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调查_平均工资论文

当前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资收入论文,职工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真实掌握企业一线职工①工资收入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的整体工作部署安排,中华全国总工会劳动关系研究中心(“中国工运研究所”)组成一线职工收入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2012年5月至10月期间,对山西、吉林、浙江、广东、广西、新疆6省(区)的9个城市的130家企业和1157名企业一线职工,就收入水平、工资结构、劳动标准、劳动定额、工资集体协商以及劳动报酬争议解决等问题进行了专项问卷调查。课题组共发放职工问卷12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4%;发放企业问卷150份,有效回收率为86.7%。课题组在对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并结合座谈会和个案访谈了解的情况,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情况

(一)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水平与结构

1.2012年一线职工的月平均实发工资为2686元。2012年前3季度,企业一线职工的月平均实发工资为2686元。从实发工资构成看,65%②的一线职工的“基本工资或底薪”的平均值为1694元,为月实发平均工资63.1%;41%的一线职工其“奖金或提成”的平均值为943元,占月实发平均工资的比重为35.1%。

对于问卷调查中45名职工的收入结构的小样本研究发现,③基本工资占月实发工资的49.8%,奖金占28.6%,加班工资占8.4%,津贴占10.7%,其他收入占2.4%。

2.不同所有制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情况。调查显示,外商投资企业一线职工的收入最高,2012年月实发平均工资为3038元,高出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集体企业最低(2042元),比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

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一线职工高于平均线,而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职工的收入则在平均水平线之下,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收入约是最低的集体企业职工收入的1.5倍。

城镇私营单位就业的一线职工的收入状况也普遍低于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同类职工的收入,前者的工资水平(2562元),比非私营单位职工(2749元)低7个百分点。

3.不同行业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情况。调查显示,2012年前3季度,卫生和社会工作(3992元)、金融业(3973元)、建筑业(3543元)、房地产业(3267元)、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3177元)、采矿业(3137元)及教育(2791元)行业的一线职工收入水平高于平均水平(2686元)。

农林牧渔业(2689元)、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689元)、制造业(2687元)的一线职工收入基本与平均水平持平。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2280元)、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768元)、批发和零售业(2219元)、住宿和餐饮业(2108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238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947元)、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721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700元)低于平均水平。

居民服务行业职工收入之所以过低,一方面是因为原本工资水平较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近年来工资增幅较为迟缓。2011年该行业的工资名义增幅仅为16.7%,低于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而2012年的工资名义增幅则出现了负增长(-3.0%),比平均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经济形势下行的影响,金融行业一线职工的收入2012年也出现了负增长(-9.3%),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行业一线职工的收入下降最为明显,名义增幅下降了11.6%。

4.不同地区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情况。从省份看,浙江一线职工月平均实发工资(3207元)最高,高出平均水平521元;吉林最低(2092元),低于平均水平594元。浙江、广东、新疆三地的收入水平高于整体,而山西、广西、吉林三地则低于平均水平。从国家统计局的各地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数据来看,吉林的水平一直处于坡底,较低的地区工资水平是拖低一线职工收入的主要因素。山西因为受经济形势的影响,能源产业职工收入增幅缓慢,是造成工资水平落在中腰以下的原因,而新疆虽然工资水平整体较低,但因前往工作环境比较艰苦的地区,企业一般会为一线职工发放额外的津贴,在一定程度上也推高了一线职工的收入。

从地区划分来看,地区不平衡现象依然存在。东部地区职工月平均实发工资为3173元,比收入水平最低的东北地区高出52%,比西部地区(2499元)高出27%。中部与西部的工资基本持平。工资的地区差异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这是我国地区工资增长不平衡的结果,尽管近期虽然有所改观,但是基本面尚未有实质性的改观(见表2)。

中西部及东北地区一线职工中低收入人群比重大。在东北地区,16.1%的一线职工低于六省区一类最低工资平均数(1206)元,这拖低了这一地区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在中部,工资在最低水平线之下的职工比例是12.7%;在西部,40.4%的职工工资水平低于2011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月均工资(2046元),而东北地区这一比例则高达67.9%,中部为43.4%,这是造成东北、中部、西部一线职工普遍低于东部地区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东部地区,收入落入最低水平段的职工比重仅为0.3%,而落入最高区间(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员月工资3583元以上)的人数超过四分之一(26.4%)。

(二)一线职工工资增长情况

1.一线职工工资增速高于企业全体职工平均增速。近些年企业职工工资逐年增长,其中一线职工工资增速高于企业平均增速,但增速不够稳定。据被调查73家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收入情况统计数据,2009-2011年企业职工平均工资连续三年增长,只是增长幅度不同,其中一线职工有两年工资增幅大于企业全体职工平均增长,如2010年增幅大于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见表4)。这说明国家“提低、限高”的政策在企业分配中的落实,企业已开始重视提高低收入职工群体的工资。这也有助于稳定一线职工队伍,降低职工流失率。据本次调查,2011年度被调查的130家企业职工流动率为19.49%,说明职工流动过于频繁,一线职工队伍不太稳定(见表3)。

2.工资增速不稳定。从调查数据看,一线职工工资年度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10年比2009年增长幅度达18.7个百分点,而2011年与2010年相比增幅则下降了20个百分点,尤其是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浙江、广东及资源大省山西(本次调查的山西省晋城市以煤炭产业为主)表现最明显(见表4),这反映出一线职工工资收入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及市场波动影响较大,收入不稳定。

(三)工资决定及支付情况

1.工资共决机制覆盖一线职工人数过半。调查显示,50.3%的职工回答在工资决定环节上,所在企业会与工会协商;47.4%的职工回答所在企业进行过工资协商。

29%的职工与企业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工资的全部数额,30.6%约定了基本工资和底薪,25.6%约定了工资的计算方法,尚有14.8%的职工未通过合同的形式与企业约定工资水平(见表5)。

2.加班费计算、计件标准基本合理。从工资的支付标准来看,68.2%的一线职工认为加班费计算标准基本合理,76.1%认为计件工资标准基本合理。绝大多数(80.3%)职工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见表6)。

3.工资发放与拖欠及克扣情况。调查发现,92.6%的职工表明所在企业都能按时支付工资,71.4%的职工表示企业能够按时发放加班工资;仅有6%的职工反映所在企业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7%的一线职工表示,所在企业曾因提供食宿、发放实物或代金券等而克扣过他们的工资。在曾被企业拖欠过工资的职工中,72%的人报告拖欠工资的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在这个过程中,33%的人表示工会及时介入。

(四)一线职工的工资支出、满意度及预期

1.工资支出结构中,食品、房租房贷与子女教育占工资支出比重高。调查显示,一线职工的收入主要用于食品、房贷和房租、子女教育三方面。54%的职工平均每月用于食品方面的开支是895元,占其收入比重为36%;23%的职工平均每月用1200元还房贷和付房租,占到他们平均收入的41%;9%的职工平均每月子女教育费花掉935元。

2.对工资水平表示满意的一线职工不足半数。只有45.8%的一线职工对目前的工资水平表示满意,37.6%的表示不满意,16.7%认为很难评价是否满意。

3.对于企业效益与工资水平的关联方面,七成以上一线职工看好企业涨薪潜能。73.5%的职工认为所在企业有能力继续提高自身的工资,仅有7.1%的职工认为企业在提高职工收入方面有困难。

4.收入水平是一线职工重新择业时最为看重的因素。在问及若要换工作,会更看重什么时,超过四成(40.1%)的一线职工明确表示更看重更高的工资收入,其次是个人发展(17.3%)、福利待遇更好(14.3%)、工作稳定性(13.3%),这说明收入高低是一线职工择业时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二、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水平的比较分析

(一)工资收入水平受技术水平、身份因素影响显著

1.技术工人工资收入高于普通工人,但后者工资增速较快。专业技术技能对于职工的收入影响明显。调查显示,2011年专业技术人员月平均实发工资最高,为4315元,普通工人最低,为2715元,最高与最低相差1600元/月(见表9)。但是从工资增长速度看,普通工人要快于其他一线职工,2011年普通工人的实发工资同比增长19%,而专业技术人员为15%(见表10)。普通工人增长高于其他一线职工的主要原因是,普通工人工资本身基数低,企业近两年为了贯彻国家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的政策,加大了一线职工增资力度。另外,2010年也是比较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一些地区相继发生了一线职工为提高工资而举行的群体性停工事件,在事件后企业普遍提高了工人的工资,由此带动了其他类似企业工资的上涨。

2.劳务派遣工工资收入远低于劳动合同制工人。调查显示,从2009年—2011年,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平均工资均高于劳务派遣工,2011年劳务派遣工月平均实发工资为2295元/月,比劳动合同制工人(3388元)低1093元,收入仅为劳动合同制工人工资的68%(见表11)。从工资涨幅看,2010—2011年的劳务派遣工均低于劳动合同制工人(见表12),劳务派遣工工资低的问题仍明显存在。

在访谈中,劳务派遣工表达了对同工不同酬的不满。如某港口现场调度员,是名派遣工,工龄6年,每月工资采取计件工资,按照作业箱量发放,月平均工资4000元左右。劳务派遣工与正式职工收入差别主要体现在平时的奖金和年终绩效奖励上。每月的奖金,正式职工为1000元,劳务派遣工只发300元,年终绩效奖励,正式职工2000元,劳务派遣工500元。相同的工种,相同的付出,收入差距却很大,派遣工认为是对他们身份的歧视,强烈要求改变现状。

在问卷调查中,劳务派遣工认为工资收入差距过大的占40.7%(见表13),认为在同行业工资处于较低水平的占40.7%(见下页表14),远远高于劳动合同制职工。说明现实中劳务派遣工收入低现象普遍存在。

3.未与企业签订任何合同的一线职工收入最低。调查显示,与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合同的职工收入要高于未签合同的职工(多为临时工),说明劳动法律法规对职工收入的改善作用显著。2010—2012年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合同的职工收入都远远超过未签合同职工收入,如2010年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务派遣合同的职工收入超过未签合同职工收入分别是1293元和965元,2011年为1896元、803元,2012年为1077元、594元(见表11)。

4.农民工工资收入普遍低于城镇职工,增长不稳定。调查显示,一线职工中城镇职工的工资收入,三年来始终高于农民工。以2011年为例,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为3488元,而农民工为2963元,两者相差525元(见表15),农民工工资占城镇职工工资的85%。从增长比例看,除2011年外,城镇职工也大于农民工(见表16),三年累计增长60%,超过农民工工资增长5个百分点。其中的原因,一是农民工大多技术水平低,从事的是普通熟练工种工作,岗位工资本身就低;二是劳务派遣工中农民工占绝对多数,收入差距也有身份上的差别。2011年农民工的工资增长超过城镇职工7个百分点。原因主要一是2010年城镇职工工资增长比例较大达32%,所以2011年增长放缓;二是2010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工潮影响,工潮后制造业一线职工工资普遍增长;三是近几年出现的“民工荒”,也迫使企业提高农民工的工资,以吸引和留住农民工,稳定职工队伍。

(二)不同行业间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差距大

1.一线职工工资收入的行业性差距较为悬殊。调查显示,2010年工资最高行业金融业(12655元)是工资最低行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200元)的10.5倍;2011年,为7.7倍(见表17)。

2.行业工资关系格局变化不大。从历年的纵向数据来看,呈现“高者恒高,低者恒低”的特点。从2009至2011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是金融、信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排位顺序从2009年到2011年没有发生变化(见表18);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居民服务(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以及住宿和餐饮业。

(三)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快速增长

1.一线职工工资收入略高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调查显示,6省区一线职工2011年和2010年年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均超出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2011年超出74元,2010年高出1575元(见表19)。

分地区看,广东、吉林一线职工工资收入低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其余几省都高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从近两年一线职工工资收入年度增长看,一线职工年工资收入平均增长比例都高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2010年,一线职工工资增长远远快于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增长率高出14.5个百分点,2011年增长率高出5.9个百分点。但年度之间增幅波动较大,2011年比2010年增幅降低8.6个百分点,而从2010—2011两年的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看,则没有变化。究其原因是,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数据不仅包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也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的职工平均工资,统计范围较大,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一般年度变化不大,企业单位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在近几年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稳定的环境下,造成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波动较大。

2.近半(49%)的一线职工收入处于当地中等水平。调查显示,近五成一线职工收入处于当地中等水平。7%的一线职工认为自己的工资在当地处于较高水平,49%认为处于中间位置,36%认为低于当地水平;在与其他行业相比时,6%的职工认为工资较高,50.8%的职工认为中等,31.3%的职工认为所在行业工资水平较低。

绝大多数企业能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法规政策,但仍有一定比例的企业没能按照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调查显示,7.1%的职工月平均工资收入低于六省区一类最低工资均值1204元以下。④

分地区看,东北地区一线职工工资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比例最高,达20.7%,高出平均值(8.4%)12.3个百分点(见表20)。原因有:东北地区普遍工资收入水平低,加之企业克扣、拖欠职工工资现象在被调查的几个地区中也是比例最高的,出现过工资克扣的比例是7.1%,高出均值1.1个百分点,发生过工资拖欠的比例为17.3%,高出均值11.4个百分点。以上原因造成东北地区一线职工低工资收入比例偏高,甚至出现违法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工资的现象。

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港澳台投资企业一线职工月工资标准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比例最高12.9%,比平均值(8.3%)高出4.6个百分点,其次是私营企业,高出均值1个百分点。调查数据显示,港澳台投资企业是克扣工资违法行为发生率最高的一类企业(见表21),同时,本次调查的港澳台投资企业64.1%的职工认为企业劳动定额过高,不能完成,高出均值(27.2%)36.9个百分点(见表22)。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此类企业工资分配中存在问题较多。

3.一线职工年平均实际工资增长跑赢当地GDP平均增速。调研表明,2010年除新疆外,其他5省市一线职工实际工资增长都快于当地GDP增速。其中,增速较快的前三名是深圳、吉林和宁波。2011年则只有深圳、山西和宁波增速超过当地GDP增速(见表23)。增速相对较慢的两省是新疆和广西,比平均增长率2010年(24.3%)和2011年分别低14.2和8.8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决定一线职工工资水平,经济发达地区的一线职工工资收入增长较快,而西部、东北地区较缓慢,西部一线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普遍低于平均增长率。

总之,通过调查比较分析,一线职工工资收入近三年增长较快,特别是普通工人的增长高于其他一线职工,但实际收入水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庭个人基本需求相比仍处于低水平状态。在一线职工群体中,技术工人比普通职工、签订了合同的比没有签合同的工资收入高,劳务派遣工和农民工收入偏低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不同行业一线职工收入差距过大问题较为严重。

三、提高一线职工工资收入的思路和有关政策建议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企业职工收入问题。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再度肯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分配关系,……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目标任务,说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性地位,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极为重要的一项战略目标。

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有关部署决策和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应当按照以下路径努力提高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这一路径总的思路是:合理调整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其核心是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劳动者所得提高。同时,加强政府监管与调控,通过“提低、扩中、调高”等一系列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逐步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在具体政策措施上,应着眼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

减轻普通劳动者税负,是提高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的直接途径。目前,我国的个税免征额是3500元,而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有16.3%的企业一线职工工资达到这一标准,纳税一线职工的比例明显偏高,提高个税免征额势在必行。从绝大多数企业一线职工应免征个人所得税考虑,建议将个税免征额提高到5000元或更高,并相应调整个税累进率,从而较大范围地惠及一线企业职工,同时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过高的企业高管工资。表24表明,个税免征额提高到5000、6000和7000元对应的一线企业职工累计百分比分别是4.7%、3.0%和1.8%。

(二)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

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是改善一线企业职工收入状况的有效保证。调查显示,目前一线企业职工中正常交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分别为90.1%、88.3%、80.7%、87.8%、74%和83.1%,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支出金额中教育、房贷和房租、交通、医药等项目占比分别为28.3%、13.2%、6.5%和4.7%,反映了仍有相当数量的一线职工未正常缴纳“五险一金”,以及一线职工经济负担普遍较为沉重的现实。

政府财政要从那些从属于市场竞争性的投资中解脱出来,把压缩的公共服务支出和减少竞争性领域投资后增加的财政资金的一定比例用于民生领域,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主要包括对社会保障、住房、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品的投入,来实现居民支出的减少。这不仅能通过消费的传导机制,直接让职工受益,而且也会利于提振内需,增进社会各个阶层的和谐度。

(三)减免企业部分税费负担

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支付能力,是提高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的间接途径。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53.1%和23.1%的企业认为,原材料成本上升和税费重是影响职工工资收入增长的最重要和次重要因素。职工工资增长是依托企业利润作为基础的,如果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本,职工肯定拿不到更多的工资。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国内大部分竞争性中小企业的税负水平或结构性减税,促使企业有能力或有动力增加职工工资收入。

2011年我国出台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从试点地区的实施效果来看,大部分纳税人的税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为此,建议继续扩大试点地区,并选择部分行业在全国范围试点。同时,根据我国企业税负普遍较重的实际情况,建议在必要的时候适当降低部分行业或类型的企业增值税税率,如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更低的增值税税率,从而推动企业经济效益和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政府的监管与调控作用

加强政府监管与调控,是提高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的关键所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分配领域的管理不再是行政审批,而更多是通过加强监管和调控,规范和引导企业收入分配的结果。

提高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水平,重点在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私营企业。建议一是在企业实施路标工资制度,通过政府对相关行业的“窗口指导”,要求企业以利润增长率为基数,确定工资总额增长率,保证工资增长率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率和企业利润增长率,以保护劳动者的利益,使劳动者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二是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根据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人均收入水平变动情况和收入差距调整目标等逐年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争取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普遍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40%—60%的水平,促进低收入群体工资增长。

(五)关注重点人群收入提升

解决重点人群收入过低的问题,是提高企业一线职工收入工作的重点、难点。目前,我国劳务派遣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同工不同酬”,主要涉及电信、邮政、金融、石化、港口等行业的国有企业。调查显示,2011年,劳务派遣工的月平均实发工资只有2295元,比劳动合同制工人低1093元,劳务派遣工工资数额只有劳动合同制工人的68%。造成劳务派遣工工资收入偏低的主要原因是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有企业用工制度不健全、不合理。建议加强对劳务派遣用工行为的法律规制,对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问题做出具体界定,细化同工同酬标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准入资质条件。其次,要加强对国有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和引导,逐步完善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和人员编制管理,把劳务派遣工转化为正式职工。

提高劳务派遣工工资收入水平,必须和调节国企高管、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相结合。调查显示,一线职工与企业高管工资收入差距比较悬殊,有92.03%的企业一线职工认为自己的工资水平在企业内部中等或偏低。调节过高收入应以规范国有企业高管收入为突破口,以实施《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的指导意见》为契机,在国有企业普遍建立与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相配套的企业薪酬机制,将国有企业高管的基本年薪与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相联系,其绩效年薪根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确定,从制度上杜绝企业高管自定薪酬。本次调查数据显示,金融、房地产、采矿等行业的职工工资显著偏高,而居民服务等行业明显偏低。建议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有效监管,对垄断行业的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实行双重调控。同时,强化对垄断企业的财务监督,采取必要措施将部分垄断行业过高的利润划归国家所有。

(六)发挥工会参与工资决定作用

发挥各级工会在工资共决中的作用,是提高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的基础性工作。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利润侵蚀劳动报酬”的现象比较突出,工资集体协商没有落实到位是其中的重要原因。目前,仍有不少企业在工资决定中没有经过工资集体协商。本次调查中,有32%的职工认为工资是由企业说了算。提高企业一线职工的收入,各级工会就要认真落实“两个普遍”的要求,在争取党政支持、营造社会氛围深入推进的同时,按照“积极依法推动、规范建制并重、突出行业区域、逐步全面覆盖”的工作思路,集中精力抓好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一手抓非公企业、一手抓世界500强在华企业;加强立法参与,推动各级人大、政府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推动工资集体协商法制化、规范化;实施三年培训计划,分级分层、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大培训力度,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各省(区、市)总工会都建立专职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的目标;充分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的作用,创新形式方法,力争完成“两个普遍”三年规划所确定的工资集体协商目标任务。

职工的技能素质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调查表明,2011年企业一线职工中技工收入比普工高出14.07%。因此,各级工会组织要把加强一线职工技能培训作为重点,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职工培训,提高一线职工技能水平,从而带动工资收入的增长。

本报告中凡未标注数据引用来源的图、表均系课题组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结果汇总整理而得。课题组对数据的真实性、报告的主要观点负责。感谢匿名评审人对报告提出的中肯意见。

①本研究中“一线职工”是指在企业中直接从事一线生产、经营与管理工作的职工,其中“从事管理工作的职工”仅限兼日常性生产、经营活动与中低层管理多项任务于一身的职工,如班组长、拉长、线长等,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管理人员不在本次调查范围中。此次调查的130家企业中共有一线职工112973名,占所调查企业全体职工总数的78%。

②问卷调查中有1032名职工对2012年“月实发工资”做出了回答,其中675名职工同时对“月实发工资”与“基本工资或底薪”同时做出了有效回答。

③收入结构小样本研究的条件满足:2012年月实发工资=基本工资或底薪+奖金或提成+加班工资+津贴+补贴+其他。

④被调查6省(市)区2012年月最低工资标准,以一类地区为准:山西1125元、广西1000元、浙江1310元、广东1300元、新疆1340元、吉林1150元。数据来源分别为:《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调整我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晋政办发[2012]1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全区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桂政发[2012]2号);《关于调整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深入社规[2011]19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调整自治区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新政发[2012]72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全省最低工资标准的通知》吉政函(2012)136号。

标签:;  ;  ;  ;  ;  ;  

当前企业一线职工工资收入调查_平均工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