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小针刀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郑志武,刘云峰(通讯作者)

湖北省团风县人民医院 438800

摘要:目的:基层医疗机构骨伤外科肩周炎治疗经济、实用、便捷的临床治疗方案探讨。方法:小针刀治疗组,小针刀+物理治疗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0例,物理治疗组31例进行对照。结果:小针刀治疗组患者痊愈率58%,观察组的有效率100%,对照组的有效率8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针刀手术治疗肩周炎已经在我国应用多年,规范应用这项简单易行的微创手术技术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病理和经济负担。

关键词:小针刀;肩周炎;物理治疗;功能训练

肩周炎[1]又称肩关节周围炎,是一种关节囊、周围韧带、肌腱、滑囊退行性及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引起肩关节周围组织的广泛粘连,而导致肩关节功能严重活动受限以及局部疼痛的一种病症,又叫“冻结肩”或“五十肩”,Nevisser从病理的角度称之为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近两年我们对已经临床确诊为肩周炎的患者61例,随机分为小针刀治疗组与物理治疗组对照组进行治疗疗效对比。结果小针刀治疗组效明显物理治疗组,有效率100%,说明小针刀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是肯定的。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61例,均经临床确诊为肩周炎。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35~75岁,平均55岁。病程:0.5年~5年。患病位置:右肩26例,左肩25例,双肩10例。病情:轻度:以关节疼痛为主,活动轻度受限16例;中度:轻中度疼痛,活动明显受限,患者病侧关节前屈<135°,后伸<45°,外展<70°,43例;重度:病肩轻度疼痛,运动基本丧失,病侧关节前屈<90°,后伸<30°,外展<45°[1],2例。随机分为小针刀治疗组与物理治疗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及患病部位均相似,有可比性。

2小针刀疗法

2.1 手术部位的选择和定位 正确的选择手术部位和准确掌握进针深度是小针刀成功的关键,针刀准确剥离是手术的保障。我们一般选择以下手术部位进行针刀治疗:患肢旋转、外展、后伸,在肩关节处找出疼痛最明显的2至3个压痛点进行手术部位定位,根据疼痛和周围肌肉、神经、血管、肌腱及骨骼的解剖关系,手术时局部进行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将小针刀在定点部位垂直刺入,直达骨面,采用朱氏法[2]用小针刀在喙突处、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肩峰下冈下肌、冈上肌止端和小圆肌的止端分别作切开剥离法或纵行疏通剥离法,在肩峰下滑囊作通透剥离法。当针下有松动感时出针,剥离后每个部位局部注射利多卡因+曲安奈德2-5ml,手术完小针刀口用无菌敷料覆盖。发现肩关节周围尚有其它明显痛点,也可在该痛点上作适当的小针刀松解术,每5~7日治疗1次,4次为1疗程。

2.2 治疗体位及注意事项 ①病人可取坐位或侧卧位,两手自然平放于大腿上,医生则立于病人背后进行操作。②在临近肩胛上神经手术时常可引起气胸,故穿刺时针刀不可过于偏内或过深。③手术时定位前一定要摸准肩峰、肩胛上角、肩胛冈等主要骨性标志及斜方肌前缘、三角肌后缘等肌性标志,以便使手术定位准确。④如存在双侧病痛,应间隔数小时或隔天交替进行。⑤局部注射药物用量可根据神经横径的粗细确定用药量。

3 物理治疗

3.1 中频治疗:采用国产ZGL-1型中频电疗机。每日1次20min,10次为一疗程。

3.2 超短波治疗:推采用国产CDB-1型超短波电疗机,波长为7.37m,输出功率200W(最大),板状电极130mm×200mm×2,用毛巾铺垫对置于患肩前后,间隙2~3cm,温热量,每日1次20min,10次为一疗程。

3.3 关节松动术配合功能锻炼:中频、超短波治疗结束后进行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运用分离和长轴牵引、挤压、内外摆动、前后向滑动等操作手法分别对盂肱关节、胸锁关节、肩锁关节、肩胛胸壁关节行前曲、内收、后伸、外展(包括水平内收和外展)、旋转(包括旋内和旋外)等进行治疗,每次20min,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并嘱患者回家后加强相应的肩关节功能训练。指导患者内、外、前、后及上举、牵拉等被动、主动活动,以松解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并指导患者进行家庭功能锻炼。爬墙锻炼:面对墙壁用患肢沿墙壁缓缓向上爬动,使患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移回原处,反复进行3~5次。体后拉手:双手反背,由健手提拉患肢腕部,渐渐向上抬拉,反复进行5次(双肩患者例外)。外旋运动:背部靠墙而立,双手握拳屈肘作上臂外旋动作。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4 康复评定标准

治愈:疼痛消失,活动自如,前屈上举>175°,外展90°,后伸旋内拇指可达T10棘突;显效:疼痛消失,活动正常,前屈上举>160°,外展>80°,后伸旋内拇指可达L1棘突;有效:疼痛缓解,前屈上举>140°,外展>50°,后伸旋内拇指可达L3棘突;无效:肩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症状均无改善。

5 结果

两组比较χ2=7.35 P<0.01

从上表看出,小针刀治疗组患者痊愈率58%,明显高于物理治疗组,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小针刀治疗组有效率达100%,而且其中有9例患者仅做3次内治疗,有18例患者做1个疗程,疗效差别显著。且治愈后随访半年无1例复发。

6 讨论

直流电中频治疗对运动神经的兴奋性刺激,可防止肌肉萎缩。有止痛及松解作用可增加活动度,病人痛苦小,利于加强和巩固疗效。微波属超高频电磁波,超高频电磁场是以热及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组织,引起体内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的改变,其作用深达脂肪组织中形成的热量最大,故高频电的热效应可引起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强,神经、肌肉组织的营养代谢旺盛,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和肌肉、纤维结缔组织的张力,从而达到减轻水肿、消除炎症、止痛和缓解肌紧张,恢复运动功能的作用。关节松动技术的生理效应主要是通过力学和神经作用而达到。关节松动可以促进关节液的流动,增加关节软骨和软骨盘无血管区的营养,当关节因肿胀或疼痛不能进行全范围活动时,关节松动可以缓解疼痛,防止因活动减少引起的关节退变,这些是关节松动的力学作用。关节松动的神经作用表现在松动可以抑制脊髓和脑干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痛阈。保持组织的伸展性,增加本体反馈,同时患者主动配合功能锻炼,其疗程缩短。

肩周炎是一种长期困扰中老年人常见的严重疾患。肩周炎常因创伤、冈上肌腱炎等疾病造成肩部长期制动、内分泌紊乱、慢性劳损、感受风寒湿邪等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限制是常见症状,多数疼痛会表现夜间加重,疼痛机理的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一般认为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过度劳累、软组织损伤以及老年退行性变化所引起的局部无菌性炎症和粘连,有研究认为与机体代谢或内分泌紊乱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夜间和遇到湿冷加重,严重者则伴有功能障碍和肌肉萎缩。疼痛机理一般认为是当组织受到化学炎性物质的刺激或机械性压迫达到一定程度时,组织损伤产生某些如组织胺、缓激肽等化学致病物质。此时患者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导致血管和骨骼肌痉挛和粘连。刺激痛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而引起疼痛。粘连、挛缩、疤痕造成了软组织的内在动态平衡失调,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因素,因此小针刀治疗可以发挥立杆见影的治疗效果。本组患者小针刀治疗组治愈率58%,明显高于非甾体类物理治疗组(32%),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前者有效率为100%,后者为82%,因此,小针刀治疗组治疗肩周炎疗效高,康复快,方法简便,患者易于接受,配合上述物理治疗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亚洲.临床麻醉治疗学.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2-133.

[2]朱汉章,小针刀疗法,第1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41-146

通讯作者:刘云峰.性别 男 籍贯 湖北黄冈 出生年月 1966.6 学历:本科 职务:康复医学科主任 职称:康复医学副主任医师 工作方向:康复医学.

论文作者:郑志武,刘云峰(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2/17

标签:;  ;  ;  ;  ;  ;  ;  ;  

肩周炎小针刀治疗的临床观察论文_郑志武,刘云峰(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