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研究论文_祁雯

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研究论文_祁雯

青海省水文地质及地热地质重点实验室 青海西宁 810008;青海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 青海西宁 810008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十分的迅速,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对于我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经济基础。在土地整理项目的可行性以及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以及施工之后的效益评价问题非常多,同时对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之后的管理和建设等多方面均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重视度较低,导致建后工程的管理效果不理想,从而影响土地资源的长期效益。对此,本文详细分析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希望可以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性帮助。

关键词: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创新模式;研究

引言

土地整理是土地资源重新配置、提升土地应用价值以及优化土地供应能力的有效措施,对于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应用有着较为突出的效果。伴随着土地整理事业的持续发展,人们对于土地资源的作用以及认知也在不断地深入和改进。当前,土地资源的整理项目对于项目前、项目中以及项目后的研究比较多,但是整体而言对于建设之后的工程管理重视度仍然较低。对此,探讨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具备显著现实意义。

1土地开发整理现状分析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是具有阶段性的,而工程管理属于长期性的。土地在开发整理过程中,会存在南北方差异、平原区和丘陵区存在的差异等。虽然我国经历了近几年的努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显著的成绩,不仅对当地的经济效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取得了比较良好的社会效益。土地在开发整理过程中,也很好的解决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对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促进作用,所在地的交通也更加便利,耕地质量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得到了增加,社会效益更加良好。国家也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下,在土地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纠纷,也在不断的减少,社会治安也逐渐步入稳定的状态。通过一系列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植树造林等,土壤的肥力也在明显的增强,森林的覆盖率也在不断上升,水土流失等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改善。土地利用率也在明显的上升,农民也开始脱贫致富,走上了依靠农业致富的道路。然而土地在开发整理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根据相关研究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管护工作主要是有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或者相关的项目委托单位进行管理和养护工作的开展,然而在工作的执行阶段漏洞百出。很多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都普遍重视建设工作,对管理工作渐渐忽视,虽然制定了很多执行方案,却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造成很多的工程项目遭到了破坏,很多的基础设施存在丢失的现象,工程项目闲置等。由于管理人员在建设完成之后,没有进行定期的养护,导致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失去了意义。

2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土地整理建后工程在体系方面都是以国家或集体所有产权为主,政府的相关部门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工程本身的运行、管理以及维护,但是这一种权能模糊、产权类型过于单一的管理体系,很容易导致新增耕地的工程设施发生缺位、经营权模糊、年久失修等现象,从而无法支撑土地整理项目长远开展。从具体角度来看,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方面具体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1工程产权归属不明确

因为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是实行家庭联产的承包责任体系,所以大多数的集体经济组织弱化显著,甚至是名存实亡。集体经济与财产的所有者普遍存在欠缺问题,乡镇政府与土地管理部门、水利部门、林业部门作为基础的国有资产代理者,实际上也并不能成为资产代表或资产所有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不灵活

一直以来,我国土地整理建后的工程都是通过乡镇政府相应部门与农村集体经济负责进行管理、维护以及运行。在工程管理方面,不仅是管理人员,同时也是维护养护人员。这一种管理模式相对较为专业,也不需要担心国有资产存在流失的问题。但是,在行政管理职能以及维修、养护职能的划分方面就显得非常模糊,不仅是执行者,同时也是监督者,缺乏明显的监督与竞争体系,无压力,内部很难形成相应的竞争创新,机构性质定义无法明确,严重阻碍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的顺畅管理。

3创新模式研究

3.1扩大耕地面积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就会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还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就要不断的对土地开发整理建后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之后,应当由当地缴纳相应的工程管理维护费用,然后县级部门在对收取的维护费用进行管理和使用,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在工程项目建设之后,还要保证项目工程的效益最大化。因此就要在乡镇地区指定专人对土地的分配制度进行负责,对资金进行收取和上缴,最后在由乡镇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做好工程项目的管理工作。

3.2明确农田水利工程的水资源产权

在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完成之后,还要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开发建设。修建相应的塘坝、蓄水池、深水井等工程项目,只有通过对水资源的积蓄,才能将农田水利工程的价值和作用发挥出来。这些农田水利资源应当由国家投资建设,在建成之后就可以提供给当地农民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也要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才能实现水资源的价值,强化土地开发整理工程。

3.3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建立激励奖惩机制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中,相关管理部门还要不断的吸引私人、民间团体等加入到管理工作中,在对相关的管理机制进行不断的健全,才能保证个人以及团体的切身利益。可以通过一些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方式来加强个人以及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将有效资源充分的统一协调利用起来,才能做好管理工作。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村委会也要对管理工作足够重视,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制定相应的激励奖惩机制,促使更多的个人参与到管理维护工作中。

3.4加强道路和防护林的管理

工程项目在建设完成之后,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工作非常重要。土地整理之后形成的道路和防护林等工程资产,可以用防护林来保护公路和养护公路,因此就要建立相关的管理模式。还要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将规定的防护林进行严加管理,将管理工作具体落实到个人的身上。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必然会不断提升。只有在合理开发土地资源的同时,做好对土地资源的建后工程管理,保障土地整理后折抵指标与用地复垦指标的合理性,才可以缓解建后用地计划指标缺乏的问题。与此同时,还需要以科学的发展理念做好土地工作与土地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工作,统筹多方面的经济效益,实现土地资源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微,周惠,杨钢桥,等.农民参与农地整理项目建后管护的意愿与行为转化研究:以河南邓州的调查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6,30(3):55-62.

[2]马杰,刘今朝.基于现行定额计价模式的“营改增”对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影响[J].工程管理学报,2017,31(1):89-93.

[3]马杰,刘今朝,薛毅,等.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拆除工程预算定额耗量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5,35(4):84-88.

论文作者:祁雯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  ;  ;  ;  ;  ;  ;  ;  

土地整理建后工程管理及创新模式研究论文_祁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