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民国学界对于海外中国移民的研究
——基于《东方杂志》刊载文章的考察
薛琪薪,吴瑞君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0241)
摘 要 :民国时期,国弱民穷,内忧外患,一批学者出于民族生存发展的需要,开始关注我国的海外移民问题。他们讨论了国外关于中国移民的法律法规、华侨移民群体的历史与现状、移民保护和入籍以及移民的利弊探讨等领域。通过梳理当时最大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刊物《东方杂志》前后45年所刊文献,可以发现讨论海外中国移民问题的文章共计64篇。对这些文章进行全面梳理,既有助于澄清20世纪上半叶海外中国移民的人口结构、职业与地理分布、籍贯来源、社会特征等方面的事实,也便于我们讨论与分析各国的移民政策与法规,对于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移民治理和移民问题研究,也有着参考与借鉴的价值。
关键词 :民国学界;移民研究;海外中国移民;东方杂志
民国时期,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加深,西方学术知识与思想的传播以及社会现实的实践需要,一批学者开始关注和探讨人口问题。“民国时代关于‘人满之患’的论争、节育问题的讨论,并由此而引发的中国思想界首次人口问题研究热潮。”[1]在这次人口研究的热潮之中,也开启了移民问题研究的先声。目前来说,关于民国时期海外移民群体已有不少的研究涉及,但是专门关注和总结民国学界关于海外移民问题这一研究领域的成果的文章则寥寥无几,多是在进行其他研究时有所涉及。已有学者初步整理过相关文章,如孙沐寒的《中国近代人口史料编目》[2],对1868年至1949年之间各家报刊刊载的人口研究文章与出版的专著进行了收集整理,其中包括部分移民研究的文章。顾鉴塘对民国时期相关杂志、图书中对于人口与移民研究的著述进行了综述,涉猎丰富,归纳全面,为我们勾勒了民国时期人口与移民研究的概貌[3]。王皓在其《民国时期中国学界的人口研究》一文中,“以《东方杂志》在民国时期刊发的人口研究文章为史料来源,运用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分人口理论研究、中国人口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统计调查研究、他国与世界人口研究四个章节对深入搜索整理出的涉及人口研究的全部111篇文章进行细致论述。”[4]3这些研究都介绍了民国学界一些代表性的移民研究文章,但没有做进一步的整理与分析。
决赛分三个环节,分别是团队必答题、团队抢答题和团队风险题。经过一轮轮的比拼,最后东华大学夺得桂冠,荣获一等奖;上海海关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获得二等奖;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获得三等奖,其他参赛队伍获得优秀奖。
综合目前的有关文献,探讨民国学界对于海外移民问题的研究并不多,且主要是对于个别地区移民问题的简要介绍与分类概括,尚缺乏较全面和仔细的深入探讨。本文以《东方杂志》刊载的海外中国移民问题研究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对之进行全面整理与分析,为民国学界的海外中国移民研究勾画一个概貌,希望能推动这方面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高 NLR、PLR、MLR、NWR、MWR和低 LWR均与胃癌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这些指标反映了患者的炎症状况,我们或许可以通过降低患者炎性指标来改善患者的预后,或许对于指导治疗提高一定的经验帮助。对于术前相关炎性指标高的患者其病理分期、预后等可能较差,可以术前进行新辅助化疗来降低其分期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对于指导治疗可能提高一定的帮助。
《东方杂志》创刊于1904年3月,停刊于1948年12月,办刊历经45年,共刊载3万多篇文章。该刊既具有较高的学术性,赢得了学界许多人物的青睐,被认为“促进了学术界交流的便利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知识界可谓冲锋陷阵的先登者和百科全书式的学者”[5];又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忠实地反映和记载着时代变迁,成为20世纪世界和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全备的资料库”[6]111,成为我国近现代史上影响最大的社会科学综合性杂志。通过梳理《东方杂志》历年所刊文章,可以发现讨论海外中国移民问题的文章共计64篇,其主要关注点分为国外的排华运动和针对华侨移民的法律政策及影响、对华侨群体的移民历史和人口社会结构的研究、对各地华侨的经济实况和商业发展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于移民保护与入籍、移民利弊等问题的探讨等四方面,以下分类叙述之。
一 、介绍与讨论国外的排华运动和针对华侨移民的法律政策及影响
20世纪上半叶,我国国力艰难,外交地位不彰,不少国家与地区都出台了限制华侨移民的法律。《东方杂志》在创刊第一年,就刊登了我驻美大臣梁诚的《译送墨西哥新定中国及东方诸国移民入境章程咨粤督文》[7],此后介绍各国排华运动和移民政策条款的评论文章不断出现①,但这些文章主要形式是新闻通讯,本文就不详细展开了。按照所在地区的不同,这些文章共计27篇,可以分类如下,见表1。
表 1 《东方杂志 》刊载的有关各国排华运动与华侨移民法律政策的文章统计
续表 1
注:因部分文章涉及不同分类地区,合计数去除了重复篇目。
有学者专门研究了北美地区针对中国移民的法规政策及影响。如甘永龙分析了美国限制华工入境的政策,认为“夫华民移住法律之当改,初不仅为商业上之利益起见,盖中美两国之交谊素称亲睦,设欲以排斥一等人之故而遂损及邻国之荣誉,或惹起全体人民之恶感情……将现行之法律重加订定,当不至启国人猜惧之心。”[9]指出美国限制华工的政策,既伤害了两国之间的情谊,也影响美国商品的在华销售。邵挺介绍了加拿大限制华人移民的政策,评论说“而坎之大禁,则禁华人,加以种种之牵束制限。自非官吏游历教员商人等,以外不必其有罪,而科以千金。……焉敢入?且此苛条,独加华人,抑又何示其不广耶。”[10]加拿大唯独限制华人移民,颇为不公,也显示了加拿大政府的狭隘。丘汉平梳理了美国排华法案出台前后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过程,分析了其开展排华运动的四大借口和排华法案的条款和执行机构(移民局),认为“一个国家对于某国人民予以歧视,这是违背国际法的……美国排华的原因纯出于种族的歧视……政府亦应担负相当的责任。我们对于华侨问题太忽略了。较之前清更忽略了。”[11]作者主张,一方面我们应设立移民局管理移民的迁入与迁出,一方面在与他国修订条约时应特别注意对华侨移民权益的保护。吕德润回顾了美国限制华人移民的《排华法案》出台与废除的历史,讨论了其移民配额制度的细节,指出此法案的废除是由于我们浴血奋斗、捍卫世界和平与自由而促成的,“扫除了我们几百年来在国际所蒙的耻辱,为我们的前辈出了一口气,而后来子孙也将降生到地便是一个受世界尊敬的孩子了。”[12]
(一)北美地区的排华运动和限华条例
有学者分国别和地区详细梳理了世界各地苛待中国移民的法规与政策,周敦礼在这篇文章中,将这些苛例之弊害分为迁入资格的限制、身体体检要求、商业经营权的限制、苛捐杂税的剥削、滥施惩罚、年龄语言限制、对华侨教育的干涉等七大方面,作者指出“我们试再看看目下华侨所处之环境和地位,差不多无地不受帝国主义者的非法压迫与凌辱,其间接或直接所感受到的痛苦为何如!”[8]文章最后提出了应对之策,即在政府方面要注意使领馆人选,督促华侨及时向使领馆注册,整顿和规范华侨教育;在华侨群体自身方面,要加强联络与团结,设立华侨自己的汇兑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利于华侨群体的发展。
另一些学者研究了南洋及远东等地的排华运动和针对中国移民的苛刻条款,如龙大均考察了法属越南的排华运动,以及在越南的独立运动中无辜受到牵连的华侨移民的境遇,指出“这是法帝国主义者应付越南民族独立运动而施于华侨的一种横祸,这是法人恐怕华越两民族发生密切的联合,而采取的一种残酷的离间手段。”[13]作者最后总结到,只有被压迫民族互相了解、真诚团结,避免帝国主义者的陷阱,才能保持远东地区的持久和平。颂华梳理了俄国、荷属东印度、泰国等国家取缔华侨移民的相关政策条款,认为“俄国最为无理,其次便是荷兰。我们希望当局对于俄荷两国,都要严重抗议,切实交涉,以达到使她们取消无理对待侨胞的目的……力图自强亦是最要紧的。盖能够自强,则他国自亦不敢贸然以苛例对待我国的侨民……国必自强,而后人家都会尊重她的国民。”[14]作者还指出,华侨移民一方面要努力增进智识,培植经济实力;一方面要促进自治力与组织力,组织相关团体来维护自身权益。此后,颂华还陆续发文关注俄国、南洋地区等地排斥与限制中国移民的政策与影响,并督促外交部门采取措施保护华侨移民。②李钧介绍了日本学者杉田祥夫对荷属东印度华侨移民苛例和法律地位改善状况的研究,指出华侨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成就,“可是在列强的侵害与压迫之下……人格被侮辱,财产被吞没,甚且生命被摧残。然而一切都无从抵抗!”[15]作者指出,政府和华侨群体要共同努力,争取侨民的利益,获得与欧洲人同等待遇。青岛大学的陈民耿分析了英印政府的对外移民政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英政府尽它的力量把印度过剩人民转移于南洋,南洋印度民数日多,……于是不得不阻止其他各国人民的入境。……一九三〇年马来政府下令限制华人进口的数额,华人南徙的因此减少了。不但南徙的减少,北返的也日见其多。”[16]英国政府为了自己的利益,排挤南洋地区的华人移民,作者对当地华侨的未来地位深感忧虑。陈洌研究了荷属东印度的移民限制政策和华人移民的法律待遇问题,其限制政策“不但吾国人民的南移政策要受到重大的打击,即侨胞在荷属东印度的经济地位亦将受到致命的动摇。”[17]为了保障华侨移民的权益,华侨商会及我国使领馆已经向当地政府多次抗争,取得了初步效果。黎尚桓分类讨论了南洋各地政府对于华侨移民的法律待遇、出入境手续、自由权利等方面的不平等限制,指出“南洋华侨今后的命运,是系于太平洋国际形势的变化与本国政府及华侨自身的行动而决定的。”[18]认为需要政府和华侨移民共同努力加以改善。
(二)南洋地区的排华运动和限华条例
袁安兀自心猿意马,心里好像有一万头烈马在突厥人的草原上狂奔,好容易才将它们一一收束起来,听到李离的说法,一时又惊又佩,难得他在迷狂的声色里,还能保持一分清明,想通其中的关节,并提醒他将火把扔出去。如果还将火把持在手里,牡丹花会一直开放到凋谢,暗道中的宿花会全部倾泻下来,直至将他们埋葬吧!他一边想,一边紧紧地握住了李离的手。
(三)拉丁美洲的排华运动和限华条例
一些学者考察了国际公法、中外条约关于移民保护的相关条款,提出了保护华侨移民权益的具体建议。如丘汉平研究了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日本、秘鲁、墨西哥等国与中国签订的相关条约,论述了华侨移民应享有的权利,他认为:“弱国是最需要外交——只有外交可以得到相当的胜利。”[53]他还提出了政府外交部门要健全组织、尽心保护华侨移民的三大建议:一是健全组织,真正发挥条约委员会的作用;二是使领人员尽心履行其责任,行使条约上公法上的权利;三是外交人员要交涉有步骤,熟悉相关外交文件及条约。丘日庆专门探讨了国际公法对于移民保护的规定:“华侨的保护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国家之保护其侨民,在法律上言,亦有其根据。国际公法的权威奥本海氏说:「外人进入他国国境,虽受他国法律的支配,但是他们仍受祖国的保护。」此所谓保护,卽公法学者所称的外交的保护……普通出于外交谈判,至外交谈判失败时,可出诸干涉;若情形更严重时,诉诸战争,亦为国际法所容许。”[54]关于如何加强华侨移民的保护,他提出:一是在华侨移民较多的地方,如东南亚等地区的领事馆内增设侨务参赞(Oversea Chinese Attache),以专门研究当地侨情和对于华侨移民的不合理政策;二是将侨务委员会改组为侨务部,加重其职权,以便于更好的发挥保护华侨移民的作用。
1.第一次检修这辆车的修理厂,对该车更换了点火线圈、火花塞,显得技术不够专业。这是选择题,故障现象是题干,故障原因是选项,必须选对导致本车故障的选项。如果本车只有一个故障原因则是单选题,经过诊断(包括查阅资料、分析与检测)在正确选项上画勾。如果本车有两个或以上故障原因则是多选题,错选和多选肯定不得分,因为无效修车会造成备件及工时浪费,对正确选项没有全部选中给一定的分,在修理中应继续选。
(四)中日海外移民受到的区别待遇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对于中日移民受到的不同政策对待与处境的对比分析,如江学辉介绍了美国的移民政策对于中日移民的区别待遇,以及媒体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亚细亚各邦因受西方之侵陵方瞿然而醒,中国亦以美国不顾条约上之担保而愤愤不平。虽然吾美与中国素称友善,对于日本移民既屏除种族上之区别,则对于中国移民又岂得加以歧视乎”[21]。文章最后还提出了修订移民法律相关条款的建议。颂华比较了美国及南非政府对于中日移民的差别政策,指出日本移民不断抗争,在美国获得了自由教育其子弟的权利,在南非获得了自由入境、开拓市场的权利;而华工依然被美国移民法案禁止入境,在南非的华人移民更是被当地政府分批遣返(截止1906年当地华人移民约5万)。“日本移民在海外所以到处能得到相当的胜利,无非因其国势强盛;而我国在海外的侨胞备受压迫,究其根本原因,实由祖国贫弱,缺乏实力的保障所致。”[22]文章认为,海外侨胞除了积极自助之外,也要和国内同胞一起努力,促进祖国的建设与发展,才能更好的保障自身的权利和境遇。
二 、对华侨群体的移民历史和人口社会结构的研究
对于华侨的迁移历史、迁移后的发展经历及华侨群体的人口社会结构特征,民国学界不少人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这一群体的移民过程、社会地位、典型人物和事件、地理分布、籍贯来源、职业领域、生活境遇、文化教育、组织团体等多方面内容都有重要意义。根据笔者统计,共有19篇文章关注了这一主题,见表2。
表 2 《东方杂志 》刊载的有关华侨迁移发展历史与人口社会特征的文章统计
(一)华侨群体的移民历史与发展经历
这些文章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何启拔结合政府、企业机构和私人调查的统计数据,对南洋地区华侨群体的全面考察。该文章对泰国、越南、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缅甸、英属婆罗洲、马来亚等地的华侨人口密度、迁入迁出人数、籍贯来源、地理分布、性别结构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还分别从人口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讨论了战后华侨群体的适度人口问题、性别比例和城乡分布问题等,指出“欲增进华侨人口的质量,除促进华侨对于婚姻选择问题的特加留意外,应该着重环境影响的问题。换言之,即着重提高华侨教育的问题。教育不但能提高华侨人口的质量,且华侨教育又是维系华侨经济的工具,是维系祖国与华侨的纽带。”[36]作者最后指出,政府应该以国家力量和外交方式,促进华侨群体获得所在地的平等待遇,并提出了切实办理华侨登记、调查侨情、指导侨务发展等具体建议。
(二)华侨群体的人口结构与社会特征
还有学者关注华侨群体的人口结构与社会特征。如陈长傅梳理了全球主要国家与地区华工人口数、华侨人口数、华侨籍贯来源、华侨占当地全人口比例等数据,分析了各国移民条例对华侨迁移流量的影响、各地华侨概况和华侨群体发展需要去除的隐患,文章还将华侨群体的特征总结为“就是勤苦,耐劳,俭朴,富于公益心,爱国,爱乡,保守,不同化于外人,和平,服从,嗜赌博,不洁等等。”[27]程天放考察了加拿大华侨的地理分布、职业结构、生活状况、团体组织、宗教与国家观念等内容,并分政治,法律,社会三方面讨论了加拿大华侨的社会地位问题,指出华侨“国家观念却非常强固……他们对于祖国,尤其是本省的教育,政治或慈善事业,莫不慷慨捐助……他们对于祖国关心之切,万不是国内一班人所及。”[28]
南洋地区是华侨最大的海外聚居地,也是华侨移民研究的热点领域,不少学者讨论了南洋地区华侨移民的人口社会结构。如育干讨论了菲律宾华侨群体历年的人口结构变化,梳理了华侨移民迁入与迁出人口、出生与死亡人口等数据,并最终估计出菲律宾华侨人口“约为五万五千人;而照估计数目,恐更不下于七万或八万人,因为还有由苏鲁(Su-lu)和明达拿(Mindanas)秘密进口的。”[29]姚蔚生整理了新加坡华侨从1819年到1921年历年的人口数据,考察了华侨移民群体的人数、人口比例、籍贯来源、性别结构等问题,并分析了当地华侨移民人口不断增加的原因,作者指出“新嘉坡华侨自一八七一年至一九二一年,约增加百分之四百八十,换言之,即增加几及五倍,此其速率,诚可惊人……其他人种之增加,亦不为不多……近来新嘉坡及马来半岛各地,奖励印度人之移入,以谋排斥华侨……此关于华侨之前途甚大而为我人所不能忽视者也。”[30]谭云山考察了印度加尔各答华侨的籍贯来源、职业结构、地理分布、团体组织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设立使领馆、发展教育、促进团结协作的相关建议,“我们侨胞,应速即痛改。而我国负有责任者,亦应速即设法,促侨胞切实觉知与改良。”[31]蒋赞讨论了远东地区印度、日本、泰国、缅甸、荷属东印度等地华侨群体的地理与职业分布、籍贯来源、迁移历史、团体组织与学校教育、社会地位与经济事业状况等方面的内容,认为要解决侨务问题,一是确定侨务机关之组织与职权,二是促进华侨群体内部的互助,三是取消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平等条约,四是改进华侨教育,五是解决华侨群体的经济恐慌。作者对于每条建议,均提出了详细的施行策略,指出“吾侨对于祖国政治经济的关系既如此之大,而其危机又有如此之深。尤其是远东方面与本国接近,侨民占多数。其关系更大,问题更觉有严重性。其解决的方法,必将侨务之史的背景及其近况,加以检讨,然后可以对症下药,得到正确的结论。”[32]黎尚桓讨论了南洋各地华侨群体的人口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了当时华侨移民大量减少的原因,指出“现在各地政府都觉到屠杀与放逐华侨不足以遏止其繁殖,所以近年来大都改变了政策而趋向于同化之一途……这同化政策实施百十年后,华侨子弟怕都要沦为异族了。”[33]陈洌研究了荷属东印度华侨的人口分布、职业类别、籍贯来源、教育状况等情况,据作者统计“全荷印一百二十多万的华侨中,除妇女与未成年的儿童以外,工作的华侨共有四十六万九千九百三十五人。在这四十六万余的工作人数中,商人占了十七万一千九百七十九人,为全体工作人数的百分之三六·六。其次是从事于原料生产的,共有十四万四千八百八十八名。此外受雇于各大工厂的工人也有九万三千九百八十八名。”[34]作者指出,当地华侨在法律、政治、商业上均受到许多不平等待遇,呼吁更多学者加以研究,找出应对之道。何启拔分类讨论了南洋地区土生华侨群体与迁入华侨群体的社会结构,从地理、人口、经济、文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华侨社会的分化,指出“南洋华侨的社会是多型性的与分立的。这种多型性与分立性的社会,也即是华侨社会的弱点。所以为着巩固华侨的社会组织,以发展华侨的事业,华侨社会实有重建的必要……要使华侨社会由多型性趋于统一性,分立性趋于合一性,必须先要从教育上着手。”[35]文章最后从教育和经济两个途径提出了加强华侨社会统一与团结的建议。
关于华侨群体的移民历史及其在迁入地的发展经历,是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如君实考察了菲律宾华侨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和美国殖民时期不同的发展经历,并对菲律宾独立之后华侨的地位与经济势力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指出“中国移民入斐,可以增加熟练劳动之供给,使资本之生产力倍于从前,此斐律滨之资本家阶级无论土人或外人皆所深喜声应气求,而其移民吸引力之增加自在意中。”[23]李长傅对华侨移民开发南洋的历史考察,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十四世纪以前,我国初通南洋,为启蒙时期。第十五世纪,征服诸岛,为鼎盛时期。十六世纪以后,西力东侵,为式微时期。”[24]作者梳理了每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事件,叙述了明清时期华侨在南洋建国的几段历史,并分析了华侨在南洋拓殖失败的原因。黄泽苍研究了华侨在缅甸的移民历史、商业发展、劳动力生活、教育和社会状况等问题,指出“华侨地位之江河日下,政府无保护之咎固昭然若揭,而华侨自身之散漫不整,实亦有以自招,不能尤人也……灌输其新知,斩除其恶习惯,培植其新思想,庶乎元气充实,无往而不利矣。”[25]作者指出,要通过接受新的知识与习惯,加强华侨群体的团结,来迎接各种挑战。吴云梳理了法国华侨在当地50年的移民历史,将移民群体分为工学生、官费生、自费生、华工、政客、商贾、流民等七类介绍了在当地的发展情况,并呼吁华侨群体要团结一致,大力学习西方的新学新知,“内合二十余省为一家,外与五大洲相角逐”[26]。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讨论了海外华侨的教育问题,如陈友琴考察了越南河内的华侨学校,对学校的经费来源、学生教员人数、课程设置、教学场馆设施等进行了介绍,指出“吾国侨民虽多,而绝无殖民地,反受制于人,屏息其篱下,亦可慨也。故华侨教育,实为最重要急切之问题。”[37]此外,还有一些文章也涉及了对华侨教育情况的介绍,如黄泽苍考察缅甸华侨概况时对华侨学校的介绍[38],黎尚桓对于南洋各地华侨教育现状与问题的梳理[39],陈礼颂对于泰国政府在华侨学校强制推行泰文教育的讨论[40],程天放对于加拿大华侨留学生及中小学教育的简要介绍[41],等等。此处不予详述。
三 、对各地华侨的经济实况和战后商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华侨群体以其勤劳与节俭,以及商业方面的才能,许多人在经济事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功。日军侵华期间,他们踊跃捐献物资钱款,支援神圣的抗战事业。一些学者对海外华侨的经济事业发展情况、面临的困境及战后的开拓方向进行了关注。这些文章共计10篇,具体见表3。
表 3 《东方杂志 》刊载的有关华侨经济实况和战后商业发展问题的文章统计
(一)华侨经济的困境与对策
在当时殖民主义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大背景下,各地华侨的经济事业遇到了很大的困境,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冯承钧对法属越南华侨经济事业的考察,指出“法人在越南,收税甚苛,待我华人尤酷,华人入境出境旅行居留,无处无税。”[42]梁登高整理了各地华侨的经济实况,分析了华侨经济衰落的原因,并从政治、经济、精神等三方面提出了对策,作者指出“明了了华侨对祖国的帮助,就可以知道华侨所处的地位是如何的重要……拯救水深火热中的华侨,走向安乐之境,不受任何民族的压迫,也不去压迫任何民族……祖国的复兴,就是华侨的复兴!华侨的繁荣,就是祖国的繁荣!”[43]黎尚桓分地区和产业类别讨论了南洋华侨经济面临的危机,认为“华侨经济这几年来确是一落千丈,其中的原因固由于不景气之影响使然,但实际上却还有下列的原因在:一是居留政府的压迫,二是日人的南进。”[44]文章最后提出,需要祖国政府与华侨群体共同努力,应对相应的挑战。张敷荣分析了美国旧金山地区华侨移民经济发展的不利局面及原因,发现“日人更利用其比较现代化之铺面,给美国人以良好的印像。时或在美国人之前,作不利于我侨之宣传。”[45]作者对于侨胞发展事业、抵抗日侨经济侵略提出了具体建议,指出“亡国之民无荣幸”,侨胞要团结一致,理性客观的发展经济,一致对付生存竞争之大敌。龙大均总结了华侨群体从经济上支援抗战所做出的贡献,“支持祖国抗战的侨胞财力,以种种不同的方式,从海外源源不绝地流向我们的国库……这三十万万圆的普通侨汇,加上约三万万圆的救国献金,这大约就是三年来侨胞财力支持抗战的总纪录。”[46]作者还指出,要调整法币政策与侨汇机构,以免被日本人利用我侨胞财力。陈礼颂关注了美国学者Kewneth Perry Landon对泰国华侨商业困境的研究,介绍了泰国从教育、移民、和商业等方面压迫华人的政策细节,认为“以前勤勉的华人所以受泰人欢迎的缘故,是因为他们当时乐意华人为他们做那些不大吸引泰国人的营业,然而泰国现在反而怨恨起华人替他们做成功了的繁荣。”[47]所以现在他们要从经济方面夺取华人的优势地位。
(二)战后南洋华侨经济事业的发展问题
一些学者关注了南洋地区战后华侨经济事业的发展问题,如姚枬整理了南洋各国华侨人口、华侨汇款的历史变化和华侨经济的发展脉络,探讨了战后发展华侨经济的原则和步骤,认为“华侨经济力量之增减,与祖国有直接关系,而其热心报国之忱,实非国内人士所能比拟者也。”[48]曾纪桐关注了美国和荷兰政府振兴战后南洋地区经济的计划与机构设置,并介绍了美国学界对中国政府复兴南洋华侨经济问题的评论,并通过对南洋华侨人口分布、产业布局、投资概况、金融发展、支持革命与抗战等多方面问题的梳理,提出了复兴华侨经济的步骤与建议。作者认为“就政府战后扶协华侨经济复兴工作中,此时可得而知之利器有二:一为加强我国在南洋各地之领署机构,一为完成我国在南洋之金融网。此两项机构如能迅予加强,善为利用,与华侨通力合作,将来收效之宏,必可期待。”[49]何启拔分国家、分行业梳理了南洋地区华侨经济事业的状况,指出“最初华侨经济的基础是建筑在包商制与税吏制上面,现在却是商业农业矿业与工业”[50]作者对战后华侨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是依靠国家力量,祖国予以组织化的支持;二是华侨群策群力,集合资本,采用先进技术,联合成大的商业组织去参与竞争。之后,何启拔还专门讨论了战后南洋各国华侨的农业经济问题,认为“为着稳固我华侨在南洋土产贸易的基础与促使华侨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参加与稳定是必要的……今后更应以集体的力量,科学的方法去经营,使之繁荣发展……应根据土地权的获得去参预,播下华侨农业经济的基础。”[51]
四 、对于移民保护与入籍 、移民利弊等问题的探讨
民国时期设有专门处理侨务工作的部门,即1926年成立的侨务委员会,据其1939年的统计,“华侨移殖海外人数……约有一千一百八十三万余人;其分布地域遍及南北美洲欧洲菲洲澳大利亚及亚洲各部。论其投资总额则约在四十万万元以上。”[52]我国的海外移民群体规模较大,其寄回国内的汇款,极大的促进了家乡的发展,在日本侵华期间,他们更是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了抗战与国家建设事业。但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不少国家及殖民地出台了带有“排华”性质的移民管理相关政策,如美国禁止华工迁入、古巴与委内瑞纳等国强迫华侨归化、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移民的限制等。如何保护和关心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海外移民群体,成为民国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经笔者统计,关于华侨群体的移民保护、法律地位与国籍问题以及移民利弊等主题的文章共有12篇,现分类叙述之,具体见表4。
表 4 《东方杂志 》刊载的有关移民保护 、法律地位与国籍问题及移民利弊的文章统计
(一)华侨群体的移民保护问题
还有学者讨论了拉丁美洲针对中国移民的相关政策条款,如颂华对于墨西哥排华情形的介绍,“查我国侨胞在该国者约共五万余人,大都经营商业和农业……墨人有鉴于此,遂对我侨商多方压迫。他们往往借故搜索我侨商的护照及居留证书。护照及证书一经交与,他们即没收或撕毁之,并由移民局驱逐我侨商出境……岂但是他们个人的损失,实亦是国家的耻辱。”[19]指出要紧急应对与思考海外侨胞的保护问题。汤成锦对智利的新移民条例及其对华侨移民影响的分析,认为“我国旅智侨民,不过一千四五百人……单靠勇气与机缘,是绝对不行的,必须事先鸠合同志,观察研究欲居留国的地理环境,及对于移民的要求,配合各人的技艺能力,先为准备,总要能聚居则可成村镇,分居亦能立功业才行!”[20]提出要发展大规模的农工事业,才能取得较大的发展。
有学者研究了华侨移民的法律地位与国籍问题,如曾特详细梳理了美国国籍法律的复杂变迁以及华侨入籍的种种困难,指出“在此不平等待遇之下,华人欲得美籍者诚难乎其难矣,舍出生于美境外无他法也。一切近代文明国所实行予外人之归化利益,在美国法中,华人已不能享受,而美国女子之为华人妻者又剥夺其美籍……此等以种族肤色而加排斥之例,在古野蛮时代多有之,在今日文明国而有此怪现象,实人类文明史上一大污点也。”[58]黄正铭回顾了华侨移民到泰国的历史及1927年和1931年泰国移民法案的相关条款,对华侨群体在当地的法律地位及国籍问题进行了梳理,“各国在暹行使领事裁判权,影响华侨地位甚巨。华侨为无约国民……地位益趋复杂,一旦发生诉讼事件,华侨所遇困难,即不知何者究为有权管辖之法庭。”[59]作者通过对比英法等国在当地的领事裁判权及不同国籍之华侨移民的具体处境,对华侨移民的权益保护提出了相关思考。丘汉平从华侨的定义和民国政府的《国籍法》相关规定出发,对英属、美属、荷属、法属、日属、泰国等地华侨群体的国籍纠纷及政府管辖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梳理,并探讨了国际法公约的相关规定,指出“华侨感觉的痛苦,是非中非外,而义务却是双重的。这个问题有待于急切的解决,借外交的力量,与主要的几个国家分别谋较善的解决。”[60]丘日庆考察美国限制华侨入籍、华侨法律救济与异族通婚等问题指出,“我国侨民在美国法律上的地位,并不能与其他国的侨民享有同等的待遇……我甚盼美国开明之士将人种和国家间的歧视打破,来建立一个平等和大同的法律制度。”[61]张礼千梳理荷属东印度华侨取得荷兰国籍的经过指出,因为当地政府的同化政策而发生的华侨群体内部的分化。[62]
城乡学生功能指标比较(表2)调查显示,城市男生肺活量、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功能指标与农村男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女生肺活量高于农村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二)华侨群体的法律地位与国籍问题
抗战后期及战后,一些学者及时发出倡议,要求政府与各同盟国协商,改善当地华侨移民的待遇,保护其合法权益。史国纲讨论了战后南洋等地华侨移民的善后问题,指出“这个区域里的侨胞人数,多至八百五十万,实占海外侨民总额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所有援助南洋侨胞至少恢复原状的工作,决不能期待他人帮忙,自己应从速积极准备起来。”[55作者还对保护华侨移民的策略提出了建议,指出政府需要从外交途径获得南洋地区各政府的保证:一是华侨移民在战前的一切权益须恢复原状,二是华侨移民和当地居民要平等享受战后的扶助与救济政策。龚骏分类梳理了抗战以来各国华侨移民待遇的改善情况,为政府开展外交努力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指出保护华侨移民权益,“绝无非份之冀望与任何不正当之谋图;所企求者,不过自由与平等,而自由固有适当之范围,平等则务求其为绝对焉。”[56]李侠文分析了战后南洋地区华侨移民的不利处境及其原因,提出了政府救护华侨的具体措施,“南洋华侨所处的地位非常不利,一面是殖民国家在政治及经济上的压力,一面是殖民地民族运动的兴起。华侨夹在当中,既不能置身事外,只有无辜遭殃……放眼看华侨的出路,恐怕只有在一种情形下可以获得,那就是祖国的和平强盛,保持国际较高的地位,来执行切实的护侨政策。”[57]作者还建议政府,要采取实际有效的办法救护华侨,彻底改革侨务机构、人事和政策,全国上下努力自强,将国家建设的更加强大,才能真正保障华侨移民的权益。
(三)对于移民利弊的探讨
关于移民利弊及相应对策,也有学者进行了关注,如李石曾将华工移民欧洲于国民之益处总结为一可以扩展平民生计、二可以传播实业知识、三可以改良旧有社会风俗,将弊端概括为一是容易受到不平等待遇、二是遭受包办中介渔利、三是受到所在国普通民众嫉恨。要兴利除弊,“其最要者有五。一曰规定招工之条件与合同;二曰改良招工之组织;三曰工人之选择;四曰到招工国后之教育与组织;五曰移民局与招工代理人之费用。”[63]高劳将移民海外对本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分为有益、有害、无益无害三类,并引用边沁、洛色尔、梅理韦尔、马尔萨斯、穆勒等人的理论及相关统计资料,讨论了这些不同意见的论旨,最终得出结论“夫移住海外,不特使劳力及资本之生产力得以旺盛,且移住者之肉体及精神因外围改变之故备受种种之锻炼及刺激,直接间接增进其民族之世界的经验。”[64]认为移民海外是世界经济上最适当的事业,认为移民对本国经济和社会大有益处。
五 、小结
在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随着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国内、国际移民规模不断扩大,移民研究也逐渐兴盛。这时回过头来关注民国时期国内学界对于移民问题的探讨,通过分析这些文章,可以发现其共同的主题是关注国际移民政策、维护华侨群体权益、充实捍卫边疆地区、促进国土协调发展,体现了学界的爱国之情与时代紧迫感。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背景下,借鉴移民问题研究的过去,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思考移民治理问题的现在和将来。
如真全面放开转专业,建议可以设置两个时间节点:一是入学后1个月,二是第一学期末。增加入学后1个月后这个时间节点的好处是:大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专业导论》,经过1个月的学习后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已有初步了解,也初步接触专业相关课程,可以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自己不敢兴趣的专业时产生厌学,同时减少转入新专业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进度的不一致。弊端是:时间太短,未深入了解原来专业以及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可能出现再次“入错行”,甚至出现跟风。
注释 :
汤莲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汤家举家哀痛的同时,也为结识侯大同这样有情有义的好人而心存安慰。整个寻找过程,侯大同说话很少,但他的坚持,深深打动了汤家老少,汤翠的父母甚至因此怀疑侯大同是汤莲的恋人。汤翠找姐姐最要好的几个同学问过此事,得到了她们的一致否认。侯大同老实得有点木讷,功课也一般,汤莲怎么能看得上他?即使有恋,也是侯大同一个人的暗恋。
① 可见佚名.南非英属禁止华工入境新例[J]. 东方杂志,1904(10);佚名.美国改轻华人禁例[J]. 东方杂志,1904(12);佚名.各地华侨近状[J]. 东方杂志,1909(9);佚名.荷人虐待华侨之近状[J]. 东方杂志,1909(9);佚名.各地华侨近状[J]. 东方杂志,1909(12);色里.美国人历年来对于华人的屠杀[J]. 东方杂志,1927(17).
② 见颂华.苏俄对待华侨与其移民西伯利亚的设施[J]. 东方杂志,1929(11);颂华.南洋侨胞最近的厄运[J]. 东方杂志,1930(14);颂华.新嘉坡暹罗及荷印限制华人入境[J]. 东方杂志,1930(17),颂华;墨西哥及南洋荷属排华情形[J]. 东方杂志,1931(2);颂华.苏俄谋复对华商业及其待吾侨胞情形[J]. 东方杂志,1931(4);允恭.日本排斥华侨[J]. 东方杂志,1934(19);市隐.暹罗排华之真相[J]. 东方杂志,1935(11).
参考文献 :
[1] 顾鉴塘.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J]. 北京大学学报,2000(6):127.
[2] 孙沐寒.中国近代人口史料编目(1-11)[J]. 南方人口,1992(3)-1995(1).
[3] 顾鉴塘.民国时期人口研究探微[J]. 北京大学学报,2000(6):133.
[4] 王皓.民国时期中国学界的人口研究——以《东方杂志》所刊文章为考察对象[D].山西大学,2011.
[5] 张欣.《东方杂志》史料性和学术性研究[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08(6):125.
[6] 陶海洋.《东方杂志》研究(1904-1948)——现代文化的生长点[D].南京大学,2013.
[7] 梁诚.译送墨西哥新定中国及东方诸国移民入境章程咨粤督文[J]. 东方杂志,1904(6):.
[8] 周敦礼.各国虐待侨胞苛例之一斑和补救方策[J]. 东方杂志,1931(13).
[9] 甘永龙.美人排斥华侨论[J]. 东方杂志,1908(7):147-151.
[10] 邵挺.坎那大中华移民律[J]. 东方杂志,1917(8).
[11] 丘汉平.美国排华律之过去及现在[J]. 东方杂志,1934(12).
[12] 吕德润.论美国废止限制华人移民律[J]. 东方杂志,1943(20).
[13] 龙大均.越南的民族独立运动及华侨[J]. 东方杂志,1928(12).
[14] 颂华.俄荷与暹罗取缔华侨的新例[J]. 东方杂志,1929(9).
[15] 李钧译.在荷属东印度的华侨[J]. 东方杂志,1931(13).
[16] 陈民耿.印度移民政策及其对华影响[J]. 东方杂志,1934(6).
[17] 陈洌.荷印移民条例的研究[J]. 东方杂志,1935(16).
[18] 黎尚桓.我国南洋侨务的回顾与展望[J]. 东方杂志,1936(9).
[19] 颂华.墨西哥及南洋荷属排华情形[J]. 东方杂志,1931(2)
[20] 汤成锦.智利的新移民条例[J]. 东方杂志,1946(8).
[21] 江学辉.美国对于中日移民之政策[J]. 东方杂志,1918(5).
[22] 颂华.南非及美国对于中日移民的差别待遇[J]. 东方杂志,1930(21).
[23] 君实.华人在斐律滨之势力[J]. 东方杂志,1918(8).
[24] 李长傅.中国殖民南洋小史[J]. 东方杂志,1926(5).
[25] 黄泽苍.英属缅甸华侨之概况[J]. 东方杂志,1928(5).
[26] 吴云.旅法华人近五十年之奋斗生活[J]. 东方杂志,1928(8).
[27] 陈长傅.世界的华侨[J]. 东方杂志,1925(16).
[28] 程天放.加拿大华侨概况[J]. 东方杂志,1926(22).
[29] 育干.菲律宾的华侨人数[J]. 东方杂志,1926(18).
[30] 姚蔚生.英属新嘉坡历届人口统计中之华侨地位[J]. 东方杂志,1928(8).
[31] 谭云山.印度加尔各答之华侨[J]. 东方杂志,1930(11).
[32] 蒋赞.我国远东侨务之总检讨[J]. 东方杂志,1934(15).
[33] 黎尚桓.我国南洋侨务的回顾与展望[J]. 东方杂志,1936(9).
[34] 陈洌.荷属东印度的华侨[J]. 东方杂志,1936(9).
[35] 何启拔.南洋华侨社会结构的剖视[J]. 东方杂志,1946(7).
[36] 何启拔.南洋华侨人口的分析[J]. 东方杂志,1945(5).
[37] 陈友琴.越南华侨教育考察记[J]. 东方杂志,1918(11).
[38] 黄泽苍.英属缅甸华侨之概况[J]. 东方杂志,1928(5).
[39] 黎尚桓.我国南洋侨务的回顾与展望[J]. 东方杂志,1936(9).
[40] 陈礼颂.泰国怎样对付华侨商业[J]. 东方杂志,1941(3).
[41] 程天放.加拿大华侨概况[J]. 东方杂志,1926(22).
[42] 冯承钧.越南调查记[J]. 东方杂志,1909(13).
[43] 梁登高.华侨经济的衰落及救济对策的商榷[J]. 东方杂志,1936(9).
[44] 黎尚桓.我国南洋侨务的回顾与展望[J]. 东方杂志,1936(9).
[45] 张敷荣.旧金山日人商业之发展与华侨之关系[J]. 东方杂志,1934(15).
[46] 龙大均.三年来华侨的财力怎样支持抗战[J]. 东方杂志,1940(13).
[47] 陈礼颂.泰国怎样对付华侨商业[J]. 东方杂志,1941(3).
[48] 姚枬.战后南洋华侨经济问题之商榷[J]. 东方杂志,1943(15).
[49] 曾纪桐.战后复兴南洋华侨经济问题[J]. 东方杂志,1944(8).
[50] 何启拔.战后南洋华侨经济的展望[J]. 东方杂志,1945(20).
[51] 何启拔.南洋华侨在农业经济上的地位[J]. 东方杂志,1946(13).
[52] 丘日庆.华侨的保护问题[J]. 东方杂志,1941(1).
[53] 丘汉平.中国侨民应享条约权利之研究[J]. 东方杂志,1936(13).
[54] 丘日庆.华侨的保护问题[J]. 东方杂志,1941(1).
[55] 史国纲.注意南洋侨胞的善后问题[J]. 东方杂志,1944(2).
[56] 龚骏.抗战以来华侨待遇之改善及希望[J]. 东方杂志,1944(12).
[57] 李侠文.南洋华侨的前途[J]. 东方杂志,1947(4).
[58] 曾特.美国国籍法与华人[J]. 东方杂志,1931(20).
[59] 黄正铭.暹罗华侨之法律地位[J]. 东方杂志,1936(23).
[60] 丘汉平.华侨国籍问题之讨论[J]. 东方杂志,1937(1).
[61] 丘日庆.几个关于华侨的美国法律问题[J]. 东方杂志,1940(14).
[62] 张礼千.荷印华侨取得荷兰国籍之经过[J]. 东方杂志,1944(2).
[63] 佚名.李石曾之移民意见书[J]. 东方杂志,1917(7).
[64] 高劳.论移民海外之利害[J]. 东方杂志,1918(2).
Research on Overseas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Based on Articles Published in The Eastern Miscellany
XUE Qi-xin,WU Rui-jun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China )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on the condition of weak country,poor people,internal disturbance and foreign aggression,a group of scholar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overseas migration because of the need of nation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They not only discussed foreign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Chinese immigration,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mmigrants,immigration protection and naturalization,as well as the pros and cons of immigration. By reviewing the articles published within 45 years in The Eastern Miscellany ,the largest comprehensive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we can find a total of 64 articles on overseas Chinese immigra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these articles will help to clarify the demographic structure,occupational and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native place origin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overseas Chinese immigrant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t will also facilitate us to discuss and analyze immigra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of various countries and move towards a new er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 It also has the value of reference for immigration governance and immigration issues.
Key words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mmigration studies; overseas Chinese immigrants; The Eastern Miscellany
中图分类号 :K258.9,C92-0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9684(2019)01-0010-10
收稿日期 :2018-11-17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RK001)
作者简介 :薛琪薪(1986-),男,四川达州人,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人口社会学与人口史;吴瑞君(1963-),女,浙江余姚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人口社会学、人口经济学。
[责任编辑 :杨和平 ]
标签:民国学界论文; 移民研究论文; 海外中国移民论文; 东方杂志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暨社会发展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