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前临床期心衰的近年研究进展论文_李万义

中医药治疗前临床期心衰的近年研究进展论文_李万义

李万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上海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200071) )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前临床期心衰的近年研究进展。方法: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及中医临床治疗经验,阐述中医在前临床期心衰的治疗。结论:根据心衰的不同阶段辨证论证,可以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心力衰竭 前临床期心衰 中医药 养阴药 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4-0121-02

1 前临床期心衰的概述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CHF)是大部分心脏疾病最终转归,其发病率逐年升高,正成为2l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近年来,为了更好的预防心衰的发生,国外研究学者提出了“前临床心衰”的概念。有学者认为,其定义为在无症状期可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无症状期往往持续多年,潜在患病率高,是存在显著症状的心衰的发病率的2倍左右[1]。2001年美国AHAACC心衰指南把心力衰竭分为A、B、C、D期,是对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的补充,对心衰的防治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其中将心功能A、B期的患者作为无症状心衰高危者,亦即前临床心衰。前临床期心衰的病情进展初始往往无明显症状,但伴随神经体液因子激活和心室功能结构开始变化,随着左心室收缩功能恶化,左心房后负荷的增加,左心房结构重构及扩大。当左心房出现明显的收缩功能障碍,结果导致肺循环系统淤血,呼吸困难等一系列心衰症状出现。

2 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目前,祖国医学多数学者在临床治疗心衰方面多从瘀、虚、水立论,但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尚缺乏统一标准。较为普遍临床学者所采用的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心衰病的辨证分型,共7型,即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和阴竭阳脱型。由于心衰的病理变化复杂,对于前临床期心衰患者是否适用于温阳益气的治法,有些医务工作者对其提出了质疑。如张为[3]等提出,单纯的使用温阳益气药治疗心力衰竭对长期预后可能会有不利影响,这与正性肌力药物导致的心律失常相似,会增加心力衰竭的死亡危险。吴美平[4]等等通过不同剂量附子对心衰大鼠心室重构研究中得出,高剂量使用附子后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内分泌水平恶化,心室重构加重。贺明珠[5]研究证实大剂量人参、附子、黄芪会使心率更加增快,气急、心律失常加重,死亡率增加。因此,目前中医对前临床期心衰的治则治法的认识应该要有更新的思考。

3 现代医家对前临床期心衰的认识及诊治

前临床心衰阶段的患者其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在辨证论治上对我们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周端[6]等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得出前临床心衰阶段表现以心气亏虚为主,进一步发展则气阴两虚,再进一步发展则阴阳两虚,水饮上泛。徐变玲[7]等研究得出,从前临床期心衰患者发生的症状来看,患者的活动后气促,乏力,心慌不适并不明显,但多伴有失眠、多梦、潮热、盗汗,应当辨证为气阴亏虚,治疗上应予益气养阴之法。陈长勋[8]等研究加减玉女煎对心室重构大鼠血流动力学和RAS的干预发现,加减玉女煎降低心室重构模型动物的心肌组织AngⅡ、肾素、TNF-a和心钠素含量,抑制心肌肥大,防止纤维化,改善血流动力学。李越华[9]等发现生脉散加味不仅能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而且还能减轻促炎因子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4 总结

鉴于上述认识,可见早期应用清热养阴法改善前临床期心衰效果显著,还有医家运用清热、养阴单味中药进行了抗心室重构、防治心衰发生与发展的相关性基础研究探索。吴美平[10]等研认为玉竹有明显的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使心率减慢,降低耗氧量。长期使用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大鼠的预后和心室重构。陈长勋[11]对野菊花、苦参、鱼腥草、玄参以及药性大寒的葶苈子研究发现,药性寒凉的中药可能有利于前临床期心衰的治疗。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表明,中医药对前临床心衰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延缓心衰的发生。可见中医药在治疗前临床心衰疗效显著,并且也已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温阳益气法并不适宜心衰的所有过程,除在心衰的终末期,需要特殊干预治疗外,对于前临床心衰阶段,其病机以气阴亏虚为主要表现,心体阴损更甚于气虚,故此阶段更需重视益阴治疗。

参考文献

[1]Redfield MM,Jacobsen SJ,Burnett JC Jr,et a1.Burden of systolic and diastolic ventfieular dysfunction in the community:appreciating the scope of the heart failure epidemic.JAMA,2003,289(2):194-202.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6-361.

[3]张为,张丽丽,王声勇,鲁卫星.心衰治疗中阴中求阳的临床地位[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5.

[4]吴美平,董耀荣,熊旭东.不同剂量附子对心衰大鼠心室重构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8(18):187.

[5] 贺明珠.大剂量益气强心中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630—631.

[6]李广浩,楼丹飞,周端,等.周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10):715-716.

[7]徐变玲,徐学功.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研究进展.中医临床研究,2011,3(23):27-28.

[8]杜军,陈长勋,王樱,哈木拉提,徐棉春.加减玉女煎对心室重构大鼠血流动力学和RAS的干预作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O(21):1841—1843,1845.

[9]李越华,闰国良,卜建红,等.生脉散加味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气阴两虚证)l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5-26,44.

[10]吴美平,熊旭东,董耀荣,等.玉竹乙醇提取物对心梗后心力衰竭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11):67-70.

[11]陈长勋,高建平,吴琦等.慢性心力衰竭治疗进展及中医药有效治疗方法的思考[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1(8):7.

论文作者:李万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12月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15

标签:;  ;  ;  ;  ;  ;  ;  ;  

中医药治疗前临床期心衰的近年研究进展论文_李万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