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权威的弱化与重构_政治论文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权威的弱化与重构_政治论文

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的弱化与重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构论文,权威论文,教师论文,中学论文,思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指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传统观点认为,教师权威在教育活动中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权威是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思政课中更是如此。近年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权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弱化趋势。甚至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去权威的观点。因此,正确认识教师权威,尤其是思政课教师权威迫在眉睫。

      一、思政教学中权威定义的再阐释

      关于权威一词的定义,汉语中的解释有两个义项:(1)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2)在某种范围内最有威望、地位的人或事物[1]。前者指的是人或物本身拥有的影响力,后者指的是人或物。本文所讨论的教师权威则属于前者。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也与之相契合,恩格斯《论权威》中指出,权威是客观存在的,是把一部分人的意志强加于另一部分人,权威与自治是辩证统一的、相对的。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观着重体现在政治权威上,强调在阶级和国家存在的历史条件下权威是必然存在的。而关于权威一词的界定,国内学术界常引用的是阿·辛科的概念:权威(authority)是指得到普遍承认的组织、集团或者个人对一定的社会生活领域所起的影响。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后果是:其他人在自己的生活和观点中服从或依赖于这个组织、集团或者个人[2]。此外,毕保德(R.L.Peady)针对学者对权威一词的不同定义,归纳出以下几条特征[1]:(1)权威代表一个人的“特权”,尤其是占有某种职位的人发号施令之权力。(2)权威代表两种职务之间的“关系”,且彼此之间承认这种关系是合理合法的。(3)权威代表一种意见沟通的“特质”,透过这种沟通方式,意见被对方接受。(4)上述一种或多种合理形式的定义中,所引申出来的变化性意义。综上,权威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基于合法性之上的一种信从关系,这种信从关系是发自内心的信仰和服从,与强制服从是完全不同的。根据信从的来源,马克斯·韦伯对权威进行分类,把权威分成传统型(traditional authority)、魅力型(charismatic authority)和法理型权威(legalration alauthority)三种。根据马克斯·韦伯的分类,美国学者R.克利弗顿和L.罗伯特对教师权威进行了研究,并对教师权威进行了分类,他指出学生对教师的信从关系主要基于两种因素之上: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制度性因素包括法理权威和传统权威,个人因素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这两种因素就是权威的载体。

      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人们对权威的认识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很大影响。后现代主义主张颠覆传统教师权威,倡导平等、对话、去权威等教育理念。这种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传统教学活动确实存在“权威主义”甚至权威滥用的现象,包括武断执教、教条主义、滥施奖惩、压抑个性、束缚创造力等等。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任何因循守旧、故步自封都会被迅速淘汰。教育工作者要认识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反思,理智的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结合学者的观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重新理解权威的内涵——权威主体、权威客体、权威载体。权威主体是权威的发出者,权威客体则是权威的承受者,在中学思政课的视阈中这二者即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学生。此外,权威主体得到客体信从的过程中需要依托一定的要素,这些要素即权威的载体。结合我国当前中学思政课教学现状,本文将思政课教师权威概念理解为思想政治课教师通过国家、社会赋予的教育权力以及自身的知识专业素养和独特的品格魅力等一系列要素作为载体对学生产生的能够被学生自觉接受的、影响和改变学生的心理、行为的一种支配力量。

      二、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思政课教师权威弱化趋势明显。首先,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虽然教育部门和众多学者都认为要以素质教育为发展方向,倡导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但是在“高考”这个大机器的碾压下,应试教育却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政治、地理等在初中不会考试,高中只有选择了文科才会考试的科目,自然地就被归为副课,政治教师作为副课教师的地位明显会相对较低。其次,思想政治教师的教条式说教也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中学生急于以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我,于是在思想政治的课堂上就会以破坏的方式来挑战教师的权威。再次,在现代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只能通过教师的传播获得。信息爆炸的社会,学生会逐渐提高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教师的知识权威自然受到来自学生的质疑。最后,教师作为一个示范性群体,本身的人格魅力极为重要。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都不能代替教师人格的作用。”但是,人格的感召力并非一日之功,它也需要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培养,才能形成广博的知识、宽容的胸怀、奉献的精神。

      三、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弱化的原因

      (一)权威主体与权威客体“亚文化”的冲突

      我国具有悠久的尊师传统,孟子的“天、地、君、亲、师”更是将教师与君臣、父子的地位等同。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权威主体能够被较好的信从。但是,在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的冲突直接作用于教师和学生。教师的传统权威受到来自学生亚文化冲击。中学生的亚文化即学生之间形成的一个拥有自己特殊价值取向、生活目标、行为规范的小群体,在这些小群体中,他们有着自身对于事物的不同见解和取向。“与家庭和学校相比,同辈群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本身乃是学生自己选择的、自己构建的产物。”[4]中学生受亚文化的影响,试图用自己的特殊性来引起注意,部分学生会在课堂上故意与老师作对来吸引目光。虽然中学生群体的亚文化并不主流和系统,但正是由于青春期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如果教师把自己的想法上升为“权威主体”的想法不容学生质疑,并把自己武装成社会传统的代言人来使学生信服,教师的传统权威则更容易被学生的“亚文化”所削弱、消解。

      (二)法定权威过度高扬

      《教师法》和有关“思想政治课”的方针、文件、政策,是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的制度保障,使得思想政治课教师能够在课堂这一特定场合成为制度和规范的执行者,拥有不能随意侵犯的法定权威。因此,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循序渐进地教授书本内容、布置统一的作业、以考试的形式将学生的成绩规范化、惩罚上课捣乱的学生,等等。这种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教学活动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多样性。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中学生正处于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望,他们拥有更广泛的兴趣和更自由的创造性,思维极为多样和灵活。法律赋予的传统思想政治课上的教条式理论和规范性制度显然与时代不符。

      (三)专业知识权威式微

      1.教学内容与目标脱节。国家规定开设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非将中学生们培养成马克思、恩格斯一类的政治理论家。但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单一,以理论教条式书本内容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自然使学生逐渐失去课堂参与的兴趣,从而消解教师知识权威。

      2.教学单一与知识多元。信息时代,网络、多媒体都成为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传授知识的传播者地位不再独一无二,知识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教师权威的弱化。此外,网络资源所展示的多样化价值观与学校里思想政治教师讲授的单一价值观也形成冲突。

      3.教学环境的物化倾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要先有学习的冲动,才会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知识感兴趣,愿意学习,进而接受教师权威的影响。然而在市场经济的物化倾向下,学生往往会对英语、数学、电脑等更有利于今后成为谋生、牟利工具的课程感兴趣。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是无用的,对待思想政治课较为消极,从而进一步弱化思政教师权威。

      4.青年教师的现实困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中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对于那些教学经验多,专业知识扎实的老教师,学校就会为他们升职称、涨工资。而青年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专业知识也够扎实、教学手段单一,需要迅速提升教学能力,但是由于面临评职称的压力,青年教师往往专注于科研、写论文等,忽视了应该多参与教学实践积累经验。除此之外,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生活中的繁琐事物也困扰着青年政治教师。这些都会影响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从而进一步导致教师权威的弱化。

      (四)个人感召权威明显缺失

      “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教师之所以受人尊敬,重要原因是教师可以以其自身的优秀品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如果教师用优秀的品格和正确的行为去引导学生,学生自然愿意信从。现实生活中,功利主义的影响使少数教师倾向补课、私人家教等形式赚外快,甚至有极少数教师会收取学生或家长给的礼物和钱财。这些个别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个人感召力。

      此外,即使优秀、严格的教师也要有“度”的问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严肃认真虽是教师的行为准则,但也绝对不会等于是简单粗暴的行为。教师惩戒虽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是使用时一定要慎重,如果过度就会在中学生的心中留下永久性的伤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此外,近年来学生和家长的权利意识增强,有些家长和学生甚至存在权利过度敏感,使部分教师不敢管、无法正常完成教育任务。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就会失去对思想政治课老师的兴趣,觉得思想政治课老师太过无趣、死板,教师的个人魅力大打折扣,也就导致了教师个人感召权威的弱化。

      四、重构思想政治课教师权威

      (一)传统权威走向平等对话

      我国传统文化中,由于“礼教”色彩过浓,师生关系一般认为就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和学生实际上是处于服从和被支配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权威观明显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与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去权威”不同,本文中教师权威的建构是在平等对话之上的现代新形势下的权威观。传统权威观中教师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去教导学生,有时甚至将自己的想法强制性的向学生灌输。这种方式是不符合当前社会的。传统权威应当走向平等对话下的权威,让学生参与课堂,形成“教”“学”的共同体。其中,形式上的改变是必要的。在课堂上,课桌排列由面向黑板的布置改为以小组围绕的形式,将居高临下的讲台撤除。形式的改变能够带动教学实质的变化。在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上,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人格得到充分尊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可以是教师权威构成的新内容。

      (二)法定权威走向专业化

      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法定权威一般会被社会、学校、家长认为过度高扬。社会、家长、学生之所以不像对待医生、律师的话那样言听计从地去信从教师,因为他们认为律师、医生都是拥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而教师的门槛相对较低,思想政治教师的权威因此遭到质疑。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走专业化的路线。思想政治教师要作为一个专门的职业,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现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三)知识“上位者”走向知识终身学习

      信息化社会,教师不再是传播知识的“垄断者”,如果还是一味地强调自己的“上位者”不可置疑的形象,其权威必定大打折扣。当前,学生认识事物的途径多样、理解事物的角度多元,思想政治教师不应以单一的政治价值观去局限学生,而是保持开放的态度,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学习,以开放性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一个学习者、咨询者、引领者的姿态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教师权威。此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广泛,教师应该利用网络、新媒体获取新的知识并将其融入课堂,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科的兴趣。总之,思想政治教师只有成为知识的终身学习者形象,才能重新构建网络时代教师的知识权威。

      (四)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人格感召力

      教师是除家庭外对学生的第二启蒙者。学生会跟随教师的行动和话语,一个具有真正人格魅力的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正确的导向。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以自身的高尚精神和人格为学生树立路标,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和生命价值认同。同时,一个具有丰富知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如果不能亲身关心自己的学生,那么再多的知识和魅力也同样无法使学生真正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友爱和善良,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尊敬和温暖,也能够使学生从心底认同教师,愿意学习和听从教师,教师才能够拥有内在的教师教育权威。

标签:;  ;  ;  ;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权威的弱化与重构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