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籼稻米市场综述及后市预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籼稻论文,米市论文,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市场成交冷清,价格持续疲软是我国2013年籼稻米市场的主要特征
一、早籼稻
早籼稻是生长期较短、收获期较早的籼稻谷,一般米粒腹白较大,角质粒较少。早籼稻用途广泛,除了直接作口粮之外,还可作多种工业加工用粮和饲料用粮。目前国内所说的早稻通常指双季稻的前季稻,基本上为籼稻,即早籼稻。
我国早籼稻种植地区包括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湖北、安徽、福建、浙江、海南、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等13个省(区),前8个省为主要产区,其中,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是全国早籼稻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4个省(区),产量都在500万吨以上,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80%左右。加上湖北和安徽,6个省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90%左右。
从各省早籼稻的产需情况看,湖南和江西是主产省和主要调出省,广西产销基本平衡,湖北和安徽早籼稻总产量较小,但基本上也是调出省,广东、福建和浙江早籼稻产不足需,为主要调入省。
1.生产情况 2013年早籼稻栽插及时,虽然5月份南方地区持续出现强降雨前期,一些低洼地区秧苗被淹,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移栽后早稻总体形势较好,光热充足,苗情总体向好,并且在生长关键时期气候总体适宜作物生长。同时,受最低收购价大幅提高及各级政府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影响,2013年我国早稻播种面积略有增加。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13年全国早稻播种面积8687.8万亩,比上年增加40.6万亩,增长0.5%。全国早稻单产392.2公斤/亩,比上年增加7.2公斤/亩,提高1.9%。全国早稻总产量为340.75亿公斤,比上年增产7.85亿公斤,增长2.4%。据遥感统计,2013年双季早籼稻种植面积为8609.97万亩,总产量3280.04万吨。2013年,受人工费、整地费、种子、化肥及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产区农民早稻种植成本继续上升。据了解,今年湖南早稻平均种植成本在810元/亩左右,同比上涨60~80元/亩,其中种植大户种植成本约690元/亩,自有劳动力种植的小户成本约450元/亩,各地区种粮成本上涨幅度约8.0%。剔除农户自身人工成本,江西早稻种植成本约552元/亩,同比增17元/亩,增幅3.2%。湖北早稻种植成本约788元/亩,同比增65元/亩,增幅9.0%。广东种植成本约897元/亩,同比增30元/亩,增幅3.5%。
2.市场情况 2013年以来,国内籼稻市场供应充足,需求疲软低迷,特别是4月份后,随着各级储备集中轮换出库、低价进口米冲击及“镉米事件”等影响,籼稻价格整体跌幅较大。在丰收的条件下,我国早籼稻开秤价格低于2013年政策最低收购价。2013年6月底至7月初,新早籼稻上市收购价格在2.36~2.5元/公斤,低于2013年早籼稻政策最低保护价2.6元/公斤,主产区全面启动托市收购。随着托市主体的介入,早籼稻销售进度加快,截至9月底,主产区早籼稻市场收购价保持在2.6元/公斤左右。据数据中心监测显示,2013年4月14日,全国三等早籼稻收购均价创历史新高,收购均价为2622元/吨。2013年7月21日,全国三等早籼稻收购价创近12个月新低,收购均价为2430元/吨。2013年12月22日,全国三等早籼稻收购均价为2556元/吨。
二、中晚籼稻
中晚籼稻是我国南方主要的口粮品种,产量占我国稻谷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稻谷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国家持续加大对稻谷种植的补贴力度、不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我国中晚籼稻产量不断增加。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中晚籼稻产量从2006年的9805万吨已经增长到2011年的10575万吨,5年间上涨幅度高达78.53%。
中晚籼稻是生长期较长、收获期较晚的籼稻谷,一般米粒腹白较小或无腹白,角质粒较多。晚稻的生长期为150~180天,7~8月份播种,11月上旬收获。晚籼稻米与早籼稻米相反,一般品质较好。晚籼米米粒细长而稍扁平,组织细密,一般是透明或半透明,腹白较小,硬质粒多,油性较大,质量较好。
中籼稻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重庆、四川等省市。中籼稻播种面积最大的省份为四川省、湖北省,中籼稻占到全国稻谷产量的五成左右。晚籼稻主要分布在湖南、江西、浙江、广东、福建、广西等15个省,与早稻分布相近。
1.生产情况 2013年,由于主产区中晚稻播种期间自然灾害多发,导致全国中晚稻实际播种面积低于计划播种面积。8月份,南方产区大部分地区持续干旱,中晚籼稻生长期间,中晚稻产区自然灾害继续频发,旱涝并存,南方大部分稻谷产区出现了持续性干旱,导致部分地区中稻花粉败育,结实率下降,晚稻移栽困难,生长缓慢,后期虽有台风带来降雨,但局部又面临暴雨灾害,给中晚籼稻特别是湖南、江西地区的晚籼稻生产带来了比较严重的影响。根据统计局数据监测,2013年我国中晚籼稻产量约1008亿公斤,同比减19.5亿公斤,减幅1.9%,主要受到2013年夏季南方多省遭遇干旱天气的冲击,导致单产水平下降。2013年,因国内物价整体上涨及局部地区自然灾害多发,主产区中晚稻种植成本同比继续增长,但由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幅度较上年略有下降。据调查,2013年江西中晚籼稻平均生产成本约623元/亩(不含农户自身人工成本),同比涨15元/亩,涨幅2.5%。
2.市场情况 2012年以来,国内中晚稻市场总体呈现“粳涨籼跌”态势。具体来看,中晚籼稻市场明显供大于需,且受低价进口米冲击及“镉米事件”等影响,价格持续趋弱,走势低于上年水平。新季中籼稻上市初期,南方主产省份新稻市场收购价格徘徊在2.5~2.6元/公斤,低于2013年政策最低收购保护价2.7元/公斤。9月底,随着陆续启动的中晚稻收储活动,截至11月中旬中晚籼稻市场收购价格回升至2.7元/公斤左右。于2013年9月底,南方中晚籼稻主产区相继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截止日期为2014年1月31日。收购数据显示,截至11月10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中晚籼稻主产区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597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94万吨。据数据中心监测显示,2013年11月17日,全国三等晚籼稻收购均价创历史新高,收购均价为2736.15元/吨。2013年7月14日,全国三等晚籼稻收购价创近12个月新低,收购均价为2566.36元/吨。2013年12月22日,全国三等晚籼稻收购均价为2730元/吨。
2013年一季度受节日效应及最低收购价驱动,我国籼米走货尚可,价格基本保持稳定。3月末,南方部分产区新季早稻已经开播,由于变现需要,农民卖粮意愿强烈,但收购主体较少,籼稻米行情弱势。整个3月,低价进口米依然充斥南方籼稻米市场,其中越南、柬埔寨等地大米居多,导致市场行情持续偏弱,企业等主体利润低下,停产关门居多。
二季度国内稻米市场终端需求依然疲软,加之气温回升,高水分稻米保存难度较大,销区经营商备货谨慎、积极低价出售手中潮粮,导致市场供给充足,籼米行情走势整体低迷,局部价格持续小幅下滑,销区呈现滞销的状况。同时,越南等国际大米市场走势疲软,价格优势依然突出,继续打压籼米市场。6月份,“镉大米”事件持续影响,尽管5月份进口大米数量缩减,但是由于进口米价格低廉,加之国内籼米市场整体供需宽松,价格仍稳中偏弱。6月份广东省部分地区新季早籼稻已经零星收割上市,水分15%左右的开秤价一般在2.2~2.36元/公斤。
三季度我国稻米市场进入季节性消费淡季,天气炎热、大米保管困难,商家及居民购买意愿不高,导致市场流通量较小,加上进口米持续冲击,籼米价格持续震荡走低。从7月中旬开始,主产区已经开始零星收购。7月下旬,为了确保农民利益,湖北、江西、湖南、安徽四省份陆续启动早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早籼稻收购价格较7月初有较大幅度上扬。9月份,南方中晚籼稻陆续进入收获期,中旬过后随着收货进程加快,新季中晚籼稻批量上市,收购主体增多,9月下旬,四川、湖北、安徽启动中晚籼稻托市收购。
四季度随着新产稻谷上市量增多,新季籼米陆续上市,市场供给压力突出,再加上双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并没有利好消息,局部价格承压小幅走低,而终端需求依然低迷,产区稻米外销比较困难,企业等经营主体入市谨慎,观望等待心理突出,停产现象比较普遍。大米企业加工利润依然处于偏低的态势,托市政策支撑原粮价格走高,而籼米价格则依然平稳运行,且市场流通较为缓慢。12月份,在众多利空因素的制约下,继续维持弱势的行情走势,籼米价格基本保持平稳,但是在元旦以及春节备货影响,走货略有好转。
2014年“稻强米弱”格局或将逐渐改善
去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仍然缓慢,国内经济虽然逐步好转,但复苏过程中结构性矛盾依然非常突出。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2013年我国稻米消费保持平稳略降态势,国内稻米总消费量约1951亿公斤,同比减4.5亿公斤。其中口粮消费约1609亿公斤,同比增1亿公斤;饲料用粮168亿公斤,同比减1亿公斤;工业用粮130亿公斤,同比减少4亿公斤;其他44亿公斤,同比减少0.5亿公斤。总的看,2013年我国稻谷总供给量约2063.75亿公斤,总需求量约1956.5亿公斤,年度结余107.25亿公斤。其中早籼稻总供给360.75亿公斤,总需求327.5亿公斤,年度结余33.25亿公斤;中晚籼稻总供给1021亿公斤,总需求994.5亿公斤,年度结余26.5亿公斤。国内籼稻总体供需宽松。中晚稻大量上市后,供应压力将进一步突显。
新季中晚籼稻上市,由于市场收购价低于2013年最低收购价,从2013年9月18日开始,产区陆续启动托市收购,托市收购截止期为2014年1月31日。在托市收购期间,中晚籼稻价格预计波动不大。
2013年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发展和改革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保障粮食稳产增产,继续实施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业内人士孙忠认为后面那句话更值得大家关注,即正在积极探索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农产品价格的形成不一定与政府补贴具有相关性,农产品的流通价格理应由市场发挥主导作用。孙忠认为以上的探索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完善相应的机制也需要一个过程,但应该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2012年下半年开始,低价进口米大量进入我国市场,严重冲击我国大米市场,导致我国大米走货缓慢,价格稳中偏弱,籼米表现特别明显。
2013年上半年的“镉大米”事件,让我国南方籼稻米市场雪上加霜,加大了产区籼米的走货压力。
四、进口因素
我国进口大米主要来源为泰国、巴基斯坦、越南3个国家。泰国过去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大米进口国,但由于价差影响,该格局在2012年发生变化,我国从越南、巴基斯坦等进口的低价白米数量远超泰国。据统计,2012年,我国从越南、巴基斯坦、泰国进口大米数量分别为154.5万吨、58万吨、17.5万吨,分别占比66%、25%、7.5%。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越南、巴基斯坦大米占进口量的九成以上,已成为我国最大的进口米来源国。
据海关数据统计,2013年1~10月份,我国大米进口量达185.57万吨,同比减幅为6.42%。据了解,接近农历年底,边贸大米货源紧张,再加上配额低,国内市场进口米数量减少,此外,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稻米早段时间受灾,价格上调。因此国内进口米价格也同比上涨。南宁市场10%破碎越南米批发价3.7元/公斤,昆明市场3.68元/公斤。
2014年我国大米进口配额与2013年一样,因此2014年我国进口大米仍将影响我国稻米市场,边贸大米仍值得关注。
综上所述,我国籼稻米市场在2014年上半年依旧承压,早籼稻价格可能保持稳中偏弱态势,中晚籼稻在2014年1月31日之前,价格预计保持在2700元/吨左右运行,结束托市收购之后,价格预计有下滑的可能。而籼米的价格走势跟政策动态密切相关,从某些基础因素分析,“稻强米弱”格局或将逐渐改善。
联系电话:0791-852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