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库区旅游环境规划研究

电站库区旅游环境规划研究

柴国荣[1]2001年在《电站库区旅游环境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已逐渐成为库区工程综合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旅游环境规划是库区旅游环境良性发展保证的。本文对库区旅游环境规划的研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库区旅游环境规划的理论分析 (1)相关条件分析。相关条件包括对区位条件、区域交通条件、自然和社会条件及工程遗存设施的后继利用等。 (2)景观资源分析。景观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 (3)阶段划分及其内容。库区旅游环境规划分可行性论证(包括基本情况分析、区位和区域交通条件分析、景观资源分析、背景条件分析、旅游项目分析及综合效益评估等)、总体规划(包括确定旅游环境的合理发展目标,用地结构规划,确定旅游环境的管理范围与外围保护地带、总容量和分区容量分析及专项规划等)、修建性详细规划(包括项目用地范围及使用性质和强度的确定、用地功能分区、游客行为模式预测、景观和游乐设施布置、交通规划、项目用地范围内各景点的合理间距、室外开放空间体系的规划和控制原则、景观视线分析规划及建筑物形象风格的设计控制、园景植物配置和小品设计及工程造价估算等)等叁个阶段。 2.库区旅游环境规划的实证分析 在上述基本理论框架研究的基础上,以长江叁峡库区旅游环境规划为例,探讨了电站库区旅游环境规划的具体实践。是本文观点和结论在具体规划中的运用。 (1)现状分析。包括终极现状分析和发展现状分析。 (2)规划规模分析。包括用地规模分析和人口规模分析 (3)及规划方案。包括规划结构、总平面布局及分项规划。 3.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及其在库区旅游环境规划中的运用 (1)在分析我国库区旅游环境规划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可持续旅游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框架。 (2)结合旅游业对库区旅游环境的影响,对库区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建议。

赵炜[2]2005年在《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对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探索在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中,以“流域”为区域单元的人居环境建设研究的框架构成、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基础理论及典型案例,丰富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理论体系,并为相关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论文借鉴了人居环境科学“融贯综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主要研究内容。采用史论文案法,对乌江流域人居环境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纵向研究。运用观察法与统计研究方法横向地进行了乌江流域人居环境现状的调查研究,归纳出研究的叁大关键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了“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城市形态”叁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前两者的研究采用了推理预测的演绎方法,后者的研究运用了个案研究的归纳方法。 在历史研究的部分,探寻了元末明初以前的早期聚居形态、文化多样性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论证地理障碍与资源开发是影响上述规律的主要因子。在其后的历史时期中挑出明清、抗战、叁线建设叁个大开发阶段,论述了各阶段建设的进步及其弊端。研究认为,从开发效益的分配上可以看出开发行为的本质是否具有掠夺性,由此判断出历史上的开发行为曾有过较强的掠夺性,提出对当代开发建设的警示。 在现状研究的部分,指出逆向演替是该区的自然生态演化趋势,而当前的开发建设加速了逆向演替的进程。调查了区域人居环境发展状况,阐明乌江梯级开发对城镇化进程具有较大的推动力。量化分析了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关系。描述了城镇群体空间的现有格局。调查了城镇空间形态类型与特征。系统分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并提炼出论文关注的叁大关键问题。 在城镇化与城镇体系建构研究的部分,提出城镇化是乌江流域综合发展的必要途径。以城镇化的第一宏观判据(工业化水平指数分布曲线)为对象,量化分析了乌江流域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特征,研究认为,乌江流域城镇化还处在传统的工业化带动模式中,工业化水平高但工业化质量差,工业化水平极不均衡,这样的状况不能支撑城镇化持续高速、高质的发展;就动力机制的改善提出了建议,并指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重点培育几个城镇化动力状况和发展前景比较好的市县,作为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极核。文章认为,以大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的城镇体系研究应当受到更多的关注。对于乌江流域的城镇体系,提出以城镇群集合布局,而不是某个城市独大,来形成城镇化发展极核的思路,并从流域关联发展的角度,提出与叁峡库区协调的,规模与职能结构有所改善的城镇体系构成模式及其空间

孟秋莉[3]2007年在《我国水库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中国旅游业已成为促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极富活力的重要因素,正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为了发挥旅游业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积极作用,各地都努力开发本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等旅游资源,探索开拓多样化、多层次的旅游形态,来满足人们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的需要。一种新的旅游形态――水库旅游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水库旅游主要是充分利用库区生态环境和人工建筑物,努力挖掘和创造优美的水库工程环境和视觉景观,使人们在水库的休闲度假中体验自然风情和生活乐趣。因此如何将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融为一体,实现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相结合,成为水库旅游开发的目标和途径。本文主要分析了水库旅游开发的理论,水库与旅游开发的关系;以丹江口库区生态型旅游开发为例,试图解决我国水库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水库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并展望我国水库旅游开发的前景。

李志雄[4]2004年在《怒江流域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电建设经历坎坷曲折,旧中国水电建设十分落后,1912年,在云南建成的石龙坝水电站是中国的第一座水电站,1949年全国水电装机总容量仅为36万kw,其中主要的还是日本侵略中国时修建的东北丰满水电站。新中国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水电建设有了飞跃发展,特别是在近20年,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技术创新之多,令世界水电同行瞩目。截至1999年全国水电装机总容量达7297万kw,居世界第二位。尽管我们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国水电开发仍潜力巨大。我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总量(未包括台湾省)达6. 76亿kw,可开发容量约3. 78亿kw,但是,目前开发率按电量算只有10%左右,不但远远落后于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发达国家,而且也落后于巴西、埃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为实现我国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近,党中央提出了“西北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决策。发展水电,西电东送是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的重大课题之一,也是实现我国电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水电的开发,一靠改革,二靠政策,叁靠科技。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策是生产力发展的保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国家“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到2015年水电装机达到1. 5亿kw,这个计划完成之日,全国主要江河上条件最好的骨干工程都已建成,中小河流得到梯级开发,全国水能资源开发程度可达40%。近20年以来,工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了资源的巨大耗费,人口的膨胀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丌的环境发展大会上,产生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因而“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在国际上形成共识。其目的在于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个目标,既能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又不危害未来时代的自我发展能力。经济增长和电能增长密切相关,今后20年内我国需电量的增长率平均约4%。水能是开发条件最好的清洁的再生能源。当今世界出于CO2温室气体的增加引起全球变暖问题和酸雨危害面积不断扩大唤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而水能不产生CO2、 SO2、 Nox等有害气体,优先利用是减轻全球变暖的有效措施,也是防止酸雨、改善大气质量的有效措施。同时水电站常有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水产养殖和旅游等综合利用效益,也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水电占整个电力构成的20%,这是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而目前云南的水电开发率仅为6. 9%,低于全国水电开发率的平均水平。所以还可以建一些水电站。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包括了防洪、灌溉、航运等诸多功能。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水电开发有利的同时对环境也会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水库淹没,大坝不利通航和回游性鱼类受阻,泥沙冲淤,诱发地震,滑坡塌岸,水质水温变化,水土流失,物种减少,库区文物淹没以及施工对当地环境的冲击等,问题是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在保护中求发展?国家对大中型水利工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非常重视,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都是严格履行了法律规定的程序。自1979年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1年颁布了《基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后,我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条例、导则和专业规范,对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规定在前期工作中要提出环境影响评价,对工程引起的不利环境影响要进行科学分析,区别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防范,减免或综合治理。1998年国务院发布了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叁十次会议通过自2003年9月1日起实施的第77号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完善、规范了我国的环境管理制度。开发与保护并不矛盾,离开开发孤立地谈保护是不科学的,环境保护不能走向极端,环境问题很重要,但经济发展同样重要,去年全国能源消费达到了45亿吨标准煤,这造成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怎么优化能源结构?石油、天然气也对环境有影响,只是比煤碳小得多,但也释放温室气体,也排放二氧化碳。而可再生能源一一一水电、风电、太阳能就没有这个问题,所以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水电的政策。经专家测算,水资源如果很好地开发,大概一年有两万亿的电量,相当七八亿的标准煤。它是最能替代煤的,因为它随时都可再生。所以最近五年水电项目上得非常多。水电对水生生物的影响是存在的,但对生态、对气候的影响只是局部的,与大量烧煤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相比更是可以忽略不计,而且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达到新的平衡。影响是好是坏需要进一步充分的论证,不能泛泛地讲,开发和保护应该并存,发展才是硬道理。

戴跃武[5]2015年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运力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国际河流,流经中国、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6国,是我国通向中南半岛乃至东南亚的中轴线,也是连接东盟和中国的重要水路通道,具有发展潜力最大、运输成本最低的特点。据研究预测,到2015年,我国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货运量可达到150万吨,客运量可达到20万人次以上,将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加快澜沧江-湄公河航运开发建设,提高其航运地位,发挥澜沧江-湄公河航运的作用,对促进我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对加强云南省与中南半岛地区国家合作和贸易往来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的分析了澜沧江-湄公河的流域概况以及主要的研究背景,流域的航运现状,以及对湄公河主要航线的通航条件进行了研究。结合科研课题,通过在澜沧江流域实地调研,获取云南省统计局、商务局、海关等部门的相关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法、弹性系数预测法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对未来澜沧江-湄公河的客货运量进行了预测,得出澜沧江-湄公河2020、2030年度货运量分别为113.92万吨、295.48万吨;2020、2030年度客运量分别为206.47万人、535.53万人。这些预测的数据也为澜沧江-湄公河船舶运力配置研究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同时本文的研究也为以后的河流船舶运力配置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和实践借鉴。

欧家奇[6]2008年在《打造左江电站库区经济圈 促进沿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左江电站库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旅游资源和水产资源,是资源富集区。保护好库区生态环境,利用好库区丰富的资源,建设好沿库经济圈,对于又好又快发展崇左乃至沿边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在努力保护好库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着力打造左江库区旅游圈和水产养殖圈,提高左江电站的综合经济效益,促进沿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赵安祥[7]2012年在《眉山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新时期水利水电事业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水库移民政策的意见》(川府发[2006]24号),对眉山市大中型水库移民规划进行相关研究。眉山市大中型水库兴建以来,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中型水库移民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干部群众的艰辛努力下,水库移民搬迁安置基本完成,后期扶持直补政策得到落实,移民生产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基本稳定。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现象等多种原因,目前水库库区和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普遍较差,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需要加强后期扶持力度。论文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对眉山市大中型水库移民规划技术方法进行研究。以眉山市为例,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确定眉山市大中型水库移民规划指标,制定环境规划实施方案。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1)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条件分析。主要包括了解眉山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现状等基本情况,以及分析市内外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眉山市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和后期扶持开展情况;(2)通过借鉴国内外水库移民规划理论与实践研究,探讨了水库移民规划的必要性、原则以及研究的意义,并研究了与水库移民规划研究相关的一些基础理论。(3)对眉山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进行分析。包括:①基本口粮田及农田水利规划2011年至2015年计划完成70个项目,即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开发整理56527亩,涉及29个乡镇50个村,需总投资4451.95万元。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计划完成209个项目,涉及眉山市1区5县49个乡镇107个村。②基础设施规划涉及眉山市1区4县35个乡镇88个村实施新农村配套建设项目216个,主要包括绿化美化、路面硬化、改水改厕、叁通一平、房屋维修、环境整治、提灌站等项目。③社会事业基础设施规划眉山市2011—2015年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项目涉及1区5县32个乡镇102个村的132个项目,其中移民专项资金项目37个。规划总投资7140.28万元。④生态及环境建设规划生态及环境建设规划涉及1区5县38个乡镇69个村的100项目,其中移民专项资金项目25个。⑤移民培训规划2011年至2015年培训干部和移民43050人次,年平均8610人次。⑥生产开发规划库区种植业涉及眉山市1区3县18个乡镇52个村120个组的141个项目,其中移民专项资金投入67个,总规模22937.4亩,总受益人数40302人次、受益移民人数7315人,人均增收818元。库区种植业规划主要有:经济作物、粮食、玉米、茶叶6347.08亩、牧草1520亩、猕猴桃300亩、药材1500亩等项目。(4)制定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实施监管的政策措施。综合运用经济、科技、行政等措施和手段,加强机构、资金、监管等方面的管理。

陈曦[8]2009年在《思南高标准规划思林电站库区旅游产业》文中认为本报讯日前,思南县通过公开竞标评审,敲定新西兰RCT规划设计国际机构上海阿希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思林电站库区旅游发展规划单位。中标单位现已着手对思南的历史文化、地格做深入调查研究,力争在春节前编制出符合思南县情的详细规划方案,供思南县委、政府定案。

李泽新[9]2006年在《叁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叁峡工程整体人居环境建设中,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叁峡库区乃至更广大范围城乡社会和谐发展、经济和文化进步、城镇体系与城市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作用。论文选题力求紧扣叁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着眼于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相关实践积累基础上,结合导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地区流域开发与人居环境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50578164)、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叁峡库区城市建设的工程技术研究”(项目批准号:20030611022)工作,作为项目研究的骨干人员,论文选择对库区的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进行研究,从纵横两方面分析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律以及理论及其实践的技术方法:在纵向方面,总结叁峡地区交通建设的历史变迁及库区现代交通的发展态势,在横向方面,研究叁峡库区规模和性质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技术对策。在库区的区域交通研究方面,论文从叁峡周边地区、泛叁峡区域、叁峡库区叁个地域入手,对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这四个具有常规交通规划与建设类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提出结合流域经济开发、人居环境建设而引发的区域协作与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思考与措施;在库区的城市交通研究方面,针对道路及交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叁峡库区及山地城市特点,对不同规模与形态的城市、城镇,从对外交通与内部交通两方面,结合移民迁建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等技术内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规划与设计的技术性思考。论文研究内容分为:第一章为绪论,包括选题的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方法、支撑的学科体系等内容。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叁峡工程百万移民带来的库区城市迁建与交通工程系统建设是十分复杂的,论文介绍了国内其它流域水利工程移民迁建的基本情况,以及叁峡库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典型示范价值。第二章为叁峡库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交通建设的关系研究,提出适应库区与山地环境的交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从地形、地貌、山脉、水系等方面,总结叁峡库区城市与交通建设的地域特点;分析叁峡库区的资源条件、人口与城镇分布、移民迁建特征,提出库区交通体系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制。第叁章为叁峡地区交通建设的历史变迁研究,将交通建设成就融入叁峡地区历史文化范畴。包括叁峡地区古代的水陆交通与城市发展关系、桥梁建筑成就、街道空间格局等,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剖析交通建设历史遗产保护对叁峡库区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郑江涛[10]2013年在《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电开发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还直接关系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加强生态系统保护,维护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资源节约与管理。因此,如何在获取水电开发最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又科学、合理地评价其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实施“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实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我国的山区河流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在全国水资源和水能资源的配置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地位。山区河流的水电开发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复杂而特殊的。本文以怒江流域为研究实例,从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承载力、梯级开发对河流水温的影响、水电开发的水足迹等方面深入研究了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取得了如下主要成果:(1)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模型的研究及应用。通过分析山区河流的基本特征,从山区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功能和人类服务功能出发,分别构建了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投影寻踪和改进遗传算法的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模型及基于信息熵和逼近于理想解排序法的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模型,并将其应用于怒江生态系统的研究中。通过实际应用表明,所建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合理可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结果显示,在怒江地区进行适当的水电开发,能有效地改善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服务功能,改善了整个山区河流生态系统中河流系统和两岸山地系统的极度不平衡,使整个山区河流生态系统朝着更有利、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水电开发和旅游开发后,怒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且前者增幅较后者大,二者协同开发可以使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居民收入更高。(2)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影响模型的研究及应用。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念,提出水电开发对区域生态承载力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投影寻踪和改进遗传算法的计算模型。以怒江州为例,深入分析了水电开发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以水电效益最大化与环境负影响最小化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为追求目标,探讨水电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条件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怒江中下游“一库四级”水电梯级开发模式下,怒江的水电开发对怒江州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3)水电开发对河道水温影响模型的研究及应用。基于MIKE11软件,建立了一维水温模型和立面二维水温模型,为河道水温的预测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并以怒江流域为例,进行了天然河道水温数值模拟和“一库四级”梯级开发下的库区及河道下泄水温变化的预测,研究了怒江水电工程对河道水温的影响规律、库群形成状态与河道水温的关系、水库调度方式等对河道水温的累积影响;最后针对冷水下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怒江水电运行的水温控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4)水电开发中水足迹研究。将水足迹分析法应用到山区河流梯级水电开发的水资源消耗评价中,通过评估怒江梯级干流电站的水足迹,研究其在发电过程中消耗的水资源数量,对于尚未建设的怒江干流梯级电站,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拓宽了水电开发的水资源利用评价思路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电站库区旅游环境规划研究[D]. 柴国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2]. 乌江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研究[D]. 赵炜. 重庆大学. 2005

[3]. 我国水库旅游开发研究[D]. 孟秋莉. 上海师范大学. 2007

[4]. 怒江流域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D]. 李志雄. 昆明理工大学. 2004

[5].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运力配置研究[D]. 戴跃武. 重庆交通大学. 2015

[6]. 打造左江电站库区经济圈 促进沿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C]. 欧家奇.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2008

[7]. 眉山市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研究[D]. 赵安祥.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8]. 思南高标准规划思林电站库区旅游产业[N]. 陈曦. 铜仁日报. 2009

[9]. 叁峡库区人居环境建设综合交通体系研究[D]. 李泽新. 重庆大学. 2006

[10]. 水电开发对山区河流生态系统影响模型及应用研究[D]. 郑江涛. 华北电力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电站库区旅游环境规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