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数量结构的新变化及其新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员论文,新变化论文,数量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6-0021-05
新世纪新阶段,党员数量和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对党的建设带来了新挑战。在建党90周年来临之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应对这些新挑战,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党员数量结构变化的特点
新世纪新阶段,党员数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第一,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覆盖面宽,发展速度加快。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的统计数据发现,自1995年以来,每年新发展党员的数量都超过200万,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发展党员的数量更是一年比一年高(见图1)。党组织的覆盖面日渐宽广,2009年党的基层组织数量达到379.2万个。在全国277万户企业中,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有64.4万户,其中64.2万户建立了党组织,占99.6%;在全国57万个事业单位中,47.1万个建立了党组织,占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事业单位总数的98.1%。
图1 十六大以来全国发展党员情况
第二,年轻党员、女党员、大专以上党员和少数民族党员比例持续上升,结构趋于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注重党员素质的提高,几年内就改变了党内文盲党员占多数的局面;经过30多年的努力,全国党员的知识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善①。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党更加注重在高知识群体、妇女和少数民族成员中发展党员,使具有高学历、高技术职称党员、女党员、少数民族党员的比例持续上升(见表1、表2)。截至2009年底,35岁以下的党员约占1/4,女性党员人数超过1/5,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超过1/3,研究生学历的党员占2.1%。
第三,党员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流动性强,非公企业党员人数快速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阶层,工人阶级本身也出现了分化。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为了扩大党的社会基础,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允许非公企业的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一规定。据统计,2002年全国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共有党员149万名。2003年,对发展非公企业业主和技术管理人员入党进行了试点,共吸收226名私营企业主入党,此后,非公企业党员人数快速上升。2006年、2008年,非公企业党员人数分别达到286.3万名、358.2万名。截至2009年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党员进一步增长到384.1万名,占全国党员比例的4.9%。
第四,从职业构成来看,工人、农民党员在总体上仍占多数,但其比重已呈下降趋势,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员比重趋于平稳上升。1949年,全国党员448.8万,工人和农民党员分别占2.5%和59.62%。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党员总数3698.1万名,工人占18.73%,农民占46.94%,军人占6.89%,干部占17.56%。改革开放以来,工人和农民党员比例趋于下降,干部党员比例平稳上升。此后,工人和农牧渔民党员比例相比1978年有显著下降,其比例从2000年的49.09%下降为2009年的39.7%,而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党员比重则趋于平稳,略有上升(见表3)。
二、党员数量结构变化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
党员数量结构的变化表明,十六大以来,通过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凝聚力得到提高,吸引力得到增强,影响力得到扩大。但是,与此同时,党员的数量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挑战。
第一,党员规模过度庞大,对提高党员质量、维护思想的纯洁性提出了新要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现在我们党已经有6000多万党员,这么大的一支队伍,要管理好不容易。如果放松管理,肯定会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我在1989年6月就提出,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不在于党员的数量,而在于党员的素质。数量和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但如果数量过大,不能保持统一的品质,就会影响到质量。我们党的队伍,也有个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党员队伍过于庞大,必然会增加管理上的难度。”[1]
第二,党员流动性增加,对加强党员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提出了新任务。这些年来,通过把支部建立在楼宇、行业、协会、产业、项目上,在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是,党员的信息管理从总体上说还不能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党员数据库、网络化的建设有待加强。而且,由于党员来源的多元、党员身份的变化、党员收入的差异,等等,使得党员的思想状态、认知感受、价值认同变得更加复杂,整合党员思想认同的难度加大。如何按照建立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创新学习方式和管理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第三,非公业主党员参与政治活动带来了新课题、新情况。据全国第八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非公业主党员参与政治的热情一般都比较高,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是私营企业主参与政治的最主要方式。在抽样调查的对象中,担任这两类职务的人数总计有2101人,占受访企业主的51.1%。在受访的1372名党员私营企业主中,担任各级党代表的达到28.3%,其中,担任省级党代表和全国党代表的分别有15人和7人,占党员企业主总数的0.016%。这与2000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私营企业主不得担任党政机关领导职务”的文件的规定相抵触。另外,这次抽样调查还发现,有205名中共党员企业主进入了地方各级党委领导机构,占受访党员企业主总数的14.9%,其中担任省级党委委员的有4人,有61人担任了县乡两级政府副职领导,担任人大主任、副主任和常委的分别有9人、7人和162人[2]。这种亦官亦商、官商一体的现象也没有法律和政策依据。因此,对于其结果和影响如何,还要加以研究和探讨。
第四,党员分布不平衡,要警惕党员的阶层分化使党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者。当前,在全国党员中,虽然工人和农牧渔民占绝对多数,但工人党员和农牧渔民党员只占其人口比重的2%~3%,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的党员则占很大比重。在苏联解体之前,1990年6月,《西伯利亚报》曾针对“苏共在苏联社会中的作用”进行民意调查,当人们被问及“你认为苏共的政策代表谁的利益”时,回答代表苏共党员的人占调查人数的11%,回答代表全体人民的只占7%,回答代表工人阶级、农民、知识分子的均为2%,而回答代表党的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还有13%的人则回答为除此之外的“其他集团”[3]。正是因为苏联共产党成为代表机关干部的特殊利益集团,所以,苏共普通党员对苏共垮台漠不关心,致使苏联在和平演变中轻易解体。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课题组的调查表明,人们普遍认为“穷人和富人”、“干部与群众”是差异最大、最容易产生矛盾的两个群体。并认为“10年来获得的好处最多的群体”排在前三位的是国家干部(68.8%)、国有或集体企业经营管理者(60.4%)和私营企业老板(52.3%),而排在最后三位的群体则是农民工(6.7%)、工人(6.8%)和农民(16%)[4]。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干群利益、党群关系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我们必须以苏共为鉴,警惕党成为特殊的利益集团。面对党员来源的多元化以及阶层分化,更要强调党的宗旨教育、党性教育。党只有切实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概括地说,党员数量结构一方面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进行适当调整,另一方面也要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这些新变化可能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
三、对党员规模优化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党员是政党的细胞,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党员队伍,党就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就无法实现党的历史任务。但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了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不是取决于党员的数量,而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列宁曾深刻地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而注意党员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5]邓小平也认为:“一个人数少但有战斗力的党比一个人数多而缺乏战斗力的党要强得多。”[6]为了迎接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挑战,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严格控制党员数量,切实提高党员质量,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规模。
第一,降低党员发展速度,科学规划党员发展数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员发展的速度很不平衡,而每一次高速度高指标地发展党员都是以降低党员标准为代价的,使一批低质量党员涌入党内,从而使党不得不花大力气进行整党。为了保证党的建设常态化、科学化,对党员发展的数量既要加强宏观控制,又要加强微观控制。如古巴共产党为把党员人数控制在合适范围内,从宏观上规定每年吸收4万新党员,并对党员比例过高的部门(如行政、旅游)发展党员的人数进行微观限制。就中国共产党来说,从宏观上应该要求省县以上党委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确定本地区每年发展党员的控制数。在微观上则应该摈弃狭隘的观点,禁止把发展党员的数量作为刚性指标下达并和基层组织考核挂钩的做法[7]。
第二,要严把“入口”,畅通“出口”,增强党的新陈代谢能力。要控制党员队伍的规模,不但要控制发展党员的数量,严格入党标准,而且需要坚决肃清不合格党员。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进出比例”失调,大“进”低“出”。虽然“腐败之风来势凶猛”,但除个别年份外,大多数年份“出”党人数大都低于10万(不包括正常的死亡人数),而年均发展党员则高达200万,这使党员队伍规模迅速扩大。而一些地方领导怕承担教育管理不善的责任,甚至不允许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不愿意为党服务的、作风散漫的党员自动退党。党的代谢能力不足,必然使党内低质量党员、不合格党员越来越多,从而危及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为了增强党的新陈代谢能力,使党永葆先进性,必须加强党员管理,科学制定一个“出”党比例,坚决淘汰不合格党员。
第三,要科学确定党员队伍中各社会阶层、性别、民族、年龄的合理比例,改变党员分布不平衡的局面。2010年,为了促进社会各阶层的平等参与,保障公民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全国人大对人大代表选举法进行了修改,要求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代表。因此,为了推进党内民主,党内各社会阶层的比例与总人口中各阶层的比例也应该大体相当,要适当增加作为社会主义政权巩固基础的工农党员的比例,并对党员比例过高的部门要适当加以控制。同时,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要鼓励宁夏、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党员比例较低的民族地区进一步发展少数民族党员,从而进一步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当前,为了积极推进党员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而注重在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这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但是,必须强调,不能把党的先进性等同于分数、学历或专业技术能力,片面强调知识化、专业化,而不强调革命化。政党是一个政治组织,判断党员质量高低的关键在于党员是否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能否自觉地维护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否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先进性的首要表现是思想先进、政策先进。在革命时期,虽然党员中文盲超过半数,但绝大部分党员在思想上是先进的,党的政策是先进的、受广大人民拥护的。反之,如果党员缺乏党员意识,党的政策不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那么党就丧失了先进性,党也就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总之,正如1989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所说:“发展党员要重视质量,千万不能单纯追求数量,不能搞滥竽充数。滥竽充数的党员放在党内比在党外更危险。如果党员队伍质量很低,数量再大也没有用。”当前中国共产党近8000万党员,如果分布是均匀的,如果所有的党员都能真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影响力是足够渗透到各行各业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所以,面对党内日益严峻的反腐败形势,面对党员结构变化提出的新挑战,必须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党员队伍规模,严格控制党员数量,吐故纳新,切实提高党员质量。只有这样,党才能迎接各种风险和挑战而立于不败之地。
收稿日期:2010-09-25
注释:
① 1949年在全国党员中文盲占69%,1953年党员中文盲人数首次低于半数,下降为40.6%。1984年初中以上学历的党员首次超过半数以上,达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