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改革与发展_变革管理论文

面向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变革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服务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人类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演进,知识创新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源泉,知识创新日益成为多元创新主体的现实要求,由此对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从总体上表现为信息服务系统的重构和信息服务业务的不断拓展。面向知识创新的社会发展过程所形成的新信息资源分布与组织体系、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网络提供了信息服务机制变革的现实基础。

1 知识创新及其信息服务的变革背景

1.1 知识创新模式其知识流动变化

知识创新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行为和结果。传统的创新理论认为,知识创新过程是一种“线性模型”,即是一种“创新链”,知识创新是从一个启示开始,经历新思想、新设计、新实验或观察,获得初步知识(初步知识是尚未公开或得到承认的知识),初步知识经过科学共同体检验和接受后,成为知识体系的新成员,新知识首次成功应用后,成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新工具。

在知识创新的线性模型(创新链)中,知识的流动被描绘得很简单:从上游—中游—下游,创新的起因和思想来源于基础研究,从上游增加投入就将直接增加下游新技术、新创新的产出。但事实是,创新是许多参与者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创新有许多起因和知识来源,也可以在研究、开发、市场化和扩散等任何阶段发生。创新也有多种形式,包括产品改进、工艺改良等。

美国学者德伯拉·艾米顿提出了知识创新的五个进化阶段,描述了从技术转移、技术交换、知识交换、技术/知识管理到知识创新系统的进化过程[1]。从德伯拉·艾米顿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主要推动力是知识,起作用的是创新系统的动态,而不是因果价值链,从知识流动的角度来看,知识创新越来越强调整个创新过程的动态特质,超越了传统的组织边界,形成多层次的网络化系统结构,关注的焦点从分散的交付转向形成一个实时的全球学习系统。创新主体多元化,知识创新模式从传统的封闭线性创新模式发展到Open innovation[2]、online innovation[3]、horizontal innovation[4]和connected innovation[5]等。相对于传统封闭的创新,当前开放创新逐渐成为主流创新模式。图1展示了宝洁公司的开放式全球创新网络。

图1 宝洁全球知识创新网络

宝洁将其产品研发战略从过去依赖高能研发团队转变到利用一种新的模式,即“C&D”(Connect and Develop,联合开发)[6]。宝洁的“C&D”创新模式,就是将内部和外部知识在追求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互相渗透,消除界线。为此,宝洁建立一个全球创新网络,把自己的创新需求在互联网帮助下与企业、个人、政府、研究机构等一切有可能为自己提供帮助的客户端相连。全球化网络是宝洁进行开放式创新、实践联发模式的平台,通过关注那些全球最顶尖的个人和组织,巩固互惠的良好关系,使得宝洁有能力与这些力量齐心协力创造出新产品。

在经济全球化潮流中,以宝洁全球创新网络为代表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决不是简单的创新拿来主义,而是强调一种内外信息和需求关联性,知识创新越来越体现出协同创新的趋势,即通过创新行为的互动和创新资源的共享而形成一种稳定开放的创新系统。

1.2 社会组织结构及其信息资源环境的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庞大的集中控制的组织与分散的、变化多端的市场需求之间的冲突越来越频繁,促使了社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表现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弹性组织结构,如知识联盟、虚拟团队、知识社区、知识创新型网络组织等的出现[7]。知识联盟建立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观基础上,认为知识是组织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决定组织发现利用未来的机会和配置资源的方法,是组织竞争优势的根源。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组织一般采用动态开放网络的组织形式。它是由许多相互关联的公司以及各类机构为解决某些共同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持续互动而形成的发展共同体。知识联盟的动态开放网络突破了传统的组织间双边合作概念,既可是松散型的,也可是紧密型的。动态开放网络的信息交流可以采用正式的方式,如果汇报或定期电子邮件告示,也可以采用非正式方法,如社会活动、跨部门培训活动等等。所有这些正式与非正式的信息交流,都需要知识联盟组织在信息结构上做出调整,即从等级制协调向横向协调发展。

与层级制的组织结构相比,知识联盟组织的信息资源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联盟跨组织边界的信息和知识交流更加便捷与频繁,信息资源的来源空间更加复杂,信息内容更加细化与专业,容易在成员和部门之间形成“信息孤岛”,由此构成了针对这些活动与过程的特殊信息需求,从而使传统的以部门、系统为主的信息资源组织方式与服务方式显得不适应。

1.3 知识创新中用户信息机制

John Unsworth[8]提出研究基元的概念,他认为基元就是以学者为中心的发现、收集、创造和分享活动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同样也代表了科学研究过程的阶段,在实践中这四个阶段并不一定是连续的步骤,因为科研活动是一个反复和多维的过程,逐步向科学知识逼近[9]。

用户的知识创新过程是一个多维的信息过程,发现、收集、创造和共享的每一个过程都包含着信息利用行为,伴随着用户信息获取、利用方式的变化,其知识信息需求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信息服务系统作为一种信息的传播、应用和创造的工具,应为服务对象提供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并嵌入到用户的知识创新过程中,例如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围绕用户“发现(discover)、收集(gather)、创造(create)、分享(share)”知识创新过程设计了My Field-在线研究环境(Online Research Environment)。该平台综合选择、组织和利用多种资源、多种服务和多种工具,使用户信息利用过程成为Research过程、Learning过程和Processing过程。具体表现在以用户为中心发现、利用和集成所需信息资源,以应用流程为中心选择、解构、重组、重定位相关的信息服务。

2 面向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变革趋势

2.1 从部门到社会的信息服务体制变革

随着国际信息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整体化发展和市场经济中企业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我国信息服务的“部门”发展战略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从而提出了战略管理上的信息服务机制的社会转型,表现为:(1)从部门走向社会。为了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创新需求,信息服务机构纷纷进行跨部门的社会化组织。面向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必须从基于部门的信息需求向基于社会的知识需求模式转变。(2)从封闭走向开放。知识创新的开放化从客观上提出了资源的社会化共享问题。当前,信息情报组织正处于从封闭式的图书文献服务到开放式的知识信息服务的转型之中。(3)从系统走向行业。在国家改革发展、信息化推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我国的信息工作系统正向行业信息服务系统组织方向演化。(4)从分散走向集成。知识创新活动需要把研究资源和研究活动、研究人员恰当结合。这就要求信息服务机构实现跨系统的资源重组和服务整合,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信息资源服务系统。

2.2 从封闭到开放的信息服务系统架构演进

从信息服务系统的开发设计方法来看,经历了从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组件设计到面向服务(SOA)的发展。表1是以系统的组分、组分的耦合度及组分的可重用性和独立性为指标,对各系统设计方法进行的比较[10]。

表1 系统设计方法对应组分的特征对照

系统设计方法 组分 耦合度

重用性和独立性

面向过程

函数function 很高

很低

面向对象对象object 较高

低,依赖于特定的程序开发语言

组件设计

控件component 中 较低,依鞍宿主语言,集成需要二次开发

面向服务

Web-Services 低较高,接口标准化,但非开放,SOA的

(SOA)实现和升级控制在原开发者手中

开放式架构成为信息系统发展趋势,一个系统采用开放式架构是指系统开放自己的功能接口,允许第三方开发使用。第三方开发的系统可以是作为系统的插件、嵌入原系统的开放式架构中的局部改进(比如插件或增强补丁),也可以把系统开放的某一功能甚至整个系统作为插件嵌入第三方系统中。这个原则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实践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开放式调用接口、开放式服务注册等。随着信息系统越来越开放,信息系统之间的综合、混合与互操作越来越普遍,一种新系统模式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设计,还取决于其面向别的信息系统的适应性(可协同交互能力、互操作能力、可集成性与数据兼容能力等)。

目前,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正朝着支持灵活的、更开放的架构、(异质)模组整合、可重组的方向发展。2005年,数字图书馆联盟(DLF)发起并组建服务架构小组(SFG),考虑采用一个更加系统的、基于团体的方法建立由事物逻辑和计算机程序表示的服务架构模型,用来表现环境变化中的图书馆服务,加强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外界直接的交流,鼓励一致同意的大规模的合作[11]。围绕这个主旨,服务架构小组确定几条指导工作的重要原则:(1)面向服务。面向服务是系统发展的标准组建方法,通过组合和重组从尽可能多的资源构成系列服务。它允许灵活地发展战略与连续转变中的信息环境相应。在群体范围用各种方法组织发展力量提高可复用性,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2)一致性和内聚性。服务架构需要的远非只是一套杂乱的参考模型,必须有一种方法建立参考模型间有用的联系,在服务架构内可以水平(图书馆行为之间)移动也可以垂直(同一行为不同层次间隔之间)移动。简言之,服务架构必须有支持聚合的内部结构。(3)面向外界。信息服务并不总是访问图书馆控制的环境和系统,反而,它将不同程度地访问非图书馆环境。因此,服务架构不仅在信息服务机构内部,还要在其他领域促进交流,协作和互操作。服务架构将帮助图书馆与信息状况其他部分无缝交互,并且帮助他们在新信息环境中积极定位自己的角色,而不是处于被动,或者被完全排除在外。

以上分析表明,信息服务系统都正朝着标准化和互通互联的模式发展,任何一个系统都不再是孤立的系统而要彼此能够互联并集成为一个整体。

2.3 从资源到服务的共享模式变化

信息资源共享一直是图书情报界和信息管理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早期的资源共享主要是文献信息资源共享,它着重于图书情报机构藏书建设与利用的协调。随着以计算机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信息交流中的广泛应用,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联机检索系统在全球迅速发展,使资源共享跨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以OCLC为代表的“书目信息利用共同体”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信息资源共享模式的诞生。

目前,共享理论越来越注重信息服务的共享,比如虚拟参考服务、联合服务等。从硬件共享到软件共享,从资源共享到服务共享是共享理念的一种进步和发展,而两者的关系是保障与延伸的关系,资源共享是一种保障体系建设,而服务共享是目的和发展方向。

2.4 从分散到协同的产业链分化与重构

信息服务的产业链包括信息产品的生产、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信息源的收集、组织、管理及其加工组织后的信息向用户提供等有序阶段,各环节依照信息的流动规律进行组合、聚集,这些在信息服务业中有着不同价值结构和价值取向的产业结合,共同组成了信息服务产业链[12]。

首先,一些网络信息内容提供商的业务扩展模式已从单纯经营信息产品的生产与信息传输,向集信息的网络化采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原文提供于一体的信息服务模式过渡,并逐步建成以信息资源的开发为基点,依赖公共信息网络为信息管理平台构筑信息服务网络,在对各类信息资源实施全面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信息产品体系,以网络链接形式覆盖了包括原始文献、文献检索工具等不同层次的信息产品。其用户发展模式亦由原来的单纯依靠信息服务中介转变为将部分业务通过与网络营运商建立协作直接面向信息的终端用户,信息服务的中介功能因此弱化。

其次,网络搜索引擎不断扩大它们对深层学术信息的组织、发现和提供能力,例如Google Scholar把主要的学术期刊文献、会议文献、图书著录信息等纳入搜索范围。同时,以开放获取(Open Access)运动和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为代表,以信息生产者驱动的开放信息交流可能进一步改变学术信息交流环境,用户不仅可通过个人和机构网站,还可以通过更为开放、规范和可持续的开放期刊和开放存储库等机制来传递信息和保存知识,充实和扩展从终端用户到终端用户的信息传递链,这不仅将冲击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而且将对同样处于学术交流中间环节的图书馆形成强烈冲击[13]。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在服务内容与服务模式上逐渐形成交叉与融合的态势,如图2。

图2 学术资源跨界服务模式

2.5 从文献中心到用户中心的服务模式转变

The 2003 OCLC Environmental Scan:Pattern Recognition报告给出了信息用户当前获取信息的三个主要趋势:“自助服务”、“用户满意”和“无缝性”。信息用户越来越多地“自行操作”,并且获得满意的结果;用户期望利用信息就像“用电或用水”一样方便。因此,图书馆及其他信息服务机构需要更多的关注技术创新给信息服务带来的影响。

在传统环境下,人们认为信息服务独立于用户任务空间和用户工作学习流程,信息服务的组织基于特定资源或专门服务的独立信息服务系统。用户必须到“信息服务空间”——信息服务机构网站或系统才能够获得相应的信息服务,用户应用环境与“信息服务空间”之间是相互隔绝(封闭系统)。信息服务依赖“显性表现的信息需求和信息内容”,难以支持智能激发与捕获的信息需求和利用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因此,信息资源之间、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信息系统和用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信息服务不能很好地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此,有必要构建学习、研究与学术交流的中信息服务共享的新模式。未来信息服务模式是一种“用户中心”来聚合资源与服务,并根据用户需求动态推送和嵌入的服务模式。

如图3所示,迅速发展的信息网络和数字信息资源体系正在造就一个全新的数字信息服务环境,信息资源、信息组织工具、信息传递工具日益聚合为同一数字空间,信息资源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和用户信息系统日益趋向连接于同一网络空间,构成了新型的虚拟化的用户科研与学习环境。一种基于数字信息资源,面向用户信息活动和用户信息系统来组织、集成嵌入数字信息空间的聚合化信息服务环境正在形成。

图3 以用户为中心的集成信息服务环境

收稿日期:2009-12-15

标签:;  ;  ;  ;  ;  ;  

面向知识创新的信息服务改革与发展_变革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