对。
关键词: 学术著作;编辑;挑战与应对
在出版领域,若以经济指标衡量,学术著作或许只占据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其销量无论如何难以望畅销书项背。然而,学术著作作为研究者的宝贵思想成果,却足以代表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高度,体现着人类对于世界各领域的深入认识。学术著作的写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性思维运作过程,其中作者所经历的各种艰辛不言而喻,而其出版之前的编辑过程,同样饱含各种挑战。作为著作出版“助产士”的编辑,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往往影响着一部著作最终是否能以更佳面貌呈现于读者面前,完成其传播知识与思想的使命。下面,笔者就以《人类文明史》(第七卷)一书的编辑历程为例,简要谈谈学术著作编辑中的挑战与应对。
本文研究了带有噪声的等级群体,通过伊藤公式、比较定理和数学归纳法,证明了噪声强度足够弱时,群体可以无条件达到群集运动。本文研究的等级群体是基于全局领导者速度是匀速时分析的,对领导者变化速度的情形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挑战从何而来
《人类文明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40年代决定实施的项目,“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编写一部真正的全球通史”,该书“致力于推动‘更广泛地理解人类历史的科学和文化方面,各民族、各文化的相互依存,以及它们对共同遗产的贡献’”。在其第二版编纂过程中,集合了来自八十多个国家、有着各种专业和文化背景的五百多位专家,历时近三十年,终于成书。该书特点可用“巨”和“繁”来略作概括。全书共分七卷,篇幅达一千余万字,堪称一部巨著。而“繁”则体现于:其时间跨度极大,从第一卷的史前与文明的开端,一直到第七卷的20世纪;地理区域则涵盖有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各个大洲;在这时间与地理范围内,人类所从事的种种活动、取得的种种成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等等,都是此书所关心的。
编辑这样一部既巨又繁的著作的中文版,对于笔者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单卷约两百万字的篇幅,意味着编校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总体耗时则要以年来计算。这种漫长的拉锯战对于人的毅力是一次考验。其次,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其内容涵盖之广博与深入,是笔者所未曾遇到过的。以笔者负责的第七卷“20世纪”为例,该世纪中人类文明取得的发展成就之丰富有目共睹,这就决定了此卷要涵括诸多细分领域,如“主题篇”中可以看到人类在现代科学(物理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等)、技术与应用科学(农业、海洋、电子学、应用天文学等)、社会科学(历史学、人口学、经济学、语言学等)、文学与艺术等领域的成就,而“地区篇”则展示了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较为重要的国家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这样广博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了笔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再次,学术著作在构成上,是有其复杂性的,尤其是各种附件,如参考文献、索引等。这在《人类文明史》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其各种附件,包括参考文献、大事年表、索引、图片等,均因著作本身的体量而形成巨大的篇幅。相较于正文,这些附件的编辑更为考验面对琐碎事物时所需要的细致与耐心。
我们静默,脖颈处像卡着一块冰。想到就在我们方才漫步的时候,一条生命正向空中遁去,心中充满茫然,仿佛看见南希的灵魂正在屋顶上,宁静地看着我们。
二、面对挑战该如何应对
面对这样一项任务,重要的是事先树立正确的态度、形成清晰的认识并自始至终加以保持。任务本身无疑是艰巨的,也极为重要,因此需要给予最认真的对待,锲而不舍、如愚公移山一般将其完成,任何轻视与懈怠都将导致难以预计的后果。当然,此种认真态度是所有图书的编辑工作中都应具备的,只是这样一部著作要求将此种态度发挥到更高的程度。
至于因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而遭遇的困难,首先要认识到,虽然对于一名编辑而言,广泛涉猎各领域知识,使自己成为一位“杂家”,是所应该追求的,但这毕竟是一个逐步发展、成长的过程,而在今天日渐细分、深化的各专业知识领域面前,想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通,难度极高。这就需要以各种方式尽可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善于利用一切权威资料。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随着涉及领域的不同,笔者参考了各种形式的资料,有《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这种大型综合性百科全书,也有《东海鱼类志》《中国少数民族服饰》这样的专业工具书,《朝鲜文学史》《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这样的理论作品或者原始资料汇编,更有种类繁多的专业学术期刊和论文。网络则是另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具有快捷和资源丰富的特点。但是这种丰富性有时反而造成众说纷纭,难以选择权威的版本,这就要求在信息查找过程中提升鉴别能力,确定正确的寻找方向。例如,编辑过程中曾遇到关于一个外交事件的介绍,对于其确切的性质和时间存有疑问,而网上有不同的说法,这时权威的信息来源无疑是外交部的网站,而最终也确实是借助这一网站解决了问题。
在不同图书的编辑中,总有一些基本的共同层面,让我们可以将在某些具体图书的编辑经历中总结出的可以通行的方法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中去,一定程度上让那些相对琐碎的工作变得更有条理、更高效。例如,在遇到疑问时可与(仍在世的)作者或者译者沟通解决,这无论是在学术著作还是文学作品的编辑工作中都是通行的。这在《人类文明史》的编辑中便有着很好的例证:为说明老年人在社会和文化习俗传递中的重要作用,书中配了一幅照片,图注说明照片中的人物是朝鲜妇女,但从其服饰上判断,明显与朝鲜民族不同,而比较像中国南方少数民族;通过图注中给出的拍摄者信息,笔者借助网络与其取得联系,经交流得知,这位拍摄者从未到过朝鲜,而该照片实为拍摄于中国贵州,之后,根据其具体的拍摄地点,并查询相关资料,对图注的具体说明进行了修正。再如译名的前后统一,在所有类型翻译图书的编辑中,这都是严格要求做到的。而在《人类文明史》这样一部作品中,要做到这一点,难度相对大一些。这是因为,面对如此巨著,由多名译者来分工协作,是必然采取的方法,这就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不同译者会对某些名词采取不一致的译法,尤其是一些尚无定译的名称;另一方面,原书本身即是由不同作者各司其职,负责不同篇章的撰写,某些对于作者来说属于异国的陌生名词,也有可能出现前后的不统一;而该书篇幅的巨大,又使得重复出现的名词较难被发现并得到统一。幸而原书有较为完备的索引,可以与正文结合相互查证,从而最大程度实现译名的统一(正文内部的统一,以及正文与索引的统一)。这或许也是与文学图书的一个不同:文学作品中较少配备索引,所以常需要编辑过程中自己来形成译名对照表,不过好处在于这样的名词或名称数量一般不大;而在《人类文明史》这样的学术性著作中,其数量就大得多,甚至数以千计,这中间的往复查核产生的工作量也极大,但是优点在于有完整、成形的索引可资利用。
三、一点思考
这部两百万字的《人类文明史》第七卷的编辑工作持续了两年时间,在这两年里,感触最深的倒并非遇到的种种困难,而是编辑工作有些时候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面对一部浩繁巨著,要将其以最好的面目呈献给读者,不坐长时间的冷板凳,一点一滴地做好编辑加工,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在出书日益追求短平快、要求编辑身兼多职的当下,可能越来越难以做到这一点了。同时,以出版机构自身来说,经济效益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经济效益不明显,又耗费较多人力、财力和时间的项目,便不易获得其青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形势。然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坚守的身影,如新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英汉大词典》都已经在编纂中,更有不少出版社在默默推出一部部凝聚学者心血、饱含思想与智慧的学术著作,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作者简介: 韩继坤,译林出版社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