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区域比较研究_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文化的区域比较研究_炎黄文化论文

中国文化的区域对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文化论文,区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文化区域对比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自然资源不一定丰富,区位资源也难以解释,文化资源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确认。对于我国这样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的国家,文化资源的地位尤为显要。正如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说,“亚洲太平洋地区已向人们证实:一个贫困的国家即使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在人力资源上肯下大的投资,也是可以发展起来。”(注:[美]约翰·奈斯比特著,师晓霞译,《90年代世界10大趋势》,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

文化的内涵很广泛。衣食住行,琴棋书画,都有文化。在浩翰的文化领域中,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以器物技术为主的表层;以制度组织为主的中层;以意识形态为主的深层。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文化资源很难用指标度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生活在同一文化圈内,对它的特点体验不深。区域对比是认识文化资源的重要途径。

2 中美文化对比

中美两国的文化千差万别。最重要的差别是:美国强调个人至上,中国强调群体至上。(注:王和,汉民族群体文化的内涵与作用,《东西文化交融的道路与选择》,17—31页,中国现代文学会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美国《独立宣言》提到:“人生而平等,并被造物主赋予某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一宣言代表美国文化的精神,又称个人至上宣言。我国《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包含着深刻的群体至上思想,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美国人为自己思考、判断、决定,按自己认为适当的方式生活。在英语中,我始终是大写的。在中国,社会基层细胞是家庭,不是个人。在古汉语中,我始终是低一个等级的,称作鄙人、不才、晚辈。即使是帝皇,也自称寡人。称爱子为犬子,称爱妻为贱内,更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

个人至上和群体至上在中美文化的各个部分都有反映。在观念对立方面,初步归纳为自由、思考、表现、自立、隐私、平等、竞争、选择八个方面。以行文命题为例,中国人喜用初探、刍议、管见等词作为标题,表示自谦。美国人认为既然不成熟,就不应该拿出来,拿出来的文章,就应该有自信。

中美观念差别的根源在哲学思想上。三千年前到战国形成的《周易》,核心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反映辩证的思想模式,注重事物间的横向联系,定性把握和群体共存。这一模式,与西方机械微观的、纵向深入的思维模式有重大差别。

中美两国观念的差别,在社会生活习俗的许多领域都有反映。歌剧、话剧、舞剧、杂技在西方有严格区别。京剧将四者溶为一体,既有唱、念、做、打,还吸收了文学、绘画等艺术成果。在时间上、空间上和艺术门类上如此高度综合的京剧确是举世罕见的。诗、书、篆、画相通,国画凝四绝于一纸,与西方绘画有明显区别。中医“治病必求于本”,更是整体性、综合性思想的典型反映。在习俗方面,中美比较;中国东在西前,红在白前,年在月前,姓在名前与从整体到局部的辩证思维有直接关联。(注:段连城,话说美国佬,《经济大视角》,202—230页,经济出版社,1993年5月)

在建筑方面,受内向性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围墙特别发达。城有城墙,园有园墙,庙有庙墙,宅有宅墙。围墙是中国建筑的主要景观。漫步街巷,见到的大都是墙。美国受外向性观念影响,建筑绝少墙体。有些城市规定,除特殊的建筑,不允许有墙体。漫步美国街头,见到的是一幢幢民宅与公用建筑主体。中国园林讲究含蓄多变,融诗情画意于咫尺之中。美国园林整齐划一,均衡对称,直率敞朗,和盘托出。两者形成强烈对照。

中美两国文化上的撞击大都源于个人至上和群体至上的差异。我国采取计划生育政策防止人口膨胀,不少美国人认为是剥夺了个人生育自由。美国有2亿支私人枪支,人人可以买枪。 枪击是男青少年最重要的丧命原因。(注:梁明广,生活在美国为什么最危险,《联合早报》(新加坡),1994年3月27日。)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被枪打伤, 要求控制私人枪支的舆论兴起。里根本人表示反对,认为控制私人枪支违反《权利法案》,侵犯个人自由。对此,我国人士更难理解。

大地是文化的舞台,中美观念差别有大地的烙印。站在黄土高原上,放眼望去,一片黄色,天黄、地黄、人黄。黄,体现天地人的统一。自从唐高祖起,皇族垄断黄色,禁止民间使用黄色。宋朝赵匡胤披上黄袍称帝,叫黄袍加身。清朝只有功臣准赐黄马褂。民间称日历为黄历,好日子是黄道吉日,服饰上将爱黄之心移到相近的暖色红色上。中国夏季风东风带来雨水和春意,与东有关的词如东床、东宫、东阁、东隅、东家、作东、都有谥意。因此,中国出现“红在白前”,“东在西前”。

3 中日文化对比

中日两国文化有异有同。异的方面,主要有国家观念,集团乡亲观念和文武观念等方面。

3.1 国家观念

日本意识形态的特点是国家观念强烈,表现为内向性,排他性和守俗性。日本人自己称“岛国根性”。

岛国日本历史上与周边国家战事不多。明治维新前,日本有三次进攻朝鲜的记录:①神功皇后攻新罗;②公元663 年天智天皇出兵朝鲜,被唐朝与新罗联军打败;③1592年与1596年丰臣秀吉两次出兵朝鲜。外国军队进攻日本,只有1274年与1281年元兵两次进袭,均告失利。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没有异族占领的记录,形成意识形态上的排他性。中国历史上由多民族融合,形成大国性,很少民族偏见。唐朝万族云集,西域的音乐、舞蹈、宗教相继传入,很象今天的美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断与外来文化交融的产物。

天皇在日本延续126代。 日本的国家观念在对天皇的态度上表现很充分。中国30年河东,30年河西,改朝是常事。皇帝代表天统治。有道为帝。无道可以打倒。在中国代代相传的只有万世师表的孔子。

日本人与国家观念有关的是格守祖俗。和服延续一千余年,几乎没有变化。塌塌米在我国汉代盛行,至今是日本接待贵宾的地方。家庭大都有神龛,祭奠祖先和亲人的亡灵。祭奠时身着古服,在古乐中行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与风俗的守旧性结合是日本文化的特色。

3.2 集团观念与家乡观念

国家观念在经济生活中的体现是集团观念,在企业管理上形成终身雇佣制、资历工资制和企业工会三大特色。在日本上看来,自我是渺小的,必须融入集团,不能做有背于集团的事。中国人喜欢宣传劳动模范,英雄人物,日本人喜欢宣传集团精神。两国都有勤劳传统。日本人大都勤于“残业”,加班加点。中国人不少勤于第二职业。

中国地域辽阔,地方特色明显,语言、风俗地区差异较大,家乡观念较重。在中国,家与国是不可分的。国家是一个统一的词。祖国的祖是“示”与“且”两个偏旁的组合。“示”代表祭祀。“且”代表先人的神位。合在一起是祭祀先人的地方。祖就是家的宗源,就是祖庙,是国家延续的象征。祖国是家与国的统一。同乡、同宗、同学是家的延伸,是维系感情的重要纽带。巨大的地域差异在狭小的岛国是不存在的。相比之下,孝的地位在中国较高,忠的观念在日本较强烈。(注:中岛岭雄,《亚洲的繁荣与“儒教资本主义》,经理月刊(日本),1993年3月。)

3.3 尚武与尚文

中国的民谚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日本的童谣是:“戴着勋章把剑挎,骑着马儿驾,驾,驾!”历史上出现的民谚与童谣反映两个民族对文武观念的区别。

尚文是儒学的传统观念。孔子在《论语》中说:“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注:《论语》,子罕第九。)在孔子看来,老天爷讲斯文,保护斯文的孔圣人,匡人是无可奈何的。中国的兵书是反战的。《尉缭子·武议》中说:“兵者,凶器也。争者,逆德也。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注:松本一男(日)著,周维宏译,《中国人与日本人》,渤海湾出版公司,1988年10月。)

“花数樱花,人数武士。”在日本人看来,樱花一夜之间落得一干二净,地上铺满花瓣,象死守城池的武士全部壮烈阵亡。日本人崇尚樱花与尚武有联系。(注:王文元,《樱花与祭》,北京出版社,1993年3月。)

日本人尚武有历史的渊源。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绳纹时代以狩猎和捕劳为业,需要勇猛身躯。日语与阿尔泰语同系,有马背民族影响。

4 南方和北方文化对比

中国地域辽阔,文化的地域差异明显。最重要的地域差异是南方和北方的区别。初步将南北的文化差别归纳为以下15点:南矮北高;南瘦北胖;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繁北齐;南老北孔;南柔北刚;南细北爽;南拳北腿;南骗北抢;南船北马;南敞北封;南轻北重;南经北政;南下北上。

例如,语言上,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三千多公里,两地语音虽有区别,通话没有多大困难。在南方,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可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互相听不懂。

由于气候等条件的差别,南北园林和建筑风格不同。纵观我国民居屋顶坡度,从南到北逐渐减缓。到了河北一带出现平顶民居。南方坡大,一可防雨水渗漏,二可隔太阳爆晒。北方坡缓,可节省建筑材料,兼作晾晒作物场地。南方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北方园林建筑,平缓严谨,粗壮拙朴,内外空间界线分明。园林学家陈从周认为南北园林建筑的区别是:“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前者原出巢居,后者来自穴处。”(注: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学报,1982年10月。)

由于资源和区位的影响,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工业重点建设项目156项,大多数北方, 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表1 南方和北方社会比较

目要点

1.南矮北高 男子平均身高:华北、东北1.693米,云贵川1.647

米(1989).

2.南繁北齐 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划一.

3.南老北孔 南方是无为而治的老子哲学思想主要传播地.

4.南柔北刚 杏花春雨江南,古道西风冀北——景观差异.

南曲如抽丝,北曲如轮枪——戏曲差异.

5.南细北爽 南人说话比较婉转,北人说话比较直率.

6.南拳北腿 武术的南北差异.

7.南骗北抢 南方多"智力型"经济案件,东北多暴力型抢劫案

件.

8.南船北马 南方水上交通发达,北方主要靠陆上交通.

9.南敞北封 园林建筑南方多敞口,北方多封闭.

10.南轻北重 南方多轻工业,北方多重工业.

11.南经北政 南方经济文化活跃,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北方

政治活跃,多国营企业.

12.南下北上 北方政治军事力量八次统一大陆.南方意识形态七

次挺进中原.

13.南北维系 大运河,京广铁路、京九铁路起着维系南北,维系

经济中心与政治军事中心的作用.

4.1 北方军事政治活跃

在南方和北方社会差异中,最重要的是北方军事政治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

历史上我国经历多次分裂。分裂的主要态势是南北分裂。最后统一全国的力量大都来自北方。根据史籍记载,我国第一位统一中原的是黄帝。公元前26世纪,轩辕统帅北方部落,在涿鹿战胜南方部落首领蚩尤,称黄帝。这一战役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以后,在南北分裂后,战役上南方有取胜的记录。然而,从战略上统一南北的力量大多数来自北方。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八次。①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灭六国, 统一中华,秦的根据地是陕西关中一带;②公元前202年, 刘邦与项羽汉楚之争,以项羽失败告终。刘邦来自丰县,代表北方势力。项羽来自会稽(今苏州),代表南方势力;③公元279年三国归晋。三国中, 魏晋代表北方势力,刘备的蜀国和孙权的吴国代表南方势力;④公元581年, 隋朝灭陈,结束二百余年东晋、南北朝纷争局面,统一中华。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原籍陕西华阴,是关陇集团的上层成员;⑤公元960 年赵匡胤陈桥兵变,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赵是河北涿县人,根据地在河南商丘,名宋城,故称宋朝;⑥公元1279年蒙古人忽必烈灭宋建立元朝。蒙族来自大漠以北;⑦公元1644年满人入关,建立清朝,满人来自东北;⑧公元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万雄师下江南,是自北而南统一中华的最近实例。

北方军事政治活跃还可以从我国首都基本上位于北方得到证明。两千多年来,我国首都的位置几经变迁。大体上有三个特点:①公元 907年唐朝以前,主要在西安。公元907年五代以后,主要在北京。 西安和北京都在北方。②南方的南京和杭州也有短暂的建都记录,大都处在南北对峙局面下,偏安南方。③在全国一统时期,定都南方的时期十分短暂,而且极不稳定。1368年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1399年朱元璋去世不久,朱棣在北京起兵。1420年将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以后明朝共有十三位皇帝都在北京。

北方军事政治活跃有深刻的地理环境背景。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活动前哨,主要的军事防线。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长城是我国古代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是我国古代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主要接触地带,也是我国古代民族冲突和军事活动的主要地带。因此,长城一线成了军事布防的重地,驻有大批兵力。唐玄宗时,全国有十大节度使(相当今天的军区司令),总兵力49万人。五个主要的节度使驻守在长城一线,共有兵力32万人。皇帝既是全国的政治领袖,也是全国的军事领袖。在驻有大军的司令部建都既便于统辖军队,又利于稳定政局。如果首都远离军事中心,就会出现不稳定的局面。

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在对峙与割据的时期,南方由于地形破碎,容易出现偏安的小朝庭。北方地形开阔,容易形成较大规模的军事力量。一旦北方大规模军事力量长驱直入南下时。南方偏安的小朝庭往往无力抗衡。

4.2 南方经济文化发达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由北方移向南方。这一点,在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人口分布中可以看到。

我国古代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经济文化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晋朝到宋朝,有两次人口南移高潮。唐朝中叶安史之乱是分界线。安史之乱前,北方的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高于南方。安史之乱后,南方开始超过北方。原因主要是北方旱作农田在生产力较低时比较容易大规模开发。南方地势低洼,需要兴修水利,开辟稻田,才能耕作。待到南方稻田大批开发以后,就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强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北方频繁的战争对社会、经济有巨大破坏性,加速了人口、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南移。

经济和文化的南迁在状元的分布上有明显反映。自从隋代开始,我国采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在京师最高层考试的第一名称状元。历史上共产生状元七百余名,有籍贯可查的377名。唐代北方状元占七成。 北宋时南北持平。从南宋开始,状元主要来自南方。明、清两代,南方状元占八成以上。苏州及其管辖的吴县共有状元27名,浙江杭州与绍兴各有状元7名,反映江浙一带在我国文化生活中的显赫地位。

上述文化分布的态势,一直保留到今天。八十年代统计,全国教授69%来自南方,31%来自北方。由于北京、西安等地高等学校集中,南方籍教授大批北上执教,在教授的工作地域上南北持平。南方籍教授大批北上反映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方向,反映文化发达地区对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的人才补给。这种人才补给趋势在我国各行各业,包括最高领导层中,都有反映,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合理流动。

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传入东南沿海,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领先地位不断加强。“南风北渐”是我国近现代文化流动的基本趋向。

南方经济文化活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1993年2月3日经济日报刊登一篇报导的标题是:“南方路边多广告,北方街头多口号”。社会上流传“北京讲主义,广东讲生意;北京出决议,广东出效益”等顺口溜。这些都反映南方和北方对经济和政治的不同心态。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47%上升到1995年55%。如果加上香港,南方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62%。

5 文化势能消长与中国文化的积极面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高势能文化与低势能文化往往互相换位。高势能文化转化为低势能文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内因,当高势能文化中的消极面膨胀时,就会转化。中国封建文化走到“明天理,灭人欲”的极端,个人积极性完全丧失,必然转向低势能。二是外因,低势能文化为了超越,能够虚心吸收高势能文化的长处,形成新的更高的文化。高势能文化往往固步自封,难以虚心向人学习。19世纪初,西方文化早已成为高势能文化,我国还以“天朝王国”自居,称西方是夷蛮。经过一个多世纪,到“五四”运动,多数有识之士,才认清这一局面。

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具有积极因素,已被实践证明。首先,海外华人与港澳台同胞的业绩说明中国文化的活力。华人忆及事业上的成就,总不忘记文化背景的影响。其次,日本与韩国的经济成就与中国文化有一定关联。他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继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把中国文化与日本的尚武精神,朝鲜的“花道郎”精神融为一体。最后,大陆改革开放后的高速成长说明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中国文化积极面的核心是仁、学、勤。仁是伦理道德。封建社会形成的仁,有一层为等级制度服务的外壳。剔除消极的外壳,尊老爱幼,热心公益,服务乡梓,敬业社会,报效国家,是可取的。新儒学抨击西方文化的立足点是仁。梁漱溟说过:西方文化“人对人分别界限之清,计较之重,一个个的分裂、对抗、竞争,虽家人父子也少相依相亲,像是觉得只有自己,自己以外都是外人或敌人”。学是学习教育。在孔子的言论集《论语》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就讲学习。(注:《论语》,学而第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原则,至今闪烁真理的光芒。学习和教育是后进社会追赶先进的前提,也是先进社会更先进的根本。勤是勤劳节俭。《尚书》讲“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朱伯庐《治家格言》讲“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全球华人,事业上的成功都得益于勤俭。

此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文化神学色彩比较淡薄。孔子的名言“敬鬼神而远之”,“不知生,焉知死”,反映他对神灵既敬畏又怀疑的心态。(注:《论语》,雍也第六,先进第十一。)后人把孔子奉为神圣,设庙祭祀,顶礼膜拜,把儒与佛、道并列为三教之一。从本质上说,儒学并不是宗教。受到儒学的影响,汉民族大都对宗教采取温和、兼容的态度,而不采取极端的态度。不同的宗教可以相安无事,甚至可以在一个庙宇中供奉释、道、儒三教的偶像。红楼梦中有“一个癞和尚同一个跛道士”一起给贾宝玉治病的场面。(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一个家庭可以信奉不同的宗教。可以临时抱佛脚,还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教之争是其它地区战争的重要根源。自古至今,在我国还没有因为宗教发生过激烈的大规模的战争。这一点,对于我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无疑有积极意义。

中国文化与当今的市场经济亦有内在的关联。国际上有儒商一说,要点大致有四个方面。①以人为本,顾客至上。中国文化以人为本,重仁义。如孟子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广到市场活动,便是顾客至上。②以德为本,服务至上。中国文化重伦理,尚道德,至善至德,在市场领域,应是“服务至上”。③以信为本,质量至上。中国文化崇忠诚,讲信誉。在市场活动中,要诚招天下商,质量至上。④以和为本,协调至上。中国传统讲和为贵,崇尚和谐、合作。企业内部爱护雇员,群策群力。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国家之间,相互依靠,相互协调,服务乡梓,热心公益。

在继承传统文化积极因素的同时,要不断清除其中的消极面。传统文化中的槽粕,曾经桎梏中华儿女的手足,把国家带入殖民地的边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诸凡家庭观念,官本位观念,集权观念,发展到极端,都曾起过腐蚀作用,至今仍是社会进步的腐蚀剂。糟粕不剔除,难以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髓,融合成更高势能的新文化,难以为全球的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  ;  ;  ;  ;  

中国文化的区域比较研究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