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关于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对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非公有制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无论就其经济作用来说,还是就其社会影响力来说,都已经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那么,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要不要搞、如何搞精神文明建设呢?这是摆在当前各级党委精神文明建设指导部门的重大课题。本人以对连江县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的调查为基础,谈几点粗浅的认识和思考:

一、究竟是一种生产,还是要“两手抓”——非公有制企业要不要抓精神文明建设

企业作为经济运作的一种形式,最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即创造财富。立足于这样的根本目标,企业的第一任务理所当然地是生产,因为只有生产才会有产品,有产品才会有商品、市场和企业利润。但是在以往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乃至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当时只有公有制的企业)的生产则不是效率优先取向,而往往带有许多政治倾向,以致生产任务的背后多了一道政治任务的影子。不管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不能成为商品,不管企业是盈是亏,“政治需要”时常成为企业经营和生产的指导方针。企业不是真正的经济实体,而是政治与经济的“混血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在这样的体制框架下,企业不再是政企不分的怪物,而是切切实实地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着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企业的行为一下子摆脱了计划体制下的政治紧箍,围绕着“中心”这个轴或者转得五彩缤纷、灿烂辉煌,或者转得晕头转向、破产倒闭,一时间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都被置于脑后,成为可有可无的“软件工程”,“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铮然突兀。

非公有制企业究竟是只为一种生产——物质财富的生产而存在,还是必须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要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呢?在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今天,问题的答案显得是多么的简单。人类讫今为止的文明绝不仅仅是“物”的传承和进步。“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更深层的含义应该是人类在挣脱了对自然的无条件依赖后,获得了超越物欲的精神和理性。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是人类为之奋斗不息的共同追求。

社会主义是人类讫今为止最高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的进步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明的进步性,而且体现在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和进步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任何社会组织都是必要的。江民泽总书记反复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越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组成部分的非公有制企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题中应有之义。

实践中非公有制企业也有坚持“两手抓”取得双丰收的典型。他们用事实有力地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制企业必须坚持的正确发展方向。连江浦口希达制鞋有限公司是一个由三个股东合股承办的私营企业,也是一个市级文明单位。这个厂拥有固定资产350 万元,年产多种拖鞋、童鞋等产品150万双,年产值达1200万元, 年创利税100多万元。 这个企业发展的经验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以“立企业精神,树企业形象”为主题的企业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不但凝聚了企业领导班子的向心力,同时也激发了全体员工“以厂为家、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艰苦创业精神。

实践经验有力地说明了非公有制企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非公有制企业决不只是一种生产,而是同样肩负着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双重社会责任,同样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四有”新型劳动者的历史重任。

二、主体精神、企业精神、奉献精神——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在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就是员工作为企业物质财富创造者所必须具备的“主体精神”,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所必须具备的“企业精神”以及企业作为社会细胞所必须具备的服务和服从整个社会利益的“奉献精神”。这三种精神恰恰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第一,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性质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也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的基本法规,因此要求业主在拥有最高决策权的同时必须尊重企业员工的应有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员工的人生自由权利、健康保障权利、创造创新权利等。这些权利集中体现为员工的主体精神。非公有制企业的员工不是没有人生自由的奴隶,员工与企业之间虽是主雇关系,同时更是一种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人际关系。因此,重视员工主体精神的培养,既是企业尊重职工应有的权利,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因为,主体精神的自觉、振奋是企业发展和创新的精神动力。人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根本。不尊重员工的创造精神,不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非公有制企业要想有好的经营业绩只是纸上谈兵。

第二,非公有制企业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工与竞争,而要想在竞争中获得成功,取得好的经营业绩,就必须有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为保证。靠什么支撑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呢?靠的是能够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为企业的兴亡而休戚与共的“企业精神”。在企业精神的指导下,员工按照“企业精神”的质来制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方向,迸发出主观能动性,给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企业精神”同时外化为企业形象,也就是说有什么的企业精神就有什么样的企业形象。而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信誉的基础,是企业占有市场能力的基础,而有了市场,企业就有了存在和发展的必然。

第三,企业(无论是公有制还是非公有制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总要承担着社会责任。实践证明,任何国际上成功的企业,其形象都是以“奉献社会”为主题,才为社会所接纳。对社会是否愿意承担责任,对社会是否有所贡献,是衡量这个企业成功与否重要尺度。因此,“奉献精神”同样是社会对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比如,中国的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强化全社会生态环境意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这是每个企业对社会应尽的责任。现在暴露出的企业只顾自身利益,随意排放废水、废气严重污染环境的问题,正是企业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非公有制企业作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理所当然地要为社会稳定、减轻社会压力贡献一份力量,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如果你不愿意去做,就会损害企业的形象,就会被社会所否定。同时,企业对社会具有奉献精神,能够诱导和激发企业员工对企业的献身精神,这种献身精神同样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因此,非公有制企业在现代化进程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必须有这种“奉献精神”,这是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从我调查的几个非公有制企业来看,他们不仅吸收了许多社会剩余劳动力,为社会减轻了劳动就业负担,而且还经常地捐款捐资为社会办实事、好事,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尽管主体精神、企业精神、奉献精神的培植绝不能包括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容,但一定是它的基本内容。

三、非公有制企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能否落到实处,关键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1、端正认识,摆正位置。 目前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缺乏一股热情,形不成一种气氛,主要是企业主没有端正认识,他们总认为企业就是赚钱,你这些政治的东西不要给我太多的负担。基于这样的偏见,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怎么能摆正位置呢?

端正认识,摆正位置,就必须在领导观念上确定“两种生产一起抓,两个文明成果一齐要”的意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性。要理直气壮地抓,认认真真地抓,而绝不能只要经济利益,不要精神文明。

端正认识,摆正位置,就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两手抓”的机制,把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融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结合在对员工生产管理要求之中,做到两个文明建设的任务都是硬指标,共同规划,一起落实。要让全体员工形成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2、组织队伍,狠抓落实。 在对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凡是有一支队伍来抓精神文明建设的,这个企业的文明建设就会有实实在在的成果;反之,精神文明建设都是企业主的“随手一笔”。这一机构相当于“文明办”,由企业副职(有党支部的由支部副书记)任组长,职代会委员、生产小组长等人员组成,他们在完成企业的经营生产任务的基础上,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实施和落实。从员工的思想教育到业务技能培训,从思想道德观念的引导到企业文明形象工程的建设,从培养员工的产品质量意识到培养员工的环境卫生意识,从软件到硬件这一机构都一竿子插到底,狠抓落实。

3、要有相应的经费做保障。非公有制企业行为的功利性很强, 他们觉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经营业绩好的时候投资才有回报,经营不好的话可能是连本带利一去不复返。所以,如果要他们把钱用于扩大再生产那当然是必然的选择,可是如果要他们把钱花在精神文明建设上,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会有割肉般的疼痛感。但是精神文明重在建设,任何形式的创建都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投入为保障,没有经费创建工作常常是一句空话。要把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纳入企业日常的经营核算之中,做到有专项经费、专项开支,以确保创建工作的正常开展。

标签:;  ;  ;  

关于非公有制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